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上海的街道与公园,城市雕塑诉说和演绎着城市记忆,为这座城市创作雕塑的艺术家不少来自上海油画雕塑院,年近80的唐世储就是其中之一,南浦大桥浦东段不锈钢抽象雕塑《纽带》、黄兴公园的《黄兴像》、刘海粟美术馆前的《刘海粟像》等均出自他的手中。
10月1日起,“时代印痕——唐世储雕塑生涯六十年回顾”在上海油雕院美术馆举行,此次展览共计展出62件雕塑作品和设计小稿,以及大量的图片资料和文献史料,是迄今为止雕塑家唐世储最全面的个展。
展览现场,雕塑为《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唐世储,1942年出生于四川广安。1960年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1964年分配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任教。1980年调上海城市规划设计院从事城市雕塑总体规划设计,1986年调入上海油画雕塑院,专业从事雕塑创作,在近60年创作生涯中。唐世储创作了大量耸立在上海乃至全国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的雕塑作品。
在油雕院美术馆门口,一尊《黄兴像》与展览海报以及美术馆灰色的墙面构成一种静穆而有力量的语言,黄兴衣衫上雕塑刀留下的痕迹,似乎让人感受到雕塑时艺术家的激情。
走入展厅,是一个雕塑世界,纪念性雕塑的小稿、文献、图片资料等勾勒出唐世储的艺术历程,其中1965年去山西临摹古代雕塑成为了瞩目的一笔。
展览从上海油雕院美术馆门口的一尊《黄兴像》开始
从山西泥塑中学习东方线条
唐世储从小就喜欢画画,小学时代就为学校画了不少黑板报,1954 年升入初中开始在美术课上了解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希腊古典建筑及雕刻,但作为苏俄文化影响下的一代,唐世储对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及艺术家尤其印象深刻,并立志考列宾美术学院,为此也做了一系列绘画基础训练,并给列宾美术学院教授列舍特尼科夫写信表达自己的意愿,但终没如愿,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专业,大三时还周游了大半个中国,参观了国内大部分著名的古代石窟,当时便第一次去了山西。
唐世储在四川美院期间创作习作
1964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进入刚组建不久的工艺美校任教(当时的木雕班、玉雕班都涉及到雕塑),因为没有教材,唐世储想到了山西的古代雕塑,于是向学校申请了300多元的经费,在1965年暑假与雕塑组的同事东璧一起去往山西,分别在太原晋祠、平遥双林寺实地临摹雕塑各四件。
唐世储在双林寺临摹男供养人。
回忆那年一个半月的山西之行,唐世储尤记得双林寺和大同华严寺的两尊千手观音,并认为一明一辽两尊千手观音仪容丰满端庄、神态温柔隽逸,近乎神技,相比大足石窟的千手观音更胜一筹。徜徉在中国古代雕塑之中,比较之前学习的苏派艺术的结构与明暗,中国古代雕塑线条的流畅、疏密的节奏,让他们对雕塑有了新的理解。
东璧在临摹大殿一侧的女供养人
但由于条件所限,他们在双林寺临摹了4件雕塑,其中包括了男女供养人、罗汉殿的罗汉一尊,以及韦驮像的面部。
唐世储临摹的双林寺韦驮像面部
双林寺韦驮像,2018年摄
唐世储向“澎湃新闻”记者回忆,当时晋祠属文管所管理,但双林寺还尚未受到关注。他们基本上吃在老乡家中、住在当地学校的课桌上,完成雕塑临摹后老乡帮着打木箱、塞稻草运回上海作为教具,但因为历史原因被毁坏,如今仅留存照片。在这些照片中,可以看到当时20岁出头的他们对于艺术的奉献与激情,以及对于现代雕塑民族化的思考。照片中韦驮像的侧面,能看到唐世储已经有意识地将苏派的造型结构融入其中,虽然唐世储也坦言,这条中西方贯通之路,自己并未走通,但从当时拍摄天龙山石窟等地的资料看,可见他对东方艺术的理解。
1960年代,唐世储拍摄的天龙山石窟造像的衣纹
源于文学的雕塑情趣
此次展览最显著位置放置着唐世储的代表作之一“巴金像”——《不说假话——向晚年巴金致敬》。对于每一件诞生于自己手中的名人雕塑,都有着唐世储自己对名人的理解。
展览现场,《不说假话——向晚年巴金致敬》,1994
巴金和唐世储同为四川人,少年唐世储的放学路便要路过巴金祖屋,自小就对巴金有着特殊的亲切。但少年读巴金的《家·春·秋》《雾·雨·电》却因为关注点的不同,难以产生真正的共鸣。
“文革”之后,巴老用8年时间写了《随想录》,在思想尚被禁锢之时,他率先拿起笔大声疾呼要“讲真话”。这让唐世储受到感染,想要为晚年巴金塑像。这件雕塑做于1994年,当时巴金因为身体原因已经鲜少出现在公众场合,唐世储相熟的朋友为他提供了巴老的近照,通过照片他揣摩巴老神韵,奉上对巴金的致敬之作。
