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未来学术的底色——研究生期间需要做些什么?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期间应该如何学习?研究生期间会有哪些困惑和不足?

艺术类硕士研究生期间应该如何学习?研究生期间会有哪些困惑和不足?论文如何构思与撰写……近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王犁结合自己的经历与思考,以《未来学术的底色——研究生期间我们需要做些什么?》为题,在中国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课堂上给出了其建议。

以前常给本科生聊本科四年应该注意些什么?硕士研究生阶段跟本科生肯定不一样,在提醒大家前我还是先聊聊自己读研究生时在这个阶段的困惑和不足吧。

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和近代美术史的把握,我在两者之间找了一个交叉点,博士论文写傅雷与黄宾虹——博士论文写了实足一年半多,题目是《几上峰飞来——傅雷与黄宾虹几个常见问题的疏证》,十五万字就写了三个问题:1、黄宾虹生前有不有名?2、黄宾虹的国际视野?3、傅雷为黄宾虹做了什么?博士论文答辩通过以后,我突然觉得,假如自己对近现代思想史再熟悉一些,会把黄宾虹的民族主义思想根源研究的更清楚。黄宾虹一辈子绘画风格都在变化,唯一不变的是坚信中华文化可以拯救未来的世界,也就是现在流行的说法“文化自信”。要知道他的这种文化自信是在晚清民初李鸿章所说的中国社会正逢“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大背景里确立起来的,其根源是否值得我们进一步去研究呢?很多朋友问我读博收获了什么?我说收获当然是很大的,例如明显感觉我的文献阅读能力增加了,但认识问题的深度还不够,驾驭材料的能力也不足。

1951年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的黄宾虹

1951年出席全国政协会议时的黄宾虹


1964年译著《艺术哲学》出版后的傅雷夫妇

1964年译著《艺术哲学》出版后的傅雷夫妇

我是国画人物专业出身,教学之余,读书、写作、画画、练字,字一直写不好,但一直也不愿意放弃,故在写字上花了很多时间,剩下留给画画的大概是教学之余的四分之一时间,有时还会更少。去年在天津美术学院国画学院做了一个讲座,讲座后提问环节有同学问我,这个阶段绘画上的困惑是什么?我才开始反思这个问题,自己现阶段在绘画上,对经典转换的能力还不够,也就是处理形的能力要建立在对经典的转换上,而不是自己向壁虚构硬搞,自己凭空处理的形,总觉得格调不够高。

这就是摆在我面前两个水平为什么不够的学术命题。

孔夫子说“五十知天命”,也就是一辈子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到了五十岁已经可以有个大概的估计,但还有什么动力让自己继续前行?人总是这样,不管什么阶段,只有尽力了,才无怨无悔。

我常跟朋友聊起,学问不一定做的好,但努力成为一个明白的人,或者成为一个不人云亦云的人。

那么硕士研究生阶段,我们的学术问题是什么呢?我先不聊学术问题,先聊聊怎么与导师相处的问题——

谈什么我总先谈人,谈完人,再去谈人要去做的事。以前我总提醒本科生,是否能够和老师相处成同行、交成朋友,说实话现在的本科教学,师生间不熟悉是很大的弊病。同学的性格大概怎样?同学擅长什么?同学们的喜好?他(她)是哪里人?怎么走上这条道路的?这些人与人之间基本的了解都不具备,怎么做到因材施教?

那么我们的研究生阶段呢?假如本科阶段是因为人数多,教师上课面对不同的班级,造成相互间不熟悉,研究生阶段人数相对少,我们怎么来弥补这个弊端?我建议大家在一年级完成必修课和选修课之余,多去导师办公室坐坐,条件允许一星期一次以上,条件不允许的话,一个月至少一次以上。假如自己离开杭州,最好给导师打个招呼,说自己什么事离开了,大概什么时候回来,这不是制度意义上的请假,实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近的方式。从硕士研究生开始,你的老师就是你的师父,因为这层关系,将会一辈子与你有关,你相处的好,会是父母以外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这种相互的关系,首先你要有这个意愿,需要具体行动实施这个意愿。我看过很多北大学者怀念老师的文章,写到老师平时闲聊怎样影响他的读书治学,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很多并不是只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中。也正是在这样的日常交往中,你的性格是什么,导师的性格怎么样,都有相互的了解,从而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和友情。

