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河南三门峡市的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是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的重要场馆。今天,在纪念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这一博物馆开始面对来自中国考古学会的学者专家。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因首先发现于三门峡庙底沟而得名,距今约4500年,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相当于传说中的黄帝文化。
澎湃新闻在现场看到,新建成开放的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博物馆内基本陈展《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花开“二字,缘自庙底沟出土的彩陶彩陶图案中特有的花瓣纹,知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些花卉纹是以菊科和蔷薇科两种花卉的花瓣为母体,并称之为“华山玫瑰”。在古代“花”和“华”同音,所以以华山为中心的庙底沟遗址周边的“花”人群体,就是最早华人的由来。
庙底沟仰韶文化彩陶盆 澎湃新闻 图
20世纪50年代,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的庙底沟遗址一经发现,便吸引了国内外考古专家的目光。作为仰韶文化鼎盛时期代表庙底沟的庙底沟文化类型,奠定了华夏传统艺术的基石,是史前中国文明进程中的里程碑,在世界文明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庙底沟文化是仰韶文化鼎盛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类型。它拥有同时期先进的社会组织、经济形态和璀璨的文化艺术,携带着彩陶因子,以强劲之势辐射影响了大半个中国,形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大融合,与其他重要文化类型构建起了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
展出现场
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于2020年2月15日正式开工动土,位于庙底沟考古遗址公园内,西邻迎宾大道,南邻召公路,东北为庙底沟沟体,西南侧有现存黄土台塬遗迹,占地面积约95亩,分为室外工程和室内工程两部分,建筑方案由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设计。
见证:庙底沟遗址周边的“花”人群体与最早华人
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樊温泉此前撰文介绍,庙底沟遗址位于三门峡市湖滨区韩庄村,处于黄河支流青龙涧河下游左岸二级阶地的前缘地带,西北距黄河仅1公里。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考古调查队在1953年秋季首先发现该遗址,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黄河水库考古队就在此进行过较大规模的发掘,揭露面积4480平方米,发现了著名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及庙底沟二期文化,并出版了《庙底沟与三里桥》一书。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发现,填补了仰韶文化向河南龙山文化发展的空白,在材料上提供了中原腹地古代文明延绵不断的考古学证据,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2002年,配合国道310线城区段拓宽工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庙底沟遗址进行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揭露面积18000平方米,发现了庙底沟文化和庙底沟二期文化大量精美的彩陶和丰富的遗迹遗物。
庙底沟遗址第一次发掘现场
?
安志敏先生是庙底沟遗址工地的最早负责人,他后来撰文写道:“从遗址的发现到发掘,我有幸参与了全过程,在个人的考古生涯中也是一次重要经历,至今回忆当时的情景仍兴奋不已。”庙底沟遗址发掘工地像一所培训考古干部的学校,是三门峡库区开展发掘工作以来集中干部人数最多与工作规模最大的一次。
庙底沟遗址T1区龙山墓葬分布情况
?
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场景
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现场鸟瞰
据樊温泉撰文介绍,庙底沟先民当时的生活环境是一块三面环溪沟、一面临高崖的地方。这里虽然地处深谷之中,却水网发达,土地肥沃,可谓是既受水之利、又无水之害。庙底沟的先民们长期安定地生活在陕、豫间的黄河峡谷地带,创造出了辉煌的庙底沟文化,并借助沟通东西的黄河谷地,将这种先进的文化传播出去,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统一国家的形成做出了伟大贡献。
早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庙底沟遗址就已经初步形成了聚落结构的雏形。在它的东西两面都有壕沟相环,这些壕沟不仅具有防御性质,还具有防洪排水的功能。居住区主要分布在遗址的中部和西部,在圆形的半地穴式和方形的浅地穴式房址之间,大量散布着窖穴和灰坑。陶窑也集中分布在遗址的西部,说明当时已有了专门的制陶作业区。植物考古的证据表明,这个时期粟和黍都是庙底沟遗址最主要的农作物,水稻和大豆所占比重有限,所以认为其农业结构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稻作为辅。此外还有一些野生植物,诸如野大豆、紫苏、胡枝子、藜等作为时令蔬菜、家畜饲料或是油料来源。据动物考古的数据分析,这一时期先民的肉食资源获取方式,以饲养家猪为主,偶尔也狩猎野猪、鹿科动物、鸟类,捕捞软体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的个别灰坑中,出现了随意弃置尸体的现象,而且有的尸体明显呈挣扎状,说明暴力和冲突已经存在,由此也可以反映出社会性质的某些微妙变化。
