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当材料进入艺术创作视野,会有哪些创意和挑战?

当材料进入艺术创作视野,成为艺术创作意向的时候,它就显得不同。而材料随着年代不断更新,对艺术家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当材料进入艺术创作视野,成为艺术创作意向的时候,它就显得不同。而材料随着年代不断更新,对艺术家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

近日,作为上图东馆的开馆季活动之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旗下艺术设计国际传播品牌“艺术之桥”在上图东馆发布了“年度系列”艺术家、设计师和民艺三组获得者,分别由中国当代艺术家建伟、如恩设计研究室、法国漆艺艺术家文森·漆获得。同时,围绕“材料”这一当代艺术创作中最活跃的因素,7位艺术设计界人士为上图东馆读者带来一场主题为“材料:时间与进化”的艺术沙龙活动。

上图东馆


“艺术之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及其下属海外公司——英国ACC艺术图书出版集团与澳大利亚视觉出版集团共同发起。五年来,艺术之桥“年度系列”相继携手国内艺术家徐冰、白明、金宇澄、冷冰川、朱赢椿、杨明洁、许刚、张永和、徐卫国、朱哲琴、魏劭农、沈榆,国外艺术家和设计师Patrik Schumacher、四代田边竹云斋等,出版英文图书10余册,在全球范围发行;在国内外举办艺术设计论坛和沙龙,邀请中外艺术家、设计师和学者就每年的命题展开讨论,并把中国艺术家的独特艺术作品推介至海外。今年的“年度系列”艺术家也将与“艺术之桥”携手,在国际出版、艺术展览等领域展开为期一年的艺术设计国际传播工作。

沙龙对谈现场


沙龙对谈现场


在“材料:时间与进化”艺术沙龙上,创作者们分享了他们对材料革新的感悟。什么是材料?一块木头、一种染料、一块布料?对于艺术家来说,材料的选择性非常丰富,但它已经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物理层面的意义。当代艺术家徐震在沙龙对谈上表示:“艺术家的材料更多的还囊括了人的经验、对社会的理解。艺术家需要与时俱进,而‘与时俱进’这个词语本身也是一种材料。你需要知道这个时代或者最近这个时代发生了什么,人们是如何认知,你对这种认知有什么样的看法,这就是艺术家的材料。”

就徐震所谈的这点,汪建伟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用绘画、雕塑、装置这些词语来形容艺术已经显得远远不够了。“在这个共生进化的社会之中,时间是人的视角,而艺术家本身也处于变化之中,艺术家就是材料之一,所以材料已经演变为了更大意义上的物种间的关系。艺术家跟社会的关系,其实也是材料之间的关系。”

汪建伟作品


汪建伟提到自己过往创作案例时,曾大量用到澳松板。而他又一次发现,芒种节气后,澳松板会发黄,它的密度和重量都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我对它一两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了解瞬间作废。我怎么办?我跟它之间,到底是我决定它,还是它决定我。在今天,我们深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里,你自己本身就应该是这个事物变化中的一分子,这个才是真正我们理解的材料,这也是进化的一部分。”

谈到新媒体艺术时,汪建伟认为媒介的过度使用也是知识的过度使用,新媒体成为了思想、知识和各种理论概念的衍生品,但在媒介过度使用的情况下,艺术家如何再去创新,这对艺术家来说也是一个新的挑战课题。

文森·漆作品


“年度民艺”获得者文森·漆来自法国图卢兹,启蒙于加斯东·隋斯、让·杜南等法国漆艺装饰艺术家,早年在法国从事古董家具修复与大漆历史文化研究。然而文森在尝试了很多创作媒介后依然无法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直到他在中国遇到大漆。在中国扎根的15年里,文森逐步打破了漆画与漆器等传统概念的束缚。他不喜欢用玻璃、铝制品、陶瓷等材料做漆胎,觉得这些材料太“冷”,而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材料被他视如珍宝——米袋、竹篓、鸡笼、面条、芝麻,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灵感和工具。

文森·漆说:“我选择的材料,都是让我觉得温暖、有生活气的、有时间痕迹的东西。创作一件作品的过程,就好像你种一棵树需要很多不同的研究以及灵感促成它最后长成大树,我的创作过程也是基于此,有很多来自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民族,不同材料的调研,最后把这些融会在作品创作中。在创作过程中有些是用到布料,我很久之前去过侗族,研究侗族的侗布是怎么编织出来的,要学会把这个布织出来,大概五六年时间我去研究机器,织布,先从棉花开始,弹棉花,拉线,这是不停失败,不停实验的一个过程。”

百里千刀一斤漆。今年夏季,文森·漆跟随着漆农凌晨三、四点起床,走山路,爬上漆树割开一道道口子,收集漆树里的白色黏性乳液。上山割漆,对他来说这是了解漆生产的过程,并了解物质的变化,这也是他创作的一部分。

改造后的融设计图书馆


改造前的融设计图书馆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李翔宁认为,过去,艺术门类区分清晰,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工匠各司其职。如今,每一个人的身份都在转化。比如,在汪建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金属材料与澳松板的搭接,有某种建筑感在其中。而文森·漆的身份也很难界定。“假如把不同的职业分工看作材料,它们也在不断演变,随着时间在交融,这是当代艺术的有趣之处。”

张雷作品“飘”椅


杭州融设计图书馆创始人张雷与策展人、书籍设计师简枫的对谈基于彼此的工作经历。张雷拿椅子举例,他认为做一把椅子对艺术工作来说是非常困难的,椅子只有椅面、椅背与四根支架,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设计免不了与前人有重合之处,但如果在做油纸伞的过程中可能就会迸发出做椅子的灵感,对他来说这就是材料与工艺给他的灵感。而研究中国传统手工艺,并将它解构成材料,这是张雷一直在做的工作。

作为书籍设计师,简枫认为对于材料的运用也是她一直在探寻的问题,书籍设计同样依赖于材料的限制,但如何在材料上创新与颠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作为一个做书人,站在出版的角度,她对书籍抱有信心,对书籍的形式同样抱有信心。

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也在沙龙上分享了自己对建筑与艺术的观点,这个秋季,11.5万平方米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对外开放。与形似太湖石的建筑一起迎接读者的,除了书籍还有10件量身定制的公共艺术品。“上图东馆的建设过程,实际上就包含了建筑、艺术和设计。期待‘艺术之桥’的作者和艺术家,能与东馆的不同主题馆发生更多连接,与读者进行更多互动。”陈超说。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