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是夹杂在人们一年忙碌中的休闲时光,既有物质的享受,更有精神的愉悦。明人江盈科有一首《京师元宵》诗,描摹元宵佳节北京街头盛况道:“元夜都门暖气融,华灯闪闪万家同。穿珠缀玉星攒月,剪绮裁罗碧间红。戚里香车尘拔地,侯门烟火焰连空。君王倘亦如宣德,许看鳌山近禁中。”可见当时的元宵节,宫禁中的鳌山灯景实在太美了,以致到了明末,北京的市民还常常挂在口头。
在一年四季的岁时节序中,由于文化以及风俗的积淀,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城市共同体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有些是传统的风俗节日,有些则为宗教节日,并有一套完整的仪式。
明戴进《太平乐事册页·观戏》
唐代诗人李白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宋人苏轼谓:“良辰美景,时时有之,但吾人无此闲戏耳。”默诵其言,追思往昔,时序荐更,犹可想见太白、东坡当时风采。他们胸襟悠然,直与造物者游,以至于忘掉日月的往来;又随时自适,触目爽心,有对时育物之怀。
明代城市中人,无论是官宦士大夫,还是庶民百姓,为了功名生计,奔走尘俗,忙忙碌碌。一遇岁时节序,就会被节日的气氛感染,以至欣欣然乐而忘倦。下面以北京、开封、杭州为例,再现一下明代城市节日及其仪式的生动画面。
一年四季始于春。岁首最流行的节日仪式是朝贺拜年。据说岁首朝贺,始于汉高祖。当时长乐宫修成以后,下令群臣贺仪,以后就率以为常。在明代,也重视元旦的礼仪,其余只有长至、圣旦,百官才上表称贺。明代谚语道:“老子回头,不觉重添一岁;孩童拍手,喜得又遇新年。”可见,当时海内士庶均看重岁首,庆拜往还,举酒相祝,老幼咸乐。
明唐寅《岁朝图》
随着元旦的到来,首先需要举行的是多种祭礼。如北京有“烧阡张”之仪:各家都用三牲熟食,以及细剪成阡张的草纸,供在祖先牌位前,等到三日后,焚而撤去。在佛前供果面,阡张至元宵罢,才烧毁。在杭州,元旦前夕,就需要打扫堂室。至五鼓天,在神祠陈设花彩糕果,先用糖豆米团祀灶,称为“接灶”。祀神毕,将米团分饷家人,称为“欢喜团”。祀灶之后,再迎岁神,燃烛炷香,拜众神祖先。在众神祖先前遍燃香烛三天三夜,只有在影堂才兼供茶饭,收灯后罢。
祭祀仪式完毕,是拜年。明代北京人拜年仪式如下:早晨起来,当家的人率领妻孥,罗拜天地,拜祖祢,作匾食,奉长上为寿。元旦这一天出游,道上碰到亲友,即于街上叩头。杭州人拜年则为家众序立中堂,卑幼拜贺尊长,男子出拜宗党亲友,称为“贺节”。家里摆设宴客酒,三五行即出。开封为周王封地。正旦日,亲王率诸王、宗人、仪宾、文武官员,到承运门拜万岁牌。礼毕,转存信殿受朝贺,朝毕赐宴。此后,诸王贵戚轮流治酒宴会,月无虚日。民间百姓也互相贺节、交拜、筵宴。
拜年之后,为连续几天的游耍。杭州人在拜年后,少年游冶,翩翩征逐,随意所之,演习歌吹。有的投琼买快,斗九翻牌;博成赌闲,舞棍踢球,唱说平话,无论昼夜,称为“放魂”。到了正月十八日收灯,然后学子攻书,工人回肆,农商各执其业,称为“收魂”。开封人从初一日后,赴相国寺、萧墙街,听谈古、说因果、游乐。儿童则有投核桃、掷钱等游戏。到初八日,赴东岳庙进香游玩。俗以此日为五阎罗诞辰,整天人烟繁盛。