展览现场,唐世储塑造的《孔乙己》,1976
其实对于文学的理解,让唐世储很早就开始计划创作文学人物系列雕塑。1976年,唐世储塑造了《孔乙己》雕塑,鲁迅先生笔下在迂腐和麻木中,日渐被吞噬形象在雕塑中具体化,这件40多年前的作品,目前看来依旧鲜活。
唐世储《孔乙己》 青铜 等人大 1976
其实做《孔乙己》时,唐世储依旧在工艺美校任教,并经历着时代的大起大落,期间他曾做过面塑、也到农村工厂劳动,却始终偷偷创作雕塑,还与邻居、雕塑家沈默一道为颜文樑先生作泥塑肖像写生。
展览展出的唐世储速写
1979年年底唐世储离开工作了16年的工艺美校,调入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院,从事有关城市雕塑方面的工作。直至1986年进入上海油雕院工作。先后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设计创作《马克思、恩格斯》(合作者余积勇、曾路夫)、设计制作立于浦东南浦大桥边的大型不锈钢抽象雕塑《纽带》等一系列城市雕塑作品,直至2002年退休。
唐世储《纽带》 不锈钢 2000×2000cm 1997(立于浦东南浦大桥旁)
雕塑源于对人物的理解
退休后,唐世储依旧有不少肖像雕塑作品问世。唐世储在进行肖像雕塑创作前,一般会先深入了解一个人的经历与心境,不断咀嚼对象的灵魂,通过外形找到内心的痕迹,进而抓住人物本质的形象特征,最终塑造出对象的精神气质。
唐世储《平民教育家陶行知》 青铜 90×90×200cm 2009(上海中华艺术宫收藏)
其中2007年开始创作的两件《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分别被中国美术馆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收藏,回忆《平民教育家陶行知》的创作,唐世储也感慨良多。在构思之初,唐世储不希望作品与其他陶行知雕塑重复,首先想到要把学生也摆进雕塑中,他选择了当年陶行知在南京郊外创办晓庄师范学校的历史,设计了陶行知从土坡上走下来、两个乡村学童围绕其周围的场景。
就在对草稿逐步深化时,“一位南京的女士从媒体上得知我正在创作陶行知,主动到上海来拜访我,带来了许多有关陶行知的文字书籍和资料。她感动于社会没有忘记这些老一代的民族精英,我也更感肩上责任之重大。”唐世储说,“后来我到南京参观了晓庄师范原址改建成的陶行知纪念馆 ,看到了其中陈列的大量照片,这些照片成了我正式创作时的重要资料。”北京和上海收藏的《平民教育家陶行知》其实是两个版本,北京的创作在先,因为属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几经调整;中华艺术宫收藏的上海版更一气呵成,成为雕塑家自己更为偏爱的版本。
唐世储创作刘海粟雕塑
2018年,唐世储创作了现在立于刘海粟美术馆前的刘海粟像,一如以往,唐世储在创作之初会阅读大量与之相关的文献,在他的心中,刘海粟除了画家、现代美术教育奠基人的身份外,还是一个“狂人”,在最初的设计中,除了现在的大头造型外,还有一个小稿是刘海粟在黄山写生的全身像,但看了场地后,唐世储最终用了大头的版本。其实这一版本也源自于刘海粟晚年黄山写生的一张照片,只是在实际雕塑中微微削弱了“狂”的部分,让其与美术馆建筑互相呼应。
唐世储《刘海粟》 青铜 高340cm 2018(立于上海刘海粟美术馆)
从1960年进入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直至2019年,唐世储不断有作品问世,通过此次展览,可以看到一位新中国培养起来的雕塑家长达六十年的艰苦探索和执着耕耘。
唐世储《把牢底坐穿》 石膏 40×25×20cm 1984
不过因为唐世储的不少雕塑作品立于城市空间,在展览中只能以小稿、泥塑或照片的方式呈现。但在城市雕塑之外,展览还呈现了不少人体和抽象雕塑作品,可见其扎实的基本功和不断的创新和尝试。
展览现场
此外2003年为纪念全民抗非典而创作的《记住那双美丽的眼睛》让人勾连起当下;同年以矿难为主题创作的《黑洞》,表达了艺术家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唐世储《记住那双美丽的眼睛》 玻璃钢 35×35cm 2003(为纪念全民抗非典而作,上海历史博物馆收藏)
此次展览是上海油画雕塑院自2011年起推出的“薪火相传——上海油画雕塑院艺术家系列作品展”之一,系列展借由个案研究,梳理和挖掘上海油画雕塑院内在的学术传统。至今已先后为陈道坦、顾士本、周加华、鄂圭俊、富华、张一波、夏葆元、陈古魁、任丽君、李向阳、万福堂等11位曾在油雕院工作的艺术家举办了个人作品展。此次展览是系列展中的第12个艺术家个展,展览将持续至10月23日。
展览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