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题材创作进一步深化是当前网络文学在优化内容结构方面最引人瞩目的现象。2022年8月,中国作协网络文学中心发布了《2021年中国网络文学蓝皮书》,在关于总体发展状况的总结中,“现实题材创作塑造时代新人形象,数量质量同步提高”被看作是年度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这已是2017年《蓝皮书》开始发布以来第五年做出类似的判断;再往前追溯,至迟自2012年起,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活跃就引起了社会关注,中国社科院组织编写的《中国文情报告》(2012-2013年)即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和市场分割,网络文学走向两个极端的趋势愈加明显,一头是现实,一头是神话。”“现实题材创作积极反映读者关切,改革开放、奋斗创业、科技创新、乡村教育、生活婚恋等成为表现热点。2021年全国主要文学网站新增现实题材作品27万余部,同比增长27%,现实题材作品存量超过130万部。‘90后’成为现实题材网文创作主力,占比近五成”,2021年《蓝皮书》中的这些数据,显示出当前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持续走热的态势。
回顾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幻想类作品曾经一家独大,在大众文学阅读中占有最大市场份额。由于玄幻奇幻、仙侠修真、都市异能、穿越架空等以虚幻故事为主的类型小说“霸屏”,网络文学曾一度被贴上了“装神弄鬼”的标签。十年之后现实题材逐渐回归,新增作品中的比例逐渐上升到占据半壁江山,这一格局的形成不仅说明与读者和市场互动中的内容转型,更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在社会综合力量的引导下,网络文学面向鲜活而广阔的时代生活现场,主动承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讲好中国故事、书写人民生活、传递中国精神的实践成果,标志着网络文学在主流化、精品化和国际化进程中进入了新阶段。
“现实”在网络文学中的地位变化
将现实题材创作的兴起称作回归或复苏,是否意味着它们曾经活跃在网络文学数目众多的类型阵列中?事实的确如此。20世纪90年代,诞生初期的网络文学为社会带来第一波次阅读冲击的作品主要是现实题材。虽然1997年连载的玄幻小说《风姿物语》(罗森)被一些学者看作是网络文学的开山之作,但同期被读者热捧的《台北爱情故事》(Plover)、《第一次的亲密接触》(痞子蔡),以及被誉为早期网络文学“五匹黑马”的邢育森、宁财神、俞白眉、李寻欢和安妮宝贝的作品,几乎都是从现实中取材。特别是《第一次的亲密接触》以新颖的网络语言讲述了一个借助网络发生的爱情故事,处理的是网络时代年轻人鲜活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在台湾发布的在线版及经由大陆出版的实体书引发了持续性的阅读狂潮,堪称史上第一部影响深远的网络文学经典名著。现实题材作品在阅读市场上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网络文学商业化前期,当时的高人气作品还有《晃动的生活》(黑可可)、《永不原谅》(尚爱兰)、《蒙面之城》(宁肯)、《毕业那天我们一起失恋》(何员外)等。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实体书书影
2003年10月,起点中文网全面实行付费阅读制度,并将读者对作品的付费额按比例分配给作者,读与写的空间被市场化,网络文学从此步入商业时代,在获得了新动力后开启了新的发展模式。在这之后,尽管出现了《上海夏天》(苏昱)、《草样年华》(孙睿)、《最后一颗子弹留给我》(刘猛)等引起市场反响的佳作,但真正的“封神”之作已悄悄转移到幻想题材中,奇幻武侠小说《诛仙》(萧鼎)、修真小说《飘邈之旅》(萧潜)、科幻小说《小兵传奇》(玄雨)、穿越小说《梦回大清》(金子)等一批具有类型创新意义的作品“一战成名”,成为“网络造星机制”的首批受益者。它们所掀起的阅读风暴带动玄幻小说进入社会主流话语场中,市场占有率逐年攀升,客观上导致现实题材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网络文学五年普查》(2009-2013)中在对网络文学类型进行全面考察后指出,“网络文学作品从2009年开始呈现比较稳定、明显的题材划分,类型化写作趋势明显”,但当时起点中文网、榕树下、晋江文学城、幻剑书盟、红袖添香等主要网站中没有一家将现实类单独列出,少量现实类作品只散布在青春、职业、言情、商战等类型下,不为人注意。
幻想类题材创作为网络文学阅读提供主要资源,这一状况一直延续了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这导致了现实题材作品几乎淡出读者视野的后果:在中国作家协会指导下,中文在线旗下的17K网站与《长篇小说选刊》于2008-2009年联手承办的“网络文学十年盘点”中,上榜的“十佳人气作品”中没有一部是现实题材,在2011-2012年磨铁中文网举办的新世纪十年“十大经典作品和十大经典作家”网络评选中,十部“经典作品”中只有“一部半”现实题材,一部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半部”是描写“豪门恩怨”的“想象现实”类小说《千山暮雪》。“现实”的地位一落千丈。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实体书书影
分析现实题材在网络文学创作和阅读中的趋势变化,与作家的“现实”观念和对待现实的立场,以及网络文学所承担的社会功能有关。首先开始在网上进行文学创作的是“以键换笔”从传统文学进入互联网空间的文学青年,他们受到印刷文学传统的驱使,仍然以个性化的审美创造和对自我的表达作为追求。因此早期的网络文学带有浓浓的“文青味”,作者自己身在现实生活中的审美感悟是主要的表现对象。彼时网络小说里的世界虽然以数字化的形式建构在虚拟空间中,但作者成长和赖以表达的生活经验是在现实中形成的,网络文学是作为创作者日常生活在网上的延伸而存在,所反映的生活经验主要是被现实所规定的。这也使得“网络文学”这一概念当时并不仅仅指小说,而包括了诗歌、散文、非虚构等与传统文学相对应的各种体裁。
这种情况伴随网络应用经验的增加而改变。互联网从信息传播工具到为大众提供虚拟生活空间的转换,使其在文化意义和精神层面上成为逃避现实、体验虚拟人生的处所。从网聊到网恋,从论坛版主到网游中的非玩家角色,网民在网络空间里享受着在现实中无法获得的独特生命体验。反映到文学中,摆脱“现实”的束缚而进入虚构场景,离现实规律越远越能体会到自由快感的故事世界成为网民文学阅读中的“刚需”。以玄幻小说为代表的幻想类作品由此进入了“黄金时代”,特别是具有网络生存经验的“网生代”入场,更将这一浪潮推高。同时,资本凭借敏锐的嗅觉,很快意识到网民集体性的精神症候会形成庞大的市场需求。受此影响,幻想类作品受到资本鼓励而成为网络文学创作的题材高地,客观上削弱了现实题材创作的地位。尽管其间仍有一些优秀的“现实向”作品出现,但始终不温不火,代表网络文学创作最高成就的作品仍需在玄幻类型中拣选,直至进入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再度兴起。
