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本《中国艺术3000年》(原《中国艺术史》第二卷)由中国画报出版社推出。该书的作者奥斯卡·明斯特伯格(1865—1920)是德国东亚艺术史学家、收藏家。曾多次到访东亚,对当地的人文产生浓厚兴趣并出版了一系列与艺术史相关的著作。其煌煌巨著《中国艺术史》第一卷、第二卷分别于1910年、1912年首次出版。
这本写作于一百多年前的书分为建筑艺术和工艺美术两大部分,涵盖了中国古代建筑、青铜器、陶瓷、宝石制品、印刷品、织物、漆器与木器、琉璃、珐琅、犀角、玳瑁、琥珀、象牙等器物近1200件,通过艺术作品本身所展现的审美趣味,厘清中国艺术的发展脉络。书中收录675幅黑白图版和23幅彩色图版,其中不乏藏于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等地的文物原件的图片及作者于19世纪在中国实地拍摄的古迹照片。这些颇有时代气息的牌楼、宝塔、建筑、寺庙等向今天的读者揭示着它们在一百年前独立于旷野的那种古朴之美。作者也以简练的文字和作为德国身份的研究者独特的观察视角揭示各类建筑和器物蕴涵的功能性和美学意义。
“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中国的文人墨客独爱描写同时具有宗教意蕴和世俗气息的塔。下文中,我们摘录“宝塔”与“功能性建筑”两节,感受一百年前雷峰塔、大雁塔等的不同面貌;同时也从作者所记述的历史文本中感受19世纪的欧洲人对中国的描写与想象。
宝塔
中国来自印度的建筑的还有塔形建筑概念的基本造型,印度人称之为“浮屠”或“窣堵坡”,而它在中国则被称为“宝塔”。最早的宝塔现今已经荒殁无闻了,我们现在在中国看到的宝塔都已经完全被中国化了,在基本的宝塔造型上还衍生出三富多样的变化。直到相对近代的时期才又出现了模仿印度风格的宝塔。
一些宝塔号称是汉代所建,但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可以证明这些宝塔建造时期的
证据:它们更可能是后来的人为了纪念先人所建的。在7世纪的石刻上我们看到了一些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宝塔造型(如龙门石窟的宝塔石刻)。它们四方形的造型令人想起更早时期的木建筑,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的宝塔已经出现了多层结构,每层塔身上方都有四面围绕的塔檐,周身有回廊结构,顶部还有高耸的塔尖。在这座石刻中塔檐部分被缩短了,整体造型显得更为雄伟,有些塔檐已经称为塔身的装饰部分。四方塔在后期慢慢被各种高度的六角形和八角形的宝塔代替了。
河南龙门石窟的宝塔石刻,约为7世纪时期所刻。a、从中可见四级四方宝塔,下方基座很高,塔身遍布纹饰,塔尖高耸,位于一个石窟入口处;b、七级四方宝塔;c、十级或十二级四方宝塔,顶部已毁坏,每层各有一佛像(来自:沙畹《华北考古记》)
四方石塔遗址,每层塔身四周环绕着回廊和栏杆,每面开一壁龛,内供一佛像,塔顶有叶状装饰,塔下的台基旱阶梯状。位于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岛(来自:弗兰克摄影集,汉堡)
大雁塔 位于西安(来自:沙畹《华北考古记》)
宝塔通常是寺院的一部分,但并不总是起到宗教方面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是出于纪念的目的,或是当作地标来建的。宝塔的选址一般都是在能够远眺的空地、山顶、突出的山岩或城市附近的高地,因为按照古老的传说,宝塔能够带来好运,能庇佑所有能看到它的地方。整个中国的宝塔有成千上万座,其中石质的宝塔都能够屹立数百年。