聊完人与人的交往后,我们再聊聊学术。

研究生毕业论文要达到什么水平?最低水平是不抄袭、符合基本的要求,能够勉强通过毕业答辩。假如只有这个要求,我估计你这辈子跟你研究生从事的专业也就没有太大的关系了,或借助这个专业出身的理由,混碗饭吃罢了。

那么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论文需要达到什么水平呢?

首先,你要知道你就读的专业国内一流学者是谁,你能不能给你们专业的学者排出一个你眼里的排行榜?这些学者的学术成果放到近现代这个专业发展史上水平如何?其中你最喜欢的学者,成名作和学术制高点的作品是那几篇文章或专著,他们是什么年龄写出来的。到这一步你就开始慢慢知道你就读专业所处的学术现状,在这个学术现状的前提下找到你的定位和未来的目标。

美术教育专业的学术制高点在哪里?首先要知道它不是对大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一般性陈述,它肯定涉及教育史、政府的教育政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而中国当代做美术教育研究最好的专家又是哪几位?放到整个教育研究领域他们的水平又怎么样?中国人聊大学,开口闭口北大清华,我们了解北大清华做教育研究的学者是哪几位?他们在中国当前研究教育的地位有多高?形成他们的学术高度的学术资源又是哪些?聊到这里,我想再强调一下,我们要把从事美术教育这个职业和从事美术教育研究区分开来 ,我们美术教育研究的学术制高点是研究美术教育理论的方方面面,而不是从事美术教育的工作。美术教育这个学科在中国八大美术学院中,从美术师范系到现在的美术教育系,美术师范系只是给当时的中小学培养美术教师,没有美术教育学研究的任务和责任,美术教育系是2002年扩招的结果,所以美术教育专业在美术学院中发展并不稳定,或许在人文学院史论系美术史研究中涉及教育的某些研究成果会更好一些。真正美术教育研究的学术成果,综合性师范大学会比美术学院做的好一点,比如北师大、首都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希望美术教育的研究生要关注一下他们的研究成果。

《大学精神》梁启超等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8月第一版

《大学精神》梁启超等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年8月第一版


《大学之道-北京大学的传统》刘军宁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大学之道-北京大学的传统》刘军宁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艺术鉴藏专业所面对的传统非常深厚,但这个学科进入学院的时间并不长。最早是国家文物局出面邀请故宫博物院一些专家与中央美术学院合作办学习班,培养我们国家各地博物馆的文物清理与保护人才,其中也包含鉴藏的专业人才。我们浙江博物馆的前辈黄涌泉先生就是这种培训班第一期的学员,所以他一直对徐邦达先生执弟子礼。中国传统鉴藏(包括鉴赏)的理论,发展到明代已经非常完善,我们现代学科意义的鉴藏专业的教学与研究对传统意义的鉴藏遗产究竟继承了多少,都是我们(包括研究生)需要直面的话题。鉴是鉴真与欣赏,要有一个好眼光,好眼光来自好的大脑,传统文物鉴赏家都被称为巨眼;藏是妥善的保管,涉及文物修复与保护,还有考古学的知识。考古在中国还是王国维那代才有的名称,李济的殷商考古享誉世界,是我国第一代现代考古学科意义上的大家,考古在古代还是博物学和金石学的概念,假如说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前身的话,我们可以上溯到宋代李清照的老公赵明诚。但传统意义的金石学与现代意义的考古学交叉点在哪里?假如就停留在传统金石学与古物的关系,对未来学科发展的局限又在哪里?其实近代傅斯年、顾颉刚、郭沫若那一代历史学家都做了很好的反思。当然,藏还涉及艺术品的修复。都说日本、意大利是世界上艺术品修复做的最好的国家,一个面对东方艺术品的修复,一个面对西方艺术品的修复,近几年也有中国留学这些国家的留学生回国,参与到艺术品修复的行列,他们是谁?取得的成就又怎么样?而中国近十几年来艺术鉴藏专业蓬勃发展,每一个院校的优势在哪里?我们又向这些发达国家完善的艺术品修复领域的学科成果借鉴了什么?教育本身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事情,艺术品修复更是这样,我就担心我们走的太快了,实际上很多需要完善的细节还停留的学科论证和学科评比的材料里。

