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文化

服装与国家历史文化有何关系?“衣冠崇礼”研讨会线上举办

12月17日,“衣冠崇礼——2022经学与服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

研讨会海报


12月17日,“衣冠崇礼——2022经学与服饰学术研讨会”成功举办。本届研讨会由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人文学院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服饰文化研究院、民族服饰博物馆联合主办,由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清华大学文科建设“双高”计划及自主科研项目提供支持。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院长贾荣林、党委常委、副院长王小艺、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所研究员赵连赏、考古所研究员冯时等领导和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研讨会。

参会嘉宾线上合影



“突破单一学科视角下的研究局限”

开幕式由北京服装学院美术学院党委书记、民族服饰博物馆馆长田辉主持。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大学、外交学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相关院校、文化单位、科研院所的60余位专家、学者、师生通过线上方式参会研讨,在线观众达六千余人次。

北京服装学院党委书记周志军在开幕辞中指出,这是北服连续第五年举办高水平服饰文化主题会议,“此次与清华大学联合主办,双方带着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与责任感,突破以往单一学科视角下的研究局限,凝聚各自研究领域的优势力量,共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藉由服饰礼制这一重要载体,深刻阐释中国经学与服饰的特殊性。”并表示,北京服装学院将继续秉承北服四力——“设计力、科技力、组织力、传播力”,积极开展文化研究与传承创新工作,不断引领中国服装教育高质量发展,也希望立足新时代,为建立世界一流时尚高校而不断努力。

周志军书记致开幕辞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发表致辞,他指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像中国这样,其服装与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有这么密切的联系。“此次‘衣冠崇礼’会议是与北京服装学院合作的标志性成果。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人文学院中国礼学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为经学学科的重建打造坚实基础,未来也将继续探索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可能路径。”

彭林院长致开幕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冯时的报告《经天纬地》指出,纺织的发明不仅可以蔽体遮羞,而且对于中国传统的知识体系、概念体系,乃至宇宙观的建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经学的‘经’字;学术传统、文化传统的‘统’字;‘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这个‘继’字;不绝如缕,这个‘缕’字,实际都和纺织有关。以至于我们说到经天纬地,仍然和纺织有关。纺织,不仅帮我们织造了衣服,更织造了文化,织造了文明,织造的中国独有的宇宙观。中华文明是崇尚文德的文明,经天纬地,穿上服装,内心修德,才能成就文明。”

“所以我今天从这样一个角度,谈谈我理解的中国古代宇宙观,形成最早的就是所谓‘盖天说’,简而言之就是‘天圆地方’。古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这样的观念,借助二维空间,也就是东西南北这样的一个空间来体现出天地。在夜晚,人们站在空旷的大地上仰望天空,很自然就感觉到天是一个半球形的大罩子扣在地上,所以天是圆的,这来源于古人的切身感受。但地是方的,人们是怎么得来的呢?常识告诉我们,地方的概念,实际就来源于古人的测量。而测量的方式,实际都是受到古代纺织的影响。”冯时由此提出,“中国古人,或者说中华文明是一个什么样的文明?”

“它是一个崇尚文德的文明,也就是说我们的文德观,定义一个人是不是人,是不是文明人?不是看他的技术,而是看他的道德。他懂不懂礼?有没有道德,我们才定义他是文明人,所以中国人讲的文明首先是个体的文明,至于说他开不开车,用不用什么高级的技术,对于定义他文明不文明没有任何的意义,这是中国人讲的文明。我们强调这颗心,修养了这颗心,人才和禽兽相区别,这就是古人思考的问题。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很早就开始思考人怎么样才能从动物当中分离出来,今天我们还自诩是高级动物,古人告诉你,不是动物了,你是人了。那区别在哪儿?就是修养这颗心,所以修心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

冯时研究员特邀发言



“争论把政治文化的正确范式树立起来”

北京服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赵连赏报告《礼制视野下的明代冕服制度变化》系统地梳理了明代服装制度,总结洪武朝、永乐朝、嘉靖朝等三个时期中冕服制度的内容、主要变化及背后的礼制、政治动因。指出明代冕服制度的所有变化基本都是在礼制基础上进行的,尽管其中存在着激烈的政治斗争因素,但其始终未离开礼制的视野范围,体现了冕服与礼制的高度关联性。

“我们都知道礼制在中国古代社会当中,是一个礼和法结合的概念。礼制在历史历代统治当中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管理国家非常重要的武器,正如汉成帝刘骜所言,‘圣王明礼制以序尊卑’。明太祖朱元璋也指出,‘古昔帝王之治天下必定礼制,以辨等微,明贵贱。’明代作为中国古代最后一个由汉族人统治的王朝,也是冕服最后的使用时期。”

赵连赏研究员特邀发言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彭林教授的报告《宋人关于天子祭天“大裘而冕”的争议与经典回归》指出,宋儒就祭服的相关争议在学术上把对于礼的争论引向了深入,其作用是遏制了上层阶级的放任和奢华,并逐渐树立起政治文化的正确范型。儒家以常道来制约变化,树立起了社会文化的常道、正道,回归了经典。这在国家制度的建设层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众所周知,‘国之大事,在祀与戎。’除了战争,祭祀是一个国家最大的事情,祭祀里面,又以天子祭天是最高级别的活动,是重中之重。我们回顾一下历史,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从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一直到宋初,天子的礼服一直没有一个一定之规,大家各行其是。这个问题,好像在唐朝的时候没有被很认真地讨论过。宋以后,宋儒非常认真地讨论这个问题。”

