“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今天(9月17日)在故宫博物院开幕。上世纪50年代,敦煌研究院曾在故宫午门举办展览,时隔70年后,两家文博机构再聚首,展出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不仅再现丝路重华,也展现了多年来文物保护成果。
六百年故宫,如何呈现1650多年的敦煌?面对故宫午门和东西雁翅楼这样的特殊场域,如何进行展览设计,如何真正深度呈现?
展览现场
本次展览分为“丝路重华”“万象人间”“保护传承”三个单元,展出来自丝绸之路甘肃段的文物及故宫博物院院藏文物共188件。展品还包括敦煌壁画临本35件,复制彩塑6身,数字化壁画复制品70余幅,还有仿制华盖、佛塔等辅助展品20余件。展览的华彩之处是在午门西马道下临时展厅展出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第220窟和第320窟三个复制洞窟,观众置身洞窟内可以沉浸式感受敦煌彩绘洞窟的魅力。
展览现场
澎湃新闻在展览现场看到,本次展览的展陈设计、辅助展品的安排均别具匠心,午门及东西雁翅楼建筑本身宏大雄美,顶部藻井色彩绚烂,敦煌壁画尺幅较大、同样色彩光辉夺目。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陈列中心馆员、本次展览的设计师刘斐介绍,面对故宫午门和东西雁翅楼这样的特殊场域,如何在600年的故宫里,展现1650多年的敦煌?这是展览设计中要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而融合敦煌与故宫之间的视觉元素,色彩关系等,都需要在设计中得以体现。
展览现场
三个展厅的主色调均从壁画中提取而来,与展览主题相互映衬。西燕翅楼展厅的整体布局以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贯穿。主色彩基调为序厅的土黄色和厅内土红色,土黄色为莫高窟崖体风貌的颜色。土红色作为敦煌壁画中常用色系,具有庄严肃穆的质感。同时在土红的整体色彩基调上又分出了几个层次,既保有了庄严沉稳的色感,又使其富有变化。午门正殿展厅——万象人间主色调以青绿色为主,这里是充满生机的世俗生活壁画及相关文物展品,因此选择了绿色作为主色调,用壁画图案点缀展厅,整体的氛围营造使观众放松下来。
展览海报
以第一章节“丝路重华”所在的西雁翅厅的内部古建筑空间来看,展厅一通到底,但是敦煌石窟是由单体空间集合而成的,并不是一通到底的空间格局。所以为了更贴合石窟寺的空间意境,同时增加展线塑造立体的展示空间,设计师进行这样的安排:
在入口部分设计崖体浮雕空间以指代沙漠中的敦煌,走出浮雕部分,映入眼帘的是一个甬道长廊,两侧用飞天图案铺满,飞天图案来自不同石窟的不同时代,经过重新设计。
入口部分两侧用飞天图案铺满
顺着飞天飞行的方向看去,尽头可见一尊庄严肃穆的佛像端坐在佛龛内的台座之上,而佛龛不仅仅是来自中原地区的汉代传统,也是来自西亚、中亚的建筑遗风变化,贴合“丝路重华”的展陈主题。
入口部分两侧用飞天图案铺满
敦煌石窟洞窟内是满绘壁画的,所以设计中也以敦煌图案贴敷在故宫原有建筑立柱和柱底的地面上,选取图案时,设计师们特意找到与故宫顶部藻井相匹配的壁画图案,并调整了色彩倾向,使其在天与地之间形成空间呼应。刘斐谈道:我们惊喜地发现:“敦煌与故宫的色系,相隔千里百年,但却相得益彰,能够和谐共存,毫无违和感,中华色系真的是千年一体。”
以敦煌图案贴敷在故宫原有建筑立柱和柱底的地面上
以敦煌图案贴敷在故宫原有建筑立柱和柱底的地面上
展览的第二部分所在的午门展厅的设计中,设计师们利用了现有展厅空间和壁画元素做了多个立体装置:把二维的、平面的,变成三维展品。
也有通过石窟建筑特点转化而来的立体展示空间,例如4座仿制的项弥座,刘斐说:“我们将其放置在装置上,而这个装置则是根据敦煌石窟中心塔柱穿窟和殿堂窟的形制变化而来,中间的方形柱体源自中心塔柱,西面各放置一座仿制须弥座,然后在这个柱体上都用华盖图案作为装饰,正好与须弥座相呼应。柱体的上方采用了殿堂窟顶部的装饰特点,悬吊了藻井装置,在展厅内还分布有两个藻井装置,用来展示其他立体作品。如果再抬头看,又看到故宫原有的藻井彩绘,多重艺术元素渐次叠层。”