《怎样鉴定书画》张珩著,文物出版社1966年4月第一版

《怎样鉴定书画》张珩著,文物出版社1966年4月第一版


黄涌泉(1927-2005),浙江嘉善人,被誉为国内研究陈洪绶第一人。

黄涌泉(1927-2005),浙江嘉善人,被誉为国内研究陈洪绶第一人。

我被安排到艺术管理专业已经有三年多,让一个并不是艺术管理专业的专家来当艺术管理系主任,从这点上就可以看出这个学科在当前的完善程度并不高。在这三年里我也努力了解这门学科的基本知识,涵盖艺术行政、艺术市场和艺术传播,很多美术院校的艺术管理专业都把这门课带向了艺术策展,其实策展只是艺术管理中艺术传播的一小块,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做好一小块就很了不起了,但对于学科来说,只学习一小块是不够的。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研究生要了解艺术管理在中国美术院校里的现状,他们的师资结构,在学科上专业研究的水平?艺术管理这门学科跟大多数新型学科一样是现代社会发展倒逼出来的专业,我们不要对新和旧有固化的价值判断,以为“新”就有多么好,“新”其实意味着学科还需要很长时间去完善。不过,“新”确实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太多基础研究的事可以让我们去做,只要稍稍做了一点点,就是为这门学科添砖加瓦。为一门学科添砖加瓦是很幸运的事情啊。在这里,我希望我们的研究生要去关注综合性大学的行政管理,综合性大学的文化管理,甚至商业管理的一些学科现状,我们艺术管理中的艺术行政,可以参照行政管理中很多可以借鉴的学科知识,艺术市场中可以借鉴商业管理与文化管理的很多学科的知识,而艺术传播又借鉴新闻传播学科知识,其实里面还有经纪人制度、艺术财务、国家的文化法规等,假如有这些前置和旁及的学科作为底盘,相信艺术管理的厚度会不一样。根据我的粗浅了解,意大利等国家的艺术管理硕、博研究生就在商学院。

《法国文化政策:从法国大革命至今的文化艺术机制》 杰郝德-莫里斯著 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1月第一版

《法国文化政策:从法国大革命至今的文化艺术机制》 杰郝德-莫里斯著 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年1月第一版

作为研究生,我们只有了解这些,我们才知道我们可以接着做些什么。

下面再谈谈硕士研究生的学习。

研究生学习除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以及专业课程以外,专业课程的安排每一个导师的情况又不一样,但是,不管怎么安排其实都有大量的自主时间,这些时间都是应该拿来阅读的。

我大概计算了硕士研究生的三年时间可以读完多少本书,书有厚薄深浅,假如精读两星期一本书,一年也就24本,三年72本,研究生期间读72本书并不多,当然阅读有精读与泛读,我会在精读一本书时,泛读其他稍浅一点的书,这样的话用深浅来调整阅读节奏,也是阅读的休息方式。但是,我们很多同学要扪心自问,我们养成这个阅读习惯了吗?说不准这个并不多的72本也读不完。

