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历史

2021年历史学研究有哪些学术热词?

2021年,历史学研究有哪些热点关键词?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闵祥鹏教授团队通过统计该年度CSSCI、CSCD、北大中文核心收录的9115篇历史学论文,以数据为依据对历史学研究学术关键词进行分析。

2021年,历史学研究有哪些热点关键词?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闵祥鹏教授团队通过统计该年度CSSCI、CSCD、北大中文核心收录的9115篇历史学论文,以数据为依据对历史学研究学术关键词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评选出2021年历史学研究十大学术关键词,依次为:中国共产党文化认同全球史国家治理丝绸之路文化交流抗日战争口述史考古学文化青铜器

河南大学人文社科高等研究院院长张宝明,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仲伟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王子今,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研究员左玉河,英国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约瑟研究所所长梅建军五位学者对以上关键词进行了精要分析。以量化数据为基础,结合专家点评,在此对2021年历史学研究的重点领域与未来走向进行分析。

中国史研究

2021年,中国史研究依然延续了重视文献考辨、突出史鉴功能的学术传统。断代史高频关键词依次为:“清史”“明史”“宋史”“唐史”“汉史”“元史”“先秦史”“魏晋南北朝史”“金史”“西夏史”“辽史”“五代史”,保持着一直以来史学研究“详近略古”的基本态势,对大一统王朝的关注明显高于短期分裂政权。

在近现代史研究领域,“中国共产党”是该年度的核心关键词。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的百年历程深刻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改变了世界发展的格局与走向。其相关研究多涉及建党百年历史经验的总结、经典文献的解读阐释、中国精神谱系的构建等诸多方面。“抗日战争”则连续多年成为中国史研究关键词。近年来,抗日战争研究除了关注军事、政治、经济、中外关系、日军在华暴行等之外,已经扩展到战时思想、战时文化、战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海内外新史料的挖掘,抗日根据地研究得以深化,相对薄弱的日伪沦陷区研究也逐步展开。另外“口述史”是该年度研究的新热点。口述史活化了历史场景,左玉河研究员认为:中国口述史发展呈现出多维度推进的发展态势,出现了多样性的采集方式及成果呈现方式,形成了众声喧哗、众声平等、大众参与、各显神通的多元化发展格局。多维度、多元化和多样性,构成了中国口述史发展的基本特征。

在史学理论研究方面,“唯物史观”一直是该领域的高频词。唯物史观是认识把握历史的根本方法,学界不仅运用唯物史观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与辩证思维能力,而且聚焦近代唯物史观的引入、传播等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包括“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史学”“郭沫若”“李大钊”等。

2021年区域史、城市史及历史地理方面的高频关键词,有“边疆”“徽州”“丝绸之路”“上海”“敦煌”“新疆”“西藏”“江南”“南京”“云南”“大运河”等。值得注意的是,该年度“边疆”一词出现频次显著增加,学界集中于古代边疆的治理政策、地缘政治、涉外关系以及中国边疆学学科建设等方面,着力探讨边疆经济、政治、文化变迁的复杂性。此外,近年来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也聚焦边疆问题,以边疆与内地互动、国家与民族整合等角度深化边疆研究,产出一系列重要成果。

在历史人物研究方面,该年度出现频次最多的历史人物为“乾隆”。乾隆身处清朝由盛转衰、中西分流的重要节点,是清史研究的核心人物之一,该年度学界运用满文档案、故宫馆藏、地方谱志等多种史料,注重宏观与微观议题研究相结合,聚焦于乾隆时期的国家治理、民族关系、财税调配、文献考释、文物品鉴以及重大制度的变革等。人物方面的其他热点关键词还有“梁启超”“蒋介石”“孙中山”“王安石”“郭沫若”等。其中2021年是辛亥革命110年周年,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推翻了清朝统治,该年度“孙中山”“辛亥革命”“革命党人”等关键词,多与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传承、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议题相联系,以期多面透视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另外,孙中山与胡适、陈独秀、梁启超等同时代人物的关系也是学界探讨的重点。2021年亦是王安石诞辰1000周年,学界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更加客观理性,并围绕王安石的生平、文学创作、哲学和教育思想等方面展开多层次的探讨,以上研究使得“王安石”成为该年度历史人物研究的热词。总之,回眸历史,以史为鉴,对重要历史人物与事件周年进行回顾是史学研究的基本特点之一。