最有名的是南京的琉璃塔。原址上最早是一座三层方尖塔(存疑)有文献记载了公元240年时的修缮工程。在一次火灾中宝塔被毁,于是人们修建了一座新塔,此后还历经了多次的修缮和重建,才在1412—1431年诞生了世界闻名的瓷塔。瓷塔的建造是奉永乐皇帝的命令为了纪令他的母亲所建,当首都即将从南京迁往北京之际,永乐皇帝下令拨款千万两白银来建造这座奇塔。清代时期这座明代建筑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17世纪康熙在位时期还进行了多次修缮。1800年,一次雷击造成宝塔多处损坏,但两年后所有破损都得到完全修复。直到太平天国运动时,这座古都的地标被彻底摧毁,只剩下一些琉璃瓦散落在地。这座宝塔没有留下任何影像资料,早期游记的插图也似乎并没有反映它真实的面貌。
无数中国和欧洲的游记记载了这座宝塔的信息:塔身直径为16米,高约100米。塔身由黏土砖垒成,外表贴一层马约利卡陶器风格的黄色和红色琉璃瓷片,塔顶则用绿色琉璃瓦铺就。在《历史的、浪漫的、绘画的中国》一书的文章中写道:“每层塔身的出檐都由绿色和黄色的瓷片覆盖,塔顶则铺着红色和绿色的瓷片。每层塔身外面都有一圈带细栏杆的回廊,同样覆盖绿色瓷片,四面都开有券门。”“宝塔为八角形,共九层,塔身由下向上慢慢收束。塔身内部的墙上贴着巨大的马约利卡风格瓷片,上面是浅刻的鎏金佛像。
欧洲人大多认识这座瓷塔,但这个名字实际上并不准确。从陶器的术语看,“瓷”这个词实际上可以代表各种不同的陶器、马约利卡式瓷器以及正宗的中国式瓷器,它并不是一个从工艺上严格定义的专有名词。这座南京瓷塔通身贴满琉璃瓦和马约利卡瓷砖。
上述的游记还有一些详细的描述:“宝塔外部有128个灯笼,由蚌壳磨薄制成,在中国代替了玻璃的作用,灯笼透出的光在塔的表面熠熠生辉,壮观夺目。底层的大厅中有12盏琉璃灯长明不灭,每日要消耗28斤灯油。”
拱形塔顶上方镶着一个镀金宝珠,上面用铁链和铁环挂了72个铃铛。除此之外,每层塔檐转角处都有张开大口的龙头装饰,上面也各自挂着一个铃铛,因此当风吹过山谷时,整座南京城都能听见这些铃铛齐声发出的悦耳声响。在欧洲的游客到达这里的时候,已经过了数百年,因而他们已经无法听到这样的铃声。塔内的190级台阶又窄又陡,但爬上去就能远眺饱览美妙的景色。
雷峰塔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来自:弗兰克摄影集,汉堡)
小雁塔,塔尖已遗失;出口处有突出的门廊结构;位于西安府(来自:沙畹《华北考古记》) 九级六角形铁塔,下方有石基座(来自:沙畹《华北考古记》)
北京也有一座号称是7世纪修建的古塔,可能是现存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北京还有一座与它造型极为相似的宝塔(天宁寺塔)两座都是十三级的密檐塔,在我们的图片中可以看到,塔身矗立在高高的塔基上,塔身收束并不明显,塔顶高高耸立着。这应该是后期重修的结果,比原作更优雅一些。原塔塔基并没有这么高,塔身自下而上收紧,塔顶有一个小室,类似于印度的浮屠造型。相比现在的宝塔,过去的宝塔更为庄严壮观。
今天的天宁寺塔
今天的天宁寺塔
现存的资料无法展现宝塔变迁的过程,与修造宝塔工艺相关的文字记录同样不多。每座宝塔的大小、材料、修建目的、确切地址、建造时间以及修建费用都不尽相同。
与其他建筑一样,宝塔也受到了数字与颜色象征的影响。北京圆明园中有一座造型优美的琉璃塔。瓷砖的颜色就用了“五”种:蓝紫色、黄色、绿色、红色和青绿色。但最后两种颜色比起其他三种使用的面积要小得多。四边形的塔基代表着四大天王。他们的形象通过石刻的形式表现出来:塔身共有八面,代表八位天神分别镇守八个方位;塔顶呈圆拱形,代表佛祖所在的最高天界;壁龛中间是莲台,上面分别画着五大佛祖的坐像。另一座类似造型的宝塔位于北京万寿山的颐和园中。
