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纪念苏天赐百年诞辰,南博呈现其艺术人生

“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苏天赐百年诞辰纪念展”近日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对外开放,共展出88幅作品,涵盖了苏天赐各个时期的油画作品、手稿、速写稿、摄影作品等

“西方的缤纷,东方的空灵——苏天赐百年诞辰纪念展”近日在南京博物院艺术馆对外开放,共展出88幅作品,涵盖了苏天赐各个时期的油画作品、手稿、速写稿、摄影作品等,多角度呈现了20世纪中国杰出的油画家、知名美术教育家苏天赐的艺术人生。

苏天赐

苏天赐

苏天赐(1922—2006),广东省阳江人,自幼喜欢画画,1937年考入广东省省立两阳中学,参加县立民众教育馆组织的抗日救亡宣传工作,出墙报、画壁画,初步发挥出绘画才能。1943年5月初,苏天赐考进重庆国立艺专,师从林风眠教授。1945年10月,国立杭州艺专在西湖原址复学。苏天赐进入林风眠画室学习并于第二年毕业。1946年毕业并任教广东省立艺专,1948年受聘为国立艺专林风眠画室助教。1951年,执教山东大学艺术系,1952年院系调整,任教华东艺专,1958年执教南京艺术学院,曾任江苏省人大代表,中国油画学会顾问。

据主办方南京博物院介绍,2013年,苏天赐先生家属向南京博物院捐赠了50余幅艺术作品及相关物品。为了感谢艺术家及其家属对南京博物院做出的贡献,院方特别策划本次展览。展览以南京博物院收藏的作品为主,辅之以家属及其他公立美术馆收藏作品为补充,展陈80余件可概括其创作思想和艺术水平的精品力作,突出反映了他在不同时期绘画风格、创作技法的变化和发展,全面呈现了其艺术思想的美学主张和精神面貌,对研究其心路历程、绘画风格有着重要的作用。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苏天赐一生致力于油画教学、创作与研究。上世纪40年代苏天赐就开始了中国油画的探索创新之路。创作了《蒂娜》、《四十年代的林风眠先生像》、《蓝衣女像》等,更画出了被当今画坛誉为“实现了油画语言从西方体系向中国表达方式的基本转换”的《黑衣女像》。建国后在艺术上,他努力把对艺术真谛的追求与革命的现实要求作巧妙的结合,创作出了《黑媛》、《节日试新衣》、《苏北姑娘》、《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秋熟》、《书记送饭》等一大批同样可以载入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册的佳作。

苏天赐《黑衣女像》

苏天赐《黑衣女像》

他是“中西艺术融合”的倡导者与践行者。他的创作实践推进了油画中国化发展的进程。在他的作品中,诗意弥漫、文情荡漾、境界高渺、韵味悠长,他从中西方传统中摄取养份、互补育新,创造出了一种蕴含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文化为主体的油画,其作品堪称现当代中国美术中西融汇的成功典范。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苏天赐敬畏并热爱自然,将其视为“触发激情的因子”,从中“寻求情感的共鸣和激励”。他笔下的作品,从黄山的苍茫云海到桂林的漓江新篁,从苏北宿城的天苍秋色到西南九寨沟的五彩世界,都是他与自然交汇对话之后心灵抒情的表达。在苏天赐的笔墨与色彩中,对大自然的迷恋与热爱也就是对中华传统艺术审美精神的迷恋与热爱。

苏天赐《海姆巴赫》布面油画40x50cm 1993 中国美术馆藏

苏天赐《海姆巴赫》布面油画40x50cm 1993 中国美术馆藏


苏天赐

苏天赐

苏天赐在他的《画余赘语》一文中写道:“你为何要画画?”“为何要这样画?”这样的提问时而来自他人,时而来自我自己。我唯一的回答是:“这是我精神上的需要。”这样的回答并不新奇,也不是我独有的,但我只能这样说,因为这样才真实。

《槐花》油画

《槐花》油画

“我学会了以绘画的方式来表达我的情思,就这样走入辽阔而崎岖的绘画领域。那天我看到眼前的一切:簇拥的楼群争相炫耀新奇,建了又拆,拆了又建,只有海风如旧。什么是永恒?宇宙的秩序!对于人类短促的年华而言,它就是那永不停息的精神探求!

故乡的一草一木、雨露风云滋润着我的心灵,领我走进绘画世界。我要画是因为我想画。我那样画是令我动情的世界使然。”

苏天赐《春之其华》木板油画 54.5x54cm 1985

苏天赐《春之其华》木板油画 54.5x54cm 1985


苏天赐《秋渚》布面油画 65x110cm 1991

苏天赐《秋渚》布面油画 65x110cm 1991

苏天赐写到:“其后,我开始接受专业的油画训练。其基础课程素描首先要求解决的就是牢固地建立正确的观察方法,即固定一个视点,以便准确地测出物体结构之间的各种关系。于是我告别了过去那种随心所欲地随意观看和描绘的方法。随后,我有幸师从了林风眠先生,他提醒我:‘西方的艺术不是唯一的宝库,我们有自己的宝藏,东、西方的融合,应是走向另一座高峰的有待开垦的新路。’他自己做着这种实验,可是他从不以自己的观点限制他人,我必须自己迈开双腿,才能锻炼出我的脚力。” 

《漓江新篁》 1998年?纵60cm 横100cm?布面 油画

《漓江新篁》 1998年 纵60cm 横100cm 布面 油画

《漓江新篁》截取桂林山水的最佳瞬间,以翠竹表达漓江清丽、明秀的感觉,黑色线与点点缀穿插其中,配搭谐和,不仅产生了气、势、韵诸方面的节奏,而且又具有中国画笔墨之美感。尤其灰绿色调的表现,令人赏心悦目,表达了宽容无量且生生不息的漓江精神。

