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冲绳东部海岸有个恩纳琉球村,是个展示琉球传统文化的聚落,这里有个与冲绳茶文化有关的古迹值得一看。这是一座供奉香片茶神的庙,小得像闽南山村的土地公祠。所谓茶神,竟是两个茶碗,茶碗里面放着一些卷曲的墨绿色叶片,夹杂着白色的小花苞,就是当地人一日不离的茉莉花茶。别看小庙不起眼,可是冲绳茶文化的化身。每年三四月采茶季节到来时,这个小庙周围熙熙攘攘热闹得像节日的盛典,茶农和从事茶叶销售的商家都会聚集来此祭祀茶神,祈祷一年好收成,茶业兴隆。茶碗与茉莉花茶被当作神明供奉,可见它与本地人民生活的密切关联。
18世纪从福建传到琉球的工夫茶品饮方式和道具,至今成为琉球煎茶道的基本范式
冲绳人的饮茶颇具特色,与日本本岛迥然异趣。冲绳人一般不喝日本本土产的绿茶,也不喝在东京首都圈或大阪、神户等大城市很流行的红茶、奶茶。冲绳人喝茶,九成以上以“香片茶”(さんぴんちゃ读若sanpincha)为主,就是福建人熟知的茉莉花茶,也是沿袭福州方言地区自古以来对茉莉花茶的叫法。
冲绳的香片绝大多数是本岛生产,依古法制成。具体做法是:将茶园采摘的茶叶,以每50千克茶叶与30千克的茉莉花的比例进行窨制。到冲绳人家做客,寒暄问候上座之后,茶几或餐桌上照例会有一套茶具,木制茶盘,略显粗犷的陶制茶具或精致的瓷器,盖子很宽,里面放着一个细密网眼的金属兜子,将茶勺深入茶罐,舀出满满一勺香片茶叶,细细弯曲的暗绿色茶叶尖,夹着几朵干枯的小白花,注入沸水之后,盖上茶盖。少顷,几缕茉莉花的清香开始脉脉从茶嘴里冒出,约一分钟后,主人把柄提壶,高冲低泡,注入茶碗里,清香转为浓香,啜一口,茶香瞬间从味蕾口腔扩散,连眉眼都感到清亮起来。香片茶除了冲泡热饮,在冲绳最常见的是便捷式的罐装或瓶装冷饮法。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上班族少了老一辈对坐饮茶的闲情逸致,但喝茶还是无法根除的嗜好。冲绳的茶叶厂家从日本罐装、瓶装咖啡红茶等饮料得到启发,开发各种便捷式茶饮料,种类之多在日本首屈一指,据说遍布大街小巷饮料自动贩卖机里出售的茶饮就有一百多种。冲绳是日本最炎热的地方,终年艳阳朗照高温湿热,冰凉清冽的罐装香片茶似乎更受上班族的青睐,大清早一起来,就从冰箱里取出冰镇得“冒汗”的香片茶,咕咚咕咚喝一气,就一两个饭团,打着饱嗝出门了。
冲绳人还将传统的养生智慧融入饮茶之中,形成融味觉享受待客之道与健康美味为一体的健美茶道。冲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域内,光照雨水充足,各种自然花草植物种类特别丰富,自古以来冲绳人就有将草药入馔的习俗,称之为“kusuimun”,意思是养生膳食,冲绳人也利用某些植物,配制成各种花草茶饮用,称之为“药草茶”。在茶树种植尚未普及的王朝时代,茶叶靠从中国福建或日本的鹿儿岛进口,喝茶是高端消费品,一般平民无福消受。冲绳列岛终年高温炎热,尤其夏季不断出汗,必须经常性补充水分,冲绳人自古就学会根据某些自然生长的、有特殊功效的植物来制作消暑降温的饮品,比如葛根、蔗叶、野菊花。
冲绳岛素有“长寿之岛”的美称,人均寿命居日本之首,除了基因和生活环境之外,和他们日常注意保健养生的饮食习惯也有密切的关系。
