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敦煌遗书数据库”(dhyssjk.dha.ac.cn)正式宣布上线。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敦煌研究院发布的是一项全球敦煌文献资源共享平台,内容包括敦煌文献的基本信息、数字图像、全文录文和相关研究文献目录四个部分,数据库同时提供汉、藏文文献的全文检索和图文对照浏览。
敦煌遗书指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公元4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包括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献等,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敦煌遗书数据库
敦煌藏经洞为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大发现之一,但由于晚清国力衰落,致使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流散于全世界各地,总数在7万件以上。目前敦煌遗书分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国数十家收藏机构,一直缺乏一个完整的联合目录。
2012年,由敦煌研究院主导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立项,旨在利用现代数字技术,对敦煌遗书进行数字化处理,将各地所藏敦煌遗书资源信息汇集在一起,建立完整的敦煌遗书信息资源总库,以期进一步实现全球各地所藏敦煌文物的数字化回归,为全球学界提供完整的敦煌遗书数据。
敦煌遗书数据库搜索功能
敦煌遗书数据库文献搜索
时任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的马德研究馆员担任项目首席专家,联合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许端清教授,共同组建研究团队。从“敦煌遗书数据库”官网了解到,《敦煌遗书数据库建设》分敦煌遗书数据库理论研究、敦煌遗书数据库关键技术研究及软件系统开发、敦煌汉文遗书库、敦煌藏文遗书库、敦煌遗书研究文献库和数字化成图像摄影采集和数字图像编辑工作等六个子课题。在对“敦煌遗书数据建设”的目的、意义、方法、手段及其前景分析等方面的探索的基础上,经过近九年探索,研发完成了敦煌遗书数据库软件系统,支持敦煌遗书的录入、检索浏览、输出等管理与使用功能,具体包括数据录入功能、检索浏览功能、输出功能、数据库维护功能等,为各子课题的研究成果数据入库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还开展了遗书缀残技术研究,实现了遗书残片关联检索功能。2021年5月,该项目顺利通过结项评审。
Dy.001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局部)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强调敦煌研究院“要通过数字化、信息化等高技术手段,推动流散海外的敦煌遗书等文物的数字化回归,实现敦煌文化艺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数字化共享。”
赵声良、郑炳林、马德共同启动敦煌遗书数据库平台
“敦煌遗书数据库”正式宣布上线当天,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研究馆员、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所长郑炳林教授、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原所长马德研究馆员,共同启动了敦煌遗书数据库平台。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研究馆员现场演示介绍了“敦煌遗书数据库”的基本功能。
赵晓星现场演示“敦煌遗书数据库”的基本功能
据了解,2022年,敦煌研究院将“敦煌遗书数据库”作为工作重点之一,集中敦煌文献研究所专家学者继续升级完善。已建成的“敦煌遗书数据库”主要内容分为遗书基本信息、遗书数字图像、遗书全文录文和遗书研究文献信息四大部分,广大专业工作者和敦煌学爱好者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轻松、方便、快速的从中找到需要的相关信息,其中汉、藏文遗书的录文检索和复制使用是同类数据库所不具备的。
目前,敦煌研究院正在根据与法国国家图书馆的合作协议,补充完善法藏敦煌文献的相关数据,并进行汉藏文献的全文录文与收录。未来,敦煌研究院将继续对流散于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文献进行全面的整理与收录,实现敦煌藏经洞文献文物的数字化回归,为全世界敦煌学者与爱好者们提供最便捷的敦煌文献数据共享平台,并推动全彩印《敦煌文献全集》的出版工作。
附:“敦煌遗书数据库”中部分数字文献
第1条:Dy.001 归义军衙府酒破历
现状:首缺尾残。粗白麻纸。卷长24厘米,卷高30厘米。天头1厘米,地脚残缺,无界栏,行宽2厘米。两个半张纸。前纸9行,后纸2行,行25字,共11行。
说明:此卷同青山庆示捐献的Dy.369号、法藏P.2629号可以缀合,此为第一段。青山庆示捐赠的酒破历,四十年代董希文先生任职于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时,曾是董先生的收藏品。董先生离敦开敦煌前,艺术研究所临摹了副本。后来施萍婷先生撰写《本所藏〈酒帐〉研究》一文时,已将董先生藏品录文与P.2629号录文一交发表。
印鉴:卷中有两方“归义军节度使新铸印”(其中一方只乘半边字)。阳文,纵长方形,纵6厘米,横5.7厘米。
收藏地:莫高窟
第2条:Dy.002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二百五
