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对话文物学者高蒙河:古船“活起来”,讲述新故事

继“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4天后,11月25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沉箱顺利入坞,“安家”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

继“长江口二号”古船在长江口水域成功实施整体打捞4天后,11月25日,“长江口二号”古船沉箱顺利入坞,“安家”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

古船整体打捞出水、入坞以后,将转入考古与保护新阶段。未来,作为历史建筑的老船坞也将“华丽变身”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澎湃新闻·古代艺术》近日专访了中国文物学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高蒙河。他表示,上海船厂旧址作为这座城市的工业遗产,其本身也在诉说着辉煌的过往;而"长江口二号"古船被称为尘封了历史的“时间胶囊”,在此处“安家”后,既能讲述上海老船厂工业遗产的故事,同时又有“长江口二号”古船新故事的注入,将会是双重意义的叠加

高蒙河表示,我国长期遵循实施的文物工作方针今年新增加了“让文物活起来”这一条。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保护利用正逢中国文物工作方针发展转型的重要契机,符合新时代文物工作精神。

奋力轮进入吴淞口(by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总站)


澎湃新闻:您如何看待“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实施整体打捞这一考古事件?

高蒙河:“长江口二号”古船整体打捞的成功实施,体现出了几个“世界级”的中国价值和上海亮点。

首先这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水下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项目。通常沉船考古基本上有原址保护、围堰发掘、拆解打捞、整体打捞四种方式。原址保护是在古船遗存没有遭受威胁情况下采取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不去动它;第二、提取船上文物后拆解打捞沉船,这是比较常见的取物拆船的方式,然后再把船复原起来,但破坏了船的本体性特别是船货与船体的整体关系。第三种是采用围堰抽水就地进行对古船做发掘清理,但在水流湍急的长江口围堰困难太大,还会影响主航道繁忙的运输;第四种是特制沉箱将沉船、文物和船用属具与其周围海水、泥沙按照原状一次性吊浮起运整体打捞。具体采用哪种打捞方式,要根据不同的遗址所处的水况环境情况来进行缜密考量和策划设计。

弧形梁穿梁现场


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采取的是第四种整体打捞的方式。这一方面是基于中国特别是上海社会经济综合实力的考量,另一方面也借鉴了2007年“南海一号”沉船整体打捞的成功经验,最终采取了这样一种难度最大但创新性更强的打捞模式。这种整体打捞模式的优势在于:第一,它的原真性得到了真实保护;第二,它的整体性得到真正保护,所有古船保留的本体、船货、遗址周边的泥土等历史信息,都能够通过整体打捞完整地提取到陆地上来,这对于古船沉没原因、造船技术, 贸易航道等信息的研究和今后的保护利用更有帮助。

第二,在世界首创最先进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这是上海各方为“长江口二号”打捞专门研发的一种先进技术,比起“南海一号”当时中国还没有专业考古打捞船来,这次专门设计建造了“大力号”和“奋力号”的水下考古专业船,这种考古加科技的创新成果堪谓世界首创、中国原创、上海独创。

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出水俯视图


第三,它是世界首次古船集古船打捞、整体迁移、考古发掘、文物保护与博物馆规划建设同步实施的项目。过去比较传统的古船考古方式是按先发现、再保护、后展示的时间先后流程线性推进的,但这种理念和做法的不足之处在于,那会造成沉船打捞出水后在陆地环境上周期变长,不利于文物保护。而“长江口二号”古船成功打捞后,按照事先的筹划,它将被直接运送到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一号坞“安家落户”。古船入坞后马上就能进入到一个跟出水区域水下环境相对比较接近的水环境中,降低水环境变迁不平衡所带来的损害。而且还会在一号坞搭建一个考古保护大棚,考古人员将会在考古大棚内进行考古清理,里面温湿度、微环境都能得以控制,而且发掘和保护过程还会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真正做到“边发掘、边保护、边研究、边展示”的多边平行推进新模式。

2022年11月25日 长江口二号古船顺利入坞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摄)


第四,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这次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保护项目正是在这样的指导思想和考古方向上,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考古学的一次卓越实践,将向世界展示新时代、中国式水下考古的新实践、新风采、新成果。

第五,中国水下考古迈入世界一流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水下考古历经35年发展,从诞生之初我们“借他山之石”,向荷兰、法国、日本、英国学习,经过“南海I号”水下考古项目的最初实践,我们进入了水下考古大国的行列,这次“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成功打捞、保护和利用的重大考古项目,标志着中国将迈入水下考古强国的行列,并为世界水下考古提供中国经验、中国方案、中国智慧。

