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湘江东岸的河滨与山丘之间绵延十里的铜官镇,是唐代长沙窑的窑址区,千年前,这里熊熊的炉火将它燎燃为唐代最重要的民窑。唐代诗人以“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烛洞庭云”这样的诗句来描写这里的盛况。五代以后,铜官窑逐渐衰败并覆灭,直到20世纪70、80年代之交,伴随着考古工作的进行,深埋在地下的窑群才重见天日。
而关于长沙窑,更为人所知的故事是1998年,一家德国打捞公司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的一块黑色大礁岩附近发现了一艘巨大的唐朝时期的沉船,这艘船中发现的近八万件瓷器中,有56500件陶瓷来自长沙窑。
最近出版的《彩瓷帆影》就从这一历史时刻写起。
《彩瓷帆影》
书中的开篇,作者纪红建去到遥远的勿里洞岛,看到了来自中国的瓷器怎样在当地的渔民中引起收藏和买卖的热潮,并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机帆船去到了那处让人心心念念的黑石礁——“它非常庞大,但是这里并非深海”“除了黑石礁,只有更远处隐约可见的无名小岛”,虽然从1998年开始已经历了无数次打捞,但黑石号船体残骸并没有被捞起,于是潜水员跳进大海,只消二十分钟,就带出含有陶瓷碎片的一小袋海底碎片和一块七八十厘米长的烂黑木头,“1200年了,它没有完全腐烂”。
黑石号帆船模型
“这是我梦寐以求的时刻,我恭敬地捧着它们。……我们的祖先用辛勤和智慧,把陶瓷撒满了东亚、南亚、西亚甚至北非的海岸及其附近海域。这些看似是被狼狈、胡乱丢弃的各不相干的残片,却是一道中华瓷器与文明的完整风景。”
回到现场
纪红建的家乡,就在离铜官窑唐朝窑址不远的地方,因此他自称是彩瓷的“娘家人”。他的老家、彩陶源村唐朝窑址、铜官古街上的陶瓷作坊,在地理上呈三足鼎立之势。“已经植入了我的记忆,甚至灵魂深处。但遗憾的是,我过去所有的认知和情感都是那么的狭窄,所有对长沙铜官窑的关注与重新审视,都处于被动。”
纪红建谈到,在创作《彩瓷帆影》之前,从未想过与他对河相望的地方竟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更没想到通过它,可以看到这样一条震慑人心魄的沧桑而辉煌的人类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道路。
从2017年起,纪红建从长沙彩瓷故里开始,探访长沙铜官窑如何南北融合,并成为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瓷器世界工厂;之后再从湘江出发,沿长江、东海、南海、印度洋、阿拉伯海等,探寻长沙彩瓷出江、出海,打拼海外市场,将中国彩瓷文明推向世界顶峰。
《彩瓷帆影》的写作经历了很多次的实地探访、采访、资料查阅,作家丁晓原评论:“纪红建的行走既寻得长沙彩瓷丰富的踪迹,又使自己通过在地即景的联想走进历史,感知书写对象曾经的历史气场,使每一次寻访的叙事显得迷人而饱满。”
纪红建谈道,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并不是封存在那里,任我们随手取到,而是要靠我们去寻觅、理解和重读。每个时代的人都有不同的理解方式,每个时代的人都会在重读历史的过程中找到自己这个时代所需要的养分。
《彩瓷帆影》的创作中,纪红建努力地将长沙铜官窑纳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描述。极力让自己的表述既有纵向的时间流动,也有横向的空间流动。
纪红建提示读者,在长沙彩瓷兴旺发达的时代,中国也曾是制造大国,石渚窑口生产的彩瓷,是唐朝时名副其实的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而今天,在中国制造业持续发展的时期,我们仍能从长沙彩瓷身上借鉴许多。它锐意创新,顺应商品经济的发展趋势,开发物美价廉的新产品;心态包容,不仅吸收各家技艺之长,还可以整合来自西亚和南亚的诸多文化因素,以它具有异域特色的纹饰和造型为各民族所接受。
“推究根本,唐朝先进的不只是技术,唐朝所出口的,更是思想,是文化,是价值观。商品只是时代文化的载体,文化和价值观才是商品的最大附加值。”纪红建谈道。
打开时间深处的长沙彩瓷
黑石号的发现让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长沙彩瓷。原来早在1200年前,它就已远涉重洋,走遍了朝鲜半岛、日本、东南亚一带,越过印度洋、阿拉伯海,直奔阿拉伯,以及波斯湾地区的伊朗、伊拉克,红海之滨的埃及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黑石号上的瓷器
长沙铜官窑首创釉下多彩,打破当时以青、白釉色为主的生产格局,形成“南青北白长沙窑”的鼎立之势,在世界陶瓷发展史上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最近举办的分享会中,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冯小琦谈道,据1990年代的专家们统计,14个国家、55处遗址都出土了长沙窑瓷器或者标本,可见长沙窑的产品销售地域是非常广的。
长沙窑瓷器
“长沙窑有什么样的魅力让它走到这么远,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长沙窑生产产品的速度很快,它不太注重细部的修饰,快速成型,快速绘画,体现着‘长沙速度’。系统总结的话,首先,它打破了当时瓷器烧造单一品种的格局,我们知道当时南方主要是以青瓷为主,长沙窑除了青釉之外,还烧黑釉、褐釉、青釉印花、青釉彩绘;其次,它有创新,长沙窑是中国最早的釉下彩;另外,长沙窑的纹饰题材非常丰富,装饰技巧也多样。”冯小琦介绍。
纪红建谈道,在采写中,感受到长沙窑创造创新过程中的迷茫与困惑,痛苦与艰难,希望与期待,体味到他们在创新失败时的绝望瞬间,甚至看到他们跳入湘江自尽的悲伤场景。“追寻长沙彩瓷的足迹,我明白了什么叫风雨飘摇,什么叫颠沛流离,什么叫苦苦求索,什么叫在希望中死去,又在绝望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