子目:初分难信解品第卅四之六十九
首题:大般若波罗蜜多(原卷脱“多”字)经卷第二百五十
按语:任子宜(一九○一年至一九七二年),名禄,字子宜,敦煌人。解放前曾任敦煌县教育局长、民众教育馆馆长等职。解放后任敦煌县文教卫生科副科长等职。生前为甘肃省政协委员。
现状:首全尾缺,讫“身触为缘”。 白麻纸。卷长28.5厘米,卷高27.2厘米。天头3.5厘米,地脚3.5厘米,乌丝栏,栏宽1.72厘米。行书17字,总15行。
参照:唐玄奘译。经文见《大正藏》第6册第0220號,第261页B栏7行至第26行。
印鉴:经题下有“任录子宜”阳文收藏印,正方形,纵横各1.4厘米。
收藏地:莫高窟
第3条:Dy.003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第一百六十二
子目: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六十
现状:首尾俱缺,起“是布施波”,讫“亦不可得”。白麻纸。卷长46.6厘米,卷高29厘米。天头3.4厘米,地脚3.1厘米,乌丝栏,栏宽1.64厘米。书28行,行17字。1纸,总28行。
参照:唐玄奘译。文见《大正藏》第5册第0220号,第873页C栏第1行至第27行。
印鉴:卷首有一方“任子宜”阳文收藏印,纵长方形,纵1.2厘米。横0.65厘米
收藏地:莫高窟
第4条:Dy.004优婆塞戒经卷第七业品第二十四之余
首题:优婆塞戒业品之余卷第七
按语:从此卷的首题可以看出其分卷与《大正藏》相同,而分品却不同。这分卷分品问题,是研究中国大藏经史难得的资料。
现状:首题:优婆塞戒业品之余卷第七。首全尾残,讫“常有恶戒”。前有引首,背面题签:“(上残)卷第七”。白麻纸。卷长77厘米,卷高27.8厘米。天头1.3厘米,地脚1.1厘米,乌丝栏,栏宽1.58厘米。两个半张纸,前纸10行,后纸22行,行18字,总32行。经中有颠倒符,有墨笔校勘。
参照:北凉昙无谶译。文见《大正藏》第24册第1455号,第1069页C栏第4行至第1070页A栏第13行。
收藏地:莫高窟
第5条:Dy.005 佛说佛名经卷第十四
按语:《佛说佛名经》有北魏菩提流支译的十二卷本,有失译人名的三十卷本。此卷乃三十卷本。
现状:首缺尾残,起“南无旃檀佛”,讫“世界普照佛”。黄麻纸。卷长37厘米,卷高26.5厘米。天头3.8厘米,地脚3.2厘米,乌丝栏,栏宽1.8厘米。每行字数不等,总21行。
参照:经文见《大正藏》第14册第0441号,第236页C栏第12行至第237页A栏第1行。失译三十卷本。
印鉴:卷首有“任录子宜”阳文收藏印,正方形,纵横各1.4厘米。
收藏地:莫高窟
第6条:Dy.006 妙法莲华经卷第七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首题: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第廿四(“廿四”二字原卷残缺)。
现状:首全尾残,讫“三味集一”。硬黄纸。卷长22.6厘米,卷高25.9厘米。天头3厘米,地脚3.2厘米,乌丝栏,栏宽1.8厘米。总13行。完整者只有最后1行,书17字,其余每行仅存8至14字。
参照:后秦鸠摩罗什译。经文见《大正藏》第9册第0262号,第55页A栏第16行至29行。
收藏地:莫高窟
第7条:Dy.007 大慈如来十月廿四日告疏
首题:大慈如来十月廿四日告疏
题记:兴安三年(454年)五月十日谭胜写/传教人愿生生之处长直弥勒。
按语:告疏正文无一行完整,致使全文不能卒读。但意思仍可知大概:得此告疏者,须传与他人;传者得益,不传者“死入地狱,无有脱期”。此卷为敦煌文献中唯一一份告疏,它充分反映了北魏时期民间的弥勒信仰,是绝好的民俗史料。“兴安”为北魏文成帝年号。土地庙出土。
现状:首尾俱全,上部基本完好,下部残缺。白麻纸。卷长37.1厘米,残高21.9厘米。天头1厘米,无界栏,行宽2厘米。行最多存18字,总18行。已托裱。
说明:告疏正文无一行完整,致使全文不能卒读。但意思仍可知大概。土地庙出土。
收藏地:莫高窟
第8条:Dy.008 维摩诘经卷下观人物品第七
按语:维摩诘经有两种译本:三国孙吴时支谦所译者为上、下两卷本,姚秦鸠摩罗什所译者为上、中、下三卷本。两者品数相同,而品题不同,经文也不同。敦煌写经中的《维摩诘经》,多为鸠摩罗什译本,而支谦译本十分罕见。土地庙出土。
现状:首尾俱残,起“人行自然”,讫“问何等不”。白麻纸。卷长32.2厘米,卷高24.5厘米。天头0.9厘米,地脚1厘米,乌丝栏,栏宽1.68厘米。两个半张纸,前纸9行,后纸2行。行最多书18字,总18行。天头有墨点提行符。
说明:天头有墨点提示符。土地庙出土。
参照:吴支谦。文见《大正藏》第14册第0474号,第528页A栏第29行至B栏第17行。
收藏地:莫高窟
第9条:Dy.008V 涅槃无名论第四
首题:涅槃无名论 释僧肇作
按语:从字体看,此经书写时间稍晚于正面经文的书写时间,约在北朝晚期。
现状:首全尾残,讫“问无为宗”。白麻纸。卷长32.2厘米,卷高24.5厘米。天头0.7厘米,地脚0.5厘米,乌丝栏,栏宽1.8厘米。行书17至24字,总12行。后5行上部残。
参照:后秦长安释僧肇作。经文见《大正藏》第45册第1858号,第157页A栏第12行至28行。
收藏地:莫高窟
第10条:Dy.009 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卷第十二
首题:佛说灌顶章句拔除过罪生死得度经
题记: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五月十五日。
按语:题记写在首题的右上方,并非专为此经而写。从界栏外又重复写了一则经题来看,这是一段报废了的写经。题记与废经为同一人所写。“太和”为北魏孝文帝年号。土地庙出土。
现状:首全尾缺,讫“手前白佛”。白麻纸。卷长11.7厘米,卷高26.8厘米。天头2.1厘米,地脚2.4厘米,乌丝栏,栏宽1.7厘米。行书15五字,总7行。
参照: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经文见《大正藏》第21册第1331号,第532页B栏第7至15行。
收藏地:莫高窟
(本文综合自甘肃省文物局 、敦煌遗书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