“我认为这时候还是一些儒者站出来,提倡弘扬经典的精神。天子穿的衣服对社会有示范作用,通过一步步改革,渐还古礼,但而有司所造,复如前。到了宋英宗,李育上奏,你作为一个帝王,祭祀天地和祖先,应该服周之冕,回归到周,让大家看到古代的气象,那么凡是和《衣服令》、《三礼图》制度不同者,‘宜悉改正’。什么紫云白鹤,翡翠珠宝(点缀),这些东西都是侈靡衰播之物,有关的机构也是认为,这个祭服不能为经,非以肃祀荣,尊神明也,要达到这个。”

“这些争论遏制了上层阶级的放任和奢华,他们逐渐把一个政治文化的正确范式给立起来了。儒家对它们正确的解读,用常道来制约,经典给我们树立的是一个社会文化的常道,正确的道路。可是我们在执行的过程当中经常有变,经常偏离,那偏离的时候就要拉回来,就要回归经典。所以当时宋儒所做的工作,一方面是在学术上把对于礼的争论引向了深入,跟国家制度的建设结合起来,所以它也同样赋有社会意义。”

“外交服饰中,国家领导人走在了职业外交官前面,而女性又走在了男性前面”

上午场还有5位学者分别从经学与服装、古代文化与当今设计、外交礼宾礼仪等视角进行主旨发言。分别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教授李梅《文与质——经学视野下的服饰礼义析论》,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陈麒仰《周朝衣冠与神圣禽兽》,外交学院副教授周加李《新时代中国外交服饰对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展望》,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研究员张懿《衣裳为证:服装与中华文明的形成》,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教授贺阳《2022冬奥制服设计中的传统造物思想》。

周加李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外交服饰,背后实际上是两套礼系统的融合,一套是外交礼宾礼仪,另外是中国传统礼仪。今天的中国,以及今天的中国人,每个人都有双重身份,比如说中国的第一重身份就是中国是世界的中国,第二重身份是中国是中国的中国。中国是世界的中国,意味着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体系的一员,以及史无前例地融入世界,中国已经不断地在走进世界舞台的中心,所以我们需要跟世界去对话。那么中国另一重身份,中国是中国的中国,中国是一个特殊的国家,是礼仪之邦,有5000年历史,灿烂的文明,我们跟世界交流的时候,怎么样展示我们的独特性?”

与会学者PPT


“外交礼仪和外交礼宾礼仪是可以替换使用的。我们做学术研究更喜欢用外交礼宾礼仪。外交礼宾礼仪既包含宏观层面,也包括微观层面。它包括言谈方式、行为举止、着装服饰。外交服饰是外交领域人员在外交场合穿的服饰,有什么样的规范呢?大致分两类场合,公务性外交场合和社交性外交场合,又可以分为公务正式、公务休闲、隆重社交和一般社交。现在形成的国际规范做法是在公务性外交场合大家都穿西装,社交性外交场合更多是体现礼仪性,文化性,通常是可以穿各国的民族服装。”

“外交服饰的国际性和文化性,国际性是它的一面,文化性是它的另一面。国际性是‘同’,可以是很容易去交流的,文化性是差异,也就是‘异’。研究中国传统礼仪,也就是文化性,也就是差异的部分。在‘礼’的传统框架下,中国是衣冠上国,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正如梁启超先生讲,中国重礼制,西方重法制。礼的本质在于‘和’。”

“通过三个层面探究怎样达到‘和’。首先看中国古代礼制的核心是等级秩序,礼辨异,礼的目的是区分差异,有纵向的差异,如此发展出尊卑、身份等级,上下尊卑,服饰就变成区分这些差异的重要的符号与标记以及载体,具有‘昭名分、辨等威、分贵贱,别亲疏’的差别;第二是区分场合差异,横向差异,我们古人常常谈到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济。也就是服饰要以‘礼’为导向,不同场合下,使之符合不同空间、性别与社会角色的需要,背后体现了和谐的价值观。”

“第三点就是提升个人修为,中国传统社会几千年逐渐形成了对每一个人都具有普遍意义的修身文化,通过礼乐教化,从而完成理想人格的塑造,讲究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新时代中国外交服饰通过对传统服饰的扬弃,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外交服饰中,已经有了对传统服饰大量的使用,而且效果非常好,在使用过程当中,国家领导人走在了职业外交官的前面,而女性又走在了男性的前面。”

下午两个分会场,28位宣讲人聚焦于先秦、汉晋、唐宋、明清时期的经学与服饰展开热烈研讨,8位评议人进行学术评议。学者的论文内容和水平体现为“专”和“深”。“专”为研究视角之专,专注于服饰礼制、名物考证等专题内容。“深”则体现在研究过程中对材料的发掘之深,既有在老材料上应用了新方法,也有在老问题上提出的新观点。

与会学者PPT



经过一天热烈研讨,北京服装学院贾荣林校长闭幕致辞中指出,研讨会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天,但会议成果丰硕,既有从经学视角对服装、服饰的名物考证,也有从服装实物视角出发对义理的深度探究。“可以说,这些成果融合了中国史、哲学、考古学、设计学等学科门类的多维研究视角和综合研究方法。其价值不仅限于对历史文化的客观探讨,还对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鲜明的现实指导意义。”

 

贾荣林院长闭幕致辞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