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走近虢国,寻访“唇亡齿寒”的历史岁月

说到虢国,熟悉的或许并不太多,但提到成语“假虞灭虢”、“唇亡齿寒”,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而这两个成语典故就源自虢国。几千年来,虢国只是存在于史书记载,直到1956年虢国墓地遗址的发现,这个古老的诸侯国

说到虢国,熟悉的或许并不太多,但提到成语“假虞灭虢”、“唇亡齿寒”,大部分人都不会陌生,而这两个成语典故就源自虢国。几千年来,虢国只是存在于史书记载,直到1956年虢国墓地遗址的发现,这个古老的诸侯国才最终揭开神秘的面纱,走向世人的视野。

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的大型邦国公墓。2001年,虢国墓地被评为“中国20世纪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前不久,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迎来百年之际,虢国墓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澎湃新闻记者专程前往建立在虢国考古遗址上的博物馆,走近周王朝那段狼烟四起、沧桑多变的历史岁月。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注:本文展览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拍摄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注:本文展览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拍摄


建设在遗址之上的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建设在遗址之上的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展厅现场。(01:02)

提起三门峡,大多数人立刻会联想到三门峡水库,这个在吴作人等老一辈艺术家笔下多次出镜的水利枢纽工程毋庸置疑是整座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以来最重要的地标建筑。鲜为人知的是,历史上的三门峡还有一个文化底蕴极为深厚的名字——陕州。这里是仰韶文化的发源地,是老子《道德经》的著经地,也是西周诸侯国虢国都城上阳城的所在地。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吴作人??油画 ?1955-1956年

 《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 吴作人  油画  1955-1956年

“黄河从远方蜿蜒奔流而来,两岸岩石壁立,远处山峦连绵不断,隐没在蓝灰色的雾霭之中。河中浊浪奔腾,汹涌推逐。”这是上世纪50年代吴作人赴河南省黄河三门峡水利工地考察写生所描绘的画作《黄河三门峡·中流砥柱》。也许是提前读到过先生描绘三门峡的一系列画作,未到三门峡之前,脑海中浮现的多是一派粗犷雄浑的黄土高原景色。令人诧异的是,寒露之后的三门峡空气中仍氤氲着水汽,城市街巷中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色,全然没有许多北方内陆城镇在这个时节展现出的孤冷深秋的景象。

“一是因为三门峡位于黄河边上,水源比较充足,所以整座城市绿化相对好些;二则是由于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修建,让我们这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此次“仰韶百年”活动组委会的工作人员路上对澎湃新闻介绍说,“三门峡市还享有‘中国大天鹅之乡’的荣誉称号,因为每年十一月到三月份,数万只从西西伯利亚飞过来的天鹅都会在这里栖息越冬。”

玉鹅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澎湃新闻记者? 图

玉鹅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澎湃新闻记者  图

行程匆匆,虽然在黄河边上没能等到天鹅到来的时节,澎湃新闻记者却走进了在大型考古墓地遗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专题性博物馆——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在美轮美奂的国宝重器,威武的地下军阵,神秘的上古国君陵墓中,走进了周王朝那段狼烟四起、沧桑多变的历史岁月……

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周武王灭商后,周文王的两个弟弟分别被封为东、西虢国国君,虢仲封东虢,虢叔封西虢,两虢起着周王室东西两面屏障的作用。西周晚期周宣王初年,西虢东迁,形成所谓南虢。东虢灭亡,其后裔虢序西迁至山西平陆,子爵,是为北虢,依附于南虢。北虢在平陆,在黄河北岸;南虢在三门峡,在黄河南岸。北虢和南虢隔河相望,其实只是一个虢国(相当于原西虢,只是北虢夏阳邑附于南虢),这是平王东迁后建立的国家。东虢于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西虢东迁后,在原地留有一小虢,于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据;东迁后的三门峡虢国建都上阳,地跨黄河两岸,史称南虢。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在这里留下了“唇亡齿寒”的千古遗训。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然而几千年来,虢国历史仅见于古代文献的散载零记和后儒众说纷纭的注疏,致使史学界对虢国历史的具体研究存在不少争议的问题,因此长期以来,虢国历史在周王朝的国别史中仍是空白。直至上世纪50年代以来,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的重大发现,伴随着大型车马坑遗址群的发掘,数以万计文物的出土,这个古老的诸侯国才最终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开始走向世人的视野。