元旦后是迎春。在古代,每当立春日,在东郊迎青帝。到了明代,一般塑芒神为太岁,塑土牛以起事。这是因为将上月建丑为牛,所以出土牛以送寒气,并借此升阳。迎春之仪,招集俳优,饰以冠带,被服乘马,效仿古人云台诸将、瀛洲学士之类,多至数十队。又让娼妓绚装钗环,童子衣被锦绮,坐于台阁中。制成彩亭数十,中罗列市肆诸物,备极繁华,以导芒神土牛。远近之人,至期塞途充路,肩摩鳞集,群聚而观,称为“看春”。队伍经过人家,各设香烛,焚楮币,用来迎接芒神土牛,并用五谷抛掷。
在迎春期间,又有一些附带习俗。如北京人戴“闹嚷嚷”。用乌金纸制成飞蛾、蝴蝶、蚂蚱的形状,大如掌,小如钱,称为“闹嚷嚷”。大小男女,在头上各戴一枝。至于贵人,则遍插满头。在杭州,一些民间妇女,各用春幡春胜,镂金簇彩,制成燕子、蝴蝶之类,送于亲戚,将它插戴在钗头上。举行宴会时,则缕切粉皮,间杂七种生菜,供奉筵间,实为古人辛盘遗意。
迎春一过,元宵节就到了。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佳节,又称元宵节。元宵赏灯,据说始于汉祠太乙。明代上元观灯,是其遗风。唐敕金吾弛禁三夜,宋增为五夜,明代因之。明宫禁内鳌山高十余层,饰以金碧,灯如星布,极其侈靡,以致皇亲贵戚纷纷效仿。至于民间灯节,则以杭州为最盛。举凡皮、绢、纱、纸所制之灯,都出于杭州。此外,灯节期间,杭州还荟萃了大江南北一些贵重的灯饰,如闽中珠灯、白下角灯、滇南料丝灯,如此等等。灯的花样繁多,令人目不暇接。诸如:像生人物,有老子、美人、钟馗捉鬼、刘海戏蟾;花草之属,有葡萄、杨梅、柿子;禽虫一类,有鹿、鹤、鱼、虾、走马;奇巧一点的,则有琉璃球、云母屏、水晶帘、玻璃瓶等。民间跨街构木为坊,饰以彩绘。至暮,灯火相望,金鼓相闻,一时男女塞途,竞相追逐。一些好事之人写成藏头诗句,任人揣度,称为“猜灯”。明人瞿佑写有灯词十五首,其词云:“东家斫竹缚山棚,西舍邀人合凤笙。官府榜文初出了,今宵喜得晚西晴。”“都司烟火揭高竿,万斛珠玑撒玉盘。看到顶头齐喝采,紫葡萄上月团团。”灯节盛况,由此可以想见。
灯节期间,各方货物俱集,形成规模盛大的灯市。如北京,四方商人各持所有,在东安门外迤北大街设摊卖货,称为灯市。在杭州,寿安坊以下至众安桥,也在灯节期间形成灯市。所售货物多为市食,有糖、粽子、粉团、荷梗、孛娄、瓜子、诸品瓜果。开封各街也都有灯市,自初十日开市,出卖各样奇巧花灯,还有纱人、耍货,铺面铺设至一二里长。
二月节日很多,但均不著名。二月初一,唐宋时称为中和节,祭日光。明代虽然已不举行中和节,但民间仍然用青囊盛放五谷瓜果之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
次日,俗称“龙抬头”。北京的百姓用灰自门外委蛇布上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在开封,流行延客吃“龙须面”;节礼送面及果品、肉菜之类。而在杭州,士女都戴蓬叶。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即为此意。
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世俗恒言二、八月为春、秋之中,所以将二月半称为“花朝”,八月半称为“月夕”。这一天在杭州,宋代时有扑蝶之戏,明代已不举行,但寺院开启涅槃会,谈《孔雀经》,拈香之人纷至沓来,犹其遗俗。在开封,当花朝节时,人们纷纷赏花,有碧桃、红梅、瑞香、月季等。
二月十九日,杭州上天竺建观音会,引得倾城士女前往。其时,马塍一带园丁,以名花荷担叫卖,音中律吕,煞是好听。
