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人物

他是阿城、陈丹青爱的作家,也是张艾嘉的叔叔

说回来纽约,张北海在纽约生活了几十年,工作之余,也写作了很多关于纽约的文章,《美国邮简》这一本收录的,大多写在80年代最后几年。

他是阿城、陈丹青爱的作家,也是张艾嘉的叔叔

年轻时的张北海

早年读阿城《威尼斯日记》,有一处提到“朋友木心”,只当是陌生人,完全不以为意。去年重读,又翻到这里,终于知道木心是哪个木心了。这感觉很奇妙。就像你在朋友圈里突然发现你的大学同学给你的同事点了赞,一问之下,原来他们是亲戚。

也是去年,不记得读的是哪一篇关于张爱玲的文章,读着读着,读到张爱玲和王家卫竟然还有过交集。一九九五年,王家卫写信给张爱玲请求改编《半生缘》为电影,张爱玲回信说版权已交给皇冠,请王自行联系。

回此信两个月后,张爱玲去世,王家卫也没有拍《半生缘》。后来有人采访王家卫,王回答从未联系过张爱玲,原来,那信是谭家明找家卫代笔的,他自己想拍《半生缘》。

还有一回,在网上看到一张王菲和李敖的合影,也是不可思议。一查,原来他们两家竟然是世交。据李敖讲,李敖的父亲和王菲的祖父在北京大学同班,李敖父母结婚时,王菲的祖父是伴郎。李敖一家最后去台湾,也是靠王菲祖父的帮助。

与此相似,让我一再惊叹不已的,还有一位——张北海。

 

他是阿城、陈丹青爱的作家,也是张艾嘉的叔叔

中年张北海

我第一次知道张北海的名字,是2011年,当时我在南昌混日子,成天怀疑人生,逛图书馆,读了一堆书大多忘了,其中有几本念念不忘,一本是之前特别推荐过的邹静之的《九栋》,一本是施蛰存的《唐诗百话》,还有一本就是张北海的《侠隐》。

《侠隐》是本武侠小说,但不是一般的武侠小说。人物不像金庸式的大侠,没有什么神功,背景是抗战前夕,枪炮已经进来,世界已经变样。武林、国家,都要挥手,这个故事底子里是不可抵达的乡愁。

《侠隐》写的是1936年的北平,而张北海正好出生于1936年的北平。这当然不是巧合,而关于张北海,我当时所知不多,只知道他是个华侨,长期居住在美国。

后来,渐渐从不同的书里,不同的作家笔下,读到他的名字。比如阿城,除了提到木心,也提到过张北海,他说自己是个张迷,不是迷张爱玲,而是迷张北海。

陈丹青也说,他正是在张北海的文字里认识纽约的,“张北海是纽约的蛀虫”。

这个名单还可以开下去,比如王安忆和她妈妈茹志鹃八十年代第一次去美国讲学,就住在张北海家。

比如,陈升到纽约录专辑,搞不定录音棚,经朋友找到张北海,从此相识。他的那首“走在异乡午夜陌生的街道”的《老嬉皮》,写的就是张北海。

还有,还有几乎80年代到纽约去过的大半我们叫得上名字,叫不上名字,大陆的、台湾的作家、音乐家、艺术家,几乎都和他有所交集。这个名单可以很长,李安、罗大佑、李宗盛、张大春、阿城、陈丹青……

以上这些,仔细想来,都是80年代去纽约的年轻人。人生地不熟,找到“老纽约”张北海,还是可以理解的。但叶嘉莹曾经是张的私人教师,张艾嘉是他的侄女,是我无论如何都没有想到的。

 

他是阿城、陈丹青爱的作家,也是张艾嘉的叔叔

张北海

张北海的父亲是国民党官员,张北海原名张文艺,1936年出生于北平,时局动乱,13岁时和家人去了台湾。

青春少年,不怎么安分,初中就被学校开除,后来上高中,闯祸被请家长。父亲觉得不能再这么散漫下去,于是聘请部下推荐的“北平才女”叶嘉莹为辅导老师。

“我也不晓得为什么有个叶老师,要让我给她行礼。父亲说,你后你跟着她念念‘中国玩意儿’。”从高二开始,张北海几乎每周六下午都去叶嘉莹家学习,直到两年多后大一时,叶嘉莹去台大教书。

