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蓝、浅蓝、月白、水红、鱼红、水绿、秋香……中国古代色谱你认得多少?光蓝色就多达十余种,清宫服饰是如何染织的?
研究型展览“乾隆色谱2.0——清代宫廷丝织品的色彩重建”展今天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办。展览展示了以乾隆时期宫廷服饰为代表的清代丝织品,以及采用多重证据法科学化推演重建的色谱,系统地阐释17世纪晚期至19世纪早期中国高水平染织产品中染料——色彩——工艺之间的关系。
展览在2014年“乾隆色谱——从历史档案复原清代色彩”展的基础上,发布了近年来的新发现和新成果。
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的秋香色缂丝五彩云蝠金龙吉服袍料是本次展览的亮点之一。科研人员通过对该件乾隆时期服饰的染料和颜色进行分析,结合历史档案和传统工艺调研,采用红花、苏木、靛青、槐米、姜黄等天然染料科学重建了25种颜色。与京内织染局染作销算档案比较,发现文物上使用的染料品种与文献档案记载的相关内容存在差异,从而部分揭示了清中期宫廷丝绸色彩的真实染料来源,并可以推测这件袍料的生产地区可能在江南。
秋香色缂丝五彩云蝠金龙吉服袍料(北京艺术博物馆)
京内织染局染作销算档案(仿制品)
秋香色缂丝五彩云蝠金龙吉服袍料上25种颜色的重建
蓝色在清代服饰及搭配体系中有着重要地位,如褂颜色一律用石青,龙袍也规定“领袖俱石青”,皇帝龙袍也经常使用蓝色。无论是历史档案中的记载,还是文物实物中的颜色,不同明度的蓝色达十余种。在古代,用作染蓝色的唯一植物染料是靛青,其可能的植物来源包括菘蓝、木蓝、蓼蓝和马蓝。清代使用最广泛的含靛植物是马蓝,出产于浙江、福建及贵州等地区。
石青横罗麒麟补服
黄色和红色是两种正色。其中黄色是清代宫廷特有的、应用于正式场合的礼吉服用色。染作档案中记载的黄色系色彩有明黄、金黄、杏黄、柿黄、葵黄等。除葵黄色是使用黄檗、明矾染得高明度黄色之外,其他四种黄色都是由槐子、黄栌以不同比例染得黄至橙色。
明黄缎绣灵芝天竹宝相花迎手局部(北京艺术博物馆)
红色在五色中代表南方太阳、火焰,皇帝在祭日时即穿大红朝袍。染作档案中记载的红色系颜色有水红、桃红、鱼红、大红四种。除鱼红为红花和黄檗套染外,其他三种红色都是由红花直接染得。在实物样品的染料检测中发现,除红花外还使用苏木染各种红色。
红地蟒纹妆金缎
清代宫廷服饰中的各种紫色、绿色和棕色由染制正色的红花、槐米、靛青、五倍子等染料通过套染而获得。值得关注的是一件酱色云蝠纹妆花龙袍,其上发现香色纱线由槐米和胭脂虫套染。根据文献记载,胭脂虫在康熙年间经过马六甲海峡从欧洲进口至中国广东,在中国纺织品上有少量的使用。这种昆虫染料出现在清代丝织品上有助于探索该件织物的生产工艺和产地。
绿地妆花蟒缎(局部)
19世纪中期,世界上第一个合成染料苯胺紫发明后,天然染料开始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作为以天然染料为主要纺织染料的最后时期,清代的染色工艺技术及色彩名称可谓历朝缩影。对清代宫廷染料、染色技术及色彩的研究,不仅可以探究历史上相关染色技艺、传统色名及对应的颜色表现,也可以为现代的文物保护工作和生态染整提供技术参考。
酱色云蝠纹妆花龙袍(局部)
本次展览呈现近十年来对清代宫廷丝织品染料、色彩及染色工艺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从进一步的研究中发现,清代京内织染局档案中记载的染料种类及其染色方法与文物样品的检测结果存在一定差异。京内织染局档案中记载的染色方法更具有系统性,而从文物样品的检测结果分析,其应用的染料种类及套色方法则更加多元化,色谱也更加丰富多样。
本次展览由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主办,中国丝绸博物馆承办,北京艺术博物馆协办,展期持续至12月5日。
(本文图文内容由中国丝绸博物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