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英国实力不济及其对美国的严重依赖使之不得不在军事战略、战后世界秩序上听从美国的安排,而对美国战时在贸易、金融上打击、削弱英国,大举对英国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英国也无力抵制。

英国实力不济及其对美国的严重依赖使之不得不在军事战略、战后世界秩序上听从美国的安排,而对美国战时在贸易、金融上打击、削弱英国,大举对英国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英国也无力抵制。这些都表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已经根本无法维持,英美霸权在没有安全困境的情况下和平转移已成定局。而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规律才是决定英国霸权衰落,美国取而代之的根本原因。

英美之间的“特殊关系”

自从第二次英美战争结束后,尤其是美国内战结束后的经济腾飞加速后,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认为美国是潜在的对英国霸权地位构成挑战的新兴强国,然而英美之间并没有发生双方在安全方面的互相施压,而是在安全上不断发展互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英国通过采取均势战略来维护欧洲的和平,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国无力维护欧洲的和平,只有美国的参与和主导才能使欧洲恢复和平。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主导了欧洲局势的走向,并通过主导欧洲局势来构建欧洲秩序。美英经过19世纪初期的现实政治时代和由此导致的两次世界大战,并最终建立历史上少有成功的同盟,形成“特殊关系”。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美国利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采取孤立主义政策,避免卷入欧洲列强的政治纠纷,而集中全力发展经济、科技,从而在19世纪末期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首强。在这一崛起过程中,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迥异于闭关锁国,并没有真正地与欧洲割裂,而是极力回避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采取现实主义方针,把本国利益放在首位,在欧洲列强间“长袖善舞”,增强美国的国际影响,并乘两次世界大战之机,取代英国走向了全球舞台的中心。

英国从19世纪末期以来,日益受到新兴强国,美国、德国强力竞争和挑战,其维护全球霸权地位难度越来越大,在经济上主要受到来自于美国的竞争,在安全上主要受到德国的挑战,自从德国崛起以来,英国传统的维护欧洲均势的外交政策日益难以维护,德国开始大力发展海军,使英国一直独霸的海权受到挑战,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受到极大削弱,不可能再维持它所期望的国际秩序,无奈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英对美的和解和亲善,与对德的强硬遏制形成鲜明对比

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英美两国关系实现了由对抗、战争向合作、和平的转变,这是美英权力和平转移的起点。英美之间在历史上出现过两次战争,并在北美地区、亚太地区存在着诸多矛盾,但随着欧洲局势的发展,英国将主要精力用于如何维护欧洲均势,并没有过多精力阻挡美国的强大,而且美国第二次英美战争结束后,也并没有将英国看作主要敌人。

英国维持霸权地位的主要有三个因素:海军的全球性优势、维护欧洲大陆均势的意志与技巧、庞大的殖民体系。而这三个因素都是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尤其是工业实力。在美、德、日等新兴强国兴起之前,没有任何国家,包括哈布斯堡王朝(奥地利)、法国、俄罗斯,可以对英国在工业、海军、殖民体系方面产生强力的挑战,英国也总可以在欧洲大陆上找到盟友来抑制企图在欧洲大陆称霸的陆地强国。如路易十四时期的法国企图称霸欧洲时,英国可以联合西班牙、奥地利遏制法国;如拿破仑法国,英国可以联合奥地利、俄罗斯、普鲁士等来遏制拿破仑的野心;如拿破仑战争后的俄罗斯,英国可以利用联合普鲁士、法国、奥地利,甚至在远东成立英日同盟来抵制俄罗斯。然而,当美国、德国、日本等新兴强国崛起后,英国在经济(尤其是工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美国和德国有强大的潜力建设海军,德国的崛起使欧洲大陆均势日益难以维持,全球性殖民体系崩塌的倾向越来越明显。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英国的殖民地曾经遍布世界各地

如果有哪个国家会追赶英国海军优势、破坏欧洲大陆均势、动摇全球殖民体系,必将遭到英国的围堵与遏制,德国的崛起尤其是德国在威廉二世上台后公开宣称要采取世界政策,大力发展海军、高调地参与争夺已经几乎被瓜分完毕的全球殖民体系、日益具备对法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压倒性综合国力的优势,必然使英国感受到其三个霸权支住的直接威胁来自德国,而不是美国。

