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八卷本的《陈晓明文集》,出版座谈会日前在北京举行。
《陈晓明文集》主要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在1980、1990年代及21世纪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著述为基础进行选择、增删、修改和编辑。
其中,《德里达的底线》《中国当代文学主潮》各成一卷;《无边的挑战》(加上《剩余的想象》节选)、《后现代的现代性》(加上《无望的叛逆》节选)、《不死的纯文学》(加上《审美的激变》《守望剩余的文学性》节选)、《小说的内与外》(加上《小说时评》节选)和《无法终结的现代性》(加上《仿真的年代》节选)各自组成一卷;同时,选取陈晓明最新创作的部分短论组成单独一卷《通透之境》。
八卷本《陈晓明文集》
陈晓明,1990年获文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当代文学、文学理论等,2003年起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广东人民出版社介绍,在《陈晓明文集》所收的文学理论作品中,陈晓明关注中国的现实,从世界文学的高度、中国文学的脉络以及当时文化思潮的整体背景上,分析当代文学思潮的发生、美学特征、文学史意义,推动了学院派文学批评模式的构建。
青年评论家、北京大学文学讲习所讲师樊迎春对陈晓明的学术图景进行了回顾:陈晓明早期对于先锋文学和后现代主义进行捕捉与阐释,并表现出非常强的反叛意识和创新精神。之后的几十年,陈晓明一直努力介绍非常晦涩艰深的西方理论,另外,他也以人文学者的责任意识,致力于发现与解决中国文学自身的问题,并不止步于简单的理论阐释和推演,更多的是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问题进行互动。
《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这本书就是陈晓明个人风格的当代文学史,“是陈晓明对于中国当代文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的思考成果。”樊迎春介绍。
关于研究的偏好,陈晓明谈道:“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以及二十世纪初,走进新时代,各方面的体会非常深。由此,对于学术问题的思考、学理的思考,总是和现实有非常深的关联。我们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始终有一个内在的线索——20世纪的中国文学从五四一直到新中国文学,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及到新中派的探索,这个谱系是非常紧密的,在这个紧密的谱系当中它折射的、对应的都是中国的现实一面,这是我们的文学存在的理由。”
陈晓明介绍了收入文集中的作品:“早期的代表作《无边的挑战》是我读博的时候写的,这本书几十年了一直还有读者;后来有一段时期,我对中国当下的现代性的问题非常关注,《后现代的现代性》就是这个阶段思考的成果,现代性成为二十年来中国的主导话语,或者基础的话语,实际上却是后现代的问题,只有从后现代的角度出发反思现代性才会形成现代性文化;还有《不死的纯文学》,也是表现了我在文学批评方面的坚持。”
广东人民出版社社长肖风华谈道:“这套文集中,我们想探讨的问题是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四十多年以后,文学的体系是否构建?面对着西方文学理论的冲击,中国现当代的文学理论是否建立了自己的话语体系?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文学是否会重新走向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