历史文献研究方面,传世文献“《史记》”“《汉书》”,出土文献“墓志”“清华简”“里耶秦简”等依然是运用较多的关键词。其中,清华简被称为自汉以来孔壁、汲冢之后经史文献第三次重大发现,内容多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内容。该年度的研究重点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一辑公布的先秦长篇佚籍《五纪》,学者通过简文与传世文献的互相释证,释读文字,阐释其中的天人体系。与之相关的关键词有“《五纪》”“《史记》”“《左传》”“《尚书》”“《系年》”“上博简”等。

2021年中国史研究领域,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依然保持着传统的学术优势。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武汉大学历史学院等机构和院系,在核心期刊发文量上位居前列且研究特色鲜明,如北京师范大学长期耕耘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南开大学则不断深化与拓展社会史研究。数据显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王子今、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筹)桑兵、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罗志田、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朱英、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李磊等学者在该年度研究成果丰硕,展现出积极的治学态度与高效的科研能力。

综上,2021年中国史研究的高频关键词,首先体现着史学研究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如“抗日战争”以反思历史回应现实,“丝绸之路”助力文化交流,“国家治理”为当代治国理政提供经验,“口述历史”则关注新中国建设的集体记忆,从历史中寻求精神力量。其次,注重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建构,如“敦煌学”对学术史发展脉络、历史贡献的总结梳理,“边疆学”“丝路学”对概念内核、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重视。

世界史研究

国际格局和国际体系正经历着深刻调整和变革的后疫情时代,世界史学术生态呈现出更加纷繁多元的局面,在接续关注学科传统重心和内生性特色的同时,聚焦世界史视阈下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议题。数据显示,世界史划分维度中的区域国别史研究保持着长久生命力,其中“日本”“美国”“英国”及“朝鲜半岛”等关键词的高频出现,体现出以上地区仍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区域;在世界断代史层面,相较于上古史、中古史,世界近现代史研究在发文量上具有明显优势,并突出体现在两次世界大战时期和冷战时期;在专门史方面,受新史学方法及跨学科研究的激励,学者在继续深入研究思想史、文明史、冷战史、中外关系史等领域的同时,亦对近年来热度较高的全球史、记忆史、情感史、医疗史、社会生活文化史等葆有持续的关注和思考。例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民族国家建构”“马克思主义”“民族主义”“现代性”“历史记忆”“帝国主义”“瘟疫”都属于2021年世界史学界的研究热词。

在区域国别史研究中,“日本”是该领域的高频关键词,日本史相关论文数也居于前列。由于地缘关系、文化渊源、现实交往以及研究条件等方面的优势,日本研究成为中国史(尤其近代史)与世界史学界共同的关注对象。其中与之相关的“侵华”“南京大屠杀”等反映了学界对中日战争的持续反思,为中日关系提供历史参考。

相较于日本史研究的显著上升趋势,近五年学界对英、美两国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关注度。对美国史而言,“冷战”研究仍是学界尤为关切的议题,当下学者利用多学科研究方法主动回应该问题,以期为现今复杂的国际形势提供历史思考。其次,“种族主义”“民族主义”“民权运动”等关键词既是学界长期青睐的研究对象,也是美国建国至今内政外交仍需破解的难题。

英国史方面,独特的地缘条件、古老的历史文化与率先的近代化转型,使其长期以来受到中国学界的关注。其中,“瘟疫”“忧郁症”“民族建构”“日常生活”“文化”等关键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英国史学界对新史学潮流的追踪。而现实的异动往往为历史研究提供最鲜活的论题——尤其在公共卫生方面,学界试图从多维度构建出英国公共医疗卫生的长时段社会图景,进而在疫情时代下,从历史的维度理解各国在不同政治决策与文化背景下的选择与困境。此外,作为近代帝国主义殖民运动最主要的参与者,“帝国主义”“殖民地”等都是英国史研究经久不衰的议题,其研究可为推动第三世界国家民族独立与应对大国干预等提供更多历史性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地中海文明”相关文章在近年来有明显的增加,并集中体现在“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研究上,即人类历史上第一批原生文明。在世界史领域,由于史料获取、语言学习、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古代文明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相对薄弱和困难的。但近年来,随着中外学者交流深化、代际传承下学术队伍扩大、“一带一路”文化互动等积极因素推动,国内学界在相关方向上研究成果有所提升。