相反,自19世纪开始,英国为了防止在德国威胁的同时,避免美国的竞争压力导致敌对关系,积极发展与美国的互信,稀释英美之间矛盾爆发点,这说明了英国在策略性地避免刺激美国。英国不仅在外交表态上与美和善,而且在实质的举动上支持美国的行动,在美西战争爆发过程中,在美国向西班牙宣战的第二天,英国立即宣布对美国对西班牙宣战表示欢迎。时任英国殖民大臣约瑟夫·张伯伦更是提出缔结英美同盟的设想。此后,英国公开拒绝西班牙提出的多国共同占领菲律宾的要求,而且发表宣言称除了西班牙之外,只能是美国而非他国可以拥有菲律宾。

在作战行动上,英国不仅向美军租借登陆艇使美军得以顺利攻占菲律宾班乃岛,而且还使用炮艇直接介入战斗帮助美军派控制菲律宾中部战略重镇宿雾市。从美西战争开始,英国如影随形地积极支持美国扩张力量。美国对英国的支持也开始“投桃报李”, 美国在布尔战争中给予了英国以极大的支持,并且向英国提供军事物资和低息贷款,这些贷款约占英国战争开支的20%。美国在19世纪初期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军力非常弱小,也并没有与英国对抗和争夺海上优势的战略设想,使得英对美的和解和亲善,与对德的强硬遏制形成鲜明对比。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1898年12月10日,美国和西班牙签订巴黎条约,美西战争结束,古巴、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割让给美国,美国偿付2000万美元。

美国的迂回策略与来自德国的严峻挑战

二是欧洲列强矛盾的爆发使英国屡次卷入战争而消耗国力,美国则利用天然的地缘优势使列强战争成为自身的“战略机遇”,美国不需要通过与英国展开军备竞争的方式来取代英国的霸主地位。

自从德国统一后,维持欧洲均势的难度逐步变大,尤其是俾斯麦的下台,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出台并执行世界政策后,对英国的霸权地位产生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虽然成为战胜国,但国力已经被消耗得江河日下。相反,美国先是中立,利用战争拓展贸易,大发战争横财,尔后又加入反对德国的战争,逐步成为综合国力首屈一指的强国。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却失去了经济霸主地位,而美国却利用战争取得了经济上的绝对强势地位。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比重达到47%,而英国却只占其中的10%,可见战后英国工业实力已经无法同美国相提并论。英国由于战争花费,欠美国外债达到8.5亿美元,这些外债使英国政府不得不制定了一个用每年国家收入的1%来归还欠款的方案,根据这个方案最迟要1965年才能够还清。

由于战前英国是有名的世界工厂,它的产品占有大部的世界市场。而战争中,由于军备缺乏,使得英国开始积极发展军事工业,自然忽略民用工业发展,从而导致工业产品对海外市场的占有率大幅下降,使美国迅速地占据了世界市场。英国海外投资也大大缩水,无法从海外市场获得巨额利润。英国的黄金储备量急剧减少,而美国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军火贸易,国力增强,黄金储备大增。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额从1914年的8.25亿跃增至1916年的32.14亿美元。这导致战后英国失去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伦敦也失去了他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经济严重受挫,恢复到战前那样的经济水平毫无可能。正因为经济衰落,英国在国际事务中变得胆小,30年代面对德国公然的逼迫,只能够步步退让,实行绥靖政策。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西线的马其诺防线,法国士兵悠闲地站岗。德国曾经最担心的英、法军队从西线出击的事态并没有出现。正是这种绥靖政策,使德国从容地占领了波兰。

英国的无奈:无力维持均势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说明了英国根本无法来维持均势,只能依靠美国参战来战胜企图破坏欧洲大陆均势的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更加说明了,当英国面临德国、意大利和日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挑战时,必须利用和美国的联盟才能保证最小限度地减少因为战争而造成的对英国殖民体系的动摇。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以军备竞赛的方式来取代两国,那么英国可能衰落的更加快速,然而美国也不可能顺利接替英国。因为如果英国衰落,则德国可能独霸欧洲大陆。界时,美国仍然要面对一个更加强大的德国,而且英国的海军力量可以拖延美国形成海上优势的进程,在这个进程中,美国很可能被动地承担巨额损失,无论是经济上,还是政治上。

