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从武太墓看唐代职官体系及爵位制度

武太出身官宦家庭,唐武周时期曾担任过皇帝近侍及唐昌县令等职务。其墓葬发现于陕西西安高陵区,发掘出土的墓志对于武太生平职位、唐代职官体系及爵位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武太出身官宦家庭,唐武周时期曾担任过皇帝近侍及唐昌县令等职务。其墓葬发现于陕西西安高陵区,发掘出土的墓志对于武太生平职位、唐代职官体系及爵位制度等方面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一、概况

唐武太墓位于西安市高陵区崇皇乡桑军路北段东侧,于2014年在西部物流项目建设用地进行考古工作时被发现。武太墓平面形状呈“甲”字形,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墓室组成,总长度为22.80米。长斜坡墓道朝南,过洞有4个,顶部呈圆拱形,在第二、第三过洞下的东西两壁各有2个壁龛;天井4个,平面呈长方形。过洞及天井两壁可见残留白灰面,应有壁画,可惜几乎全部脱落。墓室为砖砌,葬具及遗骨均已不存在。

二、主要发现

因遭盗扰,仅发现遗物15件,其中陶俑13件,分别出土于第二过洞下东西两侧的壁龛内,此外甬道内还出土瓷碗1件(M1∶14)。(图一)重要收获是在甬道北侧靠近墓室处发现墓志一盒,根据墓志内容判断墓主为武周时期唐昌县令武太。

陶俑均为泥质红陶骑马俑,有男、女俑两种,多残缺。俑、马的四肢及底板分范模制,然后粘接成一体。四肢内有圆形铁筋支撑。(图二)骑马女俑,可复原5件。标本M1∶2,俑头梳单刀半翻髻,面颊圆润,凤眼细眉,高鼻小翼,小嘴紧抿。上身穿圆领窄袖襦衫,颈围帔帛,着高腰齐胸曳地长裙,内穿窄筒裤,脚穿尖首平底履。右臂下垂置于腹侧,左臂下垂曲肘,手握拳抱于胸前,端坐于马鞍上。马通体施红彩,粗长颈斜上挺,马面瘦削,棱角分明。两耳上耸,额前刘海八字形分开,眉骨高凸,菱角形双眼圆睁,颈上剪半鬃。马体肥厚臀圆,扁长尾微上翘,四腿细长,四蹄敦厚,直立于长方形托板上。桥型马鞍,鞍下衬有圆角方形鞍鞯,鞍鞯为黑色。通高35.6厘米,马长24.8厘米。(图三,1)骑马男俑,可复原4件。标本M1∶6,俑头戴黑色幞头,面颊圆润,高鼻。上身穿红色斜领窄袖襦衫,双手合抱于腹部下部,下身穿窄筒裤,脚穿尖首平底履,端坐于马鞍之上。马与标本M1∶2相似。通高33厘米,马长26厘米。(图三,2)

墓志为青石质,方形,志石边长54厘米,厚9厘米,志盖方形盝顶,厚8厘米。志文阴刻共30行,每行30字,共1071字,有方界格。墓志盖面阴刻篆书“大唐故武君墓志之铭”九字。墓志盖顶面四周、四刹及志石四侧均减地线刻缠枝忍冬纹饰。(图四)

三、墓志考释

墓志是本次发掘较为重要的收获。以下就围绕墓志录文,对墓主生平世系、卒葬地等进行分析,并对唐代官制、勋制做一深入探讨。(录文中□表示残损或不可识读的字,〔〕表示推测出来的字,/表示转行)