遗址上的周风虢韵

作为在墓地遗址上建立起来的专题博物馆,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北依黄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进入馆区,迎面看到的一幅由红砂岩刻绘而成的虢国车马出征大型浮雕,浮雕中间写着“虢国博物馆”五个大字。“虢”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康殷在《文字源流浅说》一书中说:甲骨文中的“虢”字,其象形文字是右边一只虎,左边为一兵器“戈”,有徒手搏虎之意。整个浮雕昭示着一个崇尚勇武的军事强国即将展现在观众眼前。

沿着浮雕一旁的石阶拾级而上,转身即为博物馆入口,一幅气势恢宏,内容丰富的大型壁画《虢颂图》在这里正式拉开了主题展“周风虢韵——虢国历史文化陈列”的序幕。展览分为“虢旗猎猎”“吉金灿灿”“美玉灼灼”“奇珍熠熠”“车马辚辚”“古墓秩秩”六个部分,通过583件套文物依次展现虢国跌宕起伏的历史、赫赫有名的人物故事、震惊世界的遗址考古发现,以及虢国在政治、军事、外交、经济、宗法、礼仪、丧葬等社会生活多方面的文化特质。

虢仲铜盨 西周?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虢仲铜盨 西周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虢仲铜列鼎展览现场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虢仲铜列鼎展览现场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青铜器是虢国物质文明的象征,在其祭祀、战争、宴享等重大国事活动中被大量使用。虢国墓地不仅出士有威严庄重的庙堂彝器而且还有纷繁多样的兵器、车马器和生产工具等,其品类众多,纹饰精美,带铭器物多,且制作精细,反映出虢国与周王室高度一致的宗法、等级等政治制度,以及文化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如展出的虢仲铜盨,器身及盖均铸有铭文三行十三字:虢仲乍虢妀宝盨,子子孙孙永宝用。根据铭文所知是虢仲为其妀姓妻子所做,反映了虢国与妀(jǐ)姓国的联姻关系,为研究西周婚姻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如虢仲列鼎,七件铜鼎形制、纹样及铭文相同,大小相对依次递减,器身不同部位饰窃曲纹、凤鸟纹、重环纹等不同纹饰,是西周列鼎制度的实证材料,反映了周代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的礼制;又如虢仲钮编钟,八件编钟形制、纹样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器身不同各部位饰勾云纹、人龙合纹、曲体龙纹等不同纹饰。该套钮编钟出土于西周晚期虢国国君虢仲墓,是目前为数不多的西周晚期的钮编钟,且均铸有铭文,言明作器者为虢仲。

虢仲钮编钟展览现场?

虢仲钮编钟展览现场 


虢仲钮编钟展览现场

虢仲钮编钟展览现场

青铜器之外,当时的贵族在礼聘、佩饰、殓葬时还广泛使用玉器。虢国墓地出土的玉器不仅类别丰富,美质良工,其背后更蕴含着宗法、礼仪、丧葬等方面的文化。如六璜联珠组玉佩,一组258件(颗),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由一件人龙合纹玉佩、五件龙纹玉牌、二件玉管与七十件颗红玛瑙珠、管以及六颗料珠相间串联而成;下部由六件玉璜与四十七件颗红色玛瑙管、珠及部分浅蓝色料珠相间串联而成。是目前所见西周联璜组玉佩中最为精美的组玉佩。六件玉璜皆为白玉或青白玉制成,厚重大气,纹饰精美,做工精湛。尤为珍贵的是其中的两件人龙纹璜为一件玉璧对剖而成的,纹样完全可以吻合,是《周礼》中“半璧为璜”的最直接物证。