茶也被用来礼敬神佛或祖先。和中国寺庙以茶供佛,日本人以茶供神的习俗一样,冲绳也有以茶供神或祭祖的传统。据当地闽人后裔告诉我,以往冲绳人早上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沏茶,第一杯先给佛龛供上之后,老爷爷老奶奶才开始喝早茶,然后准备一家的早饭,老冲绳人的一天就是这么以茶开始的。在“闽人三十六姓”后裔的门中会“久米梁氏吴江会”的清明祭祖典礼上,我就多次见识了他们用茶敬祖的做法。祭神的时候必须用“浮茶”,也就是要让一片茶叶浮在茶盅上,大概是如此才能让诚意和心愿随一叶茶芽渡往彼岸吧。无论祭祖还是供神,茶叶以“清明茶”为佳。冲绳人办丧事时,出殡的前一天有通宵守灵的习惯。本土的日本人通宵守灵时通常是依靠喝酒闲聊来打发时间的,但冲绳人守灵时不能喝酒,只能喝茶,才能取悦逝者和神明。
册封使眼中的琉球茶事
比起日本,冲绳饮茶文化起步很晚。早期冲绳茶事究竟始于何时,以什么样的形态出现,限于资料缺乏无法考证。明清两代合计向琉球派出的册封使团达24次之多,册封使留下的公务日记和备忘录,借助这些文本,对大航海时代以后冲绳的茶文化风貌会有比较清晰的了解。最早记录冲绳饮茶历史的文献是陈侃《使琉球录》一书。明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受命任琉球册封使前往琉球册封尚真王。在抵达琉球后,受到上至王府下至士族和宗教界的热情欢迎和接待。某日应邀访问首里城圆觉寺、天界寺,寺僧招待以别具一格的茶席:
设石鼎于几上,煎水将沸,用茶末一匙于钟,以汤沃之,以竹刷瀹之,少顷奉饮,其味甚清。
陈侃的这段文字言简意赅,却是有关琉球茶事的难得史料,从中可以了解16世纪初期琉球国饮茶习俗的大致形态。当时琉球人的茶席颇为考究,有专用煮水的石釜,茶罐里装着研成粉末状的绿茶,喝茶时用茶勺舀取茶粉放入茶盅,注入热汤,用竹制的茶筅击拂后再奉献给客人品尝。这则记录很有意思,蕴藏着丰富的信息。首先在当时的琉球国流行的是在明朝已经消失了的宋人末茶法。末茶法源于宋代点茶法,到元代逐渐式微,在明初洪武年间更因朱元璋废止团饼茶而后趋于消亡,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便捷的“瀹茶法”,也就是沸水和茶叶反复冲泡的煎茶法,不过末茶法却因日本茶道的严守道统而存续下来。不难看出,陈侃领略的琉球喝茶法显然是来自日本的影响。
茶筅与茶碗
由于地缘上的原因,琉球自古和日本九州南部和本州西部也有着颇为频繁的商贸往来。十五六世纪,茶道在日本迎来繁荣发展,尤其是寺庙都普遍把抹茶当作修行辅助和接待礼仪。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王都首里城周边的一些大寺庙,尤其是与王府渊源很深的禅寺,如琉球王家菩提寺、圆觉寺都聘请日本京都寺庙出身的僧侣任住持,并成为惯例。这些日本禅僧身份的茶人,不但将大和的茶道传入琉球,也不同程度介入琉球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生活中并产生影响。最有代表性的是16世纪后期尚宁王时代,在王府担任顾问的喜安入道就是来自日本和泉国堺港的茶人,在冲绳茶界有一种流传很广的说法,即喜安入道是战国后期大坂堺港茶人千利休的门徒之一,只是在利休的门下弟子花名册中不见这方面的记录。喜安在冲绳茶文化史上是一个著名人物,他留下的《喜安日记》是研究古琉球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其中就有很多有关在王府中传授茶道或举办茶会的记录。
1609年,江户幕府岛津萨摩藩在征服琉球后,将其置于压榨盘剥的境地。随着王府权力中枢的亲日派全面上台,日本文化进一步对琉球施加影响,日本茶道在国中大为流行。茶道作为一种技艺,甚至成了琉球王国录用官员的一项指标。在17世纪中期琉球三司官羽地朝秀(汉名向象贤,1617—1676)颁布的法令《羽地仕置》中,列举了12种士族必备才艺,其中有属于行政职能的“学文”“算勘”“笔法”“笔道”;属于专业技术的“医道”“庖丁”“容职方”“马乘方”;还有属于艺能方面的“谣曲”“唐乐”“茶道”“立花”,要求每个官员至少必须精通其中一项技能。一艺不通者,无论出身门第如何,概不任用。
