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寸缕寸金,感受缂丝如画之美

缂丝,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之称。

缂丝,古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织中之圣”之称。缂丝书画艺术是由从古丝路缂毛传入技艺引进,慢慢发展到缂丝品种,然后于宋代艺术大时代背景下独树一帜的过程,到明清再兴高潮并商品化,这门技艺随时代发展而风格流派多变,见证丝织技艺发展的最独特的艺术风貌,至今未能被现代化机械所替代。

行知读书会国风国潮第三期聚焦了江南丝绸,请到了上海博物馆馆员、《江南染织绣》作者于颖,与读者们共话丝绸里的文化。

于颖做客行知读书会


江南地区自古因水系发达,水质和土壤皆优,因而种植的桑叶肥厚营养丰富,所产蚕丝性优而质白,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丝绸产地,丝织业因此而繁荣兴盛,商贾不断。其中特别以五彩斑斓、造价不菲的缂丝为名贵。

缂丝技艺最初并非起源于东方,“通经断纬”的织法首先从西方传入,最初以亚麻、麻毛为材料。在我国,西域地区有不少缂毛织物的出土,公元7世纪左右,该技术被引入到丝织物生产中。随着丝绸之路的联通,以及西部少数民族的迁徙,缂织技术在唐代传入了中原地区。

缂丝边饰绿绢棉袍(北宋)喀什地区博物馆藏


于颖介绍,目前最早关于缂丝的出土文物是唐代女俑服饰上的缂丝腰带,上世纪七十年代,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张雄夫妇合葬墓,被发现时缠在一个女舞俑的腰上,腰带宽度仅1公分左右。后来出土的再宽一点的缂丝则是衣服上的装饰条,是来自胡人的服饰。

到了北宋,官设“克丝作”,专门负责织作缂丝,作为书画精品装帧所用之包首。初时多见吉瑞花鸟式样,图案构成如织锦,通称“锦褾”。用缂丝做成的包首专门用于高级的晋唐书画精品,如《女史箴图》的包首就是牡丹图案的缂丝画。由此,缂丝逐渐和绘画产生了关联,绘画艺术潜移默化地对缂丝的发展产生了影响,徽宗皇帝的画稿也开始被织成缂丝,宋徽宗的画押也是用缂丝制成的,非常精细。但起初的缂丝作品偏向图案化,较为古板,合色不够流畅。

宋 缂丝《赵佶花鸟图》故宫博物院藏


南宋时期,江南地区人口密集、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境内盛产生丝,其丝线韧性好、强度高,是制作缂丝的上好材料。在富庶的经济、文人文化与民间技艺高度融合的背景下,缂丝在江南迎来了黄金时代。

清代沈初在《西清笔记》中提到:“宋刻丝画有绝佳者,全不失笔意,余尝得萱花一轴,以进花光石,色黯而愈鲜,位置之雅,定出名手。”缂丝书画在南宋作为独立的艺术已然日臻佳境,出现的名家有朱克柔和沈子蕃,两者花鸟主题缂丝画风格鲜明,各有千秋。在工艺上追求绘画的效果,山水题材往往比花鸟难很多,它的意境和色彩的过渡更加复杂,所以沈子蕃为了追求最佳效果,曾用相似的底稿缂了三幅山水,反复实践和总结。沈子蕃的缂丝画大气磅礴,苍劲有力,花鸟山水皆可,不拘于细节,大而化之。

南宋 沈子蕃 缂丝《梅鹊图》


朱克柔的缂丝画则以花鸟见长,所缂之花鸟、湖石坡地等无不真实细腻,惟妙惟肖。画面在丝光变化之下,意境更为隽永秀逸,气韵灵动,让观者真切地感受到丝之魅力,画之精神。朱克柔留有传世品7件,上海博物馆藏《莲塘乳鸭图》是唯一一件尺幅宽阔的巨幅作品。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莲塘乳鸭图》尺幅极大,受院体画派影响,以春夏间生趣盎然的莲塘实景绘成缂丝底稿。图中绿头双鸭浮游于萍草间,尾有乳鸭相随,旁有白鹭一对。翠鸟、红蜻蜓和水黾点缀其间。青石,质感凝重。周围荷花、芙蓉、百合、慈菇、白莲、营草、玉簪、芦苇等花草环绕,色彩雅丽,线条精谨。

受宋徽宗推崇的院体画影响,缂丝技法由唐时纹样图案主用平缂、勾缂技法,转向与绘画生趣和意境相融的多种戗缂技法方向发展,形成不同流派,朱克柔便是其一代表。朱克柔融合院体画艺于缂丝技艺,以纤细的合色花线(合花线)作调色,以缂丝技法来摹画水墨笔意,晕色效果自然天成,精工细作,后世赞其名为“朱缂”。

和绘画相比,缂丝又费时又费工,它到底好在哪里?于颖从蚕丝的特性出发,和大家分享了其中奥妙。蚕丝是半透明状的三角形横截面,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接近三棱镜的半透明的东西,它对于光就有一种不同于一般的反射。

于颖介绍,缂丝织造技术所做出的难以辨认的绘画效果甚至是比绘画更具有一种意犹未尽的体验,“当你织成了一个画面的时候,观察者通过移动和角度的切换,会观察到不同的色相跟色调,跟绘画就有所区别。它有丝丝光泽,画面在丝光变化之下,意境更为隽永秀逸,气韵灵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丝之魅力,画之精神。”

“织造比绘画更难的地方在于,绘画可以整体布局,画好之后,根据颜色的感觉层层复染,每次复染基本上都可以全局考虑,但缂丝不行,只能一点一点从底下往上织,而且不可以改,一旦拆线整个面就毛躁了,光线的质感也会完全被打乱,显得很粗糙,缂丝工艺之复杂可见一斑。”

元、明、清时期实用性缂丝与观赏性缂丝齐头并进。实用性缂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观赏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逐渐增多,并形成了以苏州为代表的缂丝产销中心。曹雪芹《红楼梦》中就多次提到购自苏州的“刻丝弹墨”。

了解完缂丝后,于颖又为大家讲解了明代晚期诞生于上海的艺术性画绣——顾绣。名闻海内外的“非遗”顾绣,又称“露香园顾绣”。在中国刺绣工艺的历史上,真正以画绣闻名于世的当属顾绣。顾绣是上海地区工艺品中的瑰丽奇葩,就起源于明代上海老城厢的顾氏家族。

顾绣深受宋代刺绣书画艺术影响,也受同时代宫廷内院宗教画绣艺术的启发。早期顾绣具有以绣补画的特点。上海博物馆藏明晚期顾绣《东山图》卷、《十六应真图》册、《钟馗像》都属于此类。画中仅刺绣勾勒轮廓线条,运针如笔墨地将针法结合丝理来琢磨笔法线条。一笔线条中会出现几种针法的组合,丰富了线条的表现力。

明晚期 顾绣《东山图》卷画心部分,上海博物馆藏


明晚期 顾绣《十六应真图》册之一,上海博物馆藏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