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万般最远途,唯有归家路

世界有什么?世界是如何变成这样的?围绕这两个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切克在《万物原理》一书中为我们揭示了十项深刻的洞见,告诉我们可以从物理世界的研究中学到哪些最基本的原理。

【编者按】

世界有什么?世界是如何变成这样的?围绕这两个问题,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维尔切克在《万物原理》一书中为我们揭示了十项深刻的洞见,告诉我们可以从物理世界的研究中学到哪些最基本的原理。我们可以了解“发现它们”的思维方式,得到生活上的启示。

维尔切克教授用他优美而通俗的文笔,鼓励我们以“重生婴儿”的姿态重新认识物质世界。他先从空间、时间、物质的构成、万物运动的规律、材料和能源、宇宙的演化、复杂性的出现、感知能力的扩展八个方面介绍了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成就,对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等多个领域的发展给出了自己的预测。维尔切克结合自己多年的研究经验,建议我们以互补性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我们身处的现实世界——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同一个事物的时候,似乎会发现它同时具有不同的性质,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性质。维尔切克表示:“这种态度让我大开眼界、受益良多。它真的改变了我的思考方式,并且让我变得更加强大:想象力更加开放,也更加兼收并蓄。” 本文为该书后记《万般最远途,唯有归家路》,澎湃新闻经中信出版·鹦鹉螺授权发布。


接受科学的基本原理并非易事。它们在教导我们的同时,也在挑战我们的思维习惯。最重要的是,它们拔高了我们对真正理解事物的期望。现在我们对于理解的期望非常高,以至于我们始终不满足于已经取得的理解。这就是约翰·R.皮尔斯(John R. Pierce)那一番讽刺的含义,他说:“我们对大自然的理解再也不可能像古希腊哲学家那样透彻了。”

科学的基本原理会破坏我们对已接受的信仰和传统智慧的信念,尤其是它让我们很难认真对待有关自然现象的神话故事。阿波罗驾着战车拉着太阳在天空中穿行,这个故事现在看起来简直荒诞不经。

这种破坏不仅仅会让我们对靠不住的神话传说心生怀疑,还会带来更加深远的影响。科学认识就像是一棵智慧树,它结出了丰硕而美味的果实,我们一旦吃下这种果实就会对其他食物失去胃口。与科学无关的文献会显得过时,与科学无关的哲学是愚蠢的,与科学无关的艺术毫无意义,与科学无关的传统是空洞的,与科学无关的宗教自然也是荒谬的。在我十几岁时第一次醉心于现代科学的时候,我就是这么想的。

如果一个人接受科学基本原理的代价就是痛苦地缩小自己的世界观,那么很多人都会合理地认为这个代价太高了。值得庆幸的是,科学的基本原理并不要求你做出这么大的牺牲。

科学告诉了我们许多有关事物是什么样的重要事实,但它并没有断言事物应该是什么样的,也没有禁止我们想象事物别的样子。科学中包含美妙的思想,但它不会将这种美妙耗尽。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而富有成效的方式来理解物质世界,但它并不是一份完整的生活指南。

经过冷静的思考,我开始学会如何欣赏这些事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它们的真实性。

我们引言里的主人公现在从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她可能会理解科学通过“激进保守主义”的方法得出的关于物质世界的基本结论。之后,她准备重新回到这段探索之旅的起点,凭借她现在掌握的知识重新审视这段现实世界中的旅途。从这个意义来说,她可以选择重生。

这不是一个十分顺利的选择,而是具有破坏性的。但是出于诚实的角度,这个选择是不可避免的。你已经在这本书里看到了支持科学基本原理的一小部分证据。这些证据势不可当、无可争辩,若要否认它们那就不诚实,若要忽视它们那就很愚蠢。

所以我们的主人公开始重新考虑将经验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两个部分的划分。科学的基本原理教会了她很多有关物质是什么的知识。她知道,物质是由几种不同的基本成分构成的,我们对这些成分的性质和行为已经有了详细的了解。她从直接经验中知道,科学家和工程师可以利用这些知识做出令人瞩目的创造。她的苹果智能手机让她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即时交流,尽情地挖掘人类积累的知识,以及通过照片和录音从时间的洪流中抓住自己的感官世界。