现实题材的新崛起及其进路
现实题材创作兴起作为一种现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之所以说“出现”而非“复现”,是因为网络文学诞生初期并未预判到后来玄幻小说的强劲势头,因而只像传统文学那样没有从题材角度加以重视和评说——是以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作品连续出现为标志的。其中包括:《大江东去》(阿耐)、《遍地狼烟》(历史现实类,菜刀姓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辛夷坞)、《何以笙箫默》(顾漫)、《如果蜗牛有爱情》(丁墨)、《微微一笑很倾城》(顾漫),以及《烽烟尽处》(历史现实类,酒徒)等。这些作品通过改编为影视剧或被读者阅读点击“捧红”的“品牌效应”激活了现实题材创作的沉寂局面。它们让业界意识到,面对现实和历史生活,读者不只是选择逃离和想象,同时也需要进入和感受。尽管其中有些作品只是“现实向”而非严格的“现实题材”,但它们共同昭示了在千姿百态的文学光影中,“现实”一直是一股强劲的动能,并随着大众阅读兴趣的转化和提升蓄势待发,直至如今跃上葱茏。
《大江东去》实体书书影
更重要的是,现实题材创作还具有更为重大的时代使命。2012年,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新征程,网络文学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关键节点。党的文艺政策立足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文化软实力,积极回应人民对优秀文艺作品的热切渴望,为现实题材创作增添了新动力、提供了新契机,全社会形成了加强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的新语境。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适应形势发展,抓好网络文艺创作生产,加强正面引导力度。网络文学从此成为社会主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中央出台《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把组织实施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科学编制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和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等专项创作规划作为加强优秀作品创作的核心举措。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现实题材创作的方向更加明确;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健全重大现实、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题材创作规划组织机制,加强农村、少儿等题材创作,不断推出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人民新创造的文艺精品”,作为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根本方法得到强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现实题材创作被纳入文艺工作心系民族复兴伟业、描绘新时代新征程恢宏气象的主要方向,成为网络文学进入新时代后的重要遵循。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一批助推网络文学出精品的全局性体制机制得以建立,并在创作领域发挥了重大引导作用。其中,倡导和扶持现实题材创作、推介和奖励现实题材作品成为一个基本原则。2015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启动了“优秀网络文学原创作品推介”活动,首批上榜的21部作品中有14部为现实类或历史现实类作品;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开始部署“优秀现实题材和历史题材网络文学出版工程”,专项鼓励现实和历史题材创作。2014年,中国作协开始尝试发布“中国网络小说排行榜”,持续多届后于2020年推出了涵盖范围更广的“中国网络文学影响力榜”,榜单评选过程中明确要求现实题材作品要占有一定比例;中国作协年度重点作品扶持也向网络现实题材创作倾斜。此外,对现实题材创作的鼓励成为自上而下的系统工程,各省级作协和各文学网站在常规工作、奖项评选、作家培训等方面突出现实导向,形成了以现实题材带动和引领全行业发展的新局面。
《重卡雄风》实体书书影
在政策引导和读者的推动下,网络文学现实题材创作进入新高潮,一大批精品佳作获得读者好评和社会肯定,并借助IP改编转化为实体书、影视剧和有声书等多种形式,持续吸引着不同社会圈层的受众。《复兴之路》(wanglong)、《岐黄》(漱玉)、《糖婚》(蒋离子)、《南方有乔木》(小狐濡尾)、《朝阳警事》(卓牧闲)、《明月度关山》(舞清影)、《网络英雄传》系列(郭羽、刘波)、《北斗星辰》(匪迦)、《浩荡》(何常在)、《重卡雄风》(晨飒)等作品直面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聚焦火热的时代生活,反映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精神追求,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产生了重大社会效益,在网络文学主流化进程中持续发力,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现实题材创作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从自发到自觉、从市场主导到政策引导、从自主选材到聚焦主题的发展过程。分析变化背后的原因和动力,主要在于社会提升了对网络文学的功能认知。长期以来,我们将娱乐性和消遣性指认为网络文学的主要功能属性,却忽略了任何文学形态都应该具有的文明教化作用。现实题材的兴起和发展,是网络文学功能纠偏和价值回归的主要表现。进入新时代,网络文学发挥“寓教于乐”的作用,不仅要为读者提供有益的精神食粮,更要在建设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扮演新的角色。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网络文学必将能够提高处理现实经验的能力和水平,通过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忠实履行好用情用功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的使命任务。
(本文原载于《文艺报》2022年9月2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