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95岁中国美院成立书法学院的背后:到源头饮水

95年前的春天,1928年4月8日,60岁的蔡元培赴杭州出席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学典礼,并作题为《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开学演讲,提出“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

95年前的春天,1928年4月8日,60岁的蔡元培赴杭州出席国立艺术院(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开学典礼,并作题为《学校是为研究学术而设》的开学演讲,提出“艺术是创造美的、实现美的”“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的心。”95年过去,中国美术学院已经发展成为国内学科最完备、规模最齐整的国立高等美术院校。今天(4月8日),中国美术学院在南山校区内举行建校九十五周年建校系列学术活动暨2023“国美发布”。

澎湃新闻获悉,从今年开始,中国美院将4月8日定为“国美发布”日。今年的首次“国美发布”中,一共重磅发布了三项内容。第一项,成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陈忠康任书法学院学术院长。第二项,成立两个学术平台——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和社会美育学院。第三项,发布两个新事物——洞天: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 Cosmos)和元宇宙艺术学院(Meta Art Academy)。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特刊发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在2023“国美发布”暨建校95周年纪念日上的发言《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中国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


到源头饮水 与伟大同行

——在2023“国美发布”暨建校95周年纪念日上的讲话

各位校友,各位朋友,各位同道:

95年前的今天,蔡元培先生在我校开学式上明确提出——设国立艺术院,就是要“以爱美的心,真正地完成人们的生活。”在中西文明冲突之中、在民族危难之际,蔡先生将目光聚焦到新人之养成,人类生活之建设。中国美院是新文化之子,在百年前的新文化学人们看来,解决中国问题之关键,正是从生活世界之重建开始,实现中国人的自觉、自为、自立与自强。

国立艺术院旧址校门


国立艺术院第一任总务长王代之 《创办国立艺术大学计划书》原载《贡献》1927年1月15日第1卷第5期


95年后的今天,与蔡元培先生的时代相比,艺术不再是文人的风花雪月,它成为一种推动社会创新的知行之道;艺术教育也不只是涵养心性的修养之功,它成为一种扎根中国大地的有为之学。95年后的今天,我们的学院更是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美术学院,其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整、专业之丰富前所未有,其社会参与度和公共影响力前所未有。这一切都是我们几任领导班子和全体国美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为此,我代表学校向以许江院长为代表的老领导们,向全校师生、向全体国美校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认同国美价值观、支持和参与国美事业的各界同仁们,表达衷心的感谢!

1928年国立艺术院院友录


各位同仁,每一年的4月8日,都是全体国美人的节日。从今年开始,我们将4月8日定为“国美发布日”。“国美发布”是中国美院发起的年度创意活动,我们将于这一天发布领风气之先的新理念、新创意、新产品、新平台。这里的“我们”,不只是中国美院的万余师生以及广大校友,还包括矢志投身中国文化艺术创新发展的所有艺术界、文化界、创意界、产业界的朋友们。我们志同道合,我们满怀期待,一起将“国美发布”打造成为一个全体创意人群的公共平台,一个文化艺术界的共同的节日。通过这个平台、这个节日,我们将标举视觉文化的创意刻度,共同塑造中国当代的创新进程。

首次的“国美发布”包括三项内容。

第一项,成立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一会儿将由沈浩副院长和书法学院首任院长进行发布。我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对书法的个人理解。

书法是中国人最独特、最高妙的文明花朵,贯穿了视觉(visual)和文字(verbal)两种文化体系,是贯通图像与语词的桥梁。书法从中国人文大传统中滋长而出,书法史也是文章辞华的历史,我们可以通过书法通达数千年中华文明的伟大经典。书法是最日常的艺术,在古人那里是日用的艺术;书法又是最高妙的艺术,是二维平面上的三维运动,同时又是时间中笔笔生发的演历过程。若再加上声与义,书法就是名副其实的“高维创作”,在迹与象、意与态之间相互激荡。

我们的书法教育中有两种信念,其一,书法是日用之道、修养之学,老先生们将书法修习与求学问道视作一体之事,认为书法与学问无法分割,须积学而成。其二,书法又是一门艺术,它很早就从日用中拔地而起,成就艺术之自觉。虞龢《论书表》中那些魏晋书家的故事,处处显示出书法之为艺术的风采与尊贵。当然,书法之为艺术,根本上说是身心一如的修养实践。“使转见性灵,点画为情致”“起落微茫”,不只是运笔技巧,更是身心状态,所以我们说“字如其人,见字如面”。

