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再现千年古调,再读唐抄古琴文献之精妙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文字曲谱,这首千年古调可谓是两个甲子以来最具争议和热度的古琴曲之一。

《碣石调·幽兰》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古琴文字曲谱,这首千年古调可谓是两个甲子以来最具争议和热度的古琴曲之一。遗憾的是,这卷曲谱在中国本土失传千年,仅有两种唐朝时的手抄卷子保存于日本。《碣石调·幽兰》是谁人所作?历代琴人为何热衷于打谱此曲,却又争议纷纷?唐抄文字谱的书法精妙到底在何处?

上海书画出版社近日获得授权,即将以《幽兰妙指——唐抄古琴文献二种》之名,出版唐抄《碣石调·幽兰》以及现存最早的古琴指法汇编《琴用指法》。从清末学者杨守敬带回部分资料到如今,千年古调的神秘面纱也正在被一步步揭开。

《碣石调·幽兰》(卷首)
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清光绪年间,旧学遭弃,大量学者文人前往日本寻求济世之道,被喻为“晚清民初学者第一人”的杨守敬就是其中一员。1880年前后,杨守敬跟随当时的驻日公使黎庶昌在日本访学,收集流布日本的汉文佚书珍本时,发现了《碣石调·幽兰》的宝素堂抄本。随后这一抄本复刻资料,连同其他古籍文献一同收录在二十六种二百卷《古逸丛书》中,并于光绪十年(1884年)陆续出版。杨守敬在《古逸丛书》中特地附录了一篇日本著名目录学著作《经籍访古志》,其中评《幽兰》云:“书法遒劲,字字飞动,审是李唐人真迹。盖昔时乐家传藏秘卷,虽非完帙,实为罕觏之书,岂可不贵重乎。” 

《琴用指法》(卷首)
现藏日本彦根城博物馆


《碣石调·幽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古琴曲谱,也是全世界保存最完好的最早的乐谱,它用文字记录下音位与指法,是古琴唐代减字谱出现之前的记录方法,留下了无数的待解之谜。《碣石调·幽兰》在国内一经刊发,就引发了琴坛震动,开启一系列深入研究。

《碣石调·幽兰》(局部)


何人作《幽兰》?

《碣石调·幽兰》谱前小序有言“丘公字明,会稽人也。梁末隐于九嶷山,妙绝楚调,于《幽兰》一曲尤特精绝。以其声微而志远,而不堪授人,以陈桢明三年授宜都王叔明。隋开皇十年於丹阳县卒,年九十七。无子传之,其声遂简耳。”根据序言推断,此曲是南朝梁末隐士丘明(493-590)临终前传给宜都王叔明。目前也有琴界学者指出,《碣石调·幽兰》在丘明之前或有更早的魏晋渊源。

《碣石调·幽兰》(局部)


《碣石调·幽兰》(局部)


《碣石调·幽兰》原件为唐人手抄卷子,抄写年代大约在武则天时期。东京国立博物馆曾研究表示,曲谱中的部分字,为初唐武则天时期所创,武氏薨则不复用,由此推测此卷书写时期应为初唐武氏时期。当代古琴名宿吴文光先生在其著作《< 碣石调·幽兰> 音乐初探》中提到,从书法的角度看,此谱与见存日本的唐代乐谱《秋风乐章第六》和《琴手法》(内含《琴用指法·仲儒撰》、《琴用指法·弹琴右手法·唐·赵耶利撰》、《琴用手名法·隋僧冯智辨撰》)笔姿相近。古琴名家查阜西(1895-1976)在《幽兰实录·编辑述要》中也表示:“但无论何本,各《幽兰》文字谱仅有笔姿之殊,而无文字之异,证以宋、明以来之古琴文献, 可断为唐代之谱式无疑……不必疑为‘后世工师臆造’而裹足不前也。”

《碣石调·幽兰》(局部)


这份琴谱何时传入日本已不可考,直到十七世纪方见于史料。明治四年(1871年),唐人抄《碣石调·幽兰》卷子被日本京都西贺茂神光院主持僧人和田智满收藏。明治四十年(1911年)和田智满去世后,卷子被捐赠给神光院,次年被评定为日本国宝。1946年日本文化厅将此卷子送入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

