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十年来,中国的网络文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新时代召唤下,网络文学发生了更显著的创新转向信号。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支持,阅文集团主办的现实题材网络文学征文大赛已经进入第6届,用情用力书写中国故事,呈现出继往开来、气象一新的风貌特质。本栏目将推出系列评论和作家访谈,梳理现实题材创新成长脉络和网络文学作家书写探索。
20多年来,网络文学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近年来,在玄幻、仙侠、都市等热门题材之外,现实主义题材作为一个新的增长点正在异军突起。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家开始从自身出发,关注身边事、关注真实社会,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和精神,写下一部部脚踏实地的现实主义作品。
阿加安就是这样一位网络文学作家。2002年正值中非合作扬帆起航的时期,阿加安22岁,刚大学毕业,机缘巧合下找到了一份外派非洲做工程的工作,就这样踏上了那片阳光眷顾的大地。除了两次短暂的回国工作,他一直在非洲工作,已经呆了16年,辗转于阿尔及利亚、加蓬、安哥拉等多个国家。
非洲条件艰苦,虽然随着这些年中国工程队的建设,基础生活设施已有很大改善,但工程队里中国员工的生活仍然谈不上丰富。在工作结束之后,大家可供娱乐的项目并不多。在宿舍上网、刷剧、聊天是很多人的日常休闲方式。
时间久了,阿加安动了创作一部网络小说的念头。中国长期提供无息贷款和基建队伍,大规模援建非洲,现在很多中国人也关注到了这一点,并在网上讨论。阿加安有时候也会关注这些讨论,但看久了,觉得“都不是那么回事”。别人都是隔岸观火地谈论,而他却是真切地在这片土地上工作、生活了十几年,付出了整个青春。
他想写下自己的故事,写下这十几年非洲中国人的群像,也写下他对这片古老土地上生活着的人民和正在发生的故事的观察。
此前,阿加安在阅文连载过一本都市异能题材的小说,背景也是非洲,只是给主人公安上了一个“系统”的金手指,让他无所不能。
但这一次,他想写真实的非洲和生活在这里真实的中国人,于是有了《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
小说通过主角辛逸的经历,描写中国工程人在非洲的20年披荆斩棘、悲欢离合。他们克服重重困难,推动中非的合作和非洲的工业建设,在非洲扎根、组建家庭,把非洲变成了第二故乡。他们中有公司的外派员工,有闯非洲的生意人,有家里派遣闯世界的创二代;他们接工程做贸易,开工厂开矿山;有人知足常乐,有人壮怀激烈。友情,爱情,亲情,同胞情,在遥远的大陆交织;家庭与事业,个人与集体,家乡与他乡,熟悉的矛盾在陌生的环境下有新的底色。
阿加安说,小说里有他自己的影子,也有他认识的无数在非中国人的经历。他把这些故事掰碎了、揉开了,化用到他笔下人物之中。小说去年12月开始连载,到现在写了40万字。阿加安的目标是抛却杂念,踏踏实实地写到100万字,“写出自己心目中的故事,表达这个群体最真实的生活。”
阿加安
讲述在非洲中国人的故事
澎湃新闻:《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这本书是从2003年阿尔及利亚大地震写起的。在这场地震中,小说中几个刚刚出场的中国员工失去了生命。为什么从这里写起?
阿加安:这本书写的是中国人在非洲工作、生活的情况。中国人在非洲的生活其实挺枯燥的,所以我就想一开始写一个比较大的事情来吸引读者。
地震这个事情是真实的。2003年5月21日阿尔及利亚发生了大地震(里氏6.7级,是1980年以来北非地区最强烈的地震)。我是2002年去的非洲,也亲历了这场地震。当时确实有一个中国工程队居住的楼倒了,小说里写到的五成左右的情况是和当时真实情况差不多的。我当时在另外一个项目上,没受到多大影响。但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有个员工刚好在地震前一天调到了我们工地,离开了那座倒掉的楼,可以说是死里逃生了,后来他特意请大家吃了三桌饭。
澎湃新闻:小说介绍中提到,20年前中非合作扬帆起航。所以这本书的背景,松海集团在阿尔及利亚建造第一批社会福利住房,是真实的历史?