琉球国对茶事的重视,在明清册封使笔下也有生动的记录。李鼎元在《使琉球记》中写道:“余每出游,茶吏携茶瓯随。”说的是琉球王府外事部门中设有“茶吏”一职,是专门负责执掌茶事服务的官员,在外交活动中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册封使还记录了很多别具一格的饮茶习俗,为冲绳茶文化留下珍贵的资料。清嘉庆五年(1800),前往琉球册封的大清副使李鼎元到琉球士族梁焕家里就领略过一种古法末茶:
遇所敬客,乃烹茶。以细米粉少许杂茶末,入沸水半瓯,搅以小竹帚以沫满瓯面为度。
李鼎元记录的是当时琉球国上层社会中流行的待客茶道。其特征是将米汤加入茶汤里,用茶筅打出大量泡沫,加上各种佐料品饮,把茶汤、泡沫连同佐料一起吃进,是一种典型的古法末茶。这种饮茶方式在过去极为普遍,也曾长期存在,冲绳民俗学家伊波普猷称之为“琉球茶道”。据说在“二战”前霸市区一带,每到夏天经常可以看到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的“布谷布谷”茶摊,是当地一种消暑食品,后来这种习俗随着社会的巨大变动慢慢消失了。20世纪90年代,在复兴琉球传统民俗文化的热潮中,经过民俗学家和民间艺人的努力才得以复原。复原这道失传的古法饮茶的一大依据就是李鼎元《使琉球记》中的相关描述。有趣的是,大学者钱锺书先生撰写《宋诗选注》时,在描写如何向现代读者介绍宋人“分茶”时,借助的资料就是徐葆光、李鼎元的记录。所谓“布谷布谷茶”,就是李鼎元领略过的“搅以小竹帚以沫满瓯面为度”的古法末茶,“布谷布谷”在琉球方言中是“噗噗噗”冒泡的拟声词。客人在榻榻米落座之后,店员井然有序地将茶道具摆上桌子。一个大号桑木做成的钵子,直径约有25厘米,像个小脸盆;一支大号茶筅,竹管做成,长度有二十几厘米,像一把小型的竹帚。接下来将预先沏泡好的茶倒入钵里,再加入炒米煮的汤汁混合,用茶筅调均,用竹勺子舀出,放入每个人的茶碗里,大概一半。接着用竹帚将钵子里剩下的一半茶汤打出泡沫,击拂时食指和中指嵌入竹管之中,用拇指和无名指抵住竹管外侧,左右往返,随着快速搅动,钵里开始冒出泡沫,仔细谛听,还能听到泡沫冒出后破裂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好像沸水冒出的细密水泡声,这大概就是“布谷布谷茶”的由来吧。泡沫越堆越多,像云朵一样往上堆聚。女店员再用茶筅把泡沫均匀分到每个碗中,让茶碗上形成一个高高隆起的泡沫团,最后在泡沫四周撒上花生米碎粒,喝的时候不借助筷子或汤匙,直接端起茶碗啜饮,这种喝法非常别致,有点绿茶味道,又像是享受泡沫的乐趣,一小口一小口啜饮,不知不觉喝了许多茶泡沫,就像喝了啤酒似的打嗝,大家便边打嗝边相视而笑。
“琉球茶道”起源于冲绳本岛,接地气,自由随意,与日本茶道相比,没有那么多规矩和礼仪程序,自由随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吃茶,打嗝,谈笑,轻松自然,真称得上是“快乐茶道”。
福建茶传入琉球
17世纪中叶,明清易代,清朝取代明朝成为中国的统治者。在对琉球的交往上,清朝延续了明朝的封贡制度。随着清朝与琉球之间交流往来的频繁,煎茶法也从福建传入琉球并于18世纪初期在琉球开始流行。