我去年才获得硕士研究生导师的资格,还没有第一批学生,我正全力以赴的等着他们的到来,或者说,人类有一种藏在黑暗深处“虐待”他人而获得快感的动物性。

当我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后没几天,学校研究生处就派了个访问学者给我,访学时间四个月,访学大概是硕士研究生的教学要求。四个月其实时间很短,我为了不耽误她,很快见了个面,给她说我能够提供什么帮助。还有四个月时间其实很短,学院的硕博课都公开,可以按自己的需要选听,我本科的课也可以来插班上,但有一个要求就是两周一本书的阅读量,一个月选一本写书评,四个月最好完成四篇书评,再找一个选题写一篇专业论文,作为访学的业绩。写书评的目的是逼自己看书仔细一点,还有训练文字的表达能力,当一定的阅读量和书评的文字训练,自然就推出了最后要完成的论文。她就问我要看什么书?其实我最反对给别人开书单,看书是一本一本看的,读完一本发现的问题,就会牵出下一本,虽然趁年轻要多读几本“硬书”,但对于还没有养成阅读习惯的人来说,还是先看几本看得懂的书。当你觉得太浅不过瘾时,自然会去读更有深度的书。怎么写书评?我给她介绍了一个“上海书评”公众号,里面都是优秀人文学者写的书评,稍化点心思琢磨一下,学点皮毛也够应付普通报纸的“千字文”了。

《黄宾虹画传》王中秀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

《黄宾虹画传》王中秀著,西泠印社出版社2021年4月第一版

这位访学的同学递交第一篇书评是读王中秀先生《黄宾虹画传》,我给她标红批改: 1、不要有学生气,注意学术表达的口吻,什么口吻是“谦虚”?什么谦虚是“学生气”?自己要琢磨一下。2、每一遍文章要有不同的题目,不是“读后”。3、文后都要有写作时间。4、正文中的修改意见标红的地方。5、要完成两周一本书和一个月一篇书评的任务,不然四个月学不到什么东西。假如你一个月两本书选一本写书评,四个月就是四篇书评,假如有四篇书评发表,那是很骄人的成绩。后来这篇文章发表在2021年12月24日《书法报》“读书”版。第二次是看她全程旁听了我们学院“国之华光——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学术研讨会”,安排她写个学术活动的侧记,电话里又在给我各种扭捏,我说四天时间一篇五六千字的稿件,《美术报》要用,给我回答做还是不做?你不做我找其他人,不要在这个时候给我谦虚,后来就是这篇我们看到的2022年1月8日《美术报》“美育”版整版的文章。第二篇书评是我给她的任务,广西艺术学院的近代美术史家刘新寄给我的新著《中国美术中的广西图像——20世纪中国画家的广西行旅》,我没有时间写书评,就推给了她,推给她有推给她的道理,就是阅读这本书可以发现,在边远的广西怎么寻找与近代美术史有关的话题,后来她完成《20世纪中国画家广西行旅的研究意义——读〈中国美术中的广西图像〉》,发表在天津《中国书画报》2022年3月2日“美育”版面。还有一个月她访学就要结束了,我期待她最后一篇稿件。从前三个月的业绩来说,我相信她肯定比较努力和辛苦,也感受到什么叫充实,说实话一切事都是为自己做。

要有这样的阅读量和训练,怎么会怕最后的毕业论文呢。

这位访学的同学是来自宁夏固原学院的王宏芳。后来负责研究生工作的周华老师给我说,访问学者也是来自高校的老师,不能算学生,只是挂在某个导师名下带一下。

真是抱歉!我把她当学生“欺负”了。

再来谈谈研究生期间的业绩。

我们学院美术教育、艺术鉴藏是实践与理论兼修的人才培养方向,艺术管理是以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为主的培养目标。实践就体现在大家的艺术创作,刚听说我们学院黄骏教授的研究生一年级的创作成果,有四位入选全国青年美展,这是了不起的成果,也体现我们学院实践类的实力和水平。

另一个方面就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涉及论文写作与发表。

一提到写作与发表,我就想起作家余华谈创作,一个东海边海盐县城的牙医,很羡慕县文化馆上班的工作人员可以不坐班,睡到几点上班就睡到几点,因为他们是县里的文艺人才,文艺人才包括画画、唱歌与文学,他觉得自己这么大的年纪开始学美术、音乐已经来不及,那就写作吧。而且中国有那么多的文学期刊,基本上每个省由一大一小两份,比如浙江有《江南》与《西湖》,直辖市就更多了,写了就投稿,无数次不用以后,总有一次被编辑看中,于是出现在文学刊物,慢慢因为写的好,还成为了著名作家。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家故事。现在因投稿而走上文学道路的少之又少,大概是网络上被某编辑看到,而慢慢出现在文学刊物上。