阿加安:是的。这个国家当时陆续进了许多中国公司,开始大部分都是承接的政府社会福利住房建设项目,当时最多的公司承接了一万套住房。我就在其中的一个项目工作。
小说中当然有不少虚构的成分,但写到的社会背景和公司架构等很多东西,都是真实的。中国公司在非洲的架构,一般是上面有一个经理部,有一些领导,下面有项目部,有很多劳务工人,一直到现在仍然是这样的结构。当时中国人所处的环境、华人社区的形态、中国医疗队的情况等等,我都是基于真实情况描写的。中国人在非洲的身份多样,除了跟着工程队来到非洲的人,还有做生意的、搞分包的、从事建材、服装、饭店等其他行业的,林林总总,非常多样化。
澎湃新闻:小说中人物特别多,第一章就出现了年轻的工程队的法语翻译辛逸、他女朋友冷星雨、项目经理老贾、徐童等七八个人物。看完前十章,除了工程队的人,阿尔及利亚当地人、独自来阿打拼的中国人、中国医疗队的成员悉数登场。看得出你的野心很大,你希望呈现的是在阿尔及利亚中国人的群像吗?
阿加安:是的。我用地震开头也是希望在前期就尽可能多地呈现出更多人物。非洲整个华人社区平时比较平静,大家联系也没有那么紧密。地震发生了,一个棍子把很多事、很多人撬了出来,就能够初步把在阿尔及利亚的华人的整体形象呈现出来。
我也不仅仅是写阿尔及利亚的故事,后面几卷还会转换一些场景,从北非的阿尔及利亚开始,慢慢也会写到南部非洲的几个国家。
这本书我主要想写的是中非合作这20年时间在非洲打拼的中国人的故事,集中呈现几个主角从20多岁到40多岁这段人生,讲述他们在非洲的故事。
在加蓬的工作现场 阿加安 摄
目光触及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
澎湃新闻:主人公辛逸就是20多岁一毕业跟着工程队去了阿尔及利亚,你是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这个角色吗?
阿加安:辛逸和我的重合度大概只有20%吧。辛逸在工程队是做法语翻译的,我主要是做工程方面的事。我选择塑造这个人物做主角是希望他可以串联起在非洲的各色人群,包括中国人、当地人等等。其实到非洲的很多劳务人员语言都不太好,除了工作和当地人交流并不多。但辛逸是法语翻译,他可以很顺畅地和当地人打交道,也很适合在非洲开发业务、对外交流。
我写这本书,不仅仅想把目光对准在非洲的中国人,也想触及到当地人,触及到非洲这片土地的各个角落。从这方面来说,辛逸这个人物也有缺点,就是他代表一个中国的大公司,所接触的人阶层比较高。实际上在非洲还有很多劳务工人、小商贩等等。所以我后面也会设计一些情节,让辛逸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群体。
澎湃新闻:小说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阿加安:我最喜欢的是冷星雨,就是辛逸的女朋友。她家庭条件很好,家族里在浙江有建材公司,可以说是一个“富二代”,刚到非洲的时候她本来没什么抱负,就希望平平淡淡过好自己的小日子。但后来她经历了一些挫折,就开始独立自主,代表自己的家族企业在非洲闯荡。她这个人漂亮又聪明,还是一个女强人,未来她虽然会经历很多危机,但生意会做得很好。
中非合作是阶段性的,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情况,但冷星雨不知不觉中踩准了这些点,事业取得了成功,也对中非合作做出了贡献,这也是我对她的偏爱吧。我认为冷星雨还是比较有魅力的,她是个女强人,又有温柔的一面。
澎湃新闻:现在小说只写了100多章,后续还构思了哪些故事?这本小说计划写多长?时间线会延伸到和现实时间一致吗?
