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反思油画,当下仍需要“拿来主义”

知名油画家、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姜建忠个人作品展近日在上海鸿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汇聚了艺术家十多年来近60件作品,以油画和素描作品为主,另展出包括油画棒、丝网版画、综合媒介实验作品等艺术形式。

知名油画家、上海美术学院教授姜建忠个人作品展近日在上海鸿美术馆对外展出,展览汇聚了艺术家十多年来近60件作品,以油画和素描作品为主,另展出包括油画棒、丝网版画、综合媒介实验作品等艺术形式。

对于时下中国油画界讨论的“如何将外来语言转化为本土语言”的问题,姜建忠对澎湃新闻表示,学习油画依旧要往西方看,“油画民族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面对欧洲油画的历史,当下中国油画依旧需要“拿来主义”。

展览入口处,文字独白

展览入口处,文字独白

“这是近十几年积累下来的一些作品……这些作品只是印证了我所走过的一段艺术历程和心理轨迹,一切已经发生的和即将要来临的……”

走入展厅看到作品前,先看到沉静的深蓝色墙面上一段独白,这是艺术家对于展览的自我阐述,也是对自己创作的阶段性回眸。其中提到自己创作过程中的“磕磕绊绊”、拿出展示时的“诚惶诚恐”。对于这样的心情,姜建忠回忆自己读书时代曾读到毕加索谈创作的文字,讲他自己进入画室、站在画布前,会觉得无从下手、画不下去,无法预测这张画画下去的结果是什么。学生时代的姜建忠对此难以理解,但现在越来越能体会这些心情。

“绘画创作不能重复自己,每张画都有自己的生命特征。”姜建忠对澎湃新闻说,“画的过程中,一直会有新问题需要解决,在画室里既有兴奋、狂妄的时候,甚至画得好时有自大的感觉,但也常有画不下去的低落,我觉得艺术家创作时的心情应该与作品一起波动。”

以“解读戴安·阿勃兹”反思油画语言

1980年代以来,反思、重构学院艺术的课题一直是艺术界普遍关心的热点。三十多年来,姜建忠一直投身于对这一课题从油画创作到理论梳理的探索实践。当大家都在玩跨界和强调观念的时候,他却始终坚持视觉的意义和油画语言的纯洁性,他认为油画有其自己的语言脉络,油画没有了“细火慢炖”,就变成了“快餐文化”,更不要用掠夺市场的方法去思考艺术。

展览有一个系列为“解读戴安·阿勃兹”,多为较大尺幅,最近一张标记为NO.10,画于2021年。戴安·阿勃兹(Diane Arbus)是美国新纪实摄影最重要的旗手,她的摄影对社会主流人物和边缘人的两面性在视觉上做了深入探索,她也是美国第一个参加威尼斯艺术双年展的摄影家,被誉为“摄影界的梵高”。

《解读戴安·阿勃兹NO.10》 布面油画 155×150cm 2021年

《解读戴安·阿勃兹NO.10》 布面油画 155×150cm 2021年

“解读戴安·阿勃兹”是姜建忠近十几年来一直延续的系列,当时他想画一些作品表现自己对具象表现绘画的理解。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姜建忠也一直在思考“写实”和“具象表现”的本质区别。“从文艺复兴之后到毕加索之前,有近500年的油画都是写实的,其中包含了对人文主义的歌颂,以及表达生活的美好。但到了抽象主义诞生后,呼应福柯、哈贝马斯对人、对科技和工业发展的哲学大叙事,到福柯说‘哲学意义上的人已经死了’,再到当下的延续并面对着新的问题,人是否会发生异化?而具象表现,不是歌颂,是质疑。比如佛洛依德,他的画不是把人作为英雄歌颂,而是带来一种对人性的质疑。”而在探索和酝酿具象表现的真正内涵、并寻找图示之时,正好看到了阿勃兹的摄影,她拍摄的扭曲的形象,让姜建忠感受到了其中的关系,由此他将阿勃兹的表达与中国传统形象做了意义化的融合,试图把观念和技术结合,画一些有技术、有可读性、耐看的,但不是传统意义上审美的作品。

