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有给孩子讲故事的经历,王倞作为一个爸爸也不例外。但他不是一个满足于对着书本“照本宣科”的爸爸,在给女儿讲了大量经典故事之后,他开始自己编故事了。
王倞
在王倞的故事里,罗密欧与朱丽叶遇见人工智能,有情人终成眷属;美人鱼是僵尸公主的好闺蜜,常在一起开茶泡会;汽车人大黄蜂联合很多超级英雄拯救了地球……
女儿很喜欢这些“爸爸的故事”,要求王倞反复地讲。于是,王倞开始写下这些故事。慢慢地,积攒下了20多个故事。他把这些书稿投给出版社,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打动了编辑,于是有了《讲故事的故事》。
《讲故事的故事》
像游戏一样讲故事
《讲故事的故事》里面,包含21个小故事。在“楔子”里,一个不会讲故事的爸爸,想借助人工智能故事机给孩子们讲故事。只要输入故事元素的关键词,故事机就可以整合创造出大师级别的故事来,甚至还会用爸爸的声音和语调讲故事。时间久了,孩子们依赖上了故事机,被忽略的爸爸才感受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于是这位爸爸开始努力学习编故事……
21个小故事中出现了让孩子们倍感亲切的角色:科学家、魔术师、恐龙、超级英雄、汽车人、僵尸、王子、公主、美人鱼、哪吒……然而在新的故事中他们都改头换面了,被赋予了新的灵魂,他们被奇妙地组合在一起,共同奉献一场别开生面的故事大联欢。
王倞采用了一种颇为另类的故事玩法,像做游戏一样,将经典的故事解构,加入孩子感兴趣的新元素,再重塑。没有限制,只有无限的想象,创造出多种可能。
王倞第一次给女儿编故事是在女儿两三岁的时候,讲的是《咕咚》的故事。《咕咚》是一个讲给低龄小朋友的故事,讲的是一只小兔听见“咕咚”一声,吓得撒腿就跑,其他动物也跟着逃跑,只有野牛问“咕咚”是什么,而且要去看看,这才让大家明白:“咕咚”原来是木瓜掉到湖里发出的声音。
王倞把听到“咕咚”声就跑的小动物名字替换成身边人的名字,把最后说去看看“咕咚”是什么的小动物名字替换成女儿的名字,一个开心的亲子故事就完成了,故事一下变得更有参与感了。他还给女儿慢慢增加了难度,让她描述一下“咕咚”大怪物长什么样,于是“咕咚”的形象就在讲故事的过程中,随着角色之间的传言,不断丰富以及离谱起来。甚至故事的结局也可以修改:到底有没有咕咚?真有咕咚的话他是不是和传言长得一样?大家拿他怎么办了?这样,经典的故事就成了独属于他们的“私人定制”。
从女儿身上获得的灵感
从编第一个故事开始,王倞”一发不可收拾”。比起听一成不变的经典故事,女儿更喜欢和爸爸互动,讲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独家定制”版故事。王倞也找到了和女儿沟通的最好方式,他把女儿编到故事里,把自己想要让女儿了解的知识编到故事里,故事成了他们沟通的最好桥梁。
王倞的不少故事里都有女儿的影子。有一个故事里有僵尸王后。在王倞笔下,僵尸王后头发很长,晚上睡觉都不用关灯、不用盖被子,用头发挡起来就可以了。这个故事就起源于他和女儿开的一个“玩笑”。女儿也留了长长的头发,一天晚上王倞就开玩笑说“你头发这么长,都不用关灯不用盖被子了”。
“把女儿编在故事里她会很开心。小女孩总会想象自己是公主、王后、女王,我就在故事里帮她实现梦想。编故事时候请注意下小孩心里对自己的期待。”王倞说。
女儿总会为王倞提供无穷的灵感。他们一起去咖啡店,女儿会要求听一个“咖啡店的故事”和“动物飞起来的故事”。于是王倞以一个有生命的咖啡杯做主角,编了一个《咖啡杯的故事》,又以这两年的疫情为灵感,编了一个《动物飞起来的故事》,这两个故事都收入了书中。
