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耆英号:第一艘驶向欧美的中国木帆船

1846年10月19日,“耆英号”静悄悄地驶出了广州港,开始了它永不回头的航程。

广州,史上的那些个第一

耆英这个名字,因为签订《南京条约》的缘故,被很不光彩地写进了历史书中。但“耆英号”这艘船,即使在记录最详尽的历史书中,也不容易找到相关的记录。

1846年10月19日,“耆英号”静悄悄地驶出了广州港,开始了它永不回头的航程。这是一艘典型中国式的木帆船,载有30名中国人和12名英国人。由英国船长查理斯·阿尔佛雷得·奥克兰·凯勒特(Charles A. Kellet)指挥。它的第一个目的地是香港,在那里停泊、整修之后,当年12月7日驶离香港,从太平洋航向印度洋。

隐秘而一去不返的远航

“耆英号”远航的目的,依现在能查阅到的资料看,似乎并不能弄得很清楚。一些资料显示,幕后推动者应该是一个英国的商业集团,他们希望让这艘中国帆船绕过好望角,航行到英国,作为献给维多利亚女王的象征性礼物。

按照研究者郑明、王芳等人的说法,“耆英号”是在当年8月被秘密地卖给英国人的,因为当时中国有严禁船只出售给外国人的法律限定。为了保密,所有的英国人都换上了中国服装,临时指定了一位中国人任船长。又将船作为游艇使用,才把船从广州开到香港。船上有一位中国人叫“希生”,号称是四品官员,但并不懂英文(另一些研究者认为,他应该是商行里的一位买办)。还有一位中国画家,负责养护船内外的装饰画。出于向西方人展示中国文化的考虑,“耆英号”运载了很多手工艺品,包括道光皇帝和耆英的雕像,还有萧、三弦等乐器。

郑明等详细列出了“耆英号”航行的日程:1846年12月6日,它朝着印度洋进发,于1847年1月26日经过爪哇海角,在爪哇海和苏丹海峡停泊了六周,继续向南航行。3月22号,它遭遇了西南台风。3月30日绕过好望角,4月17日,抵达在南大西洋上的圣赫勒拿岛,在这里停留直到4月23日。当地人对这艘船产生了很大兴趣,但船上的广东船员因为只签了到新加坡及雅加达的八个月的航程合同,并没有被告知要前往英国,加上补给、风向都出现问题。船长只好做出妥协,暂时驶往位于大西洋东岸的纽约,而不去最初的目的地伦敦。并且答应中国船员,到达美国之后他们就可以回广州了。

“耆英号”是第一艘访问纽约的中国船。1847年7月9日,它抵达并停泊于位于曼哈顿南端的巴特里公园。当地举行了一个热烈的仪式来欢迎它。之后的几个月里,即使要付出25美分的不低门票,每天仍然有多达约4000人参观“耆英号”。之后在波士顿,它也遭遇了几乎相同的热情。

10月6日,26名中国船员乘坐“坎迪斯号船”回国了。在此之前,他们和船长还因为报酬打了一场官司。希生和其他两三位船员则决定留下来,继续前往伦敦。

耆英号:第一艘驶向欧美的中国木帆船

  《纽约港湾》杂志刊载的描绘“耆英号”停泊于纽约港景象的油画。

“跨越一步,就从泰晤士河到了广州”

1848年2月17日,“耆英号”驶离波士顿,开往英国。根据郑明等人的说法,“耆英号”在驶往英国的全程都遇到恶劣天气。大西洋上的一场暴风雨摧毁了它的两艘救生小船,撕裂了前桅帆,之后勒舵索脱开,破坏了船舵。即使这样,“耆英号”还是在3月15日抵达了泽西岛。整个航程用时21天,是一个相当漂亮的数字——这个速度比美国蒸汽邮轮还要快。稍作休整后,它沿泰晤士河,于3月28日被拖船拖进伦敦。

英国人以更隆重的形式纪念“耆英号”的到来。他们为其抵达特意制作了纪念章,刻着这样的铭文:“第一艘跨过好望角并出现在英国水域的中国帆船。船长160英尺,高19英尺,载重300吨,舵7.5吨,主帆9吨,主桅自甲板高85英尺。该船由柚木制造。它于1846年12月6日自香港出发,1848年3月27日抵达英格兰,历时16个月(477天)。凯勒特船长”

很多人来参观“耆英号”,当中包括了维多利亚女王和许多王室成员。仍在船上的希生成了热门人物,大家都将他看做来自中国的官方代表。

《泰晤士报》这样写道:“在伦敦附近的展览中没有比中国帆船更有趣的了。只要跨进入口一步,你就进入了中国世界。仅此一步你就跨越了泰晤士河,到了广州”,“耆英号……为深厚悠久的中国文化打开了一个通向世界的窗口。”

和今天一些为人诟病的景区用高大密实的围墙围住景点的做法一样,英国人在布莱克沃尔的码头上草草建起了一圈木栅栏,以防备偷窥者。然后,他们向每位登船者收取1先令的门票钱。如果要在船上买本宣传册,还要再额外付出6便士。

之后的几年间,“耆英号”辗转于利物浦等各地港口之间,满足着人们的好奇心。1855年,它终于被卖掉,并被两家船厂拆解。柚木板材变成了两艘渡船、一些工作箱,以及零零碎碎的小纪念品。这真是一个令人唏嘘的结局。

耆英号:第一艘驶向欧美的中国木帆船

希生画像

一种渐行渐远文明的余晖

有人说,“耆英号”在欧美展示的,其实是一种渐行渐远的文明。就在它驶出广州港的同年,英国人柯拜获准在广州黄埔兴办轮船修理业——这诞生了中国第一个石船坞,也标志着中国近代造船业的开端——两艘外轮也被获准经营香港到广州间的航运业务。快捷、舒适、便宜的蒸汽动力轮船在很多方面,迅速取代了古老的风帆船的地位。

郑明等人指出,“耆英号”虽在广东建造,但主要采用福船的外形和线型。英国当时和后来的报刊都认为它是一艘典型的中华传统三桅帆船。它又装有广船惯用的穿孔舵,以便适合在广阔的南海海域航行。全船由14道水密隔壁,分割为15个水密舱。木结构接合部处采用牡蛎壳粉末和桐油加热并与麻丝混合进行捻缝,干后很结实。船舷有廓桥,贯通前后,宽约1米,主甲板有梁拱,船艉部都向上翘。艉楼中的主厅长30英尺,宽25英尺,高12英尺。主帆是竹藤织的席,比麻帆布还轻,每隔2到4英尺有一道竹撑条,共有18道,都套牢在桅杆,形成硬式重帆。9吨重的帆,全部用人力升起,要差不多两小时。主桅由一整根柚木制成,并不全直,英国人认为中华传统帆船更注重木材的自然纹理状态是有道理的。桅顶鱼尾风向标,上面刻有“一帆风顺”。

1851年5月1日在首届伦敦世博会的开幕式上,希生作为唯一的中国“代表”,受到了维多利亚女王和王室的庄重接待。“他侧身而立,神态有几分昂然,在一群穿燕尾服、戴礼帽的西方绅士中间显得很醒目”。

此时,“耆英号”就停泊在不远处的泰晤士河上。(文/卜松竹)

(部分资料据《耆英号现身首届伦敦世博会》、《耆英号:航行在昨日之河》)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