《西德庄园》 2001年?纵60cm 横100cm?布面 油画

《西德庄园》 2001年 纵60cm 横100cm 布面 油画

艺术家有两种:一种是潮流之上的,他们走着崎岖的漫长路程,奔腾澎湃的潮流要等他走完其寂寞的路程后才会开始有众流加入,这是林布兰、凡·高、林风眠、塞尚。一种是潮流之中的,他终生辉煌。因为他们凑巧在簇拥中抛在前面,浪花飞溅,哔哔作响。

苏天赐1993年于德国

《西德庄园》 1977年?纵56cm 横55cm?布面 油画

《西德庄园》 1977年 纵56cm 横55cm 布面 油画

这幅《丛竹》,苏先生前景用沉稳的色彩压住画面,中景丛竹的躯干用枯笔流畅的线条表达,遒劲地划破江面,伸向天际,远景银灰色的江面浩渺无边,朦胧的水汽给人以灵透、清新、湿润的感觉。他借鉴了传统山水的笔墨和表现方法,在风景画中善用虚实对比,以此达到空灵效果,“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这正是他的创作技法及精神写照。

《海礁》 1978年?纵29cm 横55cm?木板 油画

《海礁》 1978年 纵29cm 横55cm 木板 油画

我站在沙滩上,已经感到它的汹涌澎湃的威力。浪还不算太高,但却是一层一层的浪峰,一排排接连不断地扑过来。忽而化为雪崩,似乎跑出无数巨兽,伸出满是白沫的舌头,在沙滩上乱卷。站在这样的海边,你会忘掉世界上的语言,只会默然出神。但海是惯于恶作剧的,我站在以为安全的地方画画,却冷不防那样的一条舌头卷过来,使我的膝头以下都经受了一次盐水的洗礼,其实,又何止双脚,空中就不停地从浪峰中喷洒过来朦胧的盐雾。这样的海要能不停地画上一两个星期才好呢!

苏天赐1978年1月4日致苏凌信

春回太湖 1978年?纵32cm 横54cm?纸板 油画

春回太湖 1978年 纵32cm 横54cm 纸板 油画

苏州的地理环境很美。它的温润微湿的空气,清明之后的太阳被薄薄的云层遮住。有时候有细雨,典型的江南的韵味。可谓“暮春三月,江南好哉”。一片菜花地,一片白云,有点房子,几棵树,我特别在意这样的景致,我要自己想办法把这种感觉画出来,要表达出这种境界。油画作为一种工具,我有自己的文化内涵表达,所以我很自然地走上这条路。

——邬烈炎《信步与回眸——苏天赐访谈录》

《秋澄》 2004年?纵92cm 横122cm?布面 油画

《秋澄》 2004年 纵92cm 横122cm 布面 油画

面对自然景物时我所感受到的,或是一幅画意,或是一篇诗情……一个东方画家,观察及体验的方法都乐于边走边看边想,这已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性。他所得到的知觉真实或是错视幻觉,统统经过思想的过滤提炼,留下的却是那些能触发激情的要素与意境的图像。当情绪溢出之时,就使画面的意境融入了个人性灵的亦真亦幻,产生出有别于自然原生的另一种芬芳。

——邬烈炎《信步与回眸——苏天赐访谈录》

《九寨沟》 1985年?纵80cm 横54cm?纸板 油画

《九寨沟》 1985年 纵80cm 横54cm 纸板 油画

我曾在一个湖里荡舟,当时是傍晚,静静地划到湖心,只见四周环山,一面是郁郁葱葱的各式松林,一面是丰茂初叶的红桦、白桦、一面可以看到不远处巍峨的雪山,而另一面呢,层峦叠翠,给吹来的雾霭笼罩得神秘而虚幻,而所有这些,都一起静静地倒映在艳蓝色的水里,总之,要形容她可以费很多篇幅,但可概括为两句,她有如:丽人临镜,百态唯媚,我用了最后两个字,是觉得她有点美得过分,不那么质朴,有力,她更适合于游玩、休养,却不太适合于入画。不过,我在那里前后六天,还是画了九张画,而且回来后要准备尝试用新的方法去追寻那种取之于她而又不至于是效颦的美。

苏天赐

《桃林》1985年?纵54.5cm 横55cm?木板 油画

《桃林》1985年 纵54.5cm 横55cm 木板 油画

这里目前正是好时候,梅花早已落光,可是到处的枯树上都洒满了一层淡淡的灰绿,一种撩得人心里发痒的色调,我不断地变换着配方,可是我的资源快要发生危机了,画纸和白色都已所剩无几,以致我不敢轻于动笔,免得下一步在画桃花时无法用武。不是每张都好,我发现我现在才开始进入“角色”,有一次画的时候,小半导体里正放播着马思涅的“沉思”,我觉得我走进我的画里去了,这是79年以来少有的境界。

《太湖》 1985年?纵60cm 横110cm?布面 油画

《太湖》 1985年 纵60cm 横110cm 布面 油画

春风掠过太湖,裸露的枝条闪烁着惺忪的睡眼,画者以遒劲的线条和跃动的碎点组织着大片画面,表现出春风唤起的一片愉悦。逶迤而去的远山在湖面伸延,虚掩着那就要拉开帘幕的无边春色。

此次展览展期持续至8月31日。

(本文综合整理自南京博物院官方公众号及展览的相关报道)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