同时,学术研究热点也与当今世界格局发展趋势互为印证。近年来,我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全球价值观的倡议,而“全球史”自然也逐渐成为世界史学术研究中的热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史”作为一种新历史书写方式在现代化背景与新史学思潮的影响下兴起,有意识地将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社会中的交往和互动作为书写的核心和动力,体现出一种对传统“西方中心论”的反击和背叛。仲伟民教授认为中国的全球史研究既是现实经济文化发展的折射,也是呼应欧美全球史研究的结果。目前,中国的全球史研究不仅成果突出,而且影响深入到历史学以外的很多学科。在这一领域,相较于以往对“全球史转向”“全球化”的主要论述,2021年学界倾向研究的相关主题包括“帝国史”“美国早期史”“文明史”“冷战全球史”等。对于国内世界史学界而言,诚如柴英、朱文旭在相关文章中评价到的,全球史的议题天然地衔接了中国史和世界史,两者的分野在历史学联系发展、综合化趋势愈发显著的今天开始淡化,而这种变化极大扩宽了中国史研究的视野和场域,减轻了此前“中国-世界”截然两分的割裂感。

2021年,正逢建党百年之际。因此在史学理论范畴内,即便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兰克、年鉴学派等在史学发展中里程碑式的历史学家、学派依然占据着思想史学术研究的重要阵地,但是围绕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展开的历史讨论无疑是学界的焦点,其中包括对中共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的世界历史观研究、马克思世界历史概念的三重内涵辨析、从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考察世界文明形态等。

从研究机构看,202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东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南开大学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中心等在世界史领域的研究成果较为丰硕,保持着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与此同时,从相关学者的发文量上观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学研究院王向远、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韩志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史少博、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侯建新、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陈波等学者在该年度世界史核心期刊发文量方面相对高产,体现出较高的研究热情和学术水平。

基于上述分析,2021年度世界史学科在基于区域国别史研究传统,聚焦日、美、英及朝鲜半岛的同时,积极关切并回应现实命题,将历史研究和现实关怀相结合,努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话语体系。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下的全球化进程,亦伴随着一种逆全球化思潮,以及随之而来的后现代时期人们对“民族与国家建构”的再思考;加之,当前俄乌战争局势变化引发对冷战思维、欧洲安全机制、领土与国家主权等议题的讨论,2022年世界史研究学术关键词整体趋势基本有两方面初步预判:一是从新史学视角进行中外关系分析和比较文明研究,体现出当下注重在不同背景中寻求共同利益,在葆有自身文化自信的同时加强理解互鉴的时代要求,进而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中国贡献;二是就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前景进行再思考,百年变局之下的疫情、局部战争、大国博弈使得冷战以来维系的相对稳定的国际格局发生深刻变革,文明之间的冲突或融合将对国际秩序产生持续的影响。

考古学研究

2021年是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复兴,是中国考古学的初心和使命。“三星堆”等一系列考古新成果的出现,推动着考古学研究不断发展。“考古学文化”是该年度考古学研究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关键词,考古学文化是指在考古发现中观察到的同一时代、分布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共同特征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存的集合,包括墓葬、建筑、器物和纹饰等,是考古学中最常用的概念之一。在考古学文化方面,“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石家河文化”等是该年度热点关键词;研究年代方面,“新石器时代”“春秋时期”“汉代”“唐代”等是研究重点时期;新出文献与器物方面,“青铜器”“清华简”“墓志”等均为学界备受关注的关键词。“发掘简报”则是考古发掘成果发布形式的高频关键词。发掘简报是考古资料公布的基本手段和形式。它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考古发掘成果,是考古学的基础性资料、原创性成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发掘简报”成为学术研究中的重点关键词,体现了田野考古工作的广泛开展,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发掘报告”“文物考古”等。

