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第一个十月》:回应历史对文学的呼唤

4月17日,“孟宪明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郑州两地以线上连线的方式举行,《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会议。

4月17日,“孟宪明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郑州两地以线上连线的方式举行,《文艺报》总编辑梁鸿鹰主持会议。

《第一个十月》是作家孟宪明潜心五年创作的长篇力作,共86万多字,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际的反特故事。

孟宪明选取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十月这个重大的历史节点和典型的历史事件,回顾了共和国诞生之际的震撼与辉煌,以及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使命与根基。

4月17日,由《文艺报》社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的“孟宪明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郑州两地以线上连线的方式举行。

4月17日,由《文艺报》社和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主办,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承办的“孟宪明长篇小说《第一个十月》作品研讨会”在北京、郑州两地以线上连线的方式举行。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吴义勤认为《第一个十月》回应了历史对文学的一种呼唤,是作家向历史交的答卷,“文学对重大历史的书写,是我们当代作家的责任和使命。”

他提到,关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这一段历史,有《建国大业》、《建党大业》这样的影视作品,但是长篇小说不是很多。因此在他看来,《第一个十月》是表现这段历史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作品。“历史对文学来说是一片富矿,但是开掘历史首先要有一个大的历史观。我们反对历史的戏说、消解甚至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达方式。这部小说是对历史的正面书写,在追求历史真实呈现这一层面,它取得的成绩首先是值得肯定的。”

尽管《第一个十月》字数高达86万,但吴义勤认为由于作家值得称道的题材把握能力、故事驾驭能力和结构搭建的能力,小说的故事性和可读性仍然非常高。他还提及小说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比如部分人物心理的描写不够丰满,部分情节背后还缺乏更有力的逻辑支撑。“虽然小说中有符号化的人物,但小说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的群像刻画上依然非常成功。这些人物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且都很有文学性。”

中国作协创研部主任何向阳同样认为《第一个十月》选题独特,为人们学习“四史”提供了一部文学方面的学习读本。或许是因为孟宪明长期以来从事儿童文学创作和影视文学创作,何向阳认为这部小说的语言和叙事十分清晰流畅:“这两种作品体裁都决定了他的叙事方式是偏通俗的,而且必须是流畅的。所以虽然全书将近90万字,但人们读起来不是特别艰涩深奥,反而整个阅读过程相对轻松愉快。”

此外,孟宪明不仅是作家和编剧,也是一位民俗学家。何向阳注意到,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充分地发挥了民俗学家的特长。“在叙事的三十六章中,他用了章回体,但是章回体又有一种现代性的转化。”何向阳说,“小说的每一章前都有一个谜语,嵌入了中国传统民俗,这三十六个谜语的谜底在书签上。”她表示这种谜语的形式和方法上是一种创新,保证阅读趣味性的同时也起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作用。

其他与会专家也从多个方面研讨了《第一个十月》的创作意义和出版价值。大家认为,小说深刻展现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社会现实,通过一群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大变迁。

今年1月,《第一个十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今年1月,《第一个十月》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第一个十月》是写新中国成立初期,写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感和必然性。我熟悉底层人,我想看到草木们在暴风中翻滚的样子。”孟宪明也在研讨会上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心路,他提到书中的那些小人物,如中学历史老师、保卫处长吴邑,被捡了两次的孤儿罗山,在延安长大的烈士之女孙觅,还有小偷“田快手”等,他们虽然是底层人物,仍然不缺良知,不缺忠孝节义。“文学说到底是表现人的。在这部作品里,我紧紧地盯着人。 ”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