三维装置
敦煌独具特色“三兔连耳”藻井
为了兼顾壁画质感与文物安全性,本次展柜尝试展墙平面与展台空间相结合的布局,展墙上展现敦煌壁画的经典作品,而展台上的文物又与壁画内容相呼应。
从三个复制窟及文物壁画中看到“丝路重华”
本次展览中着重呈现了三个整窟原大临摹复制窟。
莫高窟第32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创建于盛唐(中唐、宋、元重修),是盛唐的代表窟之一。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主室近方形,窟顶藻井画云头牡丹井心,周围方胜纹、半团花、菱形纹、团花、鳞纹、垂角铃幔唯边饰以朱、青、绿敷色叠韵,色彩浓艳厚重,保存犹新,四披千佛。
南壁画千佛中央释迦说法图一铺,西壁龛内塑像仅存浮塑背光、一弟子、二菩萨。龛顶弥勒说法中二弟子、四菩萨、二天王依次而立。龛外两侧绘观音。北壁画三联式布局之观无量寿经变,中间是“极乐净土”内容,两侧为“未生怨”、“十六观”,形式与阿弥陀经变相类似,此画着力于突出宝池中莲花花生、祥禽瑶鸟与伎乐之描绘,境界优雅,色彩以青、绿、黑为主,色调清淡,为盛唐同类经变题材之一风格。
莫高窟第320窟 原大临摹复制窟
莫高窟第220窟位于莫高窟南区中部。创建于初唐。主室为覆斗形顶,西壁开一龛,是唐代的代表窟之一。宋或西夏时,此窟壁画全被覆盖,绘以满壁千佛。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剥去四之上层壁画,初唐艺术杰作赫然重晖,主室西壁一龛,内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龛沿下画初唐供养人虽已模糊。龛外两侧画文殊、普贤变各一铺。
南壁为通壁大画:南为无量寿经变,北壁为药师经变。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不少学者目之为“胡旋舞”)。东壁门上画说法图一铺,男女供养人各一身,此窟壁画,每幅皆为上乘之作,其中之摩诘像乃人物画之精品;前来问疾于维摩之帝王、大臣,可与阎立本“帝王图“媲美。药师变中之两幅“对舞”及其乐队,是研究乐舞的宝贵资料。
莫高窟第220窟 原大临摹复制窟
220窟中的帝王
敦煌285窟复制窟 第285窟是莫高窟早期内容最丰富的洞窟之一,其最大特点是结合了西域艺术与中原艺术
西雁翅楼的“丝路重华”展览由“丝路漫行”“信念所成”“庄严净土”“壁上丹青”四部分组成,以大量丝路文物、敦煌壁画和雕塑临摹作品展示丝路上的敦煌发展史、石窟的营建与壁画雕塑艺术。
重点文物有下面这枚“敦煌”简(汉前202-公元220年),其于1980年敦煌汉长城千秋燧采集。墨书“敦煌”二字,汉隶书体。
1980年敦煌汉长城千秋燧采集墨书“敦煌”二字
有莫高窟字样的“六字箴言碣石”
唐李思训世称青绿山水画之始祖,“画皆超绝,尤工山石林泉,笔格遒劲,得湍濑潺湲烟霞缥缈难写之状。”(见《宣和画谱》卷十)然李氏真迹今已无存,此“化城喻品”的制作时间,与李思训同时,且至今色彩如新,据此,则此画在绘画史上自应占有相当之地位。
壁画
第一部分也展出一件北宋八臂观音木雕。观音菩萨像由杨木整体雕出,从残存手臂情况分析应是八臂十一面观音菩萨像。在敦煌壁画中有许多八臂十一面观音像,但雕塑像稀少,这尊历经劫难幸存下来的木雕像,尤为珍贵。
北宋八臂观音木雕
北宋八臂观音木雕
展览中多件展品介绍了敦煌塑像、彩绘的制作方式
这一部分最华彩的内容是展厅中间的一组两两相对的菩萨塑像,这些塑像年代均为隋唐时期,展出的是临摹复制品,塑像衣饰华美、表情生动。
隋唐时期 菩萨塑像(复制品)
隋唐时期 菩萨塑像(复制品)
隋唐时期 菩萨塑像(复制品)