(一)  墓志录文

唐故朝请大夫彭州唐昌县令柱国公士武君墓志

太中大夫前银州刺史修文馆学士□□□□山郡开国公吴延陵撰/

君讳太,字良,太原人也。其先出自沛国竹邑,后徙居太原晋阳。梁邹开其茂绪,/景亳肇其华基。昔伯南底积,寔魏日之名卿;公夏肆勤,为晋朝之冠族。君曾祖/邕,随任上开府、齐郡太守、竹邑县开国男。祖举,皇太原元从,起自丞相府功曹/参军事,加朝散大夫、郿县令、泾州长史、右卫郎将、安东都护、晋阳郡开国公。父/模,皇宣威将军、左武卫中郎将、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建安道大总管。并识度/深远,器局高明,禀庆英灵,资和毓量。歧嶷之操,发自髫年,贾勇之风,彰于冠岁。/或寄隆雄毂,或任重爪牙,并才艺先达,位鲜当日。君摛灵兵渎,吐耀星辰。地望/琳琅,即银黄而兼紫绶;英才拔俗,峙孔刃而擢嵇松。有叔度之洪才,负泉明之/雅量。观鹦韫思,文未惭于正平;聚萤成学,识自超于车胤。重以心神旷朗,器宇/淹通,川兵凛其神才,诗礼修于阃阈。遂上元二年充□□孝敬皇帝挽郎。名行/早彰,才德久着,朝趋凤辇,夕侍龙车。爰以良家之资,允洽材官之选。至垂拱元/年四月十二日,授晋州参军。孝唯天禀,言必合章,廉慎居怀,恭谦表志。至载〔初〕/元年五月十八日,授通直郎,行左玉钤卫兵曹。体质端秀,器识高深,温雅□□,/刚柔挺质,恩流于下庶,义洽于友朋。至如意元年,差摄羽林录事。立身谨悫,操/履端凝,吏畏其威,人思其德。其年五月十二日,加朝请[1]议郎、殿中省尚衣局直,/并公士爵一级。当官清肃,处事严明,息以恤孤,威而驭黠。屏权豪之路,杜请谒/之门。至天册万岁元年九月,简充拜南郊辇脚。事毕,加勋至上护军。至万岁通/天元年,重充封神岳辇脚,授朝散大夫、彭州唐昌县令。万岁登封元年三月,至/职。牵丝三蜀,流惠化于一同;制锦二江,扇仁风于百里。韦弦折衷,宽猛相资,霞/泛双流,动文江之春色;花明一县,开蜀塞之年光。玉宇繁华,吏人于焉爱敬;彭/门隩壤,府庭所以肃清。街衢歌善政之谣,行路颂来暮之响。至圣历元年四月,/加朝请大夫,勋至柱国。大足元年,秩满,旋车届路,归望乡关,卧辙涕流,攀辕洒/泣。束马之途将远,沉犀之浦渐遥,吏人兴三异之谈,朝野阐四知之美也。已长安/四年五月五日终于洛邑,君春秋五十有二。乃假葬于洛城之南奥,以神龙二/年岁次景午十一月二日,将反葬于高陵县高陆原,之礼也。将恐海变陵移,洲/迁谷徙,刻石泉扃之下,用彰悫范之词。其铭曰:/

早闲于艺,少悮于机。名闻朝野,位处牵丝。情存两宝,心慎四知。蝗皆出境,珠悉/奔归。人歌来暮,路不拾遗。悲焉盛德,永奄泉扉。黄泉寂寂,白日沉沉。云生陇暗,/雾起茔深。柏萧条而蓊郁,松偃盖而耸森。望孤云而讬志,瞻晚日以赏心。痛哉/兮永谢,俄成兮古今。(图五)

(二)  墓主生平世系及相关考释

1.墓主姓武,名太,字良,家族祖籍沛国,后移居太原,四代为官。其曾祖武邕为齐郡太守,授竹邑县开国男。祖父武举为丞相府功曹参军事,曾任郿县令、泾州长史、右卫郎将、安东都护,加朝散大夫,授晋阳郡开国公。父亲武模为宣威将军,左武卫中郎将,授上柱国,太原郡开国公。武太出生于高宗时期(653年),去世于长安四年(704年)。年青时进宫充当“挽郎”,其后先后担任过晋州参军、左玉钤卫兵曹、羽林录事、尚衣局直,直至唐昌县令。其任职及升迁过程很好地体现了唐代官宦子弟入仕及升迁的过程。

2.挽郎入仕。墓志记载武太于上元二年(675年)“充孝敬皇帝挽郎”,挽郎是为去世皇帝、后妃或太子牵引灵柩并唱挽歌之人,多以贵族官僚子弟为之,唐代不少高官如姚崇、韦皋都是挽郎出身。上元二年恰逢太子李弘去世,高宗破例追封为皇帝,谥号“孝敬”,与墓志记载相符,武太时年22岁。此后垂拱元年(685年)武太授晋州参军,其间共10年,墓志记载“朝趋凤辇,夕侍龙车”,即武太后来担任皇帝身边随车侍卫,应属亲卫、翊卫与勋卫的其中一员。在唐代,以挽郎、三卫入仕,是官员后代任职的一个重要渠道,且优劣不等,“有唐已来,出身入仕者,著令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书算。其次以流外入流。若以门资入仕,则先授亲勋翊卫”[2]。《新唐书·魏玄同传》:“今贵戚子弟一皆早仕,弘文、崇贤、千牛、辇脚之类,程较既浅,技能亦薄,而门阀有素,资望自高。……又勋官、三卫、流外之属,不待州县之举,直取书判,非先德后言之谊。”[3]挽郎、辇脚等在唐代本身就是除了科举、军功以外官宦子弟进入仕途最重要的一种途径,武太成为挽郎和侍卫也是承其父辈之功。