澎湃新闻:综合已知的沉船和船载文物信息来看,您认为“长江口二号”古船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高蒙河:这次“长江口二号”古船水下考古项目可以看作是抢救性发掘项目。众所周知,考古发掘大体上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主动性考古发掘,它是带着一定的科研课题意识去发掘的,比如1959年我国开启寻找夏王朝“夏墟”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发现了而今著名的豫西二里头遗址;一种是抢救性考古发掘。“长江口二号”古船、“南海I号”都属于抢救性发掘。“南海I号”因为它可能存在一定的盗捞风险,所以需要抢救性发掘保护;“长江口二号”古船则因为其所在的地理位置位于长江口河口海岸交汇处,泥沙淤积明显,水流冲刷严重,特别是随着水势流向改变,河床由淤积转变为快速下切,致使古船加速露出河床表面,船体面临严重威胁,“就地保护”难以实现,对它实施抢救性发掘就变得相当重要也非常必要了。

古船模拟图


根据古船年代、船型以及长宽比例等水下调查和潜水排摸推测,长江口二号古船很可能是一条沙船,这是我国沿海海域水下考古首次发现此类有丰富船货的船型。沙船是清代晚期上海航运的典型船型,一直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沙船还在运行,“长江口二号”古船保存完整、船载文物丰富,又是清同治年间的贸易船,对我们了解当时的社会史、航运史、造船史都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长江口二号古船 船载瓷器


从考古学的学科建设和考古专业的发展理念来看,考古学研究的年代上限是二三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而同治年间的 “长江口二号”古船则后延了考古学传统研究的年代下限。过去,中国考古一般都考到明代为止,比如这个世纪初评选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按照时代顺序排名,第一百项是截止到北京明代定陵的考古发现。依照过去的考古理念,明代已经是考古的下限,而现在我们的认知正在发生着时代变迁,清代甚至近现代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了考古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范畴。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保护项目的实施对此将对考古下限进一步后延起到推动作用,考古学正在进入一个越来越贯古通今的考古“新时代”。

澎湃新闻:接您刚才的话题,“长江口二号”古船的沙船猜想如果被证实,对于上海而言有何特殊意义?

高蒙河:沙船诞生于上海,首先在上海崇明一带被发明制造和广泛使用。崇明岛是长江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产物,它原是长江口外浅海。长江奔泻东下,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流速变缓等原因,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它从唐代开始淤沙成陆,露出水面到最后形成大岛,经历了千余年的涨坍变化。在这样的航道环境里,平底、多桅多帆、吃水较浅,可以‘行沙’‘坐滩’的沙船因运而生,在沿海和江河湖泊都能航行,特别适合泥沙比较多的长江航道,所以沙船不但诞生于上海,还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上海古代航运的主力船,见证了上海成为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前世今生”的发展历史。

中国航海博物馆 沙船模型


中国航海博物馆 沙船模型


据文献记载,清嘉庆、道光时期,常聚于上海的沙船大概有3500艘左右,从事这个行业的水手约10万余人,每年的运输量在25万吨到30万吨左右,说明这种船在上海周边的长三角地区特别流行,是上海水上运输最重要的航运载体。

百年前帆樯如林的十六铺码头(图源:据看看新闻)


上海市市徽


沙船也是上海市市徽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市徽图案由三个层次的构图组成,最底层的背景图案是三个螺旋桨,第二层图案是上海市的市花白玉兰,最前面主题图案就是沙船。选择沙船作为上海市徽的组成部分,当年经过了多方征求市民意见,经过反复慎重讨论,反映了上海市徽在设计过程中,遵循了上海的城市精神。大家知道,上海城市精神的第一句就是“海纳百川”,这跟船、航运和江海都有密切关系。此外它还反映了我们对上海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上海从古代到今天,不仅仅有近代的外滩万国建筑群,有现代化的浦东和东方明珠等地标建筑群,更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正是因为有了沙船,有了这样非常优越的江河湖海交汇的地理环境和中国海岸线中心点的区位优势,上海才能因运而生,以港兴市,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东亚乃至世界贸易和航运中心。

澎湃新闻:在规划中,未来,作为历史建筑的上海船厂旧址老船坞将“华丽变身”为沉船考古基地和古船博物馆,可同步开展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展示教育等。您对于后续沉船的发掘保护利用有什么期待和建议?