下面的一件旃檀佛,又称旃檀瑞像,据记载佛成道后思报母恩,遂上忉利天为母说法,数月未归,优填王思念佛陀,遂以牛头旃檀请巧匠制释迦瑞像。旃檀佛原作最初供奉于印度, 4世纪由鸠摩罗什携带至凉州,几经辗转终至北京圣安寺供奉。1665年(清康熙四年),旃檀佛移入弘仁寺供奉。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旃檀佛原作或随弘仁寺一同毁于战火,至今下落不明。此像为乾隆朝弘仁寺旃檀瑞像的复制品之一,原供奉于故宫宝华殿中。
乾隆朝弘仁寺旃檀瑞像的复制品之一,原供奉于故宫宝华殿中。
水月观音为佛教三十三观音像之一,相传为唐代画家周防所创,唐画水月观音已无存。敦煌壁面中的水月观音像始见于10世纪初,至11世纪流行,榆林窟第2窟的这两幅水月观音像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画面表现一种幽深、静谧的气氛,使观者见而忘俗,是敦煌石窟晚期艺术中难得的精品佳作。
敦煌壁面中的水月观音像
敦煌壁面中的水月观音像
实物中见壁画里乾坤
午门展厅的展览名为“万象人间”分为“霓裳美仪”“妙音乐舞”“图案华章”“匠心营造”“人间百态”“万物有情”六部分,从敦煌石窟壁画中选取高清数字画面,全方面展示千余年来,敦煌文化与艺术的全面,故宫博物院从乐器、家具、织绣、器用、书法、绘画等藏品类别中拣选出与敦煌壁画中各类文物相承续的部分,展现中国文化传统。
展览现场
其中多件展品展示敦煌壁画中的女性世界。如莫高窟第61窟中的女供养人像,莫高窟第61窟是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所建的功德窟,窟内画有众多的曹氏家族供养人像。图中供养人从左至右依次为回鹘的公主、甘州回鹘可汗的夫人、于阗国王李圣天的夫人、窟主的母亲。这几位供养人的衣冠服饰具有各自族属的服饰特征。
莫高窟第61窟是河西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妇所建的功德窟,窟内画有众多的曹氏家族供养人像。
莫高窟第九窟中的女供养人像
莫高窟130窟女性供养人
130窟壁画发现时损毁比较严重,经重新修复
本次展览注重以实物去佐证画中所绘饰品、乐器、服饰等,如展览现场就根据130窟的供养人的服饰做了实物复原,也将敦煌壁画中非常漂亮的须弥座、华盖、幔盖等实物复原。
根据130窟复原的供养人服饰
仿自莫高窟第148窟壁画上的药师佛莲花须弥座
下面这件华盖源自莫高窟第332窟说法图的形象,由帕西米亚绣师追寻藏经洞出土绢画“干佛图”的刺绣针法,按照敦煌色彩谱系漫染丝线、手工缝制而成。华盖垂坠的七宝璎珞中,特别加饰有5.8公分大熏香球和4.8公分小熏香球,分别是从敦煌莫高窟第205窟藻井井心的“三兔连耳”与第329窟南壁中央主尊的华盖图像原型变化而制成。当华盖中的26座熏香球焚香袅绕时,整座华盖意境缥缈,法相庄严。
根据莫高窟第332窟说法图的形象,由帕西米亚绣师追寻藏经洞出土绢画“干佛图”的刺绣针法,按照敦煌色彩谱系漫染丝线、手工缝制而成的华盖。
覆莲华盖
敦煌壁画中乐舞图像的绘制历经千年,不仅描绘出佛国世界天乐曼妙的无限盛景,又突出了天人同乐、以乐舞供养的现世实践,多维度地展现出珍贵的音舞图像史。
敦煌石窟群中有370多个洞窟绘有乐舞图像。壁画中的乐器涵盖了吹奏、拉弦、弹拨、打击等乐器类型,约50种7000余件。乐器来源于中原、敦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西域,壁画中的大型乐队最多达38人。敦煌壁画中的舞蹈形象,受汉唐舞蹈传统、古印度佛教文化、周边众多民族舞蹈风格的影响,形成多元一体的独特魅力,成为保存丝绸之路多民族、多区域文化融合下乐舞图像的美好之境。
本次展览中特意做了一种“图、物对应”:即根据敦煌壁画中的形象去文物中寻找对应的实物。如敦煌石窟220窟北壁药师经变中出现的一件乐器——方响,故宫博物院即院藏了一件该乐器。
左上角演奏的红色乐器
方响
下面这件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中出现了如忽雷、排箫等多种乐器:
敦煌壁画中的乐舞图中出现了如忽雷、排箫等多种乐器
故宫博物院藏大忽雷
故宫博物院藏排箫
敦煌壁画中的舞者
胡腾舞铜佣雕塑形象与唐诗中描绘的胡腾舞的场景极为相似,造型传神,再现了胡腾儿豪放飞动的舞姿