六璜联珠组玉佩 西周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六璜联珠组玉佩 西周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龙纹白玉壁 西周 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龙纹白玉壁 西周 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车马坑是目前我国所发现的最大的车马坑群。在展览“车马辚辚”部分,通过展示紧密相连的三座车马坑遗址,并在周边墙上辅以虢国墓地车马坑陪葬情况、发掘图片以及先秦时期车马文化图片,虢国古车模型复原,以及视频专题片《虢国车马文化》等,展现了虢国军事力量的强大以及先秦时期的车马文化。据文献介绍,坑里的车全部是实用战车,马全部是活马杀死后摆放,如此之多的真车真马集中在这样一个极为有限的区域内,不能不说是一个罕见的奇观。从这些殉葬车马的阵容、排列次序,我们可以看出,三门峡虢国的车马从生产、使用以及殉葬的过程都与该国的等级制度、军事活动和社会生产紧密结合,成为等级观念、武勇世风和随葬习俗的物质载体,映射出虢国文化的历史面貌。

车马坑遗址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车马坑遗址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车马坑遗址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车马坑遗址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

从第一任国君虢公长父,到最后一任国君虢公丑,三门峡虢国共有6任国君,前后在这里统治了一百多年。然纵观虢国历史,如果从虢仲、虢叔“为文王卿士”,即文王元年算起,到公元前655年晋国假虞灭虢,则总共经历了约420年的历史。虢国经济、文化发达,族人能征善战。国君多在周王朝中担任重要官职,倍受周天子的赏识和器重,参与了西周至春秋初期所发生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对周王朝的兴起、发展和衰落都有重大影响。

梁姬铜罐 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

梁姬铜罐 西周 1990年虢国墓地M2012虢季夫人墓出土

正如有研究学者指出的那样,虢仲、虢叔及后世虢公,是周姬姓宗族显贵和历代天子的王室重臣。其爵高,天子也曾尊其为“皇公”;其位显,曾“育文王、王姒圣孙”,而世袭王室卿士与师保之职;其权重,可以“告王善道”,匡正天子过失;其善战,曾东征西伐南征北战而“攻跃无敌”;其功高,曾为周朝开国元勋和维护王朝的军事支柱。然而,其过大,也是人所莫及,如虢石父之谗言“烽火戏诸侯”,则直接断送西周王朝;象虢公翰另立携王,就导致东周初年“二王并立”的分裂局面。从对虢国历史兴亡的粗略构勒中,可以观察到辅佐王室的虢公的忠诚与奸佞和王朝的繁盛与衰落,还可以中感受到曲折复杂的历史演进轨迹。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虢国墓地的发掘往事

走出虢国博物馆的展厅,秋色里的虢国历史文化的辉煌让人震撼,而追溯虢国的发掘历史,则要回到上世纪50年代初的黄河治理。

当时在周恩来总理亲自负责下,经过与苏联政府商谈,决定将根治黄河列入苏联援助的156个工程项目中,并最终选定了三门峡坝址。此项目于1955年正式立项,1957年开工兴建。为配合三门峡水库等工程的建设,中国科学院和文化部联合组成黄河水库考古队,在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和安志敏的率领下,分成若干小组,在豫、晋、陕、甘进行了一系列考古调查工作。

虢姜铜鬲 西周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虢姜铜鬲 西周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藏

1956年冬,考古队在三门峡上村岭发现一座大墓,墓中出土的2件铜戈上都有“虢太子元徒戈”铭文,经和文献对照,推测这里可能是虢国的墓地。当时共发掘古墓葬234座、车马坑4座,出土文物9179件。其中青铜器181件,带铭文的14件。那次发掘的最大一座墓是虢国太子墓,墓内出土青铜器30多件,陪葬的车马坑为10辆车20匹马。这次发掘成为新中国考古事业上的重大收获之一。当时的《上村岭虢国墓地发掘报告》不仅在国内学术界有很大影响,还以汉、英、俄三种文字向世界公布。郭沫若还撰写的《三门峡出土青铜器二三事》一文,肯定了出土文物的价值。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当时发掘的范围只限于墓地的南部,北部的国君墓区未被发现。

