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为什么企业在发展,美国人的收入却停滞不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那些没能晋升到管理岗位的劳动力、那些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的劳动力,以及那些没怎么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来说,他们的工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

劳动生产率提高,工资却停滞不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对于那些没能晋升到管理岗位的劳动力、那些从事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工作的劳动力,以及那些没怎么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来说,他们的工资水平一直停滞不前。这三种劳动力占据了全美绝大多数的工作岗位,在全部劳动力中,只有不到1/5的人从事着管理岗位的工作。直到今天,美国仍旧有大量的工作属于机械性的重复劳动,比如秘书或司机,超过55%的劳动力没有拿到大学本科文凭。考虑到通货膨胀,这些劳动力的实际工资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当地时间2022年12月19日,美国纽约,优步和其他网约车司机聚集在纽约法院前,抗议该公司阻止加薪。


工资的中位数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美国大约有1.6亿劳动力,这意味着有8000万劳动力的工资位于中位数之上,还有8000万劳动力的工资位于中位数之下。由于有一小部分人的收入属于天文数字,工资的中位数要远远低于工资的平均数。

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资的中位数几乎就没怎么变过。以2019年的美元价值为基准,1980年工资中位数为812美元,1990年为807美元,2019年约为917美元。此外还有充分的证据表明,这段时期内,最低收入者的工资几乎没有任何变化。然而,如果工资水平维持不变,而经济却在不断发展,那么工资收入与总产出(以人均GDP来衡量)的比值必然会不断下降。

过去40多年中,GDP几乎翻了一番,那么相应地,工资中位数与人均GDP的比值就下降了一半。由此可见,对于低收入群体来说,工资停滞不前的现象尤为严重。

更让人惊讶的是,在同一时期,也就是2014年至今,劳动生产率其实一直在稳步提高。所谓劳动生产率,指的就是经济体系生产的总价值除以全部劳动力的数量(当然也包括高薪劳动力)。平均来看,这项指标每年都在以1.7%的速率稳定增长(见图1)。尽管劳动力所生产产品的价值一直在增长,但大多数劳动力通过生产劳动所获得的回报却并没有随之增长。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80年以后,劳动力的生产效率与大多数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出现了明显的分化趋势。

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而大多数劳动力的工资水平却停滞不前,且二者之间的差距还在持续扩大。显而易见,劳动力在经济体系中分到的蛋糕越来越少了。由此可见,我们真正应该感到惊讶的不是劳动力收入水平没有增长,而是劳动力虽然创造了大量财富,但这些财富却没有给他们带来什么好处。也就是说,在如今的经济体系中,社会财富分配给工资的份额(经济学家们称之为“劳动收入份额”)越来越小了。

普通工薪阶层已经意识到,他们的情况比他们父母的情况更糟糕。尽管工作十分努力,但他们仍旧不可避免地沿着社会阶层这座滑梯一路下滑。注意,这并不是说他们一直在原地踏步,而是说他们虽然在努力提高自己的速度,却发现自己一直在不断倒退。

越来越强大的市场支配力

沃伦·巴菲特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不想投资一个对于竞争对手来说非常容易进入的行业,我理想中的企业要有自己的护城河。另外,企业必须有一座雄伟的城堡,负责管理城堡的公爵也要诚实勤劳,聪明能干。当然,最重要的是在城堡周围修一圈足够宽的护城河。”

市场支配力的案例可以说无处不在,几乎每个行业都有几家可以主宰整个行业的企业。早在1988年,斯坦福大学的鲍勃·霍尔(Bob Hall)就已经在论文中提出了一种根据不同行业来计算市场支配力指数的方案。为了计算出每个公司而不是整个行业的市场支配力指数,我们收集了各个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考虑到这些数据可以一直追溯到1950年左右,而且上市公司占据了1/3以上的经济体量,我们成功地计算出了过去70年每个行业中各个企业的市场支配力指数。事实上,我们测得的这个指数也可以称为“加价指数”,即价格与生产成本的比例。