那我们研究生的论文怎么出现在刊物上?相信是大家关心的话题。

体现理论研究的成果,一是刊物发表;二是论坛发言入编文集。

要谈论文发表,就得谈谈现在美术期刊的现状和学院科研的现状。当你要进入大众的视野的时候,已经不是学生的身份了,是年轻学者,竞争对象是国内同行,或许很多是师辈同行。大家有没有听过C刊、核心期刊、一级期刊、二级期刊、一般性期刊的概念?所谓量化管理,就是便于管理,表格一目了然,省心省事。全国的艺术院校教师评职称,从讲师、副教授、教授,都要用刊物发表的业绩分层评估,把自己对个体员工的学术评价责任推给社会,优点是杜绝校园内部的人情和不公,缺点是学校推卸判断教职工学术水平的责任,学术水平不是文章内容决定,是刊登在什么级别的刊物上来决定,再也不会出现沈从文、梁漱溟这样无文凭有真才实学的学者进入校园了,那些拍板让沈从文、梁漱溟任北大教职的前辈,都有个体的自信和魅力啊。

接着说刊物。美术类刊物就那么几家,前几年艺术类传媒的市场化,也就是以版面付费的方式刊登,几乎摧毁了美术刊物的公信力,少数院校学报守住底线成为现在的“核刊”。现在纸质媒体滑坡,一是网络的迅速发展,二是自身没有守住学术底线。一个靠钱就能刊载的刊物,哪有什么学术公信力啊!这几年稍稍有点点回潮,没有前几年市场化那么疯狂。少数有责任心的刊物编辑想,反正大家对传统纸质媒体不重视了,办好办坏都卖不掉,不如把它办好一点,也就是极少数优秀刊物尚存的原因。

假如一个社会沦落到守住弱者公平正义的底线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那么追求卓越只能成为每一个体的隐私。好的刊物有限的栏目,已经被那些为了评职称和项目结题的稿件挤得堵车;烂的刊物收版面费,稿件庞杂不分类,文章就是刊发在里面,也如泥牛入海无学术交流的光芒,只是达到完成硬性规定的目的,凑数而已。

在这个社会现状的前提下,我们研究生发表的机会在哪里?我仔细想想,应该是向各个专业院校举办的论坛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和各地美术家协会举办学术活动投稿,很多画院的学术活动也向全国公开征稿,比如这几年扬州“扬州画派”纪念活动,无锡的倪云林纪念活动,绍兴的徐文长纪念活动,还有各大美术院校举办的各种门类的学术论坛,都会向全国公开征稿,有些还特意开设青年学者环节,这就给我们研究生提供机会,这些机会只要你的论文够水平,一般都会录用,假如有刊物联合举办的背景,还有在刊物发表的机会。这些论坛从征稿到截稿,大概半年的时间,现在网络很发达,只要有心就容易发现这些信息,选择与自己研究与学习有关的活动投稿参加,当你在这些论坛一展风采时,相信你会获得一些作为青年学者的快感。

硕士研究生期间有点传统师徒的方式,看很多前辈学者与学生在一起都是谈最近在读什么书,互相分享阅读的经验。因为研究生期间是共同学习的过程,我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近阶段伴随研究的阅读吧。

