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一书是南京大学教授颜世安以隐者传统和道家思想为背景,以郭象所注三十三篇本《庄子》为依据,博采庄子研究众家之长,解说庄子、阐释庄子的游世思想和道论的著作。
颜世安教授认为,庄子深刻理解人生天地间的孤弱与卑微,并不相信像隐士一样归隐田园、寄情山水能够解决问题,因此独倡游世,表面上随遇而安,内心却冷眼旁观、傲守孤独。本文摘自该书第二章《痛苦意识》。
庄子生逢乱世,他对乱世之中个人所遭遇的种种痛苦有独特体验。这种痛苦的体验,是庄子思想的起点。
庄子思想容易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浪漫与虚无。现代文化人中间,喜爱庄子思想的,多因其浪漫自由。浪漫自由是一种摆脱世俗功利心境的超脱精神。这种精神返回了心灵本来意义上的无所负荷,并由此转生出艺术的品趣。而批评庄子思想的人,则因其虚无软弱。从精神实质上看,庄子摆脱世俗功利的心境,是源于他把现实世界视作一片虚无,在这虚无的世界里,一切皆当不得真。这种态度使人丧失了起码的认真之心和做人的勇气。由此得到的浪漫自由,乃是环绕虚假的幸福火焰跳起的舞蹈(这一说法引自朱大可文章《亚细亚痛苦及其消解模式》)。
对浪漫自由的赞许和对虚无软弱的批评,都抓住了庄子思想中某种重要的东西,但是,都未能从根源处理解庄子。庄子思想的精神根源,实际上是对人生痛苦的感受。庄子行文风格诙谐洒脱,充满对一切满不在乎和冷眼旁观的冷嘲之意,这常常使人误以为,庄子思想的主旨是教人在任何黑暗苦难的环境里都能心平气和,甚至能体会由安顺平和而来的内心快乐。自从晋人郭象注庄以来,这已成了一个理解庄子思想的传统。有的古人注庄,直接就认为庄子是教人快乐的。但是实际上,庄子的痛苦感受,并没有真的被毫无心肠地遗忘。正因为这种痛苦意识发生作用,庄子思想才贯穿着与现实世界激烈对抗的精神。庄子确实主张对世事冷漠淡然,但这并不是出自天性,而是出自十分用力的自我劝说。他这样用力劝说人们(也劝说自己)淡忘一切,逍遥游世,不是为了与现实和解,乃是为了以故意做出的玩世不恭来表达内心深处不可消去的恨意。庄子思想的本质是与某种埋在精神深处的痛苦结合在一起的。若不能把握这种痛苦,对庄学的理解就会走上轻浮一路。郭象注自有独到之处,算得上是大手笔,但就是失之于宣布一种轻浮的快乐,而这种快乐并非庄子本意。
古今的注庄解庄者也多有人重视庄子的痛苦意识。最早解释庄子思想的《庄子·天下》,就说庄子是“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唐成玄英《庄子疏》说庄子是“叹苍生之业薄,伤道德之陵夷,乃慷慨发愤,爰著斯论,其言大而博,其旨深而远,非下士之所闻”。后来注庄者如宣颖、刘文英、王先谦等,都注意到庄子的痛苦。他们的见解,对我们准确理解庄子思想有启示作用。本章将对庄子痛苦意识作一个稍有系统的分析。这种分析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对人世间黑暗和痛苦的体认是庄子思想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分析庄子思想不应将这一部分遗漏,否则即容易误以为庄学主旨是追逐一种无心肠的快乐。另一方面,在庄子的痛苦意识中,体现了庄子为人的一个基本品格,就是太过认真乃至书生气地看世界。庄子固然生活在一个苦难深重的时代,但是许多人照样兴高采烈地为他们的利益和私趣而奔走。如果不是有一种书生的认真和呆气,怎么会觉得日常奔逐私利的生活中,竟然埋藏着那样多使人难以忍受的污秽与罪恶,以至于非把现实世界看作一片无意义的荒原不可?
本书分析庄子思想,认为庄子思想是由三个有内在联系的部分组成。一、痛苦的体验(第二章);二、游世的态度(第三、四章);三、道的理想(第五、六章)。其中贯穿的便是一种认真的精神。“认真”这两个字是本书分析庄子思想的纲。这里的“认真”是指一种生命气质而不是技术态度。庄子对人生痛苦的体验,是由于做人太认真,以为人必须要有合乎理想的生活方式。马马虎虎的人,聪明取巧的人,都不会有他那样的人生痛苦感受。庄子追求游世逍遥,是因为意识到认真的痛苦,因此提出种种理由劝自己(也劝世人)不要认真。他虽然夸张地渲染不认真的轻松自得,内心却不能真的轻松,而是激烈地与世道对抗。最后,道的世界是自然真实世界的呈现,这种呈现把现实的人生世界宣布为假,把一个理想主义的世界宣布为真。其中贯穿的就是人应该有一个理想的居住世界这一纯良认真的意图。这三个部分,后两个部分理论意义更大,也更为人们所关注,但第一部分是庄子思想赖以展开的精神根源。分析庄子思想,应从这一个部分说起。
《游世与自然生活:庄子评传》,颜世安著,浦睿文化|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