三月三日,俗传为北极佑圣真君生辰。在开封,有大道宫大会。在杭州,佑圣观修崇醮事,士女拈香,也有人在家启醮,酌水献花。这一日,男女都戴荠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其意即指此。
明文俶《秋花蛱蝶图》
从冬至往后数,过105天,即为清明节。在古代,无墓祭之礼。汉明帝率公卿朝原陵,自后历代沿袭不变。明代间亦拜谒皇陵,但南京孝陵则百官莅任者必须亲自拜谒。在民间,清明节例行扫墓。清明前两日,称为寒食,家家插柳满檐,青蒨可爱。男女也都戴柳,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这一天,士庶人家,各备香烛、纸锭、祭品上坟拜扫添土。扫墓人纵苇荡桨,歌声满道,箫鼓声闻。游人笑傲于春风中,乐而忘返,四顾青山,徘徊烟水,真如移入图画,仿佛极乐世界一般。有些人祭毕野坐,醉饱而归。名为扫墓,实为最好的一次野游。清明节的晚上,杭州人家家在楹壁间贴“清明嫁九娘,一去不还乡”之句,说是如此则夏月无青虫扑灯之扰。
三月二十八日,俗传为东岳齐天圣帝生辰。在杭州,行宫共有五处,而以吴山上的行宫为最盛。士女答赛拈香,或奠献花果,或诵经上寿,或枷锁伏罪,钟鼓法音,嘈振竟日。在开封,有东岳庙大会。买卖人出卖货物,与城隍庙大会相同。民间流行送礼,礼品用酥饼、馒头、南北果品、五色糖罐、薄荷扇儿、欢喜团儿等。
往后,又到了立夏。每当立夏之日,杭州人家家烹制新茶,配以诸色新果,馈送亲戚比邻,称为“立夏茶”,又称“七家茶”。一些豪家巨室争相求奇斗胜,细果全用雕刻,饰以金箔,香汤名目也很多,有茉莉、林禽、蔷薇、桂蕊、丁檀、苏杏,再用哥、汝窑瓷器盛放,仅供一啜。
四月八日,为浴佛节,施米打斋,僧尼领去煮粥斋众。此日俗传为释迦佛生辰,僧尼各建龙华会。
此日,民间也流行旅游玩耍。如北京人在这一天耍西湖景、玉泉山,游碧云寺、香山。
五月五日为端午,又称天中节。《续齐谐记》曰:“屈原以五日投汨罗,楚人哀之,以五彩系菰叶裹粘米,谓之角黍,投江以祀。当时以舟楫拯之,今竞渡是其遗迹。”文中所言“角黍”,又称粽子。如杭州人当端午节时,家家包黍秫,做成粽子,束以五彩丝。有人用菖蒲、通草雕刻成天师驭虎的形象,放在盘中,四周用五色蒲丝围起来,剪金纸制成百虫的形象,铺在盘上。或者用彩绒杂金线,缠结成金筒符袋,互相馈送。一些僧道将金筒轮子、辟恶灵符分送给施主。一些医家也用香囊、雄黄、乌发油香,送给经常往来的人家。此外,家家买葵、榴、蒲、艾,植之堂中,标以五色花纸,贴画虎蝎或天师像。有人朱书“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句,贴在楹间。或者采百草,制成药品,觅蛤蟆,取蟾蜍皮层所分泌的白色液体,书“仪方”二字,倒贴在楹上,用来避蛇虺。在开封,端午节时家家门悬艾虎,插彩艾、菖蒲,供雄黄酒、茱萸蒲酒,用朱砂、雄黄点小儿的耳朵及口鼻,用来避五毒;吃角黍与油馓、腊肉、鸡、鱼。送礼用角黍、油馓、南北果品、糟鱼、鲥鱼、麻姑酒。又用红黄夏布、纱扇、汗巾等做成各样戴器,有皮金小符、五毒大符、小儿百锁绹、线绒缠背牌等,戴五毒花,饮雄黄酒。
端午节龙舟竞渡,当数南京最盛,闽中次之。一舟可容10人,大的舟可容20人,鼓枻而前,顷刻数里,往来如飞,以先后分出胜负。后来杭州人也纷纷效仿,在西湖赛龙舟,但行不能疾。
当端午节时,民间还风行旅游。如北京,在端午这一天,士人相约,携酒果,游赏天坛松林、高梁桥柳林、德胜门内水关,称为“踏青”,比起南京雨花台,景况更盛。