《解读戴安·阿勃兹NO.7》布面油画170cm×130cm 2013年

《解读戴安·阿勃兹NO.7》布面油画170cm×130cm 2013年

这个系列姜建忠前后画了十多张,一般一年只画一张。最初进展很慢,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不知如何下手而搁置,但在绘画和思考的过程中,却越来越清晰自己所要表达的。

除了该系列外,展览展出了毛笔习作和近年来创作的风景等多种样式的作品。作为一位油画家,如何看待毛笔创作?姜建忠却认为其中并无界限。虽然主攻油画创作,但他早年画过连环画、在上海工艺美校也学过中国画,一些思想观念早已融汇于作品之中,只是过去群展大多只拿出了油画,此次个展有机会和盘托出。而对于使用毛笔,姜建忠提到了“写”。他觉得画中国画需要修养,中国画的线条要有书写性。延伸到展览中一些布袋上的作品,能看到源自前现代主义、中国传统的造型混合其中,看似细墨,却带着对艺术的思考。

毛笔草图 30×22cm 毛边纸? 2021年

毛笔草图 30×22cm 毛边纸  2021年


母亲肖像 丝网版画 36.9×27.8cm 2021年

母亲肖像 丝网版画 36.9×27.8cm 2021年

对于学院教学的持续探索

1985年开始,姜建忠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原名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作为美院的学科带头人,除了指导博士、硕士生以外,至今依然在本科教学的第一线辛勤地工作。

2016年,时任油画系主任的姜建忠在上海美术学院创办了具象实验工作室,汇集了优秀的博士、硕士和青年教师团队。该工作室用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教学实践方式,在短短的五六年内于中华艺术宫、刘海粟美术馆等地举办了三次大型油画展和研讨会,并邀请国内著名艺术家、青年教师和学生在学术上进行探讨互动,使学生普遍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参展艺术家的邀请范围,也从以上海为主到了邀请了外省市美术学院具象表现油画实践中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共同参与,借鉴互补,互相交流。

《黑河船泊》布面油画 2021年 ?52×100cm

《黑河船泊》布面油画 2021年  52×100cm


《小青鸟NO.2》布面油画140×108cm 2014年

《小青鸟NO.2》布面油画140×108cm 2014年

对于学院油画的发展,姜建忠认为一方面要继承、梳理、改造、传统的油画,但是绝对不是复制,不能是西方文化的复印机。本雅明说过“历史是一个建构的对象”,我们要把美术史从历史中释放出来,放在今天的框架中,赋予其新的意义。对美术史的解读有误读,也有被动接受。“在这样的背景下,我觉得需要强调个体的介入,这种介入不是建立在虚无主义的立场上的,而是在传统的框架中,个人如何切入,如何转化历史上已有的油画语言。其中包含了‘公共性技术’,也包括‘个人性技术’。”美术学院的教学传递的是人类文明积累和发展的过程。

同时,对于时下中国油画讨论的“如何将外来语言转化为本土语言”的问题,姜建忠主张学油画依旧要往西方看。“油画民族化”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如同佛教、敦煌艺术、胡琴等,都曾是外来文化,但经过千余年的沉淀转化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油画也是如此,油画本土化或需要很长的历史过程、并非一代人能够完成。面对欧洲油画的历史,当下中国油画依旧需要“拿来主义”,在潜移默化地民族化之前,先要“字正腔圆”,然后才慢慢变化。

姜建忠作品三联画《江南制造局No.1(中)》布面油画220×140cm 2009年

姜建忠作品三联画《江南制造局No.1(中)》布面油画220×140cm 2009年


《舅舅家的老房子》布面油画83×63cm 2021年

《舅舅家的老房子》布面油画83×63cm 2021年

除了任教于上海美术学院,姜建忠亦担任上海美术家协会油画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油画学会理事等职。

姜建忠

姜建忠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注:展览由鸿美术馆主办,上海美术学院协办,展览将持续至12月14日。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