英美两国始终没有导致安全困境,然而,这并不代表双方没有竞争和矛盾。由于资本追求利润的本性,美国和英国在贸易和金融等领域展开了经济地位的争夺。美国设法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在两次大战期间削弱英国贸易、金融地位,并乘机扩大自己的经济地位势力范围。在金融方面,美国也极力打击英镑集团,扩大美元势力范围。在贸易方面,利用《租借法案》向英国施压,不仅用基地和贷款来购买军需物资和军舰,而且还规定英国在美国的有价值的企业在未被出售之前是无权要求租借援助,这实质是迫使英国将其贱卖。

从霸权转移的角度来看,这一时期英美霸权转移的进程也在加速进行。英国实力不济及其对美国的严重依赖使之不得不在军事战略、战后世界秩序上听从美国的安排,而对美国战时在贸易、金融上打击、削弱英国,大举对英国的势力范围进行渗透,英国也无力抵制。这些都表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已经根本无法维持,英美霸权在没有安全困境的情况下和平转移已成定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主导的殖民体系危如累卵,这使得英国不得不依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来维护其世界大国地位。而此时的美国,随着其经济的强盛和军事的发展,它的国家利益随着实力的不断增长而不断向全球伸展,美国也同历史上的其他新兴大国一样寻求与其国力和利益相适合的政治影响力。此时的美国实际上己经成为了欧亚大陆矛盾冲突的仲裁者,均势平衡的主导者,处于实力顶峰。冷战开始后,美国针对另外一个通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成为超级大国的苏联采取遏制战略,遏制苏联“扩张”的势头。从援助西欧和南欧开始,美国则是名正言顺地取代英国成为西方盟主。而英国不仅卸下单独维持欧洲均势和稳定的重担,而且带头并组织西方国家响应马歇尔计划,推动北约成立,帮助美国建立稳固的西方霸权地位。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图为1947年6月5日,马歇尔在哈佛大学。

马歇尔站在哈佛园(Harvard Yard)纪念教堂的台阶上,宣告美国已为帮助欧洲复兴做好了准备。这篇由查尔斯·博伦(Charles Bohlen)起草的演讲词中没有提及任何的细节和数据。号召欧洲人团结起来、共同规划一个他们自己的重建欧洲计划,然后由美国为这一计划提供资金才是这一演讲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美国和英国有各自的困境,而且相互之间并不具有,也不可能具有完全的、纯粹的战略互信。直到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双方都有争吵。这说明双方的主观愿望并不能完全决定霸权转移,它是双方战略判断在国际战略格局、地缘政治环境的利用等各个方面互动的结果。

英美之间霸权和平转移的原因

一是两国语言、文化的同质性,可以使英美之间更加认同对方,更加容易避免战略误判。

二是地缘政治的天然作用。英国认为德国的崛起对其霸权地位的威胁更加直接、更加明显、更加紧迫,因此英国将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遏制德国方面,而与美国、俄国、日本等国家保持明显的缓和和和解,甚至是同盟关系。英国不可能同时与美国和德国两个国家进行军备竞赛的意志与能力。

三是美国没有在军事和安全,尤其是海上霸权方面生硬地挑战英国的霸权地位,而是在经济方面,利用英国由于军备竞赛和战争导致的经济实力和影响力下降,动摇英国在全球中的金融、贸易主导地位。

四是战略格局发展不平衡的发展导致英国抛弃了传统的不结盟的光荣孤立政策,对外政策日益走向僵化。先与日本结盟来对抗俄国,再与法、俄结盟对抗和遏制德国,这些同盟最终都导致了更多的“反作用力”,与日本结盟,使美国得以深度介入亚太地区,更是成为处理日俄战争后的协调者角色,以前这种角色都是由英国担当;与法、俄结盟,导致了政策失去了最后的弹性,要么最终向德国俯首称臣,要么与德国打一场必须“分出胜负”的战争。

