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品书店台北敦化南路店。图片来自诚品官网
1989年,第一家诚品书店在台北仁爱敦南圆环开幕。
末代的书店同人
第一次听说诚品书店,大约是十七八年前,好像是一位台湾的出版人对我们说起的。那时,季风书园在上海陕西南路的总店刚开不久,各地来拜访的出版人络绎不绝。这位出版人先是说起在台湾过年,大年三十的晚上想找一家书店躲清静,结果,只有“7-11”里还有几本杂志可以翻。“现在好了,”这位出版人接着说,“诚品现在开了24小时的书店,过年躲清静就再不用去‘7-11’了。”
这是我们第一次知道诚品书店,在那位台湾出版人颇为赞叹的描述中,一种新型的、代表着时尚的文化生活的书店,出现在我们的脑海中。
台湾诚品书店
诚品的老板吴清友1950年出生于台南一个小渔村,出生时便有先天性心脏病。少时家里贫寒,在台北工专毕业后,他当过中学老师,在皮包工厂打过工,后来进入专营餐旅厨房设备的公司做销售,成为成功商人,三十几岁在房地产生意上赚到第一桶金。上世纪80年代末,经历过商海沉浮,又经受了一场严重的开胸手术之后,为了表达对社会的善意,他决心以最大的敬意来构筑一家书店,将原本美丽、素朴的图书放到不亚于五星级宾馆的奢华空间。他选用价格不菲的店面设计和装饰,来陪衬那些伟大但仍然朴素的图书。1989年,第一家诚品书店在台北市开张,1999年开创24小时不打烊的营运模式,但是到2012年,书店才真正转亏为盈。
诚品书店创始人、诚品集团董事长吴清友(1950~2017)
说实话,当时听完这些介绍,我并没有留下什么美感,只觉得这是一个突然富裕起来的社会中某些个人的报复性自赎。当时,我已经见过北美一些大型连锁书店,比如巴诺、鲍德斯那样,明亮、现代,空气中还隐隐地有着咖啡的香味。但是巴诺和鲍德斯预示的,是消费社会来临之后的新商业模式,尽管这也是上世纪60年代的狂飙之后,从嬉皮到雅皮的“美丽新世界”的幻象,但总不比诚品那么夸张;它指向大众消费的那一面虽然庸俗,却还依旧让你有某种亲切感。而对于我们这一代大陆独立书店的创办人而言,诚品与我们的距离就更远了。上世纪90年代的书店于我们而言,还是争取表达空间的一部分,更遑论独立出版;但在台湾,诚品所带动的,则是自由实现之后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尽管其中也蕴含着对知识的敬意及审美的进步。我们面临的状况如此不同,因此常常难以真正相互理解。
吴清友传记 《诚品时光》
林静宜 著
天下文化(台湾)
2017年7月
上世纪90年代,随着邓小平南巡,推进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台湾商人蜂拥而至,这才让我们认识到这个分离了半个世纪的小共同体,意识到它的文化与我们是何等不同。对照我们青年时代曾经的斗争岁月,我们在台湾的同龄人是在“仁义礼智信”的校训中长大的,柔软的台湾国语中,渗透着与我们少年时信奉的斗争哲学相对立的“温良恭俭让”。虽然他们也和我们一样,十足的世俗理性,没有超越性的信仰,他们的社会礼仪多半也失去了实质性的内涵;但他们还剩下的那点儒家的“温良恭俭让”,却是被我们在革命大潮中彻底扫荡过的。时至今日,当大陆的某些书店也日益奢华、日益远离书店朴素的本质时,诚品隐藏在骨子里的“温良恭俭让”气息,依然是躲在无可挑剔的光滑外表背后与大陆书店的最大区别。
在最近的二三十年中,大陆的独立书店成为隐性地引导知识和精神启蒙的一部分。它做不到无视历史进程中正在降临的巨大是非,而仅仅成为消费景观的共谋,抑或,成为国家资本修饰社会沧桑的化妆品。他们也曾期待成为塑造现代精神的城市空间,但这期待本身就容易招致敌意。所有这一切,都不仅意味着我们与诚品在实践上的距离,还意味着我们在精神上所面对的全然不同的世界,以及,由此而来的各自精神的巨大差异。
上海季风书园
由严搏非创始的独立书店
2017年4月,季风书园宣布将于2018年1月31日关闭
2017年7月18日晚,诚品的创办人吴清友因病去世了。这位在诚品创办以后连续亏损15年仍在坚持的人,竟才67岁。虽然,我多年前的敬意随着诚品近几年以书店的名义介入大陆地产的过程已慢慢淡去,但我们对岸的这位同代书人啊,却很可能是有着与我们共同命运的同龄人。在古滕堡革命之后的最终岁月里,我们都曾作为末代的书店同人在这个时代挣扎过、坚守过,为了“老理想和旧观念”的再生。在吴清友而言,他的“一书一世界”,甚至,已然圆满。
刊于《财新周刊》2017年第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