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哲学家、美学家、中国思想史学家李泽厚在美国于当地时间2021年11月2日晨7时逝世,享年91岁。李泽厚,湖南宁乡人,主要从事中国近代思想史和哲学、美学研究。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德国图宾根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密歇根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写有《美的历程》《中国近代思想史论》《批判哲学的批判》等著作。
李泽厚
今年7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李泽厚刘纲纪美学通信》一书,《李泽厚学术年谱》作者杨斌整理了李泽厚、刘纲纪两位著名学者1979年至1999年的245通往来书信。刘纲纪(1933—2019),贵州普定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哲学家、美学家。书中的通信记录了《中国美学史》(第一、二卷)的诞生过程,也见证了两位已故著名学者为中国美学事业倾心合作的一段学术佳话。澎湃新闻经浙江古籍出版社授权,发布由责任编辑孙科镂摘选的六通书信。
《李泽厚刘纲纪美学通信》
【一】
泽厚兄:
不知已回来否?最近得知你是去达·芬奇的家乡,行前向我保密,不该!
刊物事日前已同出版社谈妥,即由他们出版,我们两人列名主编。但他们说期数怎么算?是否转给这里后重新算是第一期?好像要有个交代才好。
这里为社联评奖事,我未推举蔡派观点文章,一些人(几个)颇不快。实在是文章不佳,非观点使然。
意大利之行定大有收获,我唯有欣羡而已矣。匆此预祝
新春大吉!
纲纪上
(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廿二日
【二】
纲纪兄:
示悉。此次去意,非敢相瞒,为不欲张扬也。多年得一教训,文未成事未竟者暂先不言,否则无事生非者极多,渐尔养成习惯。今年本将出去两三次,临时我均作罢(不想去了);如先传扬出去,则无此自由矣。
此次凡二十余日,游罗马、佛洛伦萨、威尼斯、比萨、那不勒斯诸城,诸多盛迹废墟,如梵蒂冈、西斯庭斗兽场、庞贝古城,等等,均匆匆一过,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诸大家名家之巨制名作,均得观赏,此次固胜在美二年多矣。欧洲毕竟文明传统,不似美国暴发户也。特别是诸教堂给人以最深沉之印象,五岳归来不看山,得观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之诸教堂,同行者云则巴黎等地亦不足观矣。购有画册数种,吾兄来京时当可共赏。暂寄二画片,聊表心意。
刊物事因几家出版社均想要,乃订下列原则:(一)组稿定稿权在主编,出版社不得私自加入稿件。(二)出版期不得超过一年(自交稿到见书),可订合同办事。(三)名称不变,期数一定自第七期算起,在编后记中说明。(四)一律不收译文。兄可以此四条与出版社交涉,如不行,即拉倒。但请速告。
黄德志云《美学史》已见书,终于问世,为吾兄贺。西德、新加坡均约我去一年半载,我尚未答应,总之将来将携此书出去,打向世界,并向外界绍介吾兄也。
前寄《智慧》文,请提印象并意见。又,《批判》修订本不知在武汉反响如何?(在北京青年中反应不错。)不知吾兄尚需要否?当奉寄。《青年论坛》已收到,也不知该刊反响如何?我匆忙写的几句话,不知会惹人嫌否?也不拟管它了。我行前曾给《文史知识》写一文,可能又要惹一些人不高兴。
今冬北京奇寒,唯形势甚好。乔公多次讲话要求突破,号召新方法等等。社科院人事明年也将变动,大批所内年轻干部将上提。当然,我是决不当官的。现在也有好些人羡慕我的自由了。匆匆,祝
新年阖宅安乐
泽厚
(一九八四年)十二、廿六
【三】
泽厚兄:
前函想已达览。
兹另用挂号寄上“隋代美学”章,乞查收、审阅。这还是去年初写的,但未完,今补足之以呈。写法与一、二卷类似,但我现在已觉不很满意了。问题在常过于理性化,这是我的弱点。因之,此章之后其他各章的写法,当思变动也。美学及美学史无疑须尽可能包含较多的诗的因素,不可能是纯哲学的,或纯分析的。当然,纯诗的也不成。两者的统一是关键。《历程》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此。《华夏》则偏于哲学了,然亦有诗。这也是中国式的思想家之特色,但又不同西方叔本华以来的所谓“诗化哲学”,比此辈高明也。“极高明而道中庸”,此传统宜加以发挥。弟多年受Hegel之影响,有所得亦大有所失。
以上是补足此章后的感想,但后之各章如何,尚不敢奢言,只能尽力而为而已矣。以后每周寄你一次,速度不会太慢的。我已撇开其他一切事。孙子太吵闹,关门而拒之不理。
再谈,祝好!