阿加安:现在我写到第二卷,已经从阿尔及利亚写到坦桑尼亚了。这本小说计划写100万字,分为四卷,以场景分卷。现在大概写了三分之一,后续还会转场到非洲一些其他国家。非洲是一个面积很大的大洲,国家众多,每个国家的特点不同,在不同的国家,主角们也会经历一些不同的事情。我争取今年写完这本小说,计划写到2019年的时间线就结局。
湖边的小村庄 阿加安 摄
随处可见的小蜥蜴 阿加安 摄
一切故事都来源于真实
澎湃新闻:你最想通过《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这本小说表达什么?
阿加安:我自己在非洲工作了很多年,非洲有很多这样在海外工作的华人。写这样一本书主要是想表达这个群体真实的生活。
首先,最初国内到非洲的很多人都是抱着一种“临时呆在这里”的想法,总想着什么时候回国。但只要在非洲工作几年就很难回去了。主人公辛逸就是这样的,他刚毕业就到非洲上了两年班,想回去的时候单位就劝说他,你在这边有经验、有优势,可以继续做下去。很多人回国之后收入确实会降低,而且慢慢对非洲也产生了一定感情,最后又来到这里了。
第二,在这片土地上,中国人都是聚少离多,跟家人是聚少离多,跟朋友也是聚少离多,身边的人物关系在半个月里面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给了大家一种漂泊的感觉。经常是住着租来的房子或者酒店,东奔西跑,常常觉得没有着落。很多人都是自己在外打拼,家庭还在国内,现在带着家庭来到非洲的也越来越多,但总体上分离还是主流。这是我自己的感受,和同胞们交流的时候,大家也都会有这些感受。
澎湃新闻:你在非洲呆了多长时间?讲讲自己的经历吧。
阿加安:我在非洲呆了16年了。2002年时候我22岁,大学毕业,找了第一份工作,是一家做工程的公司,当时进公司的时候就知道会被派驻非洲,当时年轻闯劲足,也不觉得有什么困难,就觉得外派收入比较高,可以试一试。
当时资讯不太发达,我对非洲只有模糊的概念,就感觉非洲不是打仗就是旱灾饥荒,但单位派出去就去呗。当时去的第一个国家是阿尔及利亚,公司派车在机场接我们。一出机场就看到到处有背着枪的宪兵警察。当时阿尔及利亚刚结束内战没几年,街头还是到处有警察在拦车检查,关键路口都有检察站,我们驻扎的营地里面保安也拿着枪。有的人确实会有点害怕,我也不敢单独一个人出去,尤其不敢走出去,出门基本都是单位派车。其实阿尔及利亚在北非已经算比较安全的国家了。
后来我也曾经回国两段时间,加起来有五六年时间,结婚成立了自己的家庭。但最后兜兜转转还是回到了非洲。虽然国内也有工程行业,但实际情况和非洲相去很远,在非洲这边的经验跑回国内格格不入。来的次数越多,这边的经验就越成为你的优势。自我肯定和外部的肯定加在一起,形成合力,就很容易把人推在外面。
澎湃新闻:你刚去非洲的时候,除了工程队里面有大量的中国人,自己去非洲做生意的人多吗?当时非洲华人是怎样的情况?
阿加安:整体上说,当时去非洲的中国人还不是很多。但是应该说非洲很早以前就有华人群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就有了,可能没有大规模的生意,但个人做一些小生意还是挺多的。
澎湃新闻:当地人是怎么看待中国人的?
