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皇权的写真

在照相技术发明之前,记录人物肖像,绘画是唯一的手段。传统的中国绘画,有写意,有工笔,不过人物肖像的制作,应当属于另一系统。

在照相技术发明之前,记录人物肖像,绘画是唯一的手段。传统的中国绘画,有写意,有工笔,不过人物肖像的制作,应当属于另一系统。日语中的“照片”一词,叫作“写真”。这个词原本来自中国,指的就是人物肖像一类的绘画。绘画用于人物肖像,与被写体本身,一定是相当接近而逼真的,所以才被称作真实写照之意的写真。也正因为如此,“写真”才被日本人挪用,指代19世纪以后才出现的新技术产物照片。

过去写真绘画,作为一种习俗,几乎跟现在的照相一样普遍。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传世的古代资料中,不仅有很多人物肖像画,还有失去画像依托而独立存在的“写真赞”之类的题辞文章。写真是写实的,但作为题辞的“写真赞”则是有写意性质的发挥。

研究历史,述其事,想见其人。传世的历史人物肖像画,便多少能满足这样的愿望。

今天的学术研究分科愈发细密,就历史研究而言,绘画往往纳入美术史研究的范畴。一般意义上的历史研究,特别是历史人物传记,或许会插入几帧传世的相关人物肖像画,但绝不会成为研究对象本体。然而,令我意外的是,黄博博士的这部《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的研究对象主体,居然就是人物肖像。并且,他所利用的人物肖像,是最重量级的人物肖像,宋代的帝王肖像。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这是一部别致的著作,一部用帝王的肖像记载串联起来的宋代政治生活史。构思新奇,出人意表。大量围绕着宋代帝王肖像的史实、逸事乃至传说,都被黄博融为一炉,打破历时与共时,不限地域与疆界,叙事时空交错,如同一个个蒙太奇画面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有场景,有画外音。历史、文学、艺术的贯通解读,透过生动可感的叙事,传达了作者的认知。

长期以来,皇权研究是我的一个研究主题。对于中国古代皇权,从通史性的视野观察,我的基本认识是,伴随着行政制度的日臻完善,皇帝在很大程度上从行政长官的角色中脱出,皇权逐渐走向象征化。这部书通过大量史事讲述的宋代帝王肖像故事,多数正是体现了画像载体所带有的象征意义。“如朕亲临”,这种由皇权带来的象征意义,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域,不同政治形势之下,不同的王朝体系之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君主不仅仅具有政治意义上的独裁,或者说与士大夫共治,皇帝制度还在一定程度上,为一个地域的民众乃至一个族群,带来了很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西汉末年的赤眉军为何要拥戴一个刘姓的放牛娃?刘备为何要强调刘皇叔的身份?在书中,我们也屡屡看到这样的场面,战乱中,朝廷命官颠沛流离,自顾不暇,却还死死守护着皇帝的画像乃至牌位,这究竟是为什么?“象征”两个字,就是最好的行为诠释。

超越王朝,皇帝肖像还发散着文化意义。我们看书中所述,契丹辽朝的皇帝,是那么执著地希望索取宋朝皇帝的画像。在深层意义上,是不是也有契丹在汉化进程中对中原文明向化的因素在?

如同堪舆看风水一样,过去相面也是一种学问和文化。北宋的钱若水据说具有“人伦鉴”,一见王旦,就说有宰相器。这并非全是迷信算命,肯定有一定的根据。见真人如此,观画像也能看出几分隐微。不仅如俗语所说相由心生,一个人的经历,不可能不在面容上留下沧桑印记。人物肖像画,尽管强调逼真,其实也加进了作画者的写意。丹青难写是精神。如果在写实的前提下,传递出人物的精神特征,便使画像在形似的基础上又有了神似。元人题写《富春山居图》作者画家黄公望的画像时就这样写道:“贫子骨头,吏员脏腑。”可见长期为吏的生涯,在黄公望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本书比较太祖与太宗、孝宗与光宗的相貌异同,也有基于历史事实的精彩分析,这是对历史人物的大写意。黄博,也不乏“人伦鉴”。

