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年的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2023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为“改善公共卫生的七十五年”,意在纪念世界卫生组织成立75周年来改善生活质量的公共卫生成就。在这个世界卫生日,让我们再了解一下认知障碍症。本文摘自日本老年行为学研究领域专家佐藤真一教授的《我们与认知症的距离》。
就像心能分为个人的心、在社会关系中的心和在时间中的心一样,生活上的困难也能分为个人大脑机能衰退引起的困难、周边的人际关系引起的困难和时间引起的困难这三类。
大脑机能的状态不同,生活上的困难也不同;周边人际关系的状态不同,生活上的困难也不同;同时,年轻时就患上认知障碍症的人和老了之后才患病的人,生活上的困难自然也不同。
就像虽然认知能力的构成相同,但我和你的心是不同的一 样,虽然大脑机能的衰退程度相同,但是其引发的生活上的困难并不一致。这要取决于患者与周围的人际关系和他现在身处的人生阶段。
我们需要在时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认知障碍症患者是如何看待时空的。我们都需要在时空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就像我们知道自己今天要几点起床,要乘地铁去上班,上午去开会,中午在附近的荞麦面店吃饭,下午去合作方公司与负责人会谈……我们在时间和空间中找到并记住自己的位置,日复一日地生活着。
虽然平日里我们并不会刻意留心这些信息,但如果主动去回想“我今天都做了什么”的话,也能顺利地记起来。
而患上认知障碍症后,人的定向力就会出现障碍。定向力是指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状态的一种能力,包括时间、地点和人物这三大要素。
为了让不理解定向力障碍的人对这种状态有所了解,我经常采用这样的问题:“如果你在睡着的时候,被人强行带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会怎么样?”
如果你在睡着的时候,被人强行带去了一个陌生的地方,那你醒来后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你原本以为在自己的房间里,结果睁开眼睛却发现是一个完全没见过的房间。你也不知道现在到底是早上、中午还是下午。眼前的人虽然一脸亲切地跟自己打招呼,但你并不认识这个人。他是谁?这是哪里?现在是什么时候?担忧与恐慌想必会充斥你的内心。我们人类如果不能掌握身处的环境,就会变得十分缺乏安全感。
而且认知障碍症患者不只定向能力,连记忆能力也会出现障碍。如果我们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醒来,一定会努力回忆自己睡着之前都发生过什么事。比如说回忆起昨晚和朋友一起去喝酒,然后去了KTV,最后太累了就开始犯困了。脑海中似乎有着和朋友一起上了出租车的模糊记忆……于是我们会推测:这里是朋友的家吗?
但是随着认知障碍症的病情加重,患者就算想回忆自己睡着之前的场景,也怎么都回忆不起来。再怎么寻找,也无法从记忆深处找到可以解释当下情况的线索。
如果某人对“地点”的定向力出现障碍,那么对他而言走到目的地这件事就会变得十分艰巨。
每当我们要去哪里时,都会在脑海中浮现一张鸟瞰地图。地图指引着我们下地铁后走上台阶,走到大路上后朝左转,在第一个红绿灯处朝右转,然后告诉我们目的地就在前方。我们不仅分析着眼睛能看到的场景,更在脑海中分析着看不到的场景。
但是定向力一旦出现障碍,人就无法在脑海中生成鸟瞰地图。所以患者只能参照自己所处的场景和眼睛能看到的场景,却无法判断自己该走哪个方向。
在认知障碍症患者的病情尚轻的时候,他们还能去自己熟悉的地方,但是随着病情加重,他们去熟悉的地方都会迷路,兜兜转转找不到方向。
而对于“时间”的定向力如果出现障碍,出现的不仅仅是搞不清现在的时间点的情况,更会失去感知时间的连续性的能力。我们这些普通人会将“现在”这一刻放在连续的时间段中来看待。比如做出“刚刚完成了那件工作,现在正在做这件,接下来是那件”的规划,思考着短时间内过去到未来的时间段,将自己置身于其中来做出种种行动。