对于汽车厂商来说,生产成本指的是钢材、轮胎等材料成本,以及生产车间工人的工资。如果一辆汽车的成本为10000美元,售价为12500美元,那么相应的加价指数就是1.25。加价指数可以很好地反映市场支配力的强弱,因为通过它人们可以一眼看出商品售价比成本高了多少。

这一串新数据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市场支配力的演变过程,同时也反映出市场支配力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如图所示,1980-2019年,美国的平均加价指数一直在急剧攀升,其数值从1.21一路涨到了1.54。这意味着1980年时,商品的售价只比成本高21%,而现在,商品的售价足足比成本高出了54%。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加价指数在1980-1990年出现了极为夸张的增长,之后在2000-2010年又出现了长达十年的停滞。在经历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之后,这一指数又出现了新一轮的大幅上涨。

这种增长规律是全球性的。除美国之外,类似规律也出现在了欧洲、北美洲和亚洲等地区。从全球的角度来说,加价指数在1980-2000年有所增长,在2000-2010年出现了10年的停滞,直到2010年全球经济危机结束之后才重新开始快速增长。不可思议的是,各个大陆的变化规律和全球的变化规律没有太大差别,尤其是欧洲和美国这两个地区,虽然前者的起始数字较低,但二者几乎拥有相同的变化规律。总而言之,根据我们的发现,世界各地几乎都出现了市场支配力增长的现象。

超高的加价指数不仅可以帮助企业繁荣发展,还可以让企业不断攫取更多的市场份额。既然那些生意会源源不断地自低加价指数企业流向高加价指数企业,那些巨无霸公司主宰整个市场也就变成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了。

出于上述原因,那些像亚马逊一样的公司不仅能够以更为丰厚的利润进行生产,更是可以肆无忌惮地牵着竞争对手的鼻子走。过去40年发生的这些事情证实了乔治·奥威尔的观点:“竞争的问题在于,只有少数人可以取得最终的胜利。”我们的经济体系一边筛选着胜者,一边赋予它们越来越丰厚的奖励,而那些不幸失败的企业却只能苦苦挣扎、自舐伤口。

利润上升,却更多的流向了企业所有者

为了计算某家公司的盈利能力,我们不仅要考虑公司的可变成本,同时也要考虑公司的资本成本和间接成本。因为加价指数的计算只和可变成本有关,而利润的计算会涉及全部成本(包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所以二者之间有着根本性的区别。

在计算利润率(公司的利润占销售额的百分比)时,我们会发现这一比例也出现了大幅增长。1980年,利润率只有1%-2%,到了2016年,利润率已经涨到了7%-8%(见图5)。这是多么惊人的增长速度啊!

为了理解8%这个比例到底有多夸张,我们可以这样想:平均来说,企业会将销售额的20%用来支付员工的工资。注意,这里的工资不仅包括生产工人和管理人员的工资,同时也包括激励薪酬、个人所得税和养老金等方面的支出。此外,企业的支出还会涉及材料的购买、间接成本和资本成本等方面的费用。除了这些,剩下的就是利润。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把注意力放到利润与工资的比例上,就会发现这一比例的增幅更为惊人——从1984年的5%一路上涨到了2012年的43%。如图6所示,在20世纪80年代,企业的平均利润还不到平均工资的10%——利润只占销售额的1%~2%,而工资占到了销售额的20%。到了2005年左右,利润与工资的比例很快便跃升至30%以上。这一比例之所以在持续攀升,部分是因为工资占销售额的比例有所下滑,但主要是因为利润占销售额的比例已经迅速上升到了7%~8%的水平。

企业所获利润几乎占到了它们为全体员工(包括普通员工以及企业高管)支出的全部费用的一半,这足以说明市场支配力的增长幅度是多么大。

市场支配力的持续上升表明,在企业内部,资金正在从工资部分流向利润部分,进而流到企业所有者的手里。在之前,跟员工工资相比,企业所有者拿到的报酬很少很少;如今,企业所有者拿到的报酬几乎是全体员工工资的一半多。很明显,我们的经济体系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削减成本,让劳动者雪上加霜