黄博将此书定位为通识性普及读物,在我看来,这是一部严谨的学术著作。有关宋代皇帝画像的史料几乎搜罗殆尽。关于这一点,我在研究中接触到的一些史料,黄博几乎都写进了书里。比如跟皇帝的画像有关,赵抃曾上奏请求不要把仁宗画像送给辽朝;赵抃在知成都府时,又曾上奏要求崇光寺药师院建殿来安奉太祖像;还有关于宋高宗与吴越国王钱镠的传说等等。一斑窥豹,见微知著,可见此书在史料运用上的几近完备无遗。可以确定的是,如果不是接受过严格的学术训练,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在字里行间肆意洒脱地编织一些从前不曾为人注意的历史片段,赋予它们可讲述的意义”。寻找散乱的珍珠,然后编成一条美丽的项链,既需要功夫,也要有巧思。于是,在黄博精致的操作之下,本书便达到了他的期待:于无聊处见有趣,于无情节处见故事,于无人问津处见激情。

激情灌注的一部学术著作,写得很通俗。不仅研究者可以从选题到史识接受广泛的启发,普通读者也不难从愉快的阅读中获得准确的历史知识。我一直主张,学者有义务走出象牙塔,将研究成果推广给大众,挤压戏说、胡说历史的存在空间。这部书打破学科畛域,严谨而不拘谨,随心所欲,行不逾矩,文笔灵动跳跃,读来畅快淋漓。一部学术著作,能够这样地表述,既是著者所爱,也为读者所喜。学术话语可以写得这样秀色鲜活,直让人亲近。

书不是日记,是写给人看的,所以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通俗读物,可读性是第一要义。惟其可读,方能把作者的所述所思完整地传达给读者,方能像艺术品一样,让人把玩欣赏。史学著作尤其应当在信、达之上,强调一个雅字。即使是象牙塔,也须玲珑剔透。历史学的无用之用,才能得到完美的展现。此书的可读性值得赞赏,也值得同行借鉴。

瑞来兼任四川大学的讲座教授,在疫情之前,每年去成都时,都会跟川大的宋史研究同仁们有一次集体聚会,黄博、晓希夫妇亦参与其中。还曾在兰州宋史年会之后,同游敦煌。与二人是熟识的朋友。我知道黄博近年来一直专注于西藏历史研究,出版有好评颇多的《10-13世纪古格王国政治史研究》专著,以为他已经与宋史研究渐行渐远了,没想到以这部《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重返故疆。横空出世,势将惊艳学界。

从构思到成型,这部书的问世,既不是出于作者的心血来潮,也不是来自突发奇想,应当是长期以来学而思的硕果。学是学术积累,思是深度思考。学术积累既有不经意的平素形成,也有刻意的寻求;深度思考则会把学术积累过程中产生的电光石火,集中在一个主题上聚变成耀眼的闪电。经过这样的积淀,最后以作者喜欢的形式,加上写作过程中的逻辑重构,实现了他的表述期待。这是我对黄博写作此书过程的一个推测,也不外是一部优秀的学术产品形成的共同路径。

现实中,人们或许很少有机会与著者推心置腹般地接近,但通过读书,则可以跟著者神交意会。生活中接触到的黄博,给我的印象是一个认真拘谨、还带有几分羞涩的本色书生。不过,读其书,是那样的兴味盎然。有铁马冰河,有晓风残月。活泼的网络新词应用得恰如其分,读来不时让人忍俊会心。文如其人,读《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让还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则是,接触到了一个有趣的灵魂,深度地了解了黄博。寂寥书斋冷板凳,也有激情迸发。这部书,展现了学者的另一面相。

我很愿意将这部有趣的书连同一个有趣的灵魂,介绍给所有的朋友。

“在省去系统性的学理考察之后,以略带夸张的方式把学术思考的闪光点以‘网文暴点’的方式呈现出来。一边从正史与野史中找寻各种宋代皇帝御容故事之种种,一边在辨析与解析相关人物和事件的过程中,以宋代帝王肖像的聚散离合为视角,重现宋代社会的历史风貌”。诚如后记所言,这样的写作,对于黄博来说,或许只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历史”的方法尝试。不过小试锋芒,便如此精彩。学术的田野很广阔,今后的开拓肯定会有更为丰硕的收获,期待黄博博士。

王瑞来

壬寅仲秋于日本千叶寓所

(本文为黄博著《如朕亲临:帝王肖像崇拜与宋代政治生活》序言,山西人民出版社,2023年1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