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

去年暑假接受“听松文库”的邀约,给他们翻译引进日本的一本楠濑日年《书斋管见》写前言,我又翻出我所有有关吴昌硕的书,把有关学者书房的书看了一遍,当然也认真读了这本已经编排好的著作,写下一篇权做前言的文字《没有什么比书斋更能展现主人的个性了》,虽然书还在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编辑的手上走审校的程序,也因写这篇四千字上下的短文,我阅读了《吴昌硕年谱长编》(朱关田编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吴昌硕谈艺录》(吴东迈编,人民美术出版社1993年10月第一版)、《回忆吴昌硕》(刘海粟、王个簃等编著)等,还有几本有关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近代中日绘画交流史比较研究》(陈振濂,安徽美术出版社2000年10月第一版)、《维新:近代日本艺术观念变迁——近代中日艺术史实比较研究》(陈振濂,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在山西大学从事教学的日籍学者堀川英嗣先生,还为我提供了吴昌硕写给楠濑日年书法作品图片。文章写好后也给几位要好的朋友看看,希望他们提提意见,温州的方韶毅先生看了挺认可,建议投稿三联的《读书》,《读书》是我一直喜欢的知识分子刊物,假如可以发表,也很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我依建议行事,投在刊物的邮箱上,三个月也没有音信,没有入刊物编辑的法眼。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大家看我发表了很多文章,更多的时候杳无音讯的退稿。

去年暑假还写了一篇有关诸乐三研究的文章,2022年是诸乐三诞辰120周年。诸乐三是吴昌硕的弟子,金石书画大家,在文献上我比较熟悉,但自己书法上认识薄弱,无法在其金石、书法、绘画上聊深入的见解,看到安吉诸乐三艺术馆丛书之一《诸乐三写生画稿》(山水卷、花鸟卷)(诸乐三艺术馆编,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年12月第一版),写了《诸乐三速写浅论兼谈中国画教育的造型问题》的一篇万字论文,论文提交组委会后,卢炘老师也提了一些意见,给我国庆节的十天假日修改。我聊这些事就是作为我们这个年龄段的老师,也跟大家一样,并不是想象那么容易或简单,都要付出很大的努力,看文献资料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怎么驾驭资料的认识高度,反而是我感到最困难的事情。暑假两个月还写了一篇林风眠研究的文章《〈傅雷家书全编〉中的林风眠》,这篇文章比较长有一万五的字,是我博士论文的副产品,写的比较快感的一篇文章。暑假两个多月,其间还接受毛建波老师布置的任务,写一篇与吴永良老师速写有关的文章。

去年十一月份无锡《书画艺术》主编薛源来电话,邀请我参加倪云林学术研讨会,我说对元代美术史不熟悉,对方问我熟悉那一块,我说近代美术史熟悉一点,对方就说你可以写一篇倪云林在民国时期的传播与影响,最后我找了一个更小的点,写了一篇《浙江博物馆藏黄宾虹〈临倪瓒山水图轴〉(1913)辨析》,写的非常快感,成了2021年下半年自己较喜欢的一篇文字。你看写文章就是这样,逼一逼也可以逼出跟自己研究有关的切入点,事后想到这件事,还是很感激对方的催逼。

寒假计划写四篇文章,最后只完成两篇。从正月初三开始精读陈恭禄《中国近代史》(中国工人出版社2012年1月第一版),读了二十多天才读完,这本完成于1941年的名作,真是让我为之感叹的一本近代史著作。抄一段与大家分享:“中国对于传教事业疑虑,慈禧于拳乱后,尚信教士挖眼取心配成药剂之说。德龄女士言其不足凭信,举其父裕庚办理教案为例,因论教士救济穷苦之事业。太后转言教士果实悲天悯人,救济穷苦,收养孤儿,医治病人,何不在其本国而来中国?其言足以代表大多数人民之思想,今日之怀此见者,数尚不少。”(第345页)读来感慨万千,虽然时至今日,挖眼制药已经不信,“无利不起早”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还是很普遍的事情。

实话说,我学术研究基础并不好,还好有基本的阅读习惯。哪怕做不好什么研究,看的东西多了,就会有宽容开放的态度,努力寻求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

最后,我像建议本科生一样,在此提醒大家,要记得努力学习之余谈恋爱,本科、研究生都是人生最好的阶段,处理好男女之间的感情问题也是一种需要经历与学习的能力,也是感受“人之为人”最好的方式,但我要提醒你们,谈恋爱期间,男女朋友不要合伙做生意,情感夹杂着经济往来,基本没有什么好结果,最后影响的是你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年学业。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