时间转眼到90年代,30多年过去后,原来发掘的虢国墓地上已建起高楼和车间,湖滨火车站坐落在墓地的中央,除东南部原发掘的1727号车马坑就地保存并已成为文物陈列馆外,过去发掘的其他遗存已不见踪迹。1990年至1991年,经河南省文物局同意,由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联合对上村岭虢国墓地进行抢救性发掘。“当地政府对这次发掘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发掘经费由市财政拨款,安全保卫由公安部门负责,发掘人员的办公、食宿地点设在墓地内一幢私人小楼内。这幢小楼位于墓地西北部,根据破案材料和对墓地初步调查得知,不仅此楼下面压有国君大墓,现已发现的大墓和车马坑也都分布在小楼附近,在这里办公既便于工作也有利于工地的安全。”担任这次考古工作队的副领队宁景通介绍,“这次发掘的墓葬,规模之大,出土文物之多,不仅在河南省的西周考古发掘中为首次发现,在全国也是较为罕见的。为此,这次发掘的虢季墓和虢仲墓,分别被国家文物局专家组评为1990年和1991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铜方彝 西周?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铜方彝 西周 1990年虢国墓地M2009虢仲墓出土

据介绍,这次虢国墓地考古发掘出土了珍贵文物1万多件。其中虢季墓出土的玉柄铁剑,经北京科技大学鉴定,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人工冶铁实物。它的发现,把我国的冶铁史向前推了一个多世纪。由于埋藏久远,玉柄铁剑剑身已断为两截,鞘身也因锈蚀与剑身粘在一起,无法剥离。目前这把铁剑已经调拨给河南博物院,并成为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以复制形式展示的玉柄铁剑,其剑柄是由和田青玉制成,仿佛一株破土而出的竹子,竹节分明,玉质细腻,温润光滑。剑柄中空,里面插有铜制的芯,连接剑身和剑柄。尽管是复制品,观者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三千多年前虢国社会生产力的发达。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展示的玉柄铁剑(复制品)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展示的玉柄铁剑(复制品)

寻找虢国都城“上阳城”

1956年,随着虢国墓地的发掘和认定,寻找“上阳城”便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课题。之后,考古学家开始依据文献资料调查寻找上阳城遗址。关于上阳城,史料记载较多,但都不确切并互有矛盾之处。《左传》隐公元年,杜注:“弘农陕县东南有虢城。”《左传》僖公五年,杜注:“上阳,虢国都,在弘农陕县东南。”《汉书·地理志》:“陕,古虢国,有焦城,故虢城。”《续汉书·郡国志》:“虢都上阳在县东,有虢城。”《水经注·河水》:“河南即陕城也。昔周召分伯,以此城为东西之别,东城即虢邑上阳也。”《舆地广记》:“陕县,故虢国所谓上阳也,故城在今县东。”

李家窑

李家窑

这些文献为寻找上阳城提供了可资参考的大致范围。1957至1958年,由安志敏先生带领的黄河水库考古队根据以上文献记载的大致方位,在三门峡和山西平陆县做了多次调查和试掘,发现两处与三门峡虢国墓地年代相若的遗址。一处是山西平陆城北3.5公里处的盘南村遗址,一处是虢国墓地正南2.5公里的李家窑遗址。因盘南村过小,西周、春秋文化内涵贫乏,与历史文献记载的上阳城位置也有差距,因而排除了上阳城的可能性。而李家窑遗址不仅位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方位和范围之内,而且有较丰富的考古收获,初步认定此处就是虢国的上阳城遗址。1963年,“李家窑遗址”被公布为河南省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三门峡虢国博物馆“周风虢韵”展览现场

1986年,三门峡升格为地级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建设速度不断加快,1986至1999年,为配合城市基本建设项目,考古队虽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大面积发掘,但仍然对李家窑遗址及周围的考古发掘格外留意,试图从中找到有关上阳城的蛛丝马迹。2000年1月开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文物工作队等联合在李家窑遗址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考古发掘。

在历经三次发掘之后,上阳城遗址从配合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零星发现,到铸铜作坊、制陶制骨作坊、储粮窖仓的清理,再到城壕、城垣及宫殿遗址的大面积揭露,初步摸清了上阳城的基本轮廓和范围。

“如果把这些不同时期发现的各种手工业作坊、粮食窖穴同城垣、城壕、宫城与环壕以及宫殿基址等遗迹点纳入到同一个平面空间,可以看出当时手工业作坊分布的基本情形和以城西南宫殿区为重心的布局形式,这些相对完备的配套设施已经完全满足了诸侯国都城的需要,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诸侯国都城遗址。上阳城遗址的发现对研究和了解中国古代都城发展、演变的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门峡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崔松林介绍说。

(本文部分文物介绍参考相关考古资料及文献)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