阿加安: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看法。比如我在书中写到了当地分包老板艾一塞。他就是其中一类典型人物。艾一塞承接中国工程队的一些分包的活儿,跟着中国人发了点财,也经历了一些事情。他对中国人的看法就是比较正面的,因为他年纪已经比较大了,孩子都20多岁了,中非关系此前一直比较好,他也都有经历。而且这个人自己做工程,性格比较有趣,人也比较勤奋,做事风格和中国人崇尚的勤劳还比较吻合,所以艾一塞觉得中国人的到来让他赚到钱了,也帮助这个国家很快盖好了大量的房子,还带来了新的做事态度。
夜幕降临城市,非洲加蓬 阿加安 摄
乡下的路边,当地猎人出售猎物 阿加安 摄
让更多中国人了解非洲
澎湃新闻:什么时候开始想到写一本非洲现实题材的网文?
阿加安:我是慢慢有这个想法的。自己常年呆在非洲,平时也会在网上看中国人写的一些关于非洲的文章,感觉都不是那么回事。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人为什么要去非洲,不知道国家为什么要帮助非洲建设。不少人觉得非洲又穷又没钱,我们国家给非洲无息贷款,现在有200万中国人在非洲建设,呆这么长时间,这是干嘛呢?
我觉得我个人的经历可以解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也在起点写过小说,所以这次我也想写一部小说。
澎湃新闻:中国对非洲国家的援建一直在进行,但普通人对这片土地还是知之甚少。现在也开始有很多中国人选择以各种方式呈现非洲,比如短视频等等。但很多内容难免趋于猎奇。《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给人的感觉是非常真实。你想讲述真实的非洲?
阿加安:是的。《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为什么从工程行业写起?因为工程行业、房地产可以带动很多行业。中国企业在非洲做这样的项目,不论用中国的钱还是当地的钱,都把中国的劳务和技术商品带到的非洲。我们在这里做一亿美元的项目,就要从国内进口2000万美元的设备、建材、劳务,机械是徐工、三一的,空调可能是美的……都是国内来的,其实带动了很多国内的就业。
同时基建行业也带动了很多配套行业的发展,这里面有当地人在做,也有中国人在做,比如采石挖沙,开农场、理发店、小饭店、卡拉OK等等。很多人依靠中国工程队做起了小生意,也有很多人慢慢就做大了,大家做生意不少东西还是要去国内进口,长安、吉利、奇瑞的车现在都卖到非洲了。
中国把钱花在非洲对国内经济也有很大带动作用,现在国内的捕鱼船也过来了,捕鱼送往国内,农业还没有产品往国内送,但是也发展起来了,挖矿等产业慢慢都来了。
我们在这里做基础建设,也把“中国标准”带到了非洲大陆。之前非洲修铁路、公路都是按照西方的标准,但现在很多铁路都是按照中国的标准修建的。
很多人在国内工作生活,以为非洲和中国没什么关系,和自己更没有什么关系,但实际上在中国的帮助下,非洲逐步发展,很多你身处的行业通过各种产业链,慢慢地就和非洲连在了一起。
非洲有12亿人口,3020万平方公里土地,这么大地方,这么大的市场,对带动国内产业还是有很大作用的,我希望通过这本小说,让更多人明白这一点。
中非合作20年,对非洲的改变也是巨大的。非洲现在依然落后,但整体社会发展是在快车道上。以前很多地方水电网都没有,不适合生存,现在已经好了很多,供水、电力都稳定了,网络也稳定了。这都是我们亲身体会到的。
澎湃新闻:《在阳光眷顾的大地上》这个书名令人印象深刻,有一种充满积极情感的力量。这是你对非洲、对阿尔及利亚的印象吗?在你看来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一片怎样的土地?
阿加安:我改了好几版最后才定下这个名字。非洲是有很多问题,但也的确是一片充满阳光的热土。这里年轻人多,很有活力,大家开心起来都是载歌载舞。自然条件方面,非洲也确实是一片阳光灿烂的土地,各种动植物都野蛮生长,充满活力。总体上我觉得这里还是充满希望的一片土地,是一片非常值得我们中国人去关注的地方,我相信非洲未来对中国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的。
(现实题材网文系列评论由上海市新闻出版局指导,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