这四个原因的综合作用导致了英国的衰败,但并不能直接避免英美之间的安全困境和对抗。因为无论挑战有多么强大,有多么众多,霸权国是不可能将霸权拱手相让的,更不可能向挑战者,哪怕是潜在的挑战者“伸手求援”,而即使“伸手求援”,挑战者也极为可能“袖手旁观”。然而,现实是英国在困难的时候向美国“伸手求援”,而美国也没有“袖手旁观”。二者没有敌对性的互动导致霸权和平转移。

如果仅仅因为文化和历史传统的相似就可以避免英美之间发生对抗,如果仅仅因为英国主要集中精力对付德国而无暇应对美国就导致英美之间缺乏敌对性竞争,如果仅仅因为两国都是以自由贸易为立国之本就导致两国商人、民众,最终导致政府间敌意的消除。这些判断并不能够成立,形成这些判断的原因是只注重了对英国和美国两个国家的个体的战略选择的分析,而忽视了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作用。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规律才是决定英国霸权衰落,美国取而代之的根本原因。

国际战略格局演变的规律是由多个因素综合作用而成的,包括:地缘政治力量、国家战略选择、民族性格、多方互动中的偶然性事件。如果仅仅从任何一个单一因素,或者将这些因素割裂进行分析都是不科学的。

全球范围内的国际体系演变与强国争霸

当站在历史的高度,从全球范围内看待国际体系时,经历了此下几个时期,从远古直到西方开始地理大发现,全球范围内只是分割成几个相互孤立的“部落式”的国际体系,如以华夏和草原民族为核心形成的东方国际体系,再如以西欧为核心的欧洲国际体系,以中亚、西亚为核心形成的伊斯兰国际体系,以中西部非洲为核心的非洲国际体系,这些国际体系的分散、孤立形成了国际战略格局形态。15、16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和地理大发现,使西欧成为最早走出自身国际体系范围,以殖民和经济掠夺的方式得以将整个世界开始联系起来,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西欧强国的每一次殖民战争,以及西欧强国之间的无论是出于各种原因的争霸战争和争夺殖民地(海外投资场所、海外市场、国际地位等),都对世界范围内其他国际体系产生巨大的冲击,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使它们逐步由封闭、孤立走向开放。

在这几个世纪中,西欧也开始了自身的变化,西欧变化的同时,也在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变化。从威斯特伐利体系对民族国家主权及其平等的承认开始,经历了维也纳体系,随着俄罗斯在东欧的崛起和普鲁士统一德国致使欧洲大陆平衡被打破,主导国际战略格局的主要力量由西欧强国集团(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国)扩充为欧洲强国集团,日本崛起后,强国集团的成员又一次拓展到了东亚。而在此期间,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家衰落,英、法、俄、普(德)等崛起,强国之间的争霸、崛起和衰落成为推动欧洲体系由维也纳体系,发展成为大陆同盟体系,最终导致出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凡尔赛体系。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巴黎和会现场

强国集团在全世界不断拓展势力范围,而且强国集团的个体数量随着势力范围内的扩大而不断拓展,它们之间的争霸,这些因素的交织作用构成了战略格局演变的根本动力。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战争,使地中海范围拓展成为大西洋范围,英法争霸、英俄争霸,由地中海-大西洋范围拓展为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范围,当美国、德国、日本崛起后,多个强国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争夺。这期间,必定会有些强国衰落和一些强国取而代之。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大多数陷入战争的国家的国库消耗巨大,很多问题的解决都需要耗费大量财力,图为丘吉尔视察被轰炸蹂躏的伦敦。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法、俄、德由于战争的消耗而衰落,美国、日本成为战胜国而日益强大,使以欧洲为中心的战略格局逐步演变为以欧洲-美国-日本的全球体系性战略格局。如果此时的英国、法国能够恢复和重振国力,那么这个国际体系能够维持下去。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美国不仅取得了绝对的经济优势和科技优势,而且还取得了军事优势和全球性的、针对所有国家的主动态势,英、法恢复和重振国力的机会彻底丧失,德国再次战败而衰落,日本战败,苏联由弱变强但仍然不足以挑战美国。