但是,如果认知障碍症引发了记忆能力下降,那么患者就记不住自己都做了什么事,既不知道自己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前都做了什么,也无法将自己置身于某个时间段的某个位置上。处于这种状态的人无法做出逻辑清晰的行动顺序规划,所有行为都只是仅限当下的暂时性行为。
再亲近的人站在眼前也认不出来
如果对“人”的定向力出现障碍,就会出现认不出原本亲近的人的现象。不管是偶尔来看望的孙子,还是时常过来的朋友,或是常常造访的护理人员,患者都认不出来他们是谁,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在这里。随着症状的加重,患者甚至会认不出一直住在一起的老伴和孩子。
如果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人,我们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将其特征与我们的记忆相对照,最终得出“这是昨天也来过的护工”的结论。但如果认知障碍症引发了记忆障碍,或是脑内的工作记忆能力无法正常运转,那么这一系列的信息处理就无法顺利进行。
我上小学的时候,发生过这么一件事。父母带着我和弟弟出远门,拜托外婆看家。不久后我们一行人回到家中,打开家门对外婆说“我们回来了”,但外婆却带着冰冷的声音和表情问我们: “你们是什么人?”
妈妈惊恐万分地问道:“怎么了?孩儿他姥姥,是我啊,你在开什么玩笑?”话音刚落,外婆就像突然回归自我了一样,脸上的表情也变回了平常的样子。
在这场骚动之前,家人谁都没有注意到外婆因为认知障碍症而产生了定向力障碍。当时外婆虽然知道自己身处自己的家中,也知道自己正在看家,却不记得家人都长什么样子了。所以,当她看到一群陌生人突然打开大门,还旁若无人地走进房间里时,她虽然内心极度恐惧,却还是竭尽全力地向对方提出了警告: “你们是什么人?”
尽管当时外婆的定向力障碍状态只持续了很短的时间,她就回到了正常状态,但如果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下去,又会是怎么样的情况?
比如说外婆去了养老院疗养,却突然认不出护理人员的话……一个陌生人进到自己的房间里,还自顾自地做这做那。一个陌生人亲切地跟自己说话,但是自己真的可以相信他吗?一个陌生人叫自己把衣服脱掉去洗澡,但是自己真的能在这个人面前脱衣服吗?面对类似的种种情况,产生疑虑也是很正常的。
人类往往都在掌握了自己和对方的关系之后才能完全放下心来。要是不知道面前的人究竟是谁,任谁都会感到不安和不自在。
认知障碍症患者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眼中的世界
人在上了年纪之后,由于感觉器官的衰退,会导致老花眼和听力下降等问题,随之而来的还有看待世界的方式的转变。这种转变不论有没有患认知障碍症都会发生,但是认知障碍症患者在看待世界的方式上还存在着他们特有的转变。
比方说,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正常人相比视野会变窄。正常人在看某个物体的时候,不仅能看到该物体,还能隐隐约约地看到其周围的事物。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身上这种被称为“周边视力”的能力会衰退,导致他们的周边视野极度狭窄。
所以,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会出现开车时看不到旁边路口出现的自行车、注意不到在旁边跟自己说话的人等情况。因此,护理人员一般会走到患者面前跟他们说话,为的就是进入其视野范围之内。
除此之外,认知障碍症患者还会发生意识只集中于一点,顾及不到整体的情况。
曾经,我给一些认知障碍症患者看了一张描绘新年场景的图片,问他们都从中看到了什么。图片中有写着一月一日的日历,摆着镜饼(镜饼是指供奉给神灵的扁圆形的年糕,日本的家庭在过新年的时候,将镜饼装饰在家中,以祈求新的一年顺利、平安。——编者注),还有家人围坐在一起吃杂煮的场景。
一般来说,普通人看到这幅画都会回答:“这是在庆祝新年”或是“这是描绘了新年的场景”。但是认知障碍症患者们看到这幅画,有人只注意到了在柜子上打盹的猫咪,三番五次地回答: “这是猫!”有人则只注意到了画面中的小男孩,并误以为那是自己的儿子,直喊自己儿子的名字:“这是某某啊!”
