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张汝伦: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哲学,在很多人概念中,是象牙塔中的空中楼阁,是离日常生活非常远的东西。但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说

哲学,在很多人概念中,是象牙塔中的空中楼阁,是离日常生活非常远的东西。但复旦大学哲学教授张汝伦说,在哲学诞生之初并非如此,哲学是发自人的本性,“人的人性催生了哲学,人一定会产生哲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哲学是人的需要,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2月26日,《莱茵哲影》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市建投书局浦江店举行,哲学家张汝伦与读者分享了他对于哲学的思考。

张汝伦与读者分享他对于哲学的思考。

张汝伦与读者分享他对于哲学的思考。

哲学是“人的需要”

“有很多哲学家认为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这有点难以理解,因为一般人认为哲学就是那些谁都看不懂的东西,或者是类似鸡汤一样的东西,用于解答人生迷茫和困惑。”

张汝伦认为,要理解“哲学是一种生活方式”,可以从两层意义上来说明。首先,哲学的产生不是出于一种直接的需要,“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发明了哲学,因为动物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能力,是根据需要来的”,而人会重视和思考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这就是哲学。

他提到自己最初接触哲学是在青年“插队落户”的时代,看到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一句话“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他看了这句话“如受电击”。那时他一无所有,不存在物质生活的富足,但却一下觉得人生有更重要的东西需要去思考。

关于哲学是什么,张汝伦认同哲学家伯格森的一个说法:哲学就是我们人突然下了一个决心,要改变我们对世界和人的总体看法。“这种问题并不关乎吃穿,但人会去想,比如为什么要活着,我每天过的日子有意义,也就是人生的意义。”

由此,他认为,哲学最初诞生,源于人开始思考与自己生存不直接相关的问题,比如世界和人生的意义,“这种思考发自人性,因此也可以说是人的人性催生的哲学。毫不夸张地说,哲学是人的需要,是人生的基本需要。”

早期哲学家没有写过“著作”

既然哲学是人的“基本需求”,张汝伦认为,真正的哲学,和现在大部分教授和学生在大学研究并著述的那一种有本质区别。“哲学教授”和“哲学家”完全是不同的物种。

“最早的哲学家并不思考要写什么著作,他们只是想问题。”张汝伦举了中外两个早期哲学家孔子和苏格拉底来论述,他们都是“述而不作”的典型。

在中国,孔子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写过自己的作品,《春秋》是他整理的鲁国国史,而《论语》也并非出自他手,而是他去世后,弟子整理出的记录老师言行的笔记。”孔子自己不想写书,只是通过非正式的日常对话来表达他对世界的思考和对别人的开导,仅此而已。”

在西方,苏格拉底有和孔子很像的经历,“他也没有写过任何东西,只是到市场上和人谈话,别人问他许多问题,他就一一回答。他也跟人喝酒、开玩笑、做游戏,就像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他在与人讨论时,就会慢慢把哲学的智慧、哲学的思考告诉别人,开导、引导别人,从而成了人的导师。”后来,他的学生柏拉图将老师们的思想以对话形式整理成书,才留下了苏格拉底的哲学思想。

而孟子、庄子、柏拉图或亚里士多德的书也不是“著作”,只是对话或者整理出的讲义,他们都是用对话的方式讨论问题,其中充满了矛盾,因为他们讨论和思考的目的是明白道理,或者叫“开悟”,而不是构筑自圆其说的体系。

“这个现象值得我们思考,东西两个民族,他们最尊敬的哲学家,恰恰是没有写哲学著作的人。”张汝伦总结,产生这一现象,正是因为大家认为哲学本身就是生活当中的需要,所以最早的哲学著作大部分是通过对话写出来的。

认同一种哲学,需要投入自己的人生

直到18世纪以后,大学开始有“哲学系”,才产生了第一批“哲学教授”,“这样哲学慢慢脱离了日常的生活世界,越来越高深,越来越稀奇古怪,变成了少数人研究的学问。”

康德是早期哲学教授的代表,但他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哲学概念,一种是学院哲学,一种是世界哲学。学院哲学即大学里哲学教授研究的学问,有些像中世纪的经院哲学,常常纠缠于琐碎、空洞的问题;世界哲学关心的则是人类普遍问题,比方战争与和平,什么是幸福等等。

“毫无疑问,康德自己是站在世界哲学这一边的。”张汝伦说,康德提出了哲学的几个基本问题,其中最后一个,是哲学要思考“人是什么”。

从这个角度而言,张汝伦认为,大学的哲学系也是一个特殊的学科。其他专业大部分提供的是知识和信息,学生只有学得好和不够好的程度区别,不太存在完全不会的情况。但哲学却是非0既1的。

“因为哲学系并非给你信息和知识,而是要给你一种教诲,它要引导你的是,让你自己从此以后对很多问题有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没有这样一个不同的看法的话,那么对不起,你永远进不了哲学的世界。”

也正因为这样,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可以“凭心和脑子去学”,但是要真正认同哲学上的东西,“需要把自己的人生投入进去”, “你要按照哲学家提出的那套哲学来活,你才能够懂他。”

张汝伦认为,像庄子和康德这样的哲学家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是真正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生活的。古今中外能感动我们的大哲学家莫不如此,这也是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的一种体现。

对于普通人而言,践行“哲学作为生活方式”简单而又不简单。“普通人不必思考得那么专业,但对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可以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世界的问题都是如此,每个人都逃不掉。”张汝伦说,“从这个角度而言,我们说哲学作为生活方式,无非是指在适当的时候能够活得‘哲学一点’,碰到问题多想一想,想得深入一点,不要去接受太多别人给你的现有答案。”

《莱茵哲影》

《莱茵哲影》

哲学让我们“活得不庸俗”

谈及新作《莱茵哲影》,张汝伦说:“这本书主要是写一些德国哲学家,我是研究德国哲学的,有个前辈哲学家讲过,好哲学是德国的。德国哲学家为什么好,德国哲学为什么好?不是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思想深邃、格局大,而是因为他们的思想里面包含着人类对所有问题的关怀。”

“康德著作抽象晦涩,可是他其实关心的都是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讲过,‘你是什么样的人,你就有什么样的哲学’。还有愤世嫉俗的叔本华,他本人是富豪,但很有正义感,在自己的文章上痛斥当时5岁的孩子在纺织厂里干10个小时。德国哲学家就是这样,他们的人格和他们追求的哲学是统一起来的,所以能够吸引我们。”张汝伦讲道。

谈到今天“哲学”的现状,张汝伦说,“哲学在这个世界上的确不景气,主要是哲学家没有了,哲学教授越来越多,整天在那里捣鼓着他们自以为得意的那些东西。”而现在年轻人为了读懂德国哲学甚至去学习德语,正是被哲学家“内在的对人类根本命运的关怀”所打动。

“哲学让我们活得不要这么庸俗,我们可能做不到像书中这些了不起的哲学家一样,可是别人能够想什么问题,我们也应该能够想这样的问题。眼睛里面看到的都是这些了不起的人,自然而然会眼界高。”张汝伦说,“尤其像中国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国家,了不起的民族,眼界应该高一点,这样的话才能够为人类作出贡献。”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