她还了解到,那些她认定为其他人以及她自己的特殊物体,其实也是由构成了这个世界上其他东西的物质构成的。她现在可以自下而上地了解之前充满神秘感的有关生物的现象了,包括他们如何获得能量(新陈代谢)、他们如何繁殖(遗传)以及他们如何凭感官认识环境(感知)。我们现在已经相当详细地了解了分子(归根结底是夸克、胶子、电子和光子)是如何完成这些壮举的。这些就是物质遵循物理定律所能做到的复杂的事情,不多也不少。这些理解并不会降低生命的地位,相反,这抬高了物质的地位。

在此基础上,采纳伟大的生物学家弗朗西斯·克里克所说的“惊人的假说”就是一种激进保守主义的做法,他认为人的全部意识活动“都只不过是一大群神经细胞及相关分子的集体行为”。事实上,这相当于把牛顿那种分析与综合的方法扩展到了大脑。神经生物学的实验人员一直在积极地遵循这一策略。尽管我们对大脑的工作机制还不完全了解,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策略在数以千计的精确实验中还未遭遇过失败。从来没有人发现过生物有机体中存在一种与身体和大脑的常规物理活动分离开来的心智力量,哪怕是偶然的发现也没有过。即便是在最精细的实验中,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也从未考虑过周围其他人的想法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可能性。目前看来,克里克的“惊人的假说”要是遇到失败,那才真的令人震惊。

认识到这一点之后,将经验划分为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就显得很肤浅了。对于婴儿来说,这种区分是一种有用的发现;对成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方便的经验法则。但是我们最透彻的理解就是,世界毕竟只有一个。一旦我们对物质有了深刻的理解,它们就能为我们的思想提供足够的空间。因此,物质也可以为思想所在的内部世界提供一个家园。

这个统一的世界观中既有庄严的简洁,也有奇异的美好。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不能把自己看作物质世界之外的独特对象(“灵魂”),而应该将自己视为动态、连贯的物质模式。这是一个陌生的视角,如果不是科学的基本原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它甚至显得有些牵强附会。但是它具有真理的优点。一旦我们接受这个视角,它就能解放我们。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以信条的口吻说道:

人是被我们称为“宇宙”的这个整体的一部分,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限的一部分。他将对自我、思维和感情的体验都与世界的其他部分分割开来。这是一种意识的视觉错觉。这种错觉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种牢笼。

我一直在努力澄清一个事实:科学教会我们“是什么”,而不是“应该是什么”。一旦我们选择了某个目标,科学就可以帮助我们实现目标,但它不会替我们选择目标。

然而,在这本书的结尾,我想把我们的主人公所取得的统一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念联系起来。这种联系不会成为科学证据,它的优点在于它是和谐的。

众所周知,道德观念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在这里,我是从21世纪初美国文化的角度回顾过去)。人们根据经验和共识逐渐抛弃旧的观点,接受新的观点。因此,根据经验和共识来判断,可以说新观点就是对旧观点的改进。在古代,奴隶制被许多人视为理所当然,但它现在几乎受到一致的谴责,种族主义、性别歧视、民族主义侵略以及虐待动物也是如此。这一切发展的共同主旨是共情圈的扩大。随着观念逐渐进步,我们开始认为人和生物都具备内在价值,它们和我们自己一样值得深切的尊重。当我们将自己视为物质模式之后,我们会很自然地将自己的亲缘关系范围划得很大。

以下是爱因斯坦那段信条的后半部分:

(这种错觉对我们来说就像是一种牢笼,)使我们局限于个人的欲望,只对和我们最亲近的人怀有温情。我们的任务应是扩大同情心,去拥抱所有的生命和自然界中美好的一切,把自己从这个牢笼中解放出来。

这些解放和共情的任务与理解科学的基本原理不无关联,我们对科学的理解的确有助于我们实现这些目标。宇宙是一个奇特的地方,我们都身处其中。

《万物原理》(Fundamentals: Ten Keys to Reality),[美]弗兰克·维尔切克著,柏江竹、高苹译,中信出版集团·鹦鹉螺2022年1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