唐六典记载:“择其资荫高者为亲卫,取三品以上子、二品以上孙为之。其次者为勋卫及率府之亲卫,四品子、三品孙、二品以上之曾孙为之。又次者为翊卫及率府之勋卫,四品孙、职事五品子、孙。三品曾孙、若勋官三品有封者及国公之子为之。……凡三卫皆限年二十一以上。”[4]皇帝身边亲卫需父亲官职为三品,或祖父为二品,武太祖父为右卫郎将,为五品。父亲为左武卫中郎将,为正四品下。因此武太所属应为勋卫或翊卫,其祖父及父亲曾任右卫郎将及左武卫中郎将,均为统领宿卫官职。右卫为宿卫较高级别,“凡大朝会……,为左、右厢之仪仗。……皆坐于东、西廊下。若御坐正殿,则立于两阶之次”[5]。左武卫则位列左右卫及左右骁卫之后。因此,武太能够成为侍卫必定与其长辈任职有关。

3.考核升迁。武太于垂拱元年(685年)四月十二日授晋州参军。唐代诸州、府置参军,员额品秩随所隶官署而异,少则二、三人,多则五、六人,七品至九品,无固定职掌,供派遣出使,初仕者多居此职。因此参军是一个低级军职。唐六典记载:“五仗上下及引驾、细引考以五,左、右卫之他职掌及左、右率府之勋卫考以六。左、右率府之三卫帖五仗上下者,亦五考。诸卫及率府之翊卫考以八。考满,兵部校试,有文,堪时务,则送吏部;无文,则加其年阶,以本色迁授,若有才用,考内得补主帅及监门校尉、直长。凡左、右卫,左、右率府三卫经三考已上者,得补引驾、细引;考满,简试如三卫。”[6]武太此时应是通过了兵部校试,被送至吏部任职,得授参军,这个考核一方面是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另一方面也限制了侍卫任职年限,保证侍卫均为年轻体壮者。武太从充当挽郎至担任参军经历10年,此时32岁,符合唐六典记载的“皆限十周年则听其简试,文、理高者送吏部,其余留本司,全下者退还本色”[7]。

载初元年(689年)五月十八日武太授通直郎、行左玉钤卫兵曹。通直郎为文散职,视从六品下。玉钤卫为唐十六卫之一,原为领军卫,负责朝会仪仗等,位列骁卫、武卫之后。“左右领军卫……其职掌,大朝会则被青甲铠,弓箭刀盾旗等,分为左右厢仪仗,次立威卫之下”[8]。“光宅元年(684年)九月,改……左右领军卫为左右玉钤卫”[9]。而兵曹为玉钤卫下低级武官,品级为正九品。

在左玉钤卫任职三年后,如意元年(692年)武太授羽林录事。羽林录事同样为武官,羽林军主要负责宫城内部,保卫皇帝和皇家安全。“垂拱元年五月十七日。置左右羽林军。领羽林郎六千人。至天授二年二月三十日。改为左右羽林卫”[10]。“若大朝会,率其仪仗以周卫阶陛。大驾行幸,则夹道驰而为内仗”[11]。羽林卫地位略高于玉钤卫,而录事与兵曹同级,武太此次调动属于平调。

如意元年(692年)五月十二日,武太加朝议郎、殿中省尚衣局直等,并公士爵一级。朝议郎为文散职正六品上,尚衣局为尚衣奉御掌供天子衣服的部门,下属奉御二人,直长四人。武太应属于直长,为正七品下,另外加公士爵一级。如意年号为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二个年号,为当年四月改号,“四月,大赦天下,改元为如意,禁断天下屠杀”[12]。因此武太此次升迁,尤其是加公士爵一级,也许与武则天改元有关。

4.拜祭升官。唐代高宗、武周时期,热衷于祭拜和封禅活动,尤其是武则天时期。武则天曾在洛阳建明堂以供祭祀,其年号天册万岁、万岁登封均是其这两年进行祭祀和封禅行动的体现,武太墓志也证实了这一点。

墓志记载,武太于天册万岁元年(695年)九月,在南郊祭拜活动中任辇脚,事毕加勋至上护军。至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重充封神岳辇脚,授朝散大夫,彭州唐昌县令。