究其原因,认知障碍症患者被问到“这是一张描绘什么的画”时,他们发现图片中的信息量实在过多,不知道该将注意力投向何处,最终选择集中精神去看自己喜欢的部分。其次也是因为,认知障碍症患者无法做到将分散的信息加以联系,重新整合这种抽象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患者去超市买东西时,总是忘记自己在哪里,总是在大型十字路口停下脚步,彷徨不安。因为他们眼前有太多商品,太多行人,这让他们不知道该将注意力投向何处,最终选择全都集中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他们无法将种种信息加以联系整合,从而判断出“这里是超市”或“这里是大型十字路口”。可以说患者的大脑处于一种“死机”状态。
那些被我们认为理所当然就能理解的周边环境,对认知障碍症患者来说却并非理所当然。
我之前听说过一件很神奇的事。建筑师们通常都会画平面图、立体图和断面图等各种各样的设计图纸,但建筑师当中有人能直接画出二维设计图,也有人必须要先在脑海中想象一个三维形状,然后才能画出设计图。不同人知觉的特征也不尽相同。
说到这里,我们也知道,世上有擅长画画和不擅长画画的人。擅长画画的人能够把三维空间里的静物、人和风景等事物轻松地转移到二维的画纸上。而不擅长画画的人不管怎么练习都画不好。想必各位在中小学的时候也见过很多这两种类型的人吧。顺带一提,我是那种不擅长画画的人。
在评定认知能力的测试中,有临摹圆形或长方形等平面图形的测试题,也有临摹立方体和圆柱体等立体图形的测试题。不管是平面图形还是立体图形,作为画在纸面上的事物,它们都是存在于二维中的。但是在针对认知障碍症患者的实际测试中,有部分人只能画出立体图形,也有部分人只能画出平面图形。当然,更多的被测试人这两者都画不出来。
为什么一部分人只能画出立体图形或者只能画出平面图形呢?虽然答案还没有定论,但有可能是因为这类人群大脑的距离知觉出现异常。出现这种异常后,人可能在开车时把握不好与前车的距离,导致过度接近前方车辆。或是在看电视时,这类人也可能完全理解不了电视画面中的内容。
我们普通人在观看二维的电视画面时,也会将其看作三维中的事物。所以我们在电视上看到风景时能感同身受,也能准确地区分出画面中的场景摆设和人物。如果大脑深处无法正常运作,那我们也就很难理解画面中的内容了。
说到底我们看到的一切事物,本就不是原原本本的客观状态。虽说眼睛看到的是客观的真实状态,但大脑会对其进行变换。
你知道吗?我们大脑认知的景象和眼睛看到的景象其实是上下左右逆转的。也有很多人在拍照的时候发现,照片上的人与自己看到的人相比,大小要更小一点。这是因为我们用肉眼观察时,一个人哪怕站在初始距离的两倍远的位置上,他的大小看起来也并不是在初始位置大小的二分之一。但是相机不同,镜头完美遵从着距离和大小成反比的法则,一个人站在初始距离两倍远的位置上时,照出来的大小正是在初始位置的大小的二分之一。
换言之,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客观存在的真实景象,而是经过我们每个人的大脑运作变换出的世界。而当我们患上认知障碍症后,依旧是同一个大脑在进行着肉眼景象的变换。
哪怕在同一个地方,看着同一片景色,我们与认知障碍症患者看到的世界也可能是截然不同的。
《我们与认知症的距离》,【日】佐藤真一/著 赵心怡/译,中信出版社,2023年3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