高蒙河:考古工作原本最重要的目的是通过务实求真的发现和研究来复原历史,但新时代考古还越来越重视出土文物包括水下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此次水下考古下一阶段的重点便是保护和利用。而且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此次“长江口二号”古船的保护利用正逢中国文物工作方针发展转型的重要契机。过去我国长期遵循实施的是写进文物保护大法的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今年7月,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新时代文物工作的“22字方针”,即“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考古保护舱效果图


考古保护舱效果图


过去文物工作“十六字方针”讲到“合理利用”,即是有控制有限度的保护性利用,因为1982年我们在制定《文物保护法》时,是根据当时的国情制定的,改革开放初期,大规模经济建设的架桥修路、拆迁建房,动土的地方多,地下文物遭受到威胁,所以当时文物工作的核心是先保护下来,管理起来,还不太侈谈利用。现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时代,特别是在 “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文旅融合背景下,富起来的广大社会公众对历史文化需求也得到日益增长,文物考古发现研究也从纯学术的“象牙塔”走向了更加彰显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新时代,得到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的热情关注,原来门可罗雀的博物馆现在已然成为了门庭若市的打卡地,“让文物活起来”正是适应了这种社会发展趋势,“长江口二号”古船的规划建设可谓“天时、地利与人和” ,正逢其时。

可以预见,未来古船博物馆建成后,上海又将增添一座新型的、大型的、有型的博物馆,不但会成为市民和游客参观、学习、休闲、消费的好去处,还将产生广泛的国内外影响,成为世界观看中国的上海新窗口和上海新名片,上海将用上海的方式讲好“让文物活起来”的上海故事。

澎湃新闻:上海人对上海船厂旧址着怎样的记忆?您如何看待工业遗产的改造利用?

高蒙河:杨浦滨江上海船厂旧址它是一个被闲置的老船厂,有着百余年的历史。其前身是由德商瑞记洋行投资开办的瑞镕船厂,创办于1900年。上海船厂旧址有着辉煌的过往,创造了造船史上的多项纪录。我国第一艘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就是上海船厂产的;第一艘出口国外的万吨货轮绍兴号也是上海船厂制造的;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曾经也在上海船厂修理过。

第一艘出口国外的万吨货轮绍兴号


“长江口二号”古船则是一艘清朝同治时期的古船, 距今150多年。据《上海县志》描述,上海是“诚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也”,可见百余年前上海港口的繁华。

11月23日,上海船厂旧址船坞(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摄)


上海船厂旧址作为这座城市的工业遗产,其本身也在诉说着辉煌的过往;而“长江口二号”古船被称为尘封了历史的“时间胶囊”,在此处“安家”后,既能讲述上海老船厂工业遗产的故事,同时又有“长江口二号”古船新故事的注入,将会是双重意义的叠加,使老船厂遗址贯古通今焕发新的生命力,或将成为工业遗产活化利用的典范。

而杨浦滨江现在又是一个黄金码头,它能够带动黄浦江沿线的文旅融合,黄浦江游览它本来就是一条非常重要的上海文旅线路,所以活化利用要跟我们未来的文化旅游、为打造上海海派城市考古、黄浦江滨江考古注入新的活力。

澎湃新闻:您此前参与过很多博物馆的展陈设计,比如崧泽遗址博物馆、浙江杭州的良渚博物院等。您对于如何打造未来的古船博物馆有何看法?

高蒙河:首先古船博物馆将来怎么定名,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但是我想“长江口二号”这五个字组成的关键词应该成为博物馆非常重要的馆名元素。比如普陀区的元代水闸遗址博物馆,就是将“元代水闸”作为关键词,成为博物馆的馆名,所以这可能是未来市政府或有关部门首先要考虑的问题。第二、博物馆围绕“长江口二号”到底规划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建筑风格,也可能要充分考虑船的元素,特别是沙船的元素。据我所知,目前建筑设计方面现在已经请了非常知名的专业设计研究团队在做概念设计,接下来各种深化设计可能还需要多方的论证。除了它的外形风格,它内部的空间结构是怎样的,具体展厅、展线如何设计,都将是整体打捞成功之后,与文物保护同步的工作。接下来,“长江口二号”古船形成的边发掘,边保护,边展示这样一种平行推进的模式,不但会改变以往博物馆建设的常规流程,形成一个中国式的新的博物馆建设理念,给未来的博物馆建设起到一个示范引领作用,我相信还将讲好中国和上海“以物论史、以史增信”的故事,成为被国内外广泛关注、保持长期热度的“上海城市考古”和“海派考古”的典范。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