弟 纲纪
(一九八九年)十月十八日
《中国美学史》
【四】
纲纪兄:
两信收到,这次晤面,非常痛快,可惜时间短了一点,交谈仍太少,意尚未尽也。当谋每年晤谈一次,如何?二卷以下文笔,弟意仍贯彻一、二卷风格,不必诗化。吾兄严整风格,我仍非常欣赏。况毕竟是一历史兼哲学书籍,而且乃巨制,逻辑谨严实所必需。
章目无甚意见,只感如将李白、王维、杜甫各列专章,易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史等混同,而少哲学味道,将此三人合为一章,如何?或将李白、王维与道、禅一起讲,另拟章目题目,如何?陈子昂、杜甫以及小李杜,似亦有此问题。尚请吾兄斟酌。初盛中晚(文学、壁画等)似宜有专章细论,此题乃一大公案,历来真正之研讨并不多见。总之,唐代文艺高峰如何从哲学概括,应为三卷之主要任务而区别于一般流俗“各种史”。只有不人云亦云,包括章目,才可使海内外刮目相看。匆此不一,祝健康。
弟连日身体突觉背疼甚,骨质增生故,真垂垂老矣。
泽厚
(一九八九年)十、十九
【五】
纲纪兄:
八月廿日信收读。此次仍感未及单独畅叙,包括对中西文化及当代学术情况及人物交换意见,颇以为憾。但愿来年能有机会补偿。今夏北京酷暑难耐,是以提前返此(此地气候奇佳,夏凉冬暖),拟明春由港再返京。国内年轻一代学人近年来有何创获否?武汉情况如何?国中新办刊物似有不少,吾兄亦曾翻阅否?21世纪中国文化当有异彩,但愿能见其端倪萌芽。上课在即,开始准备。余不赘。祝
全家安好
泽厚
(一九九四年)九、十一
【六】
泽厚兄:
九月十一日信收悉。十月间曾去京参加孔子诞辰二五四五周年纪念的研讨会,大家很关心你,并一致选你为世界儒学联合会理事。国内情况我看甚好,将来容或会有局部的暂时的波动,大的动荡是不会有的。中国正处在巨大深刻的变化中,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建构问题必将成为重大问题,甚望仁兄能对此多多发表高见。儒学复兴或西化我看都是走不通的,我目前所持的基本想法仍是重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整合中西。我们的老师辈渐渐离去了,我们这一辈也老了,在青年一代中,我还未看到很特出的人。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中国传统、西方思想、马克思主义这三个方面的研究,而他们对这三个方面都缺乏研究,大都是一知半解,知其一不知其二。但总的而论,比过去踏实些了,读书、研究之风在高等学校有明显的增长,这样下去,可望产生一些优秀的人才。目前的问题是缺乏能对青年加以正确引导的好老师。听说出了几个新的刊物,但我都未看到。依我推想起来,恐怕不会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东西。局部问题的研究上或许会有某些可取之处,总体的、根本性的问题的解决上,我看不可能有大的起色。我一切尚好,只是日益有衰老之感,力不从心。上次在京,我看你的精神甚好,千祈多加保重。二十一世纪上半期我们肯定要入土了,但在此之前,仍可作一些事。《哲学探寻录》发表后,望复印一份赐下为感。
明年如能再见畅谈,乃一大快事也!
即颂
大安并问嫂夫人好!
纲纪
九四、十、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