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5月至6月,美国全国科学院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在周口店举办了为时三周的“动物考古训练班”,训练班由亨利·露西基金会资助,贾兰坡任训练班主任,美国加州大学副教授吉黛娜·冈萨雷斯为任课教师。学员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前身)及全国各地考古研究所和博物馆的中青年在职者二十五人。
我很幸运,参加了这个训练班的培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在周口店参加这个训练班学习和生活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不时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992年动物考古学训练班全体师生合影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陈列部工作了近十年,我的主要工作是负责《中国通史陈列》中旧石器时代陈列的内容设计和修改,也做一些专题展览,但那时通史陈列修改和专题展览都是几年才能遇到一次,大多数时间是坐冷板凳。部门领导要求我们跟踪展览内容相关学科的发展,做相关领域的研究。我试图做一些旧石器考古学的研究,但因为无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基本上也仅限于综合性的研究,很难找到突破口。正在我苦闷、彷徨之时,我接到了“动物考古训练班”的通知,于是欣喜地报名参加了这个训练班的学习。
训练班的课堂设在周口店原“北京猿人展览馆”周边的办公区,学员和教师都吃住在区内。那时动物考古学在国内做的人很少,大部分的学员,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知道什么是动物考古学?我们都是抱着好奇的态度,想了解动物考古学究竟是怎样一门学科,能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也都想体验一下美国老师的教学方法。
吉黛娜老师是一位个子不高的中年女教师,她很热情,精力充沛,那时还没有实行双休日,每周从周一到周六,每天上下午上课,都由她一个人讲授。她很擅长教学,能把复杂深奥的动物考古学深入浅出地一一介绍给我们,她首先告诉我们:“动物考古学是利用人类遗址中的动物骨骼去分析考古遗址的年代,了解人类的生活环境以及恢复当时人类的食物结构和人类的行为,总之动物考古学就是探讨人与动物的关系。”一下子就把我们的兴趣点抓住了。
吉黛娜从动物考古学依据的“将今论古”的理论开始,系统地教授了动物考古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实践。教我们如何对遗址出土的动物遗骸进行分类、鉴定、观察和测量,和怎样对遗址出土动物骨骼做最小个体数的统计,经常食用的动物种类及其不同部位,代表了一个族群的经济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动物在人类精神活动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她着重介绍了动物考古学在美国的发生和发展,强调了动物考古学在美国充满了各种争论,并没有一个一致的共同理论来指导动物考古学,学者们往往各持己见。大部分学者认为:动物考古学的研究随时都需要修正自己,补充新的信息,把旧的观点抛掉。她列举了美国动物考古学的一位主要代表戴维·克拉克的观点:“一个学科的发展,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是自我觉悟的阶段;第二是自我批判性的阶段”,说当时美国的动物考古学正处在第二个发展阶段,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她所讲的这些内容都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还向我们说起她在非洲观察动物习性的经历,告诉我们在旷野中动物骨骼的埋藏都经历怎样的过程,这些都激起我们对动物考古学浓厚的兴趣和向往。
为了让我们了解西方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成果和动态,她精心挑选了不少的考古学专著和论文,复印下来,装订成册放在教室的一角,供学员们课间或晚自习的时间去翻阅,像宾福德的《骨头——古代人与现代之谜》和《因纽特民族考古学》等经典动物考古学著作均在其列。除了理论课,她指导我们触摸和熟悉多种哺乳动物标本,鼓励学员之间开展讨论,互相帮助。为了弄清动物骨骼各部位之间的关系,还组织我们用石器宰杀了一只绵羊,大家一起动手,把骨头剔出来做成标本,剔下的羊肉成了那天我们美味的晚餐。
用石器宰割绵羊,左林钟雨,右杜水生
三十年过去,现在回头去看,训练班的意义在于她是改革开放后,首次从国外引进的动物考古学训练班,值得在中国动物考古学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吉黛娜老师的课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并为我们打开了一条通往动物考古学研究之路。后来从训练班走出一批人,开始专门从事动物考古学的研究或教学,用训练班上学到的动物考古学基本理论和方法,对中国地区一些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做研究,并获得了成绩。我自己也因为参加这个训练班,与动物考古学结缘,从此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动物考古学的鉴定和研究之中,不再发愁没有第一手资料,甚至退休之后,仍然有很多的资料可以做。因为各种原因后来没有继续做动物考古学的同学们,也像种子一样,把动物考古学带回各地,让之生根、开花和结果。
训练班成功的举办,还要感谢担任翻译的董祝安先生,他当时是从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去美国的留学生,他不仅英文好,还熟悉古动物学和动物考古学,吉黛娜老师一边讲课,他一边翻译,准确并恰如其分地翻译出吉黛娜老师讲授的所有内容,也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消化和记下笔记。三周下来,我记了厚厚的一本笔记,后来还和龙凤骧同学一起整理了其中的部分内容,以《动物考古学在美国》为题,发表在《文物天地》1993年的首刊上。
训练班结束之时,学员们通过考试获得了结业证书,在毕业典礼上,贾兰坡老先生为我们颁发证书,并鼓励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成绩来。吉黛娜老师把所有的教具,以抓阄的形式分到每个学员手中,我获得了一把卡尺,有的同学获得了一件完整猫科的骨骼标本。吉黛娜老师还以她对每个学员的观察,概括出每个人不同的特点,用最佳赞美词送给每个人,送给我的一句话是:“最佳服饰者”。
1992年动物考古学训练班结业后与贾兰坡先生合影,右侯亚梅
1992年动物考古学训练班结业证书
三周的时间,训练班的同学们生活、学习在一起,课外吉黛娜老师和我们一起开过篝火晚会,有时男同学会在晚上打篮球,女同学会沿坝儿河散步,聊聊各自的工作和生活,现在回忆起来,那可真是一段难忘的美好时光。同学之间建立了很好的关系,从那以后,我和陈全家、胡松梅、侯亚梅、赵凌霞等同学成为了一生的好朋友,我们常常一起参加国内、国际的动物考古学术讨论会,相互交流、分享彼此动物考古学的研究心得和成果。
除了动物考古学之外,还有一件小事令我念念不忘。训练班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美国人,看到吉黛娜老师常穿一件圆领无袖可套在体恤外面的黑色连衣裙,很是喜欢,我偷偷地把连衣裙的样子画下来,周日回北京城里,买一块布料拿到家附近的温州人开的裁缝铺去加工。一周后,我穿着温州裁缝制成的和吉黛娜老师同款连衣裙坐在课堂时,吉黛娜老师一下子就发现了,课间她问我裙子的来路,对温州裁缝的手艺惊叹不已。训练班结束后,吉黛娜老师在前门买了一摞各色丝绸布料,让我陪她去找那家温州裁缝,一口气做了五六套件衣服,其中一件是为她八岁女儿做的中式旗袍。几天之后,又和吉黛娜老师一起取上一套套质地上好,且又合身的衣服,吉黛娜老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她坚持要请我在附近燕京饭店的咖啡厅喝咖啡。这段回忆让我认识到,只要有机会,国与国之间的人们相互学习、文化交流是多方面,甚至是随时随地的,大到学术交流,小到服装样式。
除去爱情,交流是人类另一个美好的永恒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