从研究年代看,新石器时代持续受到学界关注。新石器时代是石器时代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时期。其中,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最重要的考古学文化之一。1921年,仰韶遗址的发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经过百年探索,学界通过分析该文化对应的族群交往、社会形态与早期农业发展状况,探寻华夏民族起源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考古证据,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从出土器物研究看,“青铜器”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青铜器是文明起源的重要标志,是早期社会权力与地位的物质体现。梅建军教授认为青铜器及其冶炼和制作技术的初现和发展是考古学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都是如此。中国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其丰富的造型、宏大的规模、持续千年的社会礼仪功能,成为中国早期文明最具独创特征的物质和精神遗存。当前学界从器物本身着眼,分析其合金成分、铜料来源、冶炼技术、浇筑工艺,并探讨其形制、纹饰的特征和演变规律等。该年度与青铜器研究相关的关键词包括“铜器铭文”“类型学”“铸造工艺”。其中,三星堆遗址新发现的众多出土文物中,尤以青铜器引人关注。三星堆遗址出土青铜器真实反映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性、区域文明之间的交融性及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特质,验证了中国古代文明多元性、广泛性和开放性的认识,是该年度重要的考古发现。从新出文献看,“清华简”“里耶秦简”“墓志”等关键词出现较多,是近年来考古学与中国史研究共同关注的学术主题。清华简、里耶秦简与墓志都是史家弥补正史之阙的重要资料。其中铭文考释、墓志整理、体例形制演变等是该年度学界关注较多的问题,“墓志”及相关关键词有“墓葬”“墓志铭”“砖室墓”“墓葬形制”“出土文献”等。

在考古学研究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等机构保持其一贯的研究优势。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韩建业、陈胜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新伟,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霍巍,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杨博等是该年度核心期刊论文的高产学者。

百年考古,见证着学者们栉风沐雨、砥砺奋进的学术历程,以及追溯中华文明起源、探寻中华文化演进的诸多努力。在学科交叉、理论方法等方面,如碳十四测年、人骨考古、动植物考古、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残留物分析、成分与工艺研究和腹土寄生虫检测等新方法、新技术,与较早引入的地层学、类型学理论与方法,都在极大推动着考古学向前发展。

除此之外,“敦煌”“大运河”“文化交流”“文化认同”也是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共同关注的关键词。自1900年至今,敦煌藏经洞发现已历经一百二十余年,敦煌学研究逐渐成为跨领域、跨学科的国际性显学。该年度与“敦煌”相关的关键词包括“壁画”“吐蕃”“莫高窟”“敦煌石窟”“敦煌文书”等,研究更注重对敦煌文化价值、敦煌学的学术贡献等问题的探讨。大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该年度与大运河相关的主题词包括“运河”“中国化”“遗产保护”等,研究主要涉及大运河及其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等。文化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文化交流是加强各民族文化沟通、增强文化互信、扩大文化认同的纽带与桥梁。王子今教授指出:“文化交流”包括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实体之间的文化交流。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促进了各个文化间的发展和繁荣。因此,文化交流又涉及“文化认同”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诸多问题,其中“文化认同”是该年度的高频关键词。文化认同是判断文化群体中我者与他者的标识,是当前综合国力竞争中最重要的软实力,具有共同的价值判断、相同的文化符号、类似的文化理念等显著特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维系民族、国家的文化基石与精神纽带。张宝明教授认为当前史学界持续关注“文化认同”,以及相关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是期待从文明演进与历史脉络中,追寻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生存依据、理论依据与文化依据,建立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不拔之柱与深根本固的理论基石。

总体而言,既深耕学术,又关照现实,是2021年史学研究的双层面向。展望2022年,史学研究关键词整体趋势有以下初步判研:一、持续关注传世文献与新出文献的解读,基于文本的阐释依然是学者执着耕耘与探索的主要阵地,《史记》等传世文献、清华简等简牍文献、墓志等考古新出史料以及新发现的中外历史档案、日记等仍将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二、发挥史鉴功能,深入剖析具有现实借鉴作用的历史命题,如新中国口述史保存、国家治理、丝绸之路、冷战等;三、回眸历史,聚焦重大历史事件与人物的周年回顾。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节点,以长时段、大尺度为视角,审视十年、百年周期内的时代变革、文明演进、中西交流、社会转型、思想启蒙以及个体、族群的生存状态等,仍将是重点学术议题。史学研究高频词的年度变化,部分展现了学界关注点的调整,也是热点研究领域更新的重要标识,在此期望以上探讨能为学者及时把握学术增长点与前沿方向提供参考。

(执笔人:闵祥鹏、吴苏洪、成雅昕、余姝毅、杨子怡,本文将收入《二〇二一年中国人文社科学术关键词研究报告》,《人文》集刊第七卷)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