大国争霸的结果成败的因素

从国际战略格局演变可以看出,大国争霸的结果是后起强国取代原先霸权国家,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英国挑战西班牙成功了,法国、俄罗斯和德国挑战英国失败了。

首先,成功的后起强国能够解决周边安全矛盾,而失败的后起强国总是周边问题缠身。英国和西班牙争霸时,英国并没有和任何一个国家存在领土纠纷,法国因为欧洲大陆事务缠身,虽然也有强大的海军,但对英国没有实质性的威胁。对英国的安全和贸易具有实质性威胁的只有西班牙,英国可以集中力量应对和挑战西班牙。而英法争霸和英德争霸时,法国在路易十四时代和拿破仑时代,由于对欧洲大陆国家进行军事征服和经济压榨使欧洲大陆上针对法国的威胁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从来没有稳固地实现过。德国统一后,俾斯麦的大陆政策塑造了欧洲大陆的均势,并没有引起英国强劲反应,而德国开始采取世界政策后,德国的中欧位势使德国在海上要应对英国的遏制,在东线要防止俄罗斯,在西线要防范法国,多线树敌的德国连欧洲大陆霸权从来就没有实现过,挑战英国的全球地位更是一种民族主义的战略幻想。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俾斯麦”号带着德国海军的骄傲沉没在了大西洋中。

其次,成功的后起强国具有至少一个重要方面的优势,从而能够掌握比霸权国家更多的全球性资源。英国对西班牙并不具备经济和军事上的全面优势,然而英国的海军战胜了西班牙的海军,获取了强势的海上地位后,能够开拓起更大范围内的贸易,而反观西班牙,虽然拥有众多海外殖民优势,但总是把国王对黄金、香料的贪婪当作动力,难以使殖民地贸易成为强国之源,也难以使用殖民地的资源。在英法争霸和英德争霸时,法国和德国并没有海军优势,陆军优势也由于周边问题缠身而被抵消了,而且法国和德国,都不可能比英国动员出更多的殖民资源来从事争霸战争。

再次,成功的后起强国总是能够抓住霸权国的软肋,失败的强国总是采取“硬碰硬”的策略,导致两败俱伤。英国和西班牙争霸战争时期,正值西班牙衰落之际,而法国和德国挑战英国的时期,正值英国鼎盛时期,工业革命、民主制度、庞大的海外市场、强大的海军,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能找到支持者,法国和德国总是通过战争、军备竞赛的方式来“硬碰硬”,只能造成两败俱伤。

美国比起英国,具备了所有成功的后起强国的条件。门罗主义和孤立主义的实施,使美国在美洲大陆上没有任何对手,也没有任何安全压力;英国忙于应对欧洲大陆矛盾和欧洲大陆强国的挑战,麻烦缠身;美国从在亚太提出门户开放后,日益取得对英国在全球的贸易优势,通过贸易优势和利用英国战争期间对美国的求助,美国又取代了英国的金融中心的地位;英国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消耗,国力江河日下。大国争霸推动国际战略格局的根本规律决定了美国对英国全球性霸权地位的取代。(完)

(本文摘选自《霸权的兴起、均势的幻灭和地区秩序的终结》,窦国庆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经出版社授权刊发。编辑:豆姑娘,文中小标与图片为编者所加,图片源于网络,原标题为:为什么英美权力能够和平转移?)

图书简介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本书通过分析海权、陆权的演变对于自己国家地位的塑造、对世界秩序的塑造、对霸权与均势的关系的影响来揭示一个演变规律,大国争霸导致地区秩序巨变,地区秩序巨变又导致全球化趋势出现,全球化趋势又使新兴国家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作者简介

英国为何坚持摁住德国却甘心将霸权地位拱手让于美国

窦国庆,江西南昌市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联合作战指挥学硕士、国防大学战略学博士、国防大学战略学博士后,著有《大国突围:历史上大国突破困境的战略及其现实借鉴》、《大国转型:大国角色变化的成败》《回望与远眺:中国战略转型成败的历史分析与未来前瞻》。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