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的游戏》中那个男人婆布蕾妮?虞姬?
我不是在骗你。
司马迁在《史记》中给虞姬笔墨,不过三五笔。那个浓情蜜意、忠心贞烈的虞姬,是后人一笔笔填满的。
司马迁笔下,虞姬还不是虞姬,只是名叫“虞”的“美人”。太史公笔下有毒,虞姬和项羽的关系是如此这般:“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虞姬在项羽的眼中,与马等量齐观,但当时还算古早,又兵荒马乱,战马升值得厉害,便不好评价为对虞姬的侮辱。从职业军人的角度,或许还应点赞。至于现代风流文人,仍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自况,那实在等而下之,不足道。
但也看不出项羽对虞姬有多少感情。“常幸从”,在战事频繁的军营里,究竟多大程度是项羽为了缓解军事紧张带来的压力而为,司马迁没说。
不妨做个对比吧,汉高祖刘邦,那是公认厚脸皮的老流氓,连亲爹的命都可以不当回事。但就是刘邦,也不至于把自己老婆吕雉和马相提并论。刘邦不爱马,爱人。
和很多被异化了人生的古代女子一样,虞姬的生命是在她死后才逐渐生发的。
说“死后”,因司马迁介绍虞姬出场,却没交代结局。项羽死了,虞姬却不知所终。
但据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所引《楚汉春秋》虞姬酬和霸王之歌:“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不想活的意思,堪称露骨。
安徽灵璧县城(古垓下)东十五里有虞姬墓,早至宋代。更早,自唐时,在濠州定远,也有虞姬墓。传说虞美人曾随霸王自垓下溃围,渡淮水,至定远才自刎。
宋范成大有《虞姬墓》诗云:“刘项家人总可怜,英雄无策庇婵娟。戚姬葬处君知否,不及虞兮有墓田。”比起刘邦的女人,如戚夫人,虞姬身后还算不错。能如此,都因虞姬之死,实在能满足后世人太多的想象和寄托。
司马迁身受腐刑,愤懑郁结,为文常悲情流溢。霸王别姬一段,就是一个悲剧英雄的好剧本。只因简略,也给后人留下了足够演义空间。
最开始,还与“贞节”无关。苏轼《虞姬墓》云:“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苍皇不负君王意,独有虞姬与郑君。”此诗是苏轼《濠州七绝》组诗之一。项羽西楚霸王,一时雄杰,帐下良将谋士无数,最终多数叛离。苏轼此诗,代表了当时多数人的想法,主要是虞姬在项羽众叛亲离时,还能陪他最后一程。至于是否受辱,目的是否为保持贞节,倒不以为意。
但随着理学大盛,“忠君”思维很快就转向“贞节”思维。明抄本《汉公卿衣锦还乡》杂剧中,虞姬自杀前言:“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活是项家人,死是项家鬼。”
楚汉时的虞姬不会存有过重的贞节之念,深受理学侵染的文人就未必。他们甚至探讨了美人之节得不到后世旌表的原因:“恐为汉军追及而不得清白。”
鸡贼心思,太猥琐了些。无怪那么多后世的女权主义者鸣不平,觉得虞姬是被男权社会糟蹋命运的典型。其中以张爱玲的《霸王别姬》为最。此文纯在虞姬的视角:“啊,假如他成功了的话,她得到些什么呢?她将得到一个‘贵人’的封号,她将得到一个终身监禁的处分。”于是“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她的胸膛……项羽把耳朵凑到她的颤动的唇边,他听见她在说一句他听不懂的话:‘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
其实大可以不必做如此想,虞姬的命运也并不一定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全无气力。
虞姬酬和霸王之歌前一句是“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这是在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之后的酬和。不觉得古怪吗?在正常情况下,当项羽心神大乱时,虞姬首先应该做的,是安稳住这个男人的心,哪有这样直接唱出战略结论性质的“汉兵已略地”的道理?这不是要彻底摧垮项羽的士气吗?
果真如此,只有两种可能,要么虞姬爱项羽,爱到丧失理性;要么恨之入骨,不惜“吾与汝偕亡”。
都会相信前者吧。
其实还有一个答案。在民间传说中,项羽驱除暴君,以卖艺为生的上虞虞姑娘,父母被狗官儿子打死,于是投奔项羽。项羽要试试虞姑娘的武艺,她就在一座山头上拉起自己的头发,奋身跳到另一山头上。她又坐在盆里,连盆带人掇过门槛。项羽带她去打秦二世。虞姑娘打仗勇猛,项羽很喜欢,就收她为妃,大家都叫她虞姬娘娘。
虞姬还不是一般的女英雄,项羽的叱咤风云似乎也全是因为有了她。浙江省湖州民间故事,传说项羽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原因,正是有虞姬骑白马在前冲锋陷阵。结果韩信派五百裸体兵突然向虞姬冲去,羞得虞姬只好停止了冲锋,并拔剑自刎。坝( 霸) 是由泥( 虞) 筑成的,泥没有了,坝岂能不塌(作者注:湖州方言“泥”与“虞”同音)?项羽一败再败,直至自刎。
就像平平常常结伴做生意的夫妻。直到那一天,项羽疲惫不堪,斗志皆无,苦笑,望着曾经给他带来幸运的虞姬说:“现在你还拔着自己头发往上跳不啦?”
而那个可能与《冰与火之歌》中女汉子“塔斯的布蕾妮”相若的虞姬,说:“最多一起战死沙场吧。”
这个结局,没啥情调,却很像真的,是另一种悲情,“我比较喜欢那样的收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