康熙五十七年(1718),徐葆光以册封副使的身份随使团前往琉球,因为台风天气的原因,在琉球滞留了近一年的时间才回国。旅居琉球期间他广泛考察当地的社会风情,留下了《中山传信录》一书。有关琉球的饮茶习俗,他注意到,在当时琉球国盛行两种不同的喝茶方式,除了抹茶法之外,还有一种是盖碗茶冲泡法,推断是从中国学来的献茶方式。这两种饮茶法并存于琉球国的上层社会,根据接待对象使用不同的饮茶方式。比如,接待清朝使节时用的是盖碗茶;而在接待萨摩藩派驻琉球的大员时用的则是抹茶。但到后来,更加便捷的煎茶法渐渐取代了传统的抹茶法,并成为琉球国官民普遍流行的饮茶方式。
为了适应这种饮茶习惯的变化,琉球国派遣技术人员前往福建学习制茶、种茶等相关技术。根据琉球史书《球阳》卷十三记载,琉球士族向秀美于雍正九年(1731)赴福州学习制茶技术,归国后受命在西原町山地开发御茶园,专供王府。这是有关琉球与福建茶文化交流的最早记录。又根据琉球首里士族家谱《首里系家语》记载,向秀美归国时,“自带制茶器物而归,在琉球试制茶叶大获成功。其中清明、武夷、松罗等品,馥气扑鼻,味亦甘美,与中华茶不稍相异焉”。毋庸赘言,随着茶叶同时传入冲绳的显然还有中国的茶具和饮茶礼仪。成书于1762年的《大岛笔记》曾详细介绍了从中国传入的“淹茶法”。所谓“淹茶”,即散茶冲泡法:在盖碗中放入约一汤匙的茶叶备用,用俗称“穿心罐”的陶壶把水烧沸,注入茶碗中盖上瓯盖。给客人上茶时,将盖碗中的茶液均匀倒入每个茶碗里,而茶叶则留在盖碗之内,一人一碗各自品饮,每个人碗中的茶液浓淡恰到好处。
《大岛笔记》还记录了冲绳“淹茶”所使用的茶叶、茶具和饮茶礼仪等内容。根据其中的叙述,可知18世纪的冲绳饮茶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流行于中国的散茶瀹饮法已传入琉球群岛;第二,所使用的茶叶主要是福州鼓山所产的清明茶以及丹桂、兰香等福建茶叶;第三,茶具大多是杭州于潜县的无釉陶器。类似的饮茶风景也出现在18世纪后期担任三司官的伊江朝睦的日记里。伊江朝睦是个嗜茶成癖的高官,每次喝茶,所用的道具或茶叶都津津有味地写在日记里,可知他常用的茶具有“盖茶碗”“煎茶茶碗”“茶家(茶壶)”等,这些都是用于散茶冲泡的茶具,而不是抹茶道具。从中可以了解到,这一时期来自中国的饮茶方式已对冲绳人产生了决定性影响,冲绳饮茶习俗完成了由日式抹茶到福建工夫茶的转变。
曲折的茶业振兴之路
由于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的原因,琉球群岛不适合栽种茶树。明清册封使在琉球期间考察当地物产和风土人情时,就注意到琉球气候土壤不适合种茶,茶叶只能依赖外国进口的事实。根据相关史料的记载,直到17世纪之前,冲绳基本上没有茶树栽培,明万历八年(1580)出使琉球的萧崇业在《使琉球录》就写道“(此地)乃顾不宜于茶,即艺之亦弗萌云”的记述;万历三十四年(1606)前来琉球册封的夏子阳也说:“地不宜茶,凡茶皆从日本至也。”
冲绳植茶始于17世纪初期,似乎是从萨摩传入的。据琉球本土史料《琉球事始旧记》载,明天启八年(1628),琉球王子尚朝贞访问岛津萨摩藩,“得茶种而归,栽之于金武郡汉那邑,遂遍及于国中。茶树始于此”。金武郡汉那邑是王子尚朝贞受封的领地,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宜野湾市宜野座村汉那。宜野湾市位于冲绳中部,与厦门缔结友好城市。这一带后来因为修建水库已经被淹。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当地政府在水库边上建了一块“冲绳县茶发祥之地”的纪念碑,今天去游览茶园时还能看到。
种植茶树,不但需要相应的自然条件,对种植栽培技术也有很高要求。这两个条件冲绳都不具备,这也许是本岛茶叶生产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徐葆光到琉球时,虽然本地已经开始种茶,但数量十分有限,产量远远无法满足需求。为了实现自给,琉球一方面向中国派遣技术留学生学习种植技术,另一方面努力探索一条符合本国国情的茶叶生产之路。