在轻松的故事之中,王倞经常把深刻的主题融入其中,在轻松的氛围里,完成一次不带说教意味的亲子教育。
他关注环保,于是在很多故事中都涉及到了环境相关话题。在《养羊女王的故事》中,人们疯狂追求羊毛制品,泛滥成灾的羊啃光了地球上的植物;在《巫师变僵尸的故事》里,巫师和美人鱼女王每天交换一袋食物,经过漫长的岁月,大海里塞满了这些塑料袋,造成了严重的白色污染……
他关注动物福利,于是在《魔术师的故事》里,魔术师带着不会表演的狮子、大象、猴子逃出马戏团,行走各地讨生活,让我们明白强迫动物表演是残忍的,要拒绝动物表演。
他做过剧团,于是根据一台剧目的诞生过程编出了《芭蕾舞团的故事》,那么多人通力合作,才呈现出一台精彩的剧目,让我们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对父母和孩子,都是一次学习
相较于讲现成的故事,女儿会更喜欢爸爸编的故事吗?
王倞的回答是“一定是喜欢爸爸的故事”,因为“故事里面有她身边的人,经历的事,说过的话,喜欢的东西”。另一方面,通过故事中的互动,他和女儿产生了一种默契和共识,可以一起欣赏其他的书籍、电影、动画片、舞台表演等等,然后去做简单的文艺批评。
“这时候,爸爸的故事就成了一个测量维度。我们会比较,比爸爸优秀的作品好在哪,我们认为有差距的作品,差距在什么地方。对于她来讲,是提升阅读品位;对于我而言,是研究如何写作的宝贵经验。”王倞觉得,给女儿编了这么多故事,这样独特的亲子阅读时光,对他们双方,都有很大裨益。
2020年第一波疫情末期,从春节开始,王倞很密集地反复给女儿讲了几个故事。女儿经常要求他反复去讲同一个故事。于是王倞决定把这些故事写下来,上传到阅读平台,用自动播放功能给孩子讲故事。空闲出来的时间,他也基本都用来编故事并记录下来,于是,短短两个月时间,他写下了《讲故事的故事》中的大部分内容。
当他完成了20几个故事,突然有了出版的冲动,于是将书投给了后浪出版公司。“当时我完全是一个新作者,在阅读平台上几乎没有粉丝,不是亲子育儿博主,没参加过任何投稿和征文活动。” 王倞也没有想到,编辑很喜欢书中毫不设限的想象力,《讲故事的故事》很快提上了出版日程。
书籍出版之后,读者们的评论也是正向的。有人说喜欢这本书的原因是它“密联系现实,立足当下,但又绝对不是生硬说教”。也有人说,“它不流于那些给孩子讲故事的俗套,更自由、现代,甚至还带有一点实验性。这是一位极其用心的父亲,他尊重并欣赏孩子,他用柔软的、充满乐趣的方式在给孩子传达一些东西,而这些东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此王倞倒是淡然,他觉得编故事对女儿有帮助,但“目前看起来也谈不上至关重要的改变”。给女儿编故事的这几年,改变更大的是他自己,“我找到了让自己很真实也很舒服地和孩子相处的方式,自然我们的关系就更紧密,交流更顺畅。我相信在亲子关系里,给孩子提要求,不如给自己提要求,据我观察,大人能做到的事,孩子很快就会比大人做的还好。”
对于亲子陪伴的方式,他则建议大家不一定要编故事,可以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重要的是陪伴本身,“不同的家长有不同的特长,很多事情都是可以和小朋友产生共鸣和互动的。我写这本书就是给大家多一些思路,从各个与自己生活相关的领域都可以和孩子形成交流的基础。父母和孩子之间先有沟通,达成信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去谈思想交流、想象力培养和创造。这是父母该给孩子的高价值引导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