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新闻

乡村儿童美育:是启蒙,也是抒发情感

乡村儿童美育凝聚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祈盼。当关注乡村儿童美育时,应该关注什么?2023年2月10日,“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议题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办。

乡村儿童美育凝聚了人们对美好世界的祈盼。当关注乡村儿童美育时,应该关注什么?

2023年2月10日,“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议题发展研讨会”在上海复星艺术中心举办。研讨会就两个话题展开讨论,一是从城市实践的经验出发,讨论“城市的美育资源如何与乡村共享,缩小城乡美育差距”;二将聚焦乡村本土的实践,讨论“如何挖掘乡村资源,促进双边美育人才共同成长”。

“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议题发展研讨会”现场


如何缩小城乡美育差距

教育资源不均是城乡差异的一个方面。城市拥有丰富的美育资源,是乡村美育工作所需要的。如何分享并嫁接城市的资源信息有多种多样的尝试。有人员上的往来互动,也有将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应用于乡村美育的实践,各种行动方式在缩小城乡美育差距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在研讨会上,复星艺术中心公共教育高级总监陈瑛分享了复星艺术中心在公共教育方面所作出的成果,包括以线下线上形式提供的多种项目,如云沙龙(讲座)、云剧场(表演)、云悦读(阅读)、云艺坊(儿童工作坊)等。她以复星艺术中心与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合作的馆校合作为案例,讲述疫情期间美术馆是如何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艺术,完成艺术创作的。同时,她也介绍了该艺术中心新上线的“云彩盒”项目,该项目试图打通线上线下渠道,在多地开展工作坊,并同时邀请艺术领域专家为乡村教师提供线上公开课。

陈瑛表示,在调研、交流过程中了解到,“目前乡村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资源和教育教材的缺口。同时,无论是乡村的家长,还是学校本身,都缺乏对孩子美的教育。我们希望将艺术中心的资源送入乡村。公共教育就是为了让公众了解艺术。我们考虑的是如何让小朋友通过日常的美术课和身边事物,加强对于家乡本土文化的了解。”

2022年,复星艺术中心与黄浦区第一中心小学联合开展,馆校合作系列线下艺术课程


复星艺术中心首期云课堂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梦想课程研究院总监温育灵以该机构推出的《艺术生活》课程为案例,讲述了对于乡村美育的看法。《艺术生活》课程是一门面向2-3年级学生的艺术启蒙类课程,以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空间环境、衣食住行等为主题素材,带领孩子们进行主题单元学习体验及创作实践,通过思考讨论、游戏、体验、创作实现“发现美、探索美、呈现美”三方面目标。

真爱梦想“梦想中心”项目


温育灵强调了对于教师的培育。她讲述了《艺术生活》课程的专项培训,讲述如何让教师更好地树立作为艺术教师的自信、理解艺术教育的价值、掌握教学流程及方法。在她看来,艺术教育的缺席有多种原因,如老师认为艺术门槛太高、艺术教师及课程资源的稀缺等,但归根结底是理念的问题,“乡村有很多资源,但他们因为理念的束缚而不会使用。”

温育灵说,“我们希望让老师们慢慢理解到艺术之美,然后带领孩子们开展一种没有束缚的阅读,这就是我们这些年通过课程在美育方面做的事情。孩子们局限在课堂中是不够的,他们需要更广阔的视野,而老师也需要更多更好的机会与外界交流,以此帮助学生拓展视野。”

《穿行中国》课程学生手册


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剧场营销艺教负责人张奕从舞蹈中心剧场策划的青少年舞蹈节等活动讲起,讲述不同地区的美育资源的差距,并谈及了对于美育的理解。她说,从相关美育活动中传达出的理念是,“我们除了声音、文字、画面等常见信息外,还有一个最原始的东西——肢体。舞蹈不是一个结果,而是一个开始,它可以让你通往更广阔的世界。”她以素人舞蹈剧场为案例,讲述了舞蹈美育需要的并非是一个大剧场,有时候一个简单的教室,或者是手上的书本,就可以生发出舞蹈的种子。“美育是基本的概念,我们最主要的是要让孩子们有更多抒发自己情感的方式。”

最后,她分享了一位老师关于美育的笔记,“相比编创舞蹈课程,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身上,从自己的本土文化生发出点子,然后产生自己的剧本,让孩子们产生自己的文化,在血脉中产生剧本,然后再用这样的剧本排演。”

邓小岚带孩子们在山上唱歌


上海市曹鹏公益基金会荣誉副理事长、天使知音沙龙负责人石渡丹尔则从央视拍摄的邓小岚老师及相关纪录片《马兰的歌声》的故事作为引子,谈及对于音乐和乡村如何产生联系。他说,交响乐到乡村是非常难的事情,“因为有老师的、资源的、器乐的限制。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了很多方法,最成功的是将乡村里对这方面感兴趣的老师带到城市,将城市里最好的音乐资源教授给他们,再让他们带回去。”

对于城乡怎么样实现资源的互动?石渡丹尔以云南村落为例,提出了传承与维系,“可以把乡村的传统文化带到城市里面进行系统的维护学习,再将城市的东西回馈到当地。”同时,石渡丹尔表示城市资源到乡村的互通输送,可以通过回乡支教,艺术节、联赛等活动的举办,及与国际艺术节的交流来实现,这既能实现从城市到乡村的内循环,也能让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新的世界。

拿着乐器的孩子们


挖掘乡村资源,促进双边美育

乡村地区本身就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丰富的美育教育资源库。乡村美育除了借鉴城市美育的内容和模式,也应该多进行在地的田野调研,探寻贴近本地的美育方式。同样也可以把乡村的经验返回到城市,促进双边美育人才的共同成长。

