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保护文学和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的规定,作品的发表权与著作权的保护期为作者终生及其死后五十年,截止于作者逝世后的第五十年的12月31日。伴随着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通过,我国于1992年10月15日正式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
因此,在即将到来的2023年中,将有一批于1972年逝世的作家、学者的作品进入公版领域。笔者对此进行了整理。
梁思成
著名建筑史学家、城市规划师、建筑师。1928年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直至逝世。抗战时期,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为我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代表作有《清式营造则例》《<营造法式>注释》《中国建筑史》《中国古建筑调查报告》等。
曹聚仁
著名记者、编辑、作家。曾任教于上海各中学大学,主编《涛声》《芒种》等杂志。抗战爆发后,担任战地记者奔赴前线,巡游东线战场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写下了大量的新闻报道、人物通讯和战地杂感,曾首报台儿庄大捷和首次向海外报道“皖南事变”真相。50年代后赴港,主办《学生日报》《热风》《循环日报》等刊。著有《我与我的世界》《文坛五十年》《鲁迅年谱》《万里行记》《国学概论》等。
王任叔
作家、文艺理论家,笔名巴人。1922年5月开始发表散文、诗作、小说。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6年发起组织中国文艺家协会。建国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首位驻印度尼西亚特命全权大使、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党委书记等职。著有《莽秀才造反记》《阿贵流浪记》《文学论稿》《印度尼西亚史》等。
黎烈文
作家、翻译家、编辑。早年前往赴巴黎大学进修法国文学与比较文学,归国后担任《申报》副刊《自由谈》的主编,锐意改革,反对“鸳鸯蝴蝶派”的颓废趣味,并依托鲁迅、茅盾、郁达夫等作家的稿件,将《自由谈》办成了当时影响最大的文艺副刊。抗战胜利后执教于台湾大学文学院西洋文学系,长达20余年。黎烈文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除此之外还著有散文集《崇高的母性》、论著《西洋文学史》等。
栾调甫
学者,专攻先秦墨家和古文字学。曾任齐鲁大学国文系教授,因对梁启超《墨经校释》一文提出不同看法,写成《读梁任公墨经校释》,1924年著《梁任公五行说之商榷》,得到梁启超“迈越前人,石破天惊”的评价。建国后任齐鲁大学教授、山东省博物馆馆长、省政协常委等职。著有《墨学讲义》《墨子研究论文集》《历代书籍制度考》《文字学概论》《三经堂杂记》等。
林汉达
教育家、语言学家。早年赴美主修教育学,建国后历任北京燕京大学教授、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语文》总编辑、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林汉达曾多次参与编写英语教材,所著的通俗历史读物《中国历史故事集》(雪岗续写)则是家喻户晓,畅销几十年。
川端康成
日本著名文学家,“新感觉派”代表人物。1926年发表《伊豆的舞女》而成名。小说以中短篇居多,感伤与苦闷是川端文学的底色,其作品被认为是结合了欧洲近代现实主义的意识与日本古典文学的纤细诗意。1961年,因“以独自的样式和浓重的感情,描写了日本美的象征,完成了前人没有过的创造”,获得日本第21届文化勋章。1968年,因其“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雪国》《古都》《千只鹤》《东京人》等。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
美国诗人,“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发起人,被视为最具影响力的现代主义诗人之一。早年以中国古典诗歌为灵感,发起“意象派”运动,强调以准确、含蓄、高度凝练的意象表现事物,并将诗人瞬息间的思想感情溶化在诗行中。庞德曾活跃于现代主义文学圈子,多次提携、帮助包括乔伊斯、T.S.艾略特、弗罗斯特、海明威、玛丽安娜·穆尔在内的知名作家。1943年,因卷入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而被控叛国罪,后未经审判而被释放。代表作有《诗章》《华夏集》《阅读ABC》等。
玛丽安娜·穆尔(Marianne Moore)
美国著名诗人。作品以讽刺性幽默、鲜明的形象和严谨的形式而著名,描写鲜活而准确,常对事物进行不同寻常的比较,频繁使用动物作为中心意象,去表现独立、真诚、艺术与自然的融合等主题。1951年出版的《诗选集》连获普利策诗歌奖和国家图书奖,1953年获博林根诗歌奖,1968年荣获美国国家文学勋章。1967年,玛丽安娜·穆尔的诗歌全集出版,收录毕生诗作。
约翰·贝里曼(John Berryman)
美国著名诗人,与罗伯特·洛威尔、西尔维亚·普拉斯等为美国“自白派”成员。1940年出版《五位美国年轻诗人》,表明他接受过爱尔兰和英国诗人叶芝、奥登、霍普金斯以及美国诗人克兰、庞德的影响。1964年出版《梦歌77首》,获得普利策诗歌奖,之后继续创作,直至留下385首《梦歌》。
迪诺·布扎蒂(Dino Buzatti)
意大利著名小说家。文学风格以神秘、幻想、诡奇为主,擅长用虚构荒谬的故事和恣意奔放的笔调,表现人物的心灵、世界的奇异状态。两部长篇《山上的巴纳伯》《老森林的秘密》奠定了布扎蒂道德寓言作家的名声,而后的《鞑靼人沙漠》则确立了他的文学地位,为他博得“意大利的卡夫卡”之名。其他著作包括长篇小说《伟大肖像》《爱》、短篇小说集《魔法外套》等。
塞西尔·戴·刘易斯(Cecil Day Lewis)
英国诗人。早年与奥登等人一起致力于新诗运动,参加《牛津诗刊》的编辑工作。受W·H·奥登的影响,在30年代倡导共产主义,成为左翼诗派的重要成员。后来渐渐偏离社会政治议题,写作转向个人化抒情。曾在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诗歌教授。1968年成为“桂冠诗人”。儿子是英国著名演员丹尼尔·戴·刘易斯。著有《过渡诗集》《埋葬的日子》《呢喃之根》《诗的意象》等。
埃德蒙·威尔逊(Edmund Wilson)
美国著名评论家、随笔作家。曾任美国《名利场》、《新共和》的杂志编辑。1931年发表《阿克瑟尔的城堡》,对包括叶芝、乔伊斯、艾略特、瓦雷里、普鲁斯特在内的象征主义诗人进行了总评。1940年发表《到芬兰车站》,论说解释了马克思主义革命传统。后期一直担任《纽约客》书评家,专注于美国内战时期、加拿大、海地、以色列文学的研究。其他著作包括《三重思想家》、《创口和弓》、《死海古籍》等。
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
美国记者。20年代末来到中国工作,曾任欧美几家报社驻华记者、燕京大学新闻系讲师。1936年6月,在宋庆龄的安排下,斯诺首次访问了陕甘宁边区,拜访了许多中共领导人,写下了大量通讯报道,成为第一个采访红区的西方记者,并最终写成《红星照耀中国》(《西行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