六月初六,为天贶节。各地风俗稍有不同。在北京,各家取井水收藏,用来造酱醋,浸瓜茄;曝晒所有衣服。在杭州,此日流行游湖,多在夜间停泊湖心,月饮达旦。市中有人敲铜盏,卖冰雪。在这一天,杭州人还带猫狗到河中洗浴。在开封,民间流行在这一天吃炒面,说是能免病目。
七月七日为七夕。七夕织女渡河,与牵牛相会,这个传说肇始于汉武帝时。明代风俗,每当七夕,家家在庭院或楼台上盛设瓜果酒肴,谈牛郎织女渡河的故事。妇女对月穿针,称为“乞巧”。或者用小盒盛蜘蛛,次早起来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市中用土木雕塑孩儿像,给它穿上彩服,出卖,号称“摩睺罗”。
明仇英《乞巧图》(局部)
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俗传此日为地官赦罪之辰,家家持斋诵经,上坟祭祖,荐奠祖考。屠门罢市,僧家建盂兰盆会,放灯河中,称为“照冥”,救拔溺死鬼魂。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中秋玩月,肇于唐明皇。此日祭月光,家家清供月饼、西瓜、素肴、果品、毛豆等,请客饮酒,称为“西瓜会”。民间以月饼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
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日登高,肇于汉桓景之时。此日吃栗糕,取登高之意。人人佩茱萸,饮菊花酒。白居易诗云:“移座就菊丛,糕酒前罗列。”可见此风自古已然。在北方城市,如北京、开封,流行吃花糕。
十月初一日,为民间岁腊之辰,家家上坟,准备纸钱、金锭、寒衣、祭品等物。多有送寒衣的习俗,坊间刻板为男女衣状,饰五色纹,印制出售,市民纷纷购买,在祖考坟前焚化。卖靴人有祀靴之俗,将此日定为靴生日,预先筹集钱,准备祭物,祭靴,以天的阴晴卜一冬寒暖。此日,家家辞去雇工人。谚云:“十月一,家家去了年作的,关了门儿自家吃。”即为此意。
立冬日,用各色香草及菊花、金银花煎汤沐浴,称为“扫疥”。
十一月冬至节,一阳生时,称为“亚岁”。官府、民间各相庆贺,与年节相同。吴中冬至最盛,所以有“肥冬瘦年”的说法。或舂粢糕,或弄扁食,用来祭祀先祖。妇女向尊长献上鞋袜,为古人“履长”之义。
十二月初八日,俗称“腊八”。及佛诞之期,施米打斋。大小人家,杂五谷米并诸果,煮为粥,互相馈送,称为“腊八粥”。
十二月二十四日,称为“交年”。民间流行祀灶。坊民刻马形,印成灶马。市民买灶马,在灶前焚化,称为“送灶君上天”。又准备胶牙饧、糯花米糖、豆粉团或小糖饼,供奉灶君。召集一家老小罗拜灶君前,并道:“辛甘臭辣,灶君莫言。”乞丐涂抹变形,装扮成鬼判,叫跳驱傩,索乞利物。家家各换桃符、门神、春帖、钟馗、福禄、虎头、和合诸图,贴在房壁。从这一日之后,街坊箫鼓之声,铿锵不绝。
除夕,家家祭祀祖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烧,称为“籸盆”。烟火烛天,烂如霞布。爆竹鼓吹之声,远近相闻。家家举行宴会,长幼咸集,儿女整夜博戏藏钩,称为“守岁”。在床下燃灯,称为“照虚耗”。更深夜静,祷灶请方,抱镜出门,窥听市人无意之言,用来占卜来年的休咎。
本文摘自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陈宝良教授所著的《大明风华——明朝人的城市生活》。
《大明风华:明朝人的城市生活》,陈宝良/著,岳麓书社,2023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