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6日,《咬文嚼字》公布了“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
对于2021年度“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表示,涉及“疫情”“抗疫”的条目有5条,明显仍然“占优”,说明“疫情”还未结束,“抗疫”还在关键期。此外,“别字”呈泛滥之势,“错字”几近绝迹,“现在错误主要集中于别字,如把‘蔓’误成‘曼’、把‘经’误成‘径’、把‘赓’误成‘庚’、把‘偾’误成‘喷’等等,而错字很少出现。”
除了“十大语文差错”,《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还关注到社会生活中经常误用的词,甚至是违背常识的词,这些词的出现经常与社会热点联系在一起。比如,2021年,语文生活中出现了许多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比如,在有关“疫情”“抗疫”的报道中,“宁夏银川”误为“甘肃银川”、“湖南省张家界”误为“湖北省张家界”、“鲅鱼圈”误为“鱿鱼圈”等等。
还有,身份证上一个误认、误读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议论。一些人的身份证上的公民身份号码最后一位是“Ⅹ”,这个“Ⅹ”不少人认为是英文字母表中倒数第三个字母“x”,也有人将它读成“chā”。黄安靖解释,“这都不对。”根据国家标准《公民身份号码》(GB11643—1999),我国公民身份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前6位为地址码,第7至14位为出生日期码,第15至17位为顺序码(即在同一地址区域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所编定的顺序号,奇数分配给男性,偶数分配给女性)。第18位为校验码,是按特定公式计算出来的,计算结果为“0、1、2、3、4、5、6、7、8、9、10”这11个数字中的一个。因为“10”为两位数,为了保证公民身份号码为18位数, “10”便用罗马数字“Ⅹ”表示。可见,“Ⅹ”读作shí最为妥当。在私下、非正式场合随便读读,也许并无大碍,但在公开、正式场合还是读准为好。
以下为《咬文嚼字》“2021年十大语文差错”:
一、 “六安”的“六”误读为liù。2021年,国内疫情出现多点散发态势。5月16日,安徽省六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在相关新闻报道中,有媒体将“六安”的“六”读作liù。“六”是多音字,读liù指数字,即比五大一的正整数,读lù用于地名,如江苏六合。安徽“六安”的“六”读lù,权威辞书是这样注音的;民政部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简册》也是这样标注的。
二、“蔓延”误为 “曼延”。2021年底,新毒株奥密克戎造成国际疫情继续扩散。不少媒体在报道中将疫情“蔓延”误作疫情“曼延”。曼,本指长、远。曼延,指连绵不断,描写的是静态对象,如“群山曼延”。蔓延,本指蔓草等向四周延伸、扩展,引申泛指向周围延伸、扩展,描写的是动态变化的对象。病毒扩散,应用“蔓延”。另外,媒体上还有用“漫延”的。在指向四周扩散的义项上,“蔓延”“漫延”可视为异形词,现在多主张用“蔓延”。
三、 “接种疫苗”的“种”误读为zhǒng。2021年,接种疫苗是头等大事。遗憾的是,不少人将“接种”疫苗误读为“接zhǒng”疫苗。“种”是多音字:读zhǒng,表示事物,主要是名词,指种子等,也作量词,指种类;读zhòng,表示动作,是动词,如种地、种植;读Chóng,用于姓氏。接种疫苗就是把疫苗注射到人或动物体内,用以预防疾病。这个“接种”显然是动作,应读“接zhòng”。
四、“途经”误为“途径”。“流行病学调查”(简称“流调”)工作中,个人行动轨迹是重点。在个人旅居史描述中,不少公告将“途经”误为“途径”。“途经”,动词,意思是中途经过某地,如“从北京途经南京到上海”。“途径”,名词,意思是路径,多用于比喻,如“解决问题的途径”。“途经”和“途径”语义不同、用法不同,把“途经中高风险地区”写为“途径中高风险地区”是错误的。
五、 “必需品”误为“必须品”。疫情防控必须确保人民群众生活必需品的充足供应。如2021年12月23日,西安封城,封闭式管理期间,为保证群众粮食等生活必需品供应,志愿者送货上门。一些媒体在报道中,将“生活必需品”误作“生活必须品”。“必须”和“必需”都强调“一定要”。然而,它们的搭配对象不同。“必须”是副词,只能跟动词搭配,不能与名词连用,不能构成所字结构。“必需”是动词,可以与名词连用,可以构成所字结构。“品”即物品,名词性成分,只能跟“必需”搭配使用。
六、 “赓续”误为“庚续”。2021年,“赓续红色血脉”的说法常见诸媒体,遗憾的是,不少地方将“赓续”误为“庚续”。“庚”的常用义是指天干第七位,又指年龄,如“同庚”“年庚”。“赓”本义指连续、继续。典籍中“赓”多指歌咏吟诵的接续唱和,如“赓咏”“赓酬”“赓韵”等。如今,“赓”指继续,“赓续”是同义连用,复指强调。现代汉语中“庚”不表示继续,“赓续”不能写成“庚续”。
七、 “失之偏颇”误为“有失偏颇”。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陈独秀曾说过“二十年不谈政治”,第27集中李大钊说道:“当初说这句话有失偏颇了。”其中,“有失偏颇”有误,应改为“失之偏颇”。“有失”即失去,强调的是“失去”的对象,与褒义词连用,如“有失公正”,就是指失去了公正。而“失之”的“失”指失误、失当,“失之”分析的是失误的原因,与贬义词连用,如“失之狭隘”。“偏颇”指偏向一方、不公平、不公正,因“偏颇”而造成失误,当称“失之偏颇”。
八、“血脉偾张”误为“血脉喷张”。2021年8月1日,苏炳添以9秒83的成绩晋级东京奥运会百米决赛。不少媒体在报道中称,这一惊世骇俗的成绩令人“血脉喷张”。其中“喷张”有误,正确的写法应是“偾张”。“偾”读fèn,指亢奋,“偾张”指扩张突起,“血脉偾张”意为血液流动加快,血管膨胀,青筋鼓起,多用来形容激动、亢奋、激情。“喷张”指张裂喷射,“血脉喷张”即鲜血喷射,用来形容情绪激动显然不合情理。
九、“情结”误为“情节”。2021年,中国精心筹备北京冬奥会。中国人对冬奥会寄托了很深的情感,一些媒体在相关报道中将冬奥“情结”误成了冬奥“情节”。“情结”指很深的情感,深藏心底的感情,如“思乡情结”,或指心中的感情纠葛,如“化解不开的情结”。“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如“故事情节”,或指犯罪或犯错误的具体情况,如“案件的情节”。中国人重视冬奥会,不遗余力地筹备北京冬奥会,寄托在其中的深情当然应称“情结”而不是“情节”。
十、“行拘”误为“刑拘”。2021年10月21日,北京警方针对某知名人士嫖娼事件进行通报,称违法人员对违法事实供认不讳,目前均因触犯治安管理法被朝阳公安分局依法行政拘留。有媒体在报道中将“行拘”误成了“刑拘”。“行拘”是“行政拘留”的简称,“刑拘”是“刑事拘留”的简称,两个简称读音相同,但含义相差很大。上述人士嫖娼触犯的是《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是行政法,因此适用的是“行拘”。如果触犯的是《刑法》,那适用的就应该是“刑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