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翟晚评《墟像·黑锈》摄影展:跨海呈现摄影师凝视的世界

郭小明2023年3月10日至19日,中国摄影艺术家郭小明的《墟像黑锈》个人摄影展在日本大阪Gallery176美术馆公开展出,备受瞩目。

郭小明


2023年3月10日至19日,中国摄影艺术家郭小明的《墟像·黑锈》个人摄影展在日本大阪Gallery176美术馆公开展出,备受瞩目。

郭小明是1954年生人,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拥有第一台相机,便沉迷其中,几十年不改初衷。1980年他离开任教的中学,成为职业摄影师。1985年在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电影《高山庙》(戴思杰导演,这是中国第一部在三大电影节获奖的影片),他就是摄影。当然,他主要从事的还是所谓“拍照片”的摄影。

疫情三年,客观上限制了摄影活动的半径。一次偶然路过,郭小明被一片工业废墟吸引。步入其中,映入视线的是巨大建筑的颓败;杂草丛生、砖石塌落,唯有框架耸立。他在惊讶中陷入迷茫,并尝试按下了快门。后来再在电脑上看那些照片时,他感觉自己“有了新的想法——那是不可多得的影像!虽然是独自面对废弃的建筑体,面对锈迹斑斑的设备,面对败于风雨的门窗,却可以感受到曾经存在的蒸汽,曾经存在的腾升,曾经存在的人,在眼前静态里残存的喧闹”。

自2021年年初到2022年年底,两年时间,郭小明的目光和脚步深入到成都周边六个工业废墟,上百次进入,离开,再进入,在人迹罕至的废墟里徘徊,无论寒冬酷暑。他说:冬季有枯枝衬映会产生一种凄美感,夏季有烈日辉映会呈现壮美感。

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光线,拍摄数千张照片,呈现不同的景象。他的“内心被一次次触动”,每按下一次快门就会发生一次对话,与时间,空间,锈迹,建筑,空窗。反复的观察和拍摄,逐渐形成独特的画面语言。以艺术的视角和语境记录一段时光,既是历史的子料,也是个性化的艺术作品。

在废墟影像的拍摄中,郭小明最为关注的有三点:一是工业设备在光影中的构成,包括线条的变化、体量的对比、质感的表现、形态的冲突;二是建筑体的构成,包括空间的错落、光影与块面的平衡;三是残破门窗在空间中的独特性,包括其中色彩的褪变和戏剧性的冲突。

这一次展览,是从一组废弃工业设备的影像作品中选出的,取名“墟像·黑锈”。这一命名大致基于三层含义:一、黑是色彩的表达。黑白灰形成的色阶是能够传达丰富意向的,原本的场景是复合色彩,因为受时间、光线、背景的影响,干扰了图像的一致性,所以抽离了红黄蓝,留下了黑白灰。二、黑的表述里是有空间含义的。人体及视觉在实际场景里的空间感受离不开“黑”的定位。色阶中的黑与空间里的黑是纠缠融合的。三、字面的装饰性。用“黑锈”组词虽然少见,却也是直述,目的是想结合画面凸显其装饰性,触及一丝诗意——“那些细微的存在,赋予它们重量、价值和永恒,不啻以个性的摄影语言成就一首诗篇”。

策展人松原丰先生本身也是位摄影家,他对此次展览的感受是:磨砂般的黑白照片,对比度更高,以平静的形象传达废弃工厂的氛围。这组刻画极其细腻的照片可以让你安静地凝视,仿佛时间已经停止。通过这些作品,我们感受到一种在现在和过去之间来回穿梭的感觉。图片中的工厂在中国,机器的表盘上写的是中文,但不知为什么,虽然我从未去过工厂,却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我可以想象并充分感受到在废弃工厂工作的日常喧嚣。

展览现场中有些日本观众也与摄影家探讨了这个黑字,因为他们看到的锈基本都是红色的。郭小明告诉他们,这里的黑锈除了物体表面的氧化,还有时间与行为意识的覆盖。它不是狭义的物体表面,而是整个场景的形态描述。“黑锈的存在犹如一种生命的状态,它的演化是缓慢的,细观其中,你或许能感受到黑锈的姿态与韵律。”

的确,这些作品中的每一处,都会看到无处不在的反差。空白与充塞,忙碌与离开,简单与繁复……那些冷漠的废弃之物,粗糙、龟裂、残破,展现出工业文明必然经历的历史脚步。摄影师以特异的观察方式,捕捉光线的微妙,于纷乱、强烈的光影中发现柔和并定格其情绪。最终将钢铁的黑锈在照片上呈现出绒毛般的质感。

有意思的是,锈在日语中有些与中文原意不同的意思,所以在日本的展览使用的中文是“黑錆”。而“錆”的意思据说是矿物表面受氧化的蚀变作用形成薄膜,所呈现的颜色或光泽常与矿物固有的颜色不同。跨语际的表述无意中传递出摄影师的几许苦心孤诣,至于是否能为跨海的观众所领会,则只有观者心知。

借用苏东坡的话,摄影是使人“了然于手”的艺术。在这组照片里,观众看见了什么?残破、荒凉、时间?想到了什么?风、雨、弃?虽说作品一经产生,即有了脱离摄影师的独立生命,观者自有其“解读的自由”,但在镜头引导下,观众或仍可体会到摄影师想要表达的些许心意,彼此了然于心。

由于此次在大阪的摄影展获得圆满成功,三重县的Gallery0369将再次展出。东京的一家美术馆也在商谈联系中。做专业摄影作品销售的画廊老板石井先生在刚开展时就第一个收藏了其中的作品。也有不少观众积极地向摄影者反馈了他们的观看感想。一位堀姓女摄影家说,她也拍过废墟,所以对郭先生的这个废墟系列很感兴趣,对其中光影的拍摄技术和处理非常着迷,并希望有机会能够再看到郭先生的废墟系列之二“灰筑”和之三“空窗”的展览。

这幅在开展的半小时内就被石井先生收藏的作品,其时空定位显著,透过窗玻璃的尘迹有远处停摆的工厂,黑色的窗棂将建筑的美感带入,运用框线的分割直接表述了历史与现实。

这是一幅受不少日本观众喜欢的作品,被赞誉很有浮世绘的风格。交流中得知是其夸张的手法与构图产生了冲击力,尤其是云天的出现,造就出浪涌的意象。

这幅作品让不少观众驻足,总是被问到:那是太阳吗?拍摄这幅作品时,摄像师使用了减光镜,让天空、太阳、烟囱、建筑产生异样的关系。简洁而又戏剧性地呈现出太阳的别样效果。

这是被策展人选做导向明信片的作品,也是摄影师拍摄时做足了功夫的作品。它的不寻常之处就在于其极为平常,潜伏在画面里的感受难以言述,摄影师自己也难以言表,只能沉默于其间。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