市场支配力往往会伴随着较高的价格一同出现。不过价格是相对于成本而言的,加价指数之所以在不断提升,要么是因为企业提高了售价,要么是因为它们削减了成本。百威英博这样的公司通过收购、并购等手段掌握了市场支配力之后,尽管成本并没有什么变化,它们还是会提高被吞并公司啤酒的销售价格。随后,为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市场支配力,这些公司很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高价格,从而获取更为丰厚的利润。

大企业不仅会花费重金去投资那些有可能降低成本的科学技术,同时也会从根源上削减成本。半个世纪以前,社区附近的裁缝们会从批发商那里购买原材料,然后自己设计、制造服装,并在镇上的某家商店里面进行独家销售。如今,连锁店这种经营模式不仅优化了整条供应链,通常也会降低生产成本。连锁店的优势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能够与供应商实现更划算的交易,能够通过规模生产降低成本,能够以更低的工资雇到工人。当然,各个企业的经营方式有所不同。普通的裁缝只会裁剪布料,而像盖璞(Gap)一样的服装企业则会“裁剪”成本。或许这就是商学教育带来的后果,这些MBA的学生不仅学到了财务知识,也学会了如何制定企业战略、如何减少开支。由于所有人都在想方设法地削减成本,企业成功降低了生产费用,股东也如愿以偿地拿到了更多利润,消费者也享受到了更为低廉的价格。

一般来说,为了利用规模经济来抵挡竞争对手的进攻,为了获得远超其他公司的生产优势,企业会努力将成本一降再降。如此大的降幅必然会导致市场支配力的出现,头部企业不仅可以统治整个市场,还可以借机赚取高额利润。虽说成本大幅削减对消费者来说也存在一定好处,但这种好处十分有限,因为企业并不会将成本削减带来的好处全部转移到消费者身上,大部分节省下来的资金都会被企业收进自己的腰包,变成利润的一部分。

某些成本的节省是通过工资支出的降低来实现的——企业会降低员工薪酬,或解雇一部分员工。不过,请注意,员工数量的下降有可能是市场支配力本身所导致的,下面我们会详细分析这一情况。此外,如果市场支配力在经济体系中变成了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也会导致薪酬水平的降低。这会以一种意料之外的方式提高企业的加价指数,因为在价格上涨的同时,工资方面的支出却在下降。

健康的经济,需要充满竞争的市场

因商品畅销而掌握了一定市场支配力的企业的的确确会让劳动力的境遇倒退一小步。由于售价较高,销量会减少,企业的产量也会降低,所以企业会雇用更少的工人。如果这种市场支配力广泛存在于整个经济体系当中,且企业巨头广泛存在于各行各业中,那么这倒退的一小步就会产生质的变化,导致劳动力整体工资水平的下降。

如果只有一家卡车运输公司降低员工数量,那么司机的工资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因为他们可以去其他公司驾驶卡车或汽车,对于他们来说,食品、安保、建筑等行业都有很多工作机会。但是,如果每个行业都存在大量掌控市场支配力的企业,那么整个经济体系对劳动力的需求就会下降,所有行业的工资水平也会跟着下降。显然,如果只有一只蝗虫在啃食庄稼,那么农民的收成不会有什么损失;但如果是一群蝗虫席卷而来,那庄稼就彻底完了。

大多数人都觉得,企业蒸蒸日上,经济也会日益繁荣,互相竞争的企业可以在创造利润的同时提供大量就业机会和工作福利。很可惜,事实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样,当前那些攫取了市场支配力的企业巨头正做着相反的事情。由于竞争对手太少,这些企业正在疯狂地收割超额利润。尽管啤酒、人工髋关节这样的商品标价过高,但为了自己的口舌之欲,为了祖母的正常生活,大多数消费者只能忍痛付款。不过由此一来,企业也会销售更少的商品,因为没多少人能买得起。当今时代,市场支配力普遍存在于科技、纺织等各个行业当中,它不仅降低了商品产量,也降低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它们不但没有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反而削减了工资水平,给广大劳动者带来了巨大损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利润悖论。只有充满竞争的市场才能降低商品价格,从而为劳动力创造福利,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助力。

本文摘编自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终身教授简·埃克豪特(Jan Eeckhout)的《利润悖论》。

《利润悖论》,【美】简·埃克豪特/著 朱胜豪、杨欣桐/译,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2月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