武则天于天授元年(690年)定都洛阳,因此695年武太拜南郊辇脚,应指洛阳南,按照史料记载,“秋九月,亲祀南郊,加尊号天册金轮圣神皇帝,大赦天下,改元为天册万岁”[13]。其后,“万岁登封元年(696年)腊月甲申,上登封于嵩岳,大赦天下,改元,大酺九日。丁亥,禅于少室山。己丑,又制内外官三品以上通前赐二等,四品以下加两阶”[14]。即武太分别参与了洛阳南郊祭祀和封禅嵩山的活动,并且担任辇脚,负责挽车。上文曾述此职多为官员子弟年轻时充当,与挽郎类似,此时武太已经40余岁,任职多年,充当辇脚也许与其刚入宫时就曾担任类似职位有关。

此外,武则天封禅嵩山,赐官员等、阶。此处等、阶应该分别对应爵位、散阶。武太官职为四品以下,因此加授散阶朝散大夫,另外授实职唐昌县令。唐代将县分为上县、中县、下县,以人口区分,另有京县、畿县、望县。凡三郡之县,在城内曰京县,城外曰畿县。其余则六千户以上为上县,二千户以上为中县,一千户以上为中下县,不满一千户皆为下县[15],望县级别高于上县。不同级别的县官员级别也不同,武太所任职唐昌县属彭州,为上县,于贞观十年(636年)十二月升为望县[16]。武太任职时为上县,所授县令应当为从六品。墓志记载,武太在职时“牵丝三蜀,流惠化于一同,制锦二江,扇仁风于百里”。说明当地生产丝绸蜀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天府之国的繁华。此后圣历元年(698年)四月加朝请大夫、柱国。圣历为武则天当年新改元,改元同时大赦天下,武太的这次散阶和勋级一起加封也许与改元有关。武太在唐昌县令任职直至大足元年(701年)任满还乡,共担任县令5年。

5.关于卒葬地。武太于长安四年五月在洛阳去世,终年五十二岁,并且安葬于洛阳南,四年后于神龙二年(706年),迁葬于高陵县高陆原。武太祖籍沛县,生于太原,虽生前大部分时间在洛阳任职,但其祖辈及其年少时应在长安久居,因此迁回高陵可能反应了其家族已经由太原迁徙至长安附近。武太死葬之际,正是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时期,其迁葬及此后的墓室遭到人为破坏,应与当时政治风波有密切的关联。

6.唐代民爵考证。唐代官勋职阶主要分为实职、勋级、散阶、爵位,其中散阶又分文、武两种,除爵位外都有对应品级。武太实职先后为挽郎、晋州参军和唐昌县令,最高为从六品。勋级先后为上护军和柱国,上护军视同正三品,柱国视从二品。散阶为文散阶,通直郎、朝议郎直至朝请大夫,最高为从五品上。爵位方面,武太曾祖授开国男,视从五品,祖父和父亲均为开国县公,视从二品。武太爵位仅在696年封禅嵩山之后授“公士爵一级”。

武太所授勋职,勋级最高,与唐代尤其是武则天时期大规模加勋有关。武则天喜好祭祀、封禅,而祭祀及封禅时多进行封赏,因此武则天时期大规模加封频率前所未有。如证圣元年,怀州获嘉县尉刘知几上表曰:“……惟汉世有赐爵一级,恩泽封侯,此乃旷古殊恩,千载一遇。非是频烦渥泽,每岁常行者也。今皇家始自文明,迄于证圣,其间不过十余年耳。海内具寮,九品以上,每岁逢赦,必赐阶勋,无功获赏。”[17]说明武则天时封赏散阶和勋级非常频繁。武太于天册万岁及万岁登封两年内连续加封,以及圣历元年改元加封也体现了这一点。唐代曾大规模封赏,主要有赐爵及加勋两种方式,…唐代建立完备的勋官制度,但勋官制度均是授予官员,并非针对平民。同时赐爵绝大部分仅对高级官员。唐代大多数赐爵一级是针对三品或四品以上,四品以下仅加勋,武太在洛阳时基本为底层官员,因此只能加勋级,也就造成勋级较高,而实职和爵位品级较低的情况。

唐代爵位共有九等,最低为开国县男。墓志提到武太曾祖即为竹邑县开国男,而武太则于嵩山封禅时加“公士爵一级”。公士本是商鞅变法时为奖励军功设定的二十等爵中级别最低者。汉承秦制,后世亦有沿用。“爵:一级曰公士。”[18]《北史·魏纪三》:“秋七月癸丑,以皇太子立,诏赐人为父后者爵一级,为公士。”[19]