“我们如何看待乡村?看待乡村老师?看待乡村老师的发展?什么样的老师是能够真正支持乡村儿童完整生命成长的?我们如何以美育去支持乡村教师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致朴公益基金会教师发展项目官员董剑分享了其观察与思考。她表示,“我们换一个视角看乡村。它并非是教育、资源的低洼,而是非常适合美育。乡村的自然、人文,甚至是家族史都是极其宝贵的资源。基于此,我们做事的所有方式都会有所改变。接着,乡村教师作为孩子长时间的陪伴者,他们的初心、用心、朴素的智慧往往能解决很多问题。所以,我们会和老师一起探讨、一起聊、一起看,思考可以共同贡献的部分是什么。基于以上两点,我们的工作是改变了和乡村老师一起工作的方式,从之前的自上而下的输入转变为陪伴与共创。”

董剑通过案例分享,讲述了什么样的老师是能够真正支持乡村儿童完整生命成长的。“我们希望乡村老师都能够抓住生命中的美,用自己的状态感染孩子。通俗来讲,老师可能需要具备以下几点:第一,他有非常强的感知力,可以创造一个能够从生活中寻找美的人;第二,他非常理解和关心儿童,能够从自身的经验出发统领儿童的需要;第三,他和孩子一同成长,在与孩子互动中产生不断学习、不断寻找、不断前进的动力。”

同时,董剑也谈及了用美育的方式去支持老师的发展。在她看来,包括视觉艺术、肢体艺术、音乐等不同门类的美育,其最核心的是对情感的激发、对于场域之中人与人尊重互相共鸣的关系,“值得探索的是如何能够让老师感知到,并且运用到他日常教学当中。”

贵州侗族村落


云南诺邓白族村


为中国而教负责人荆攀则从该机构的支教项目和未来教育项目出发,谈及了该机构是如何培养乡村老师的。同时,她通过一些微观的案例,展示乡村教师被激发之后给孩子带来的美育课程。对于培养乡村教师的模式,荆攀表示,“第一,我们通过线上线下训练营,让教师学习理论知识;第二是实践;第三是包容的支持系统,解决农村的老师孤独、缺乏资源和支持的问题;最后一就是展示反馈,完成学习的一个闭环。”她说,“在乡村,真正的美术老师很少。如果真有一个美术老师在现场,他也会被迫去上语文课和数学课。于是,我们推出了远程艺术课堂,链接大学生艺术社团资源,和线下老师做双师课堂。在远程互动时,远程的艺术老师可以和线下老师磨合课程,他们彼此能相互学习。同时,我们还提倡将美育融入非美育老师的教学中,如一位数学老师将美体现在了他设计的数学俱乐部中,英语老师鼓励小朋友进行创意作业,音乐老师与学生一起用跨学科知识编歌等。”

诺邓古村首届创意市集


美丽乡愁联合创始人彭婧则表示,国内贫困地区存在从“文化失传”到“认同缺失”再到“乡村人才缺失”的恶性循环。她从云南的云龙县诺邓白族村的乡土教育实践出发,分享了该团队的古村传承人培养计划与乡村教育水源计划。彭婧说,“我们认为乡土是孩子们认知这个世界的课眼,通过对周边社会的理解,构建对这个世界更全面的认知,他不再是单纯觉得外面的世界一定是好的,而是通过自己文化与外界文化的客观对比,通过乡土科研来更好地感知世界。此外,我们不是单纯带着孩子们了解家乡,而是希望他能把自己与家乡构建一个连接,思考自身和这块土地产生怎样的可能性,思辨地看待自身和家乡的连接。同时,我们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开展了保护家乡的行动,将其所学的乡土知识变成传播家乡美的公共项目。”

彭婧说:“美育既可以帮助孩子传播家乡文化,让他们感受到自身可以为家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又可能影响他们未来的职业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当地人的成长,参加项目的志愿者、大学生心中也会埋下一颗乡村的种子。未来当这些人成为一名规划师、建筑师、白领,或是做项目时,他们能够为当地的文化连接做一些思考。我们觉得这是更宝贵的。”

绘本《找金鸡》融合了侗族传统建筑、风俗传说等


绘本《找金鸡》融合了侗族传统建筑、风俗传说等


最后,禾邻社创始人卢璐讲述了该机构在14年间的乡土美育实践,包括公共艺术、美育教育和本土题材原创绘本出版等项目。其中,她特别讲述了该团队是如何梳理各地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并将其转换成绘本的。2016年,该机构的绘本创作团队进入到侗寨采风,在2019年时完成了描绘侗寨的儿童生活的绘本《找金鸡》。“我们利用乡村的文化资源去做美育,刚开始是单向流动,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即艺术家进入乡村采风,然后创作,将创作的内容反馈给社区使用。再往后,我们把《找金鸡》的故事转换成课程,再解码上线,定向送到侗寨以及所在县。我们通过后台数据发现贵州其他地方的孩子们也在用这一绘本,甚至其他文化地区的孩子们也在用。有的小朋友则通过这个课程,画了自己所在的村寨。”卢璐说道。

在山西平遥举办的第一期艺文乡野共创营,艺术家们在进行创作


“我们认为这样的本地链接还是不够。所以我们2021年开始用了新方式——共创营,其理念来自于国外的一对艺术家夫妻,其原则必须进入到社区,且围绕的是当地社区有真实需求的真实议题,另外其参与者是多元的且平等的,而最终的结果是能在社区环境里应用的。我们追求的是双向奔赴,是这件事情在本地可持续的生长。”卢璐说。

(注:全国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行动网络的伙伴及行动者在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下发起了中国互联网公益峰会·边会-乡村儿童美育公益领域议题发展研讨会,推动乡村儿童美育公益议题领域的专业化发展,联接更多同道伙伴,推动乡村儿童美育共同体的发展。)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