颐和园琉璃塔,北京,1901年摄
今天的颐和园琉璃塔
另有一种宝塔显然借鉴了喇嘛塔的造型,这种宝塔在中原地区比其他造型的宝塔数量少得多,仅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发展迅速。在石质的四方形基座上,瓮形的塔身巍然矗立,中间的壁龛中供奉着一尊佛像,上方承接传统宝塔造型的塔身,突出的塔檐看上去仿佛是瓮的提手一般。这些瓮形、气泡形或瓶形塔身造型在印度、中国等地都常用于舍利塔中,后来在城门与寺门的造型中也有借鉴。
京杭大运河河畔的法海寺白塔,外形类似印度的窣堵波。由台阶登上方形平台,平台四周围着栏杆;塔身为圆腹状,似瓶又似钟;另有佛龛中陈设佛像,塔顶有一天棚,葫芦形塔刹,显然借鉴了藏传佛教建筑造型(弗兰克摄,汉堡)
各种类型的塔
功能性建筑
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修建石桥。在数千年的时间内其造型几乎没有大的变化,因此现在有着巨大桥墩的拱桥仍然可以代表古代的桥梁风格。我们已知人们在汉代时已建造了巨大的人像,但当时的工艺并没有流传下来。桥梁相对来说主要是功能性建筑,其基本造型并不复杂,因此得以保留下来。
除了简单的基本造型以外,桥的栏杆通常用汉白玉制成,上面雕成镂空的纹样或是排成一列的数不尽的石狮。马可·波罗在他写于13世纪的游记中反复提到又宽又长的石桥,上面还有丰富的汉白玉装饰。比如他提到了卢沟河上的一座石桥。1190年左右,人们修建了这座350步长、18步宽、共11拱的石桥,来代替原来的木桥。桥的两侧共有281根望柱,每根望柱上有一只一英尺高的石狮,望柱之间还有更小一些的石狮装饰。在这281根望柱之间是大理石的栏板,桥的两端各有两只石象。
上:卢沟桥 下:石质东口桥,部分已经倒塌,位于浙江省龙游县(来自:弗兰克摄影集,汉堡)
今天的卢沟桥石狮
为了使大艘船只得以通行,桥梁的孔洞需要开得很高,常常出现各种奇特的造型,比如“驴桥”或“骆驼桥”,它们给周遭的景色带来如画般的点缀。这种高拱桥大多用石头砌成,表面呈现漂亮的弧度;而更早期的木桥则有线条的棱角。石桥的大理石栏杆实际上是对木质游廊的模仿。在北京的皇家园林颐和园中有一道著名的石桥“十七孔桥”,其巨大的桥拱最宽近30英尺、高20多英尺,这样皇家游船上高高的桅杆才能够从中无碍穿行。
还有一些造型极富创意的桥,比如下面这座石桥的侧面看上去就是一条龙。龙的翅膀就构成了桥的栏杆。据一位欧洲游客记载,19世纪中期,北京的一个皇宫到另一个皇宫之间的运河上架着一条“龙,实际上就是由黑玉制成的龙形桥,龙爪即是桥墩”。
龙桥,栏杆由龙的翅膀构成,桥宽10米,位于柳江上(来自:库柏《从中国到印度—旅途之所见》,耶拿,1877年)
与桥相比,方形的城墙和堡垒的墙垛都更为雄伟壮观。史书记载,中国自周朝就有了内城墙、外城墙和陵墓建筑。墙体自地面陡然升起,垂直而立,城门上方和城墙转角处还修有方形的门楼和高高的箭楼。
北京内城的城墙分别经1420年与1553年两次修建而成,主体由土与烧制的砖块垒成,高13米,城墙上部十分宽阔,达到11米。城墙上方还有欧洲的耶稣会传教士设立的天文台,铜制的仪器十分精巧,部分于波茨坦展出。另一侧城墙上还有一些更简单的仪器,是元朝留下来的装置。
北京城墙西南角
耶稣会传教士修建的天文台,位于北京城墙上;部分仪器现存于波茨坦(来自:弗兰克摄影集,汉堡)
北京以北的明长城,石质建筑(来自:弗兰克摄影集,汉堡)
《中国艺术3000年》书影
举世闻名的长城实际上原来只是一些依山而建的分散的土墙,到秦始皇时期才连接起来,成为抵抗游牧部落入侵的坚固屏障。而直到明代,土建的长城才被人重建成石质建筑。每隔一段固定的距离,就设立一个瞭望台,以便用最快的速度长途传递紧急讯息。重重关卡则起到控制外国商队往来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