展览展出多件人物小佣,如下面的铜六簙戏佣。六簙是古代的一种智力博弈游戏,汉代最为盛行。俑皆身着汉代常见高领宽袖袍衣,两人盘发束髻,两人包巾裹首,身姿、神情各异。其中两人为棋手,两人为围观者,人物表情刻画细腻。
敦煌石窟的动物图像是以佛教内容为中心,描绘来自中原、西域的众多飞禽走兽,以及神话传说中的神瑞动物。它们在壁画中或出没于山林、或翱翔于云天、或潜游于水中。画师不仅刻画其形体之优美,动物形象还被赋予了丰富的含义,因此在敦煌石窟中,动物图像一般不独立构成画面,基本依附于宗教题材内容作为重要的元素出现。
敦煌壁画中的动物
配合展出的唐代三彩卧牛、骆驼等
鹿王本生故事画
舍身饲虎图中
敦煌壁画以佛教经典及故事为主题,除了表现宗教内容还有大量反映古代社会生产、生活的画面。有农民耕种、收割、打场、扬场;手工业者建造、制陶、冶炼、酿酒;市井百业中贸易、肉坊酒肆、弈棋百戏以及反映婚嫁丧葬习俗的画面。这些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壁画,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不同阶层的喜、怒、忧、思,以及由此产生的生、老、病、死的生命现象,是我们了解古代人们生活的珍贵资料。
老人入墓
丧葬火化
舍利石棺
肉铺
酒肆
宴饮
展览第三单元“保护传承”部分,以珍贵档案、影像、文献及文物为载体,展现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与关怀下,故宫博物院与敦煌研究院两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在新中国成立前后不同阶段进行的文物保护研究与文化传承弘扬工作及取得的重要成绩。
此部分展出展品包括内务部令第七十二号:开办古物陈列所(复制)、清明上河图修复报告等。
内务部令第七十二号:开办古物陈列所(复制)
内务部令第七十二号:开办古物陈列所(复制)
内务部令第七十二号:开办古物陈列所(复制)
完整故宫保管计划提案
清明上河图修复报告
《清明上河图》修复记录
1943年,在有识之士痛心疾首的大声疾呼中,政府通过决议设立敦煌艺术研究所,隶属教育部。1944年1月1日,敦煌艺术研究所正式成立,由留学法国归来的油画家常书鸿任首任所长,延聘多位画家和学者,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走上了敦煌石鹿文物“保护、临摹、研究、宣传”漫长艰辛的道路。这标志着莫高窟结束了长期无人管理及屡遭破坏的历史,开始了对石窟的初步保护。
莫高窟的修缮工作
莫高窟的修缮工作
1961年,敦煌莫高窟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2年,在国家财力极度困难情况下,周恩来总理仍然批准拨专款100多万元,用于敦煌莫高窟南区保护加固工程。自1963年秋季施工,敦煌莫高窟先后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崖体加固。整个加因工程使敦煌莫高窟摆脱了石窟坍塌的危险,极大地提高了石窟崖体的抗震性和稳定性。同时,敦煌文物研究所又对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进行了全面调查,开始有规模的开展壁画彩塑维修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党组关于抢修敦煌莫高窟崖壁以保证洞窟内壁画和彩塑的安全的报告
“敦行故远:故宫敦煌特展”位于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9月17日下午至11月18日对观众开放,可通过故宫博物院网络售票网站(https://gugong.ktmtech.cn/)和微信“故宫博物院观众服务”公众号,使用第二代身份证或护照信息进行实名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