在我看来,书道之大,正是由于它通达于汉字的文、字、书、形、声、义——由字上溯至“文”,那是天地文章之“文”,是世界的纹理与迹象,这就是文明源头上的书法之根。书写于文明史的终极意义,就是回到天地纹章的原始状态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俯仰之间演历仓颉造字之际的生发气象、变幻万端。从万端至于无端,自莫名臻于无名,由是循环在手,低徊于心,有迹无形,今古苍茫。

1963年,国画系毕业生与系教师合影(前排左起黄羲、顾坤伯、刘苇、诸乐三、潘天寿、陆维钊、高培明)


第二项发布,是国美事业的两个新平台——中国电影高等研究院和社会美育学院。这两大平台,体现了中国美院创造公共文化、推行社会美育的责任担当。

第三项发布,是数字科技催生出的两个新事物——洞天:国美在线艺术社区(CAA Cosmos)和元宇宙艺术学院(Meta Art Academy)。这是学校面对新形势、运用新技术打造的艺术教育新工具。元宇宙、混合现实的未来场景为艺术家和设计师提供了无穷无尽的任务书。“洞天计划”是多人实时交互的在线艺术社区,元宇宙艺术学院是单人沉浸式体验的混合现实界面,它们都是中国美院面向数字智能时代推动艺术教育迭代的实验界面。

这几年,学校一直在强调“人文科技双向会通”,这不只是所谓的“科艺融合”,更是希望构造起一个艺术和技术、科学与哲学交互作用的动力机制。艺术学院为什么要关心科技?因为今天数字科技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也正在改变学院的形态、艺术的价值。我以为,人工智能科技越发达,艺术越重要。因为ChatGPT之类智能技术能够替代的,只是模态化知识、衍生性智慧和可重复性劳动,无法替代真正的感受力和创造力。我完全不担心AI会替代人的创造。因为能被替代的就不是真正的创造。人类的艺术创造,目的在前面引导,欲望在后面推动。所以,一切伟大作品都是另一个伟大目标的副产品。

人工智能就像一个检测工具,一个检测创造力的坐标轴,它会帮助我们理解怎样才算真正的创造力,如何才是真正的艺术——那些永远无法被替代的冲动、感受、想象、技艺和表达。

蔡元培为国立艺术院第一、二届毕业纪念刊题词“技进乎道”


1928年4月5日蔡元培致林风眠函,谈及国立艺术院补行开学式一事


朋友们,在中国美院近百年的历程中,历代名师大家如璀璨星群,照亮了中国现代艺术史的天空,也构成了国美的精神脉络与学术底蕴。从今年起,我们将正式启动“百年巨匠”研究工程,直至2028百年华诞。2023年度,我们将举办“林文铮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座谈会”、“吴大羽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展”以及亚运会期间举办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大展”等学术活动,以纪念名师先贤为契机,深入梳理中国现代艺术和艺术教育的历史脉络与精神谱系。

1985年5月,赵无极受邀回举办绘画讲习班


每到校庆之年,我们都会追溯学校的历史,重温国美的荣光。但这不只是为了完善我们薪火相传的“国美叙事”,更不是为了自我庆祝,而是要继往开来,为艺术和艺术教育探索新的命题、打开新的愿景。因为中国美院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所拥有崇高教育理想和伟大艺术关怀的学校。在1928年《国立艺术院组织大纲》中,很明确地指出学校三大办学宗旨: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倡导艺术运动、促进社会美育。对建校一代人而言,这所学校是艺术运动的策源地,他们的教育理想,是立人之德;他们理想中的教育,既不是自上而下的教化,也不止于专门人才的培养,而是通过艺术运动启迪人心、唤醒民众,推动社会的进程和人心的向上,也就是通过艺术去立人,去培养自由的创造的心灵。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


95年过去了,学校已发展为一所拥有五大校区的万人美院,这在中外历史上是从未有过的。大多数人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发展到这个规模,已经是一份前所未有的事业。目前,我们的五个校区已经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定位:

南山校区——汇通东西经典的现代美术教育高地

象山校区——直面社会现场的当代艺术和公共文化前沿

良渚校区——科艺商跨界融合的国际创新设计集群

湘湖校区——传承文明基因、返古开今的中国艺术国学门

张江校区——面向国际前沿、辐射全学科的创新创业平台

这五个校区的定位,也体现出今日中国美院的办学目标与学术抱负。过去二十年,这所庞大的学院,其规模和内涵拓展了数十倍,却依然保持着她的初心与元气,依然在不断回应着最根本的教育理想和艺术关怀:

她构筑“大学望境”,倡导空间营造与精神塑造共构的大学之道;

她践行“哲人般思考、工匠般劳作”的“哲匠精神”,以技进乎道、知行合一的艺术实践建构“视觉东方”;

她的文化姿态是“多元互动、和而不同”;

她的办学理念是“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双向会通”;

她致力于培养的是“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人才”……。

当然,她也需要面对新世纪、新时代的许多新命题——全球范围内艺术的商业化与政治化,技术的智能化、感性的贫困化以及创造力的亏空化。面对人工智能巨大的形式衍生力和视觉生产力,我们如何将AIGC的无限生发转化为可控生产?面对日益自动化、智能化的新媒体,艺术如何重建引导心灵转向的“有情之学”?面对越来越学科化的教育体制,艺术教育如何成为融入历史进程、推动社会创新的“有为之学”?

2023,“后疫情”时代的奋进之年,学校九五华诞、寄望百年发展之年,我们将以怎样的姿态重新出发?

面对这些追问,我们的回答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作为艺术家,我们要到源头饮水。只有追溯到文明生发之际,艺术才能汲取到开端的力量,才能体味到创始之气象。无论作为艺术家还是教育者,我们都要与伟大同行。学校历史上名师大家辈出,是国美人的荣光,但如果只是以师为范,步武其后,我们就只能看到他们的背影。我们只有与之比肩而立,才能面对他们眼中的世界,才能领略他们所看到的风景,才能与他们大道同行。当然,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足够的智慧以及足够的幸运,能够站在大师们的肩膀上,我们或许会比他们看得更加辽远、更为阔大。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我们要“穷源竟流”“守正创新”。伟大艺术家的创作始终是与古人相往还,与先贤共吐纳,与大传统绵延一体,他们都是在与伟大作品直接照面、相契相知中自出机杼、别开生面。

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我们要“源流互质”“返古开今”。中国艺术的经典传习绝非抱残守缺、一味泥古,我们不但“抗志希古”“与古为徒”,而且“血战古人”“与古为新”。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源流需互质,终始应务持。治学之人要深入过往先贤的思想世界,“言行交推”地理解他们的历史问题与突围之路。我们不仅要理解先贤的思想、实践与人格整体,更要从生活史与社会史的历史整体着眼,从当代人之问题境遇出发,来检省思想或艺术在历史中的发展脉络。因为我们当前之处境,正是前人努力之后果,当下既是过往之“流”或“终”,亦是后世之“源”与“始”。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还要强调历史上游与下游之间的互质与交响,文理密察,辗转相推——务实求真而知本,会通终始则履远。

各位同仁,新世纪以来,中国美术学院逢“五”的校庆活动,都在下半年举行,每次的主题活动,也都超越国美校史,指向学术前沿。75周年校庆的中心项目是“地之缘:当代艺术的迁徙与亚洲地缘政治”,那是中国艺术界第一次主动对“文化亚洲”“亚洲现代性”进行系统探究与表达,也是中国思想界和艺术界第一次大规模的学术合作。85周年校庆,“八五·85”主题展将美院85年的历史投射在1985这个时间切片之上,以作品、文献、短片等多种形式,生动地呈现了几代国美人在1985的历史经验和艺术实践,其实质是一场历史哲学的影像实验,其目的是“把可能性还给历史”。

2023,国美建校95周年,我们的核心学术活动是“Inter-World-View:世界文明互鉴”。这个活动的问题意识与20年前的“地之缘”一脉相承。我们将发起一场“教学-创作-行动-传播”四位一体的艺术行动,学院团队将奔赴十余个世界文明史的重要现场,感知文明史的宏大进程,探究文明互鉴的隐微脉搏,开展分布式论坛并拍摄主题影片,最后形成论坛与展览。

我们有三个目的:第一,尝试着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大视野中思考艺术教育的大本大源问题,不仅追本溯源,更要关注当下,以艺术行动去感知21世纪人类文明尤其科技文明的发展动能和潜在趋势。第二,在后疫情时代,通过这一跨越多个学术领域的大活动,建立一个更高能级的国际学术伙伴圈,为国美事业下一步的发展聚集“未来的同志”。第三,通过这次艺术行动,培养一批具有全球视野、历史意识、艺术雄心的国美青年。