《碣石调·幽兰》的书法细节


《碣石调·幽兰》的书法细节


古代音乐无法留存下来,文字谱距今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间隔,其中指法古奥,难以理解,历代琴家也在不懈地追寻《碣石调·幽兰》的面貌。“碣石调”是指曲调形式,“幽兰”是指乐曲所表现的内容。吴文光认为,序言中“妙绝楚调”的“楚调”涵义可能比作为一种调式更宽泛,它泛指具有楚地音乐共同特性的曲调。

《碣石调·幽兰》谱序未叙曲情,但《经籍访古志》中有“一名猗兰”字样。古代文人名士常自比深谷幽兰,春秋时期,孔子自卫返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于杂草之中独茂,伤感生不逢时,于是作《猗兰操》,不过现存琴曲《猗兰操》与《碣石调. 幽兰》并不相干;另有南朝诗人鲍照写下琴曲歌辞《幽兰》,通过“华落不知终,空愁坐相误”等诗句抒发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心情。结合《碣石调·幽兰》谱序和小注中的“其声微而志远”“此弄宜缓,消息弹之”,基本可感知此曲的幽怨、压抑、高洁不屈的琴曲风格。 

杨守敬画像


《碣石调·幽兰》成了当时最有争议、也是最受琴人重视的曲目之一。曲谱在国内一经披露,在琴坛引发强烈反响。琴家杨宗稷(字时百,1863-1932)首先对此谱进行了开拓性研究和打谱(“打谱”:确定琴曲曲调、编订节奏、校正指法),发表《幽兰古指法解》《幽兰和声》等研究。

《古逸丛书·幽兰调》后附录的《经籍访古志》


资料缺失,打谱艰难。

《查阜西琴学文粹. 幽兰古调初探》中也记录了这段历史:“《幽兰》……还中土后,京师琴士辈出,亦不敢谱《幽兰》。杨时百托称数请当时名琴师黄勉之从事研习, 黄未之应, 此旧时艺人回避‘吃力不讨好’之风气。黄既能之,或亦不为人弹, 亦旧时能之而不自信, 则不愿使古人受毁之美德也。杨时百卒自倔强为之,其法先释谱,释定之后,译成今谱,译今谱后,方始弹之。此自其先撰例言,次解指法,次编新字,次译全谱,然后以双行为殿示证之体裁可见也。”

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査阜西等人组织全国琴人研究打谱幽兰,徐立荪、姚丙炎、吴振平、吴景略、管平湖、喻绍泽、薛志章等七人打出幽兰一曲,后管平湖打谱版本较为流行。时至今日,仍有琴坛后起之秀为《碣石调·幽兰》打谱,重新演绎,足可见此曲魅力。

《琴用指法》中还有一些类似梵文,不同于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古琴指法


《琴用指法》(局部)


唐抄《碣石调·幽兰》的书法遒劲,字字飞动,受到日本学者的一致推崇。然而受到当时技术限制,杨守敬带回的资料为黑白复刻,大量信息隐匿,书法之美更是无法体现,因而国内已有研究主要集中于曲谱内容,书法价值未得重视,实在为一大憾事。

《琴用指法》(局部)


《琴用指法》(局部)


《琴用指法》卷子本一轴,现藏日本彦根城博物馆。其书写时间与传入日本的时间,应与《碣石调·幽兰》相去不远。该书是现存最早的古琴指法汇编,不仅包括了北魏陈仲儒、唐赵耶利等人所撰的早期文字谱指法解说,还收录了一种形态略似梵文、不同于文字谱和减字谱的古琴指法。

《琴用指法》深藏东瀛密阁,多年不为人所知,仅以《琴用指法》的改编版《乌丝栏指法》保存部分信息。当代琴家在打谱《幽兰》时,也常参考《乌丝栏指法》古解进行校正,对其中的信息亦是各持意见。而作为古琴指法集注,《琴用指法》是否是《碣石调·幽兰》卷子姊妹篇的争议也一直存在。

《琴用指法》的书法笔迹与《碣石调·幽兰》相去甚远


此次上海书画社将两卷的高清版本刊出,对于学者研究两卷笔迹、解析古指法、校正《碣石调·幽兰》曲谱,均大有裨益。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