19世纪中后期,通过明治维新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日本积极同欧美发展贸易关系,用优质农产品换取宝贵外汇,购买外国先进机器设备,进行现代化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日本的茶叶生产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凭借积淀深厚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管理技术水平,日本出产的很多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代中国。随着茶叶成为大宗出口商品,国内茶园已经无法满足出口的需要,于是,刚刚在明治政府推行的“废藩置县”中被强行吞并的琉球国,也被卷入日本茶叶生产和贸易体系中。
明治政府曾花大力气试图在冲绳推广日式茶叶种植。冲绳本岛最北部的国头郡奥地的山原,被认为是冲绳岛最适合栽茶的地区,被开辟为种茶基地,所产茶叶称为“奥绿”。这里气候较之本岛温暖,每年三月下旬“奥绿”即可上市,比日本本土早一个月,刚开始一度受到日本消费者的青睐,不过最终也没有打开局面。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开展前夕,明治政府在冲绳举办地方产业博览会“九州冲绳共进会”,冲绳产茶叶得到的评价很低,被斥为“不良品”,说明当时冲绳的茶叶生产的局限性。
长期以来,红茶在国际市场上备受青睐,为了迎合欧美市场的饮茶喜好,明治政府曾经尝试在冲绳发展红茶生产。冲绳中部地区,因为和印度阿萨姆的纬度相近,被视为最有希望发展红茶产业的地区,进行了试验性的红茶生产。但由于风土条件和制茶技术等诸多方面的原因,冲绳的红茶生产以失败而告终。为了提高冲绳的茶叶自给率,日本政府于昭和七年(1932)制定了《茶业奖励规定》,通过向茶农提供茶苗、肥料、资金补助和技术援助等措施,提高茶农的栽茶积极性。但好景不长,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冲绳也被拖入战争泥潭,旷日持久的对外侵略战争消耗大量的物资,粮食生产成为政府产业政策的重点,大片茶园被改种粮食作物,冲绳的茶叶生产再次受到沉重打击。经过整整两代人的努力,饮茶才重归冲绳人的日常生活。
茶的气息和滋味已经深深渗入冲绳人的每一个毛孔,岛民对茶的需求量很大,冲绳人从未放弃振兴本岛茶业的尝试。战后冲绳人致力于茶叶的种植,国头郡除了奥地以外,大宜味村东村和金武町,以及名护市、宇流麻市和山原也是冲绳的重要茶叶产地。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地茶农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借助先进的农业科技,冲绳终于开发出自己的煎茶品牌——山原茶。
近十年以来,冲绳在本岛中部重新启动了红茶产业振兴计划,获得了国家的支持,本地出产的“琉球红茶”“山城红茶”等红茶品牌不但在日本拥有知名度,也受到中国和英美的红茶业界认可,不少大陆游客到冲绳旅游,也将冲绳红茶当作当地的特产购买。冲绳正在成为备受世界红茶市场关注的新兴产区。
本文节选自周朝晖著,《日本茶道一千年》,文化发展出版社,2022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