我们希望学校各专业都能够参与进来,从文明史的高度重新理解学院中称之为“专业”的艺术领域,探寻自己的历史源头,致敬本专业历史上那些具有“开端”意义的伟大时刻。这将是我们各专业自己的“文明探源工程”——不是基于线性史观的考古,而是以一系列现场行动和创作,对曾经发生的决定性事件进行重访、致敬或追问。

Inter-World-View,既是“世界观的对话”,又是“跟世界谈谈”。我们要在世界文明互鉴的框架下,在“世界观的对话”中,将人类文明史中最高明深邃的优秀传统,视作我们创作的命题、艺术的土壤、精神的根基,追溯正典、广纳博收;让文明史成为我们的工具箱,让历代大师成为我们的工作伙伴,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中“与古为新”,这就是——到源头饮水,与伟大同行!

在后疫情时代,我们希望推动一次真正的“学院行动”,一项朝向百年的“国美进程”。我们的目的是超越既有的艺术史和专业观念,再次打开艺术的视野和学院的关怀——以艺术的方式解读文明史,从文明史的高度理解艺术。通过这次“学院行动”,在不久的未来,我们或许可以召唤出另一种艺术方式、新的教育愿景。

朋友们,二十一世纪已经过去了近四分之一。我们看到,现实加速迭代,历史激进前行,人的发展瞠乎其后。在艺术领域,今日的蔚为大观或名存实亡,全球市场的巨大惯性和乏善可陈,在数字智能技术所驱动的过度生产中,创造与行动的利比多经济已是难以为继。在设计领域,曾经作为现代生活之发明者的设计,曾经建构宏大社会想象的设计,曾经作为革命和解放力量的设计,已经被窄化为全球制造业链条中的一个生产环节。甚至,它已经被异化为熊彼特所谓全球资本“空间再生产”和“创造性破坏”的力比多、催化剂,成为消费主义品牌战争的“白日焰火”。创造新生活的设计原动力,被置换为功能的优化、花样的翻新、品牌的包装推广,以及成本和利润的精明算计。设计越来越文创产业化,越来越沦为一种服务业。它所生产出的不再是新社会的愿景、新生活的方式,而是单纯的利润,以及一个在GPT面前瑟瑟发抖的“创意阶层”。

今年十月,国美良渚校区全面开园,我们将在那个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创始之地,谋划设计教育的再出发。我们期待着设计为自己打造出二十一世纪的历史任务书——在美学与伦理的辩证融通中重建设计人文,在“信息-技术-资本-权力”的总体性网络中重新发明日常,在艺术、科技、商业的跨界融通中推动社会创新。我们期待着良渚的这场“设计风暴”为我们带来最新的探索、未来的消息!

各位同道,历史不是一条河流,更不是一条线性演进、持续向前的“单向街”。历史是一片汪洋,“当代”只是海面,海面之下无数的洋流动荡纵横。这意味着,我们跟荷马、司马迁、李白、杜甫,跟达·芬奇、提香、塞尚、毕加索、博伊斯,跟“荆关董巨”、“刘李马夏”,跟赵孟頫、董其昌、黄宾虹、潘天寿、赵无极……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所有大师都在这同一片历史汪洋中载沉载浮,他们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人类历史上发生过的一切观念、一切形象、一切图式、一切手法、一切我们称之为风格要素的东西,也全部都在这片汪洋之中。

让我们吸纳所有这些养分,不断发展壮大自身;让我们打捞起历史的碎片,构造起新时代的艺术之舟,在这片浩瀚汪洋中开辟出自己的新航道。

让我们抛开一切狭隘和割裂,超越所有纷争与鸿沟,以我们的开放与敏感、诚意和善意,去拥抱最新的科技、最前沿的探索、最挑战的知识、最遥远的他者。

让我们汇聚社会思想、艺术设计、智能科技、数字经济的时代力量,将中国美院打造成为一个多方协同、多元开放的“创新联合体”,一个思想、艺术、科技、产业共生共创共享的未来世界的“反应堆”。

让我们憧憬并反思着,在科学和技术最新的碰撞中重新找到艺术与设计的位置,去复兴艺术源发的创生性的感知、表达与制作,为人的保存和人的发展开启一段新的航程。

各位同道,全体国美人,让我们共同努力!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