当时叶嘉莹生活颇为困难,丈夫赵东荪因“匪谍”嫌疑入狱,自己也受牵连。但因为是朋友介绍的工作,叶嘉莹并未收钱。

叶嘉莹和张北海,在我看来真是两个世界的人物了,没有想到,他们竟然还有师生之谊。更没有想到,原来张艾嘉是张北海二哥的女儿,也就是说,张艾嘉是他的侄女。

好了,这幅关系图谱就画到这里了。下面谈谈张北海的文章吧,毕竟我所以动念写这篇文章,就是因为刚刚读完张北海的旧作《美国邮简》。只是没想到,一查资料,发现这么多八卦,于是跑偏了。

 

他是阿城、陈丹青爱的作家,也是张艾嘉的叔叔

《美国邮简》是我从台北的一家二手书店淘来的,1990年出版,和我一样大,出版公司是三三书坊,也就是朱天文、朱天心办的那个,要说这个,又是一通八卦了,打住。

只说书。书不是第一本,在此之前,张北海已经出版了《美国:六个故事》《人在纽约》等作品。写作的对象,和这本一样,都是美国,或者更具体一点,大多是纽约。

还是要说回张北海的故事。在台湾毕业后,张北海于1962年又跑到美国洛杉矶南加州大学念文学,按他自己的话说,也是逃,逃离当时台湾的压抑气氛。

到了美国,先念硕士,又念了一段博士,最后放弃了,在花店、加油站等地方打零工。这是他的青春岁月,整个60年代,摇滚乐、嬉皮士、黑人民权运动、妇女权利运动、性解放运动,整个美国沸腾不已,1960年代的美国对张北海来说“简直是震撼!”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联合国一时缺英汉翻译。张北海突破重围,从上万人中得到了这个职位,从此到了纽约。这个工作,他干了一辈子。退休之后,写出《侠隐》,这小说姜文正在筹拍,据说是张艾嘉将版权卖给的姜文。

说回来纽约,张北海在纽约生活了几十年,工作之余,也写作了很多关于纽约的文章,《美国邮简》这一本收录的,大多写在80年代最后几年。

《美国邮简》的序,是阿城写的。写得看起来毫不相关,短短千字,谈了一遍白话文学小史。两条线索,一条是明清下来的本土口语化的白话,一条是外国翻译小说带进来的翻译体白话。为什么说这些呢?意思是,张北海的文字,结合了二者的优点,有知识又有趣味。

看豆瓣,张北海几本关于美国的随笔评分都不高。我想,第一可能和题材相关,毕竟现在的中国年轻人对美国不怎么感兴趣。另外,张北海的写法也不符合一贯的中文审美,他文章不雅,也不俗,走的是知识趣味型的随笔路线。照有些人看来,会有点啰嗦,很多废话,但我爱的就是其中的废话和闲笔。

书中,最喜欢两篇文章,一篇是《大道:之行也,天下第一》,一篇是小城故事。第一篇写的是美国的公路,第二条写的是在美国被贴罚单的一次经历,都和开车有关。他写公路,写开车,比写地铁的要来得有感情,有趣味。

整本书,大抵都是这样的切入口。吃啦,开车啦,乘地铁啦,打出租啦,美国的火车站啦,大桥啦,自由女神怎么来的啦,咖啡啦,钻石啦,好莱坞啦,钱啦,股票大跌啦……

可以说,迄今为止,我还没有见过一个人,可以这么好的捕捉城市的感觉,并且找到如此多的切入口,一个点一个点的写过去,写成一本“美国文化生活史”。

读此书的过程中,我总是想到深圳,我住在深圳五年了,但是要我来写,我真不知道从何下手。写城市,从来不简单,张北海妙在真能与城市共振,他喜欢城市,喜欢纽约。

他的文章可一点不是那种文人气的东西,很都市,很有街面的味道。我们还缺少能够如此捕捉城市之味道的作家。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