庙底沟出土的彩陶数量众多、绚丽多姿、图案繁琐、变化明快,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具有高超的手工技术和丰富的想象力。尤其是彩陶图案中特有的花瓣纹,更是给后人留下无尽的遐想。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这些花卉纹是以菊科和蔷薇科两种花卉的花瓣为母体,并称之为“华山玫瑰”。在古代“花”和“华”同音,所以以华山为中心的庙底沟遗址周边的“花”人群体,就是最早华人的由来。
庙底沟仰韶文化彩陶罐
关于庙底沟遗址的年代,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测试结果是平均碳十四年代为距今4556±26年。
庙底沟遗址发掘后,考古界对该遗址和与其面貌内涵相近的遗址以及对这类遗址文化的命名和研究就一直没有停止过。最早被学者称其为仰韶文化的“庙底沟类型”,由于“庙底沟类型”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学术意义渐趋提高,有学者就建议改成其为“庙底沟文化”。目前,庙底沟文化已经被更多学者使用。
庙底沟文化分布的区域主要在豫西、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这一带是其核心地区,代表性的遗址有河南三门峡庙底沟、南交口、灵宝的西坡、北阳平、渑池的仰韶村、陕西华县的泉护村、西安的杨官寨、山西夏县的西阴村等遗址。
上述核心地带的重要遗址,组成了庙底沟文化的中心聚落群,以它们为代表的庙底沟文化形成了中国史前考古学文化中,分布范围最广、文化相似度最高、对后来文化影响最深的一支考古学文化。
庙底沟文化中特有的文化因素——彩陶对周边地区产生了极大辐射,东到海滨、西达甘青、南抵江汉、北越河套的广大地区,都发现了受其影响的彩陶,从而开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彩陶时代。这种影响是庙底沟文化扩散与传播的表现,所以说,庙底沟文化彩陶奠定了中国史前艺术发展的基础,也是史前艺术发展的一个顶峰。
这种传播,实则是对一种文化的认可。在这种前提下,逐渐以核心区辐射周边区,再从周边区扩散到边缘区等更大地区,从而形成一种文化面貌极为相似的局面,并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一致,进一步成为稳定的同盟体。
当然这种文化的认可也是相辅相成的,是互相影响的。正如庙底沟遗址出土的彩陶盆,图案为五瓣花相连,形象生动地表述了这种互动。图案中相邻的五瓣花共用了一朵花瓣,明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表象,暗示着这种影响是互相的,说明了文化是互鉴的,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
庙底沟文化核心区所在的区域以后逐渐成为中国历史演进的最中心地区,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庙底沟文化在早期中国文化圈中的地位举足轻重。
庙底沟文化正如自己所选定的文化符号一样,以陕晋豫交汇地带为花心,逐渐绽放在华夏大地,并推动了其他地区考古学文化的互惠交融。在此基础上,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国相互作用圈”逐步崛起为光彩夺目的文明中心,成为中国之前的“中国”,这也正是庙底沟文化在早期中国文明行程中的作用。
展览现场:以“花”为意象,独特视角讲述庙底沟文化
走进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抬头便望见以庙底沟独特花瓣纹饰为元素设计的巨型穹顶。
“鸿蒙初开,乾坤始奠;百卉含英,花萼相辉;芳花未央,永续华章。”馆内基本陈展《花开中国——庙底沟与中华早期文明的发生历程》,以“花”为意象,站在新石器时期历史发展的新高度,以独特视角讲述庙底沟文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发展全程。
展出现场
庙底沟彩陶是最初的中国这一文化共同体最亮丽的标志。考古学家严文明盛赞:“庙底沟彩陶很厉害,影响很广泛,其他地区只要有彩陶就几乎都受到它的影响。”他认为,以庙底沟为代表的中原地区就好比花心;山东、燕辽、甘青、江浙、湘鄂、巴蜀等文化区好比内圈花瓣;闽台、粤桂、滇、康藏、新疆、内蒙、东北等文化区,好比是外围花瓣。这样,就好像一个三重结构的重瓣花朵,像一朵花一样,花心和花瓣是一个整体不能分离,保持了中华文明五千年持续发展而不中断,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庙底沟之“花”有着丰赡的意蕴。这“花”是生命繁衍之花,是文化之花,是华夏之花,盛开在中国大地,成为华夏民族的来源和文化基因。
据三门峡当地提供的资料报道,庙底沟仰韶文化博物馆目前陈列展出文物近4000件,其中70%以上是近年仰韶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是国内彩陶文物展出数量最大、类型最全、跨越考古年代最长的彩陶文化集合展示。
展出现场
黑、红、白的简单组合,造型和线条的斑斓变幻,泥土和烈火的久远融和……馆内丰富的展品彰显着先祖对三门峡最慷慨的馈赠。6000至5500年前,它们诞生在三门峡这片黄土之上,历经历史的烟云,百十年间在这里又重见天日。这些彩陶精灵构成穿越千年的时空走廊,摆在亲临者面前,就是无尽的故事,勾画诉说着史前时代的精神气质、时代面貌。庙底沟彩陶一器一绘,每件图案均不相同,具有很强的装饰性和独特的艺术性,它的创造者无疑是那个时代的“潮流达人”。鱼纹陶盆、红色陶钵以及渑池仰韶村历次发掘出土唯一完整的陶器月牙纹彩陶罐,在一排排带着残缺修复痕迹的展品中引人关注。残缺的陶片被重新组合,展现在世人面前,坦然呈现着历史的千疮百孔,但总有微光烛照着幽暗。
展出现场
展出现场
展厅里,慢下脚步,一件件看下去,不只是一声叹息。也许一个时代的潮流、爱好和审美在变,但内核的精神性仍一脉相承。绘彩写韵、丹青不渝,先民们掀起了“中国史前时代的第一次艺术浪潮”,给我们留下恒久的心灵印迹和创造意识。
(本文据樊温泉研究文章、三门峡市委宣传部提供资料及三门峡日报等相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