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但如果母亲们心里是空空荡荡的,她们并没有得到过爱,要去爱孩子,就需要格外使劲,而且有一种牺牲感:我把我的东西给你了,我就没有了。

“书米”们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同他人闹了矛盾,宁愿憋着装没事,也不敢和对方说“我真的很生气”;

遇到有好感的异性,却害怕说出“我喜欢你”,而选择一直保持暧昧;

工作中给同事帮了倒忙,半天都讲不出个“对不起”,只会说“不好意思”;

......

那种想说但说不出的感受,我猜必定让人不太好受吧。

可这也让书单君觉得纳闷,为什么中国人这么不喜欢表达自己的情感?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这篇文章,选自7月出版的新书《中国式的情与爱》,作者是心理学家武志红。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在中国人不爱表达的背后,他看到了人们普遍的心理原因,更重要的是,他还会告诉你,父母与子女间,不会表达爱的后果究竟有多可怕......

“恨”不能说,“爱”也不能说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中国人特别愿意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叫“不好意思”。但是这个“不好意思”经常让我觉得很不真诚。做错了事情,为什么不是直接坦诚地道歉,说对不起,而要说不好意思,好像和自己没有多少关系似的?

还有,中国人很少说谢谢,真诚的感谢也特别不容易听到。相对于“对不起”和“谢谢”的清晰坚定,我们往往用一种含糊其辞的中间状态“不好意思”。

为什么会这样呢?

一次,我举办为期四天的工作坊。第一天晚上有一个自由发问时间,结果大家讲的基本上都是一件事:感觉在自己的心口和喉咙之间有一个地方堵得很厉害。

在我的工作坊体系中,心口主管爱和情感,喉咙主管表达。大家感觉当有东西向上想要表达时,就在中间被卡住,喉咙里说不出来。

当我们检视原因时,有学员说:武老师,如果表达真实情感,无论是表达什么我都感觉到非常地羞耻。

比方说“我很生你的气”,但如果我这样表达,我就觉得我在反对你,我在攻击你,自己怎么可以这样讲话呢,我就感觉到很羞耻。但是这种羞耻感比较轻,最难表达的羞耻感是:我好喜欢你,或者说“我很爱你”,或者说“非常非常感谢”。如果我由衷地这么说,你却给我一个鄙视的回答,说:别装了,看你说这话假惺惺的。那我就会很羞耻,羞耻就形成这么一种感觉堵在胸口。

爱和恨是情感两个很重要的部分,但是在中国,无论表达爱还是表达恨都很不容易。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表达恨可能会被人恨,可能让对方觉得面子被你伤到了,报复你。所以大家觉得恨是不好的东西。

但是为什么表达爱也这么困难?

因为我们有过这样的经历:我早就知道你不爱我,但是我竟然还这么渴望去爱你,我怎么这么傻。而且更愚蠢的是,我竟然还说出来了。

作家赵赵有一本小说,叫《动什么,别动感情》,说的就是这种典型的中国式情爱心理。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表达爱就意味着我把心毫无保留地向你敞开,你如果没有回应给我爱,或者没按我理解的“正常”回应,我的感觉就是你给我插了一把利箭,所以我们不敢表达爱。

“不好意思”=不准备负责任

爱也不能说,恨也不能说,可是为什么老说“不好意思”呢?

说“不好意思”的人的感觉是——

我是我,你是你,哪怕我们是亲人,我仍然深深地感觉到我们之间没有爱。所以我找你时,不能理直气壮,而是觉得打搅到你了,因此心里面不坦然,觉得不好意思。虽然不好意思,但我还是要来找你,要让你为我做点儿事,否则很多事就做不了。

很多时候,人和人之间不可避免地需要相互利用,相互为对方做事情,然后又会觉得不应该,所以会不好意思。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为什么不说“对不起”呢?

因为“对不起”表示真正的内疚,只有伤害了自己在意的、爱的人,我们才会感觉对不起。

伤害了自己所爱的人,就是伤害自己,看到对方疼痛,自己感觉也会疼痛,这才是真正的内疚感。

但是如果你不爱我,我也不爱你,我感觉我打搅了你,给你添了一点点麻烦或者造成不方便,但是你的不方便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也不准备承担责任,所以我不说“对不起”,只说“不好意思”。

不说“感谢”而说“不好意思”也一样。

说话者不觉得对方是自己在意的人,所以他选择绕圈子,很隐讳、很委婉地表示自己内心不愿意与对方建立真实连接,而且他不相信可以建立真实、深刻的连接。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其次,不管是表达对不起还是表达谢谢你,还是表达感恩、表达感激或者表达愤怒,表达的人都需要为这部分情绪负责。

如果我表达我很爱你,或者我很恨你,或者我对不起你,这些简单、单纯、强有力的感情表达,都可以让两个人建立起更深刻的情感连接。

如果只说一些轻巧、含糊、绕弯子的话,就代表他可以不用对这件事情的情感连接负责任,同时对方体会到的则是不真诚,自己不被重视。

心口和喉咙之间,横亘着羞耻

其实,表达“对不起”和“感谢你”是一个很有用的心理训练。但假如你发现你内心空空荡荡,没有爱,就没法训练了,需要通过很深入学习才能发现爱。

我给学员做的训练,就是去觉知他们心口和喉咙之间卡的东西到底是什么。细看,都是羞耻。

而羞耻来自哪里?