唐高祖即位时,“改隋义宁二年为唐武德元年。官人百姓,赐爵一级”[20]。而高祖传位太宗时,“文武官五品以上先无爵者赐爵一级,六品以下加勋一转”[21]。可见此次赐爵数量较少,五品以下仅加勋级,与即位时不同,即位时赐予的应不是九等爵位,而是民爵。高宗时期乾封元年(666年)改元,“三品以上赐爵二等,四品以下、七品以上加阶,八品以下加一阶,勋一转。……丁丑,以前恩薄,普进爵及阶、勋等,男子赐古爵”[22]。玄宗天宝八年(749年)“加上玄元皇帝号曰圣祖大道玄元皇帝……赐文武官阶、爵,民为户者古爵”[23]。代宗大历十四年(779年)“大赦天下……内外文武官三品以上赐爵一级,四品以下加阶致仕官同见任,天下百姓为户者,赐古爵一级”[24]。此处“古爵”也应指“公士”。

综上可见唐代曾大规模授予百姓古爵即“公士”爵,公士爵无食邑,无品级,适于授予低级官员和平民。登基、改元、大赦等时会授予部分百姓。武太由于官职较低,此次被授予的应为民爵,不属于九等爵位之一。武太所授民爵时间为如意元年,目前尚未发现当年大规模赐予民爵的记载,但是当年四月武则天改号为如意,并且大赦天下,因此此次授予民爵应与改元有关,并且有可能是少量授予,而非大规模赐爵。因此唐代民爵应也存在单独授予低级官员的情况。

四、结语

武太墓的墓室及甬道部分砖砌结构被严重破坏,铺地砖均已不存,在填土中出土有较多砖块,大多砖已残碎,推测该墓葬在其下葬后不久便被有意损毁。

墓志表明,墓主武太出生于唐高宗时期,去世于武则天长安四年,先葬于洛阳,中宗神龙年间迁葬回高陵。其生平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即青年时通过父辈成为挽郎;其后进入三卫,十年之后通过考核,到吏部任职,武则天称帝后在两次祭祀活动中担任辇脚;后又至唐昌县任县令直至离职,官职最高为六品。在武太的所有品阶中,勋级最高为从二品,远高于其他职阶。而实际官职品阶最高仅为从六品县令,文官职阶为从五品朝请大夫。其墓葬有四天井,总长20余米,对应等级高于实职县令从六品,与四、五品官员级别相符。由于唐代勋级授予条件较为宽松,高宗、武则天之后,授勋者动辄万计,武太能授予从二品勋级应该也是因此受益。因此,武太墓的墓葬规模是否逾制,其墓葬被人为破坏是否与逾制有关,其家族迁徙至高陵的具体情况以及是否存在家族墓园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

注释:

[1]“请”字衍。上文已言本阶“通直郎”,则加官必为“朝议郎”。

[2]刘昫,等.旧唐书:职官一.北京:中华书局,1975:1804.

[3]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二:魏玄同.北京:中华书局,1975:4253.

[4]李林甫,等.唐六典:尚书兵部.北京:中华书局,1992:155.

[5]李林甫,等.唐六典:诸卫.北京:中华书局,1992:616.

[6]同[6]:155.

[7]同[6]:156.

[8]刘昫,等.旧唐书: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1900.

[9]同[3]:1788.

[10]王溥.唐会要:卷七十二.北京:中华书局,1955:1291.

[11]刘昫,等.旧唐书:职官三.北京:中华书局,1975:1903.

[12]刘昫,等.旧唐书:则天皇后.北京:中华书局,1975:122.

[13]同[13]:124.

[14]同[13]:125.

[15]刘昫,等.旧唐书:职官二.北京:中华书局,1975:1825

[16]王溥.唐会要:卷七十.北京:中华书局,1955:1241.

[17]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55:1495.

[18]班固.汉书:百官公卿表第七上.北京:中华书局,1999:622.

[19]李延寿.北史:魏本纪第三.北京:中华书局,1974:110.

[20]刘昫,等.旧唐书:高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6.

[21]刘昫,等.旧唐书:太宗本纪上.北京:中华书局,1975:30.

[22]刘昫,等.旧唐书:高宗本纪下.北京:中华书局,1975:90.

[23]宋祁,欧阳修,等.新唐书:玄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147.

[24]刘昫,等.旧唐书:德宗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5:321.

(本文转载自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21年第5期,原题为《唐武太墓的发现与研究》。)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