来自在家里表达爱被拒绝了,表达恨被打击了,表达真挚的情感被羞辱了,所有这些,就变成了羞耻的感觉藏在心口和喉咙之间。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要顺畅表达情感,首先要把这些羞耻的感觉呈现出来,表达了,喉咙和心口之间才会顺畅。通路顺畅之后,第一时间出来的,总是愤怒,就是对事情不满,对他人不满。

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个清理堵塞的人都在表达恨,而爱还要等一等,要等到恨和悲伤都表达了之后,爱才可能升起。

所以我们会看到醉酒现象,越是压抑的地方越常见,一个人喝完酒之后与喝酒之前完全是两个样子。喝酒之前文质彬彬,特别有涵养,喝完酒之后就会表达非常多的愤怒或者欲望,或者特别没正形。但如果这个人平时不是很压抑,平时就会为自己的情绪担当和负责,那么喝完酒之后也不会是那个样子。

真正的爱是努力去做

是分享内心丰富的滋养

从表达“对不起”和“感谢你”延伸开来,是关于爱的表达。

“感谢你”原本是爱的一种表达。中国人很难说“感谢你”,除了表达不顺畅之外,还有一个深刻原因——

我并不觉得你多么爱我,我干吗要表达感恩?

比如现在的孩子对父母可能就有这种心理。父母那么操劳,为什么不容易让孩子感恩呢?

因为中国的父母通常会传递这种感觉给孩子:你欠我的。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我曾经说,中国的父母,特别是妈妈,是制造内疚的顶级高手。

中国的母亲们,如果她们心里有爱,她们给孩子的爱就会自然而然,不觉得费劲,爱会从母亲那里自然流向孩子。

但如果母亲们心里是空空荡荡的,她们并没有得到过爱,要去爱孩子,就需要格外使劲,而且有一种牺牲感:我把我的东西给你了,我就没有了。

所以她们当然就觉得孩子欠她的,她们做了一件极其伟大、极其用力的事情。

自然而然地,孩子会反感母亲传递的这种感觉,但是对于这样一个妈妈来讲,她有这样的感觉很自然,因为她心里没有爱。她没有被爱过,所以她制造内疚感,用内疚感来控制孩子。

因此孩子特别分裂,理智上孩子觉得应该感恩父母的付出,但是情绪上非常反感,因为多年来孩子已经早被控制得受够了。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我一个朋友的好友是个单亲妈妈,自己一个人带着两个儿子,现在两个儿子都出国了。

我们聊天说到教育孩子,她说,我只教会他们两件事——

一是爱,学会去爱自己和爱别人;

二是责任,你要为你做的事情负责任。

她说,我的孩子知道我很爱他们,但是我从来没有对孩子说:妈妈很爱你,妈妈很不容易。我觉得这些话对孩子是一种控制,孩子会觉得压力很大。

你爱他,你不用说,你做的所有事情,对他的包容和接纳,孩子自己会感觉到妈妈的爱。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这是一个很智慧的妈妈,她明白真正健康的爱是努力去做,给自己爱,然后把内心丰富的滋养分享给对方,而不是让内心空空洞洞的,非常努力地为对方“付出”。

“你欠我的”和牺牲感都不是爱。

这个故事中,如果这个妈妈能够很自主地对孩子说我很爱你,其实也挺好,她把一切都做了,同时让语言表达很自在,这很好。外国人动不动就说“I love you”,情绪表达很顺畅,不过东方人在情绪表达上总是更含蓄委婉的。

书 单 君 说

看完文章,书单君想起了一部美剧——《我们这一天This is us》。

 

中国人说句“我爱你”、“对不起”为什么这么难?

故事很温情,讲述了一对白人夫妻与三个孩子(其中一个是领养的黑人小孩)的生活。整部剧最吸引人的点在于,对家庭中爱的阐释。

比如说,初为人父的Jack是这样表达爱的——

因为黑人的血统,老三认为自己和别人不一样而伤心,Jack会这样和他说:

“你们本来就不是一模一样的,因为对我而言,你就是我的儿子,我想让你们三个,都尽可能地成为最与众不同的自己。”

老二是个小肥妹,穿泳装被同龄人嘲笑像猪,Jack把自己的T恤给了她,告诉她穿上这件神奇的T恤就可以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宝贝你要知道,在我眼里你永远都是小公主,即使没有这件T恤,你不需要穿着它。”

老大在泳池觉得自己被忽略差点溺水,Jack以诚恳,平等的姿态跟他道歉:

“我很抱歉,真的对不起,尽管我已经是个大人了,可我也是第一次当爸爸,为了照顾你们三个,我会学习,会努力。”

可以不说“我爱你”,但是每句对话都能让孩子感受到爱,这才是最棒的表达,最理想的教育。

我也是一个新手爸爸,却在这部剧里,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懂得如何把爱传递给孩子。

毕竟,父母对孩子童年的影响,伴随着孩子的一生。

今天,也把这部剧推荐给“书米”们。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