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讯

《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陈西滢后半生的足迹填补文学史空白

4月8日,“陈西滢与中国现代文学暨《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1943-1946》出版”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培训中心二楼召开。

4月8日,“陈西滢与中国现代文学暨《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1943-1946》出版”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培训中心二楼召开。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苏州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数十位专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

研讨会伊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1943-1946》的编注者傅光明对《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1943-1946》的成书渊源加以介绍,指出日记、书信中所提供的真实而又鲜活的信息,不仅有助于塑造文学评论家、翻译家陈西滢的立体形象,更是以此为据点弥补了许多文人形象研究过程中的空白。

陈西滢的女儿陈小滢向在场的各位专家表示感谢,并希望专家们能够从父亲陈西滢的书信中发掘可供深入研究的兴趣点。

研讨会现场


上海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董丽敏认为,《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1943-1946》有助于研究者在接近历史现场文献基础之上,认识陈西滢形象的丰富性和完整性,进而加深对四十年代乃至整个现代时期文学史、思想史、知识分子史的理解。在陈西滢先生的书信日记当中,包含着大量有待于进一步挖掘整理的文献信息,董丽敏期待有更多关于陈西滢先生的研究成果能够问世。

复旦大学教授陈思和认为,《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1943-1946》让我们看到了陈西滢后半生的足迹,填补了文学史上的空白。在陈西滢的日记和书信中,可以发现他的文化保守主义及中产阶级的审美旨趣。陈思和指出,当下对陈西滢的研究比较缺乏,陈西滢相关的历史档案也值得深入挖掘。同时,他也表示,近年来,资料获取更为容易,为此类研究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当前文学学科的发展更需要我们有坚定的学术信念。傅光明对资料的艰辛挖掘、为事业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要以求真精神来重写文学史。

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资料与研究中心主任陈子善指出作家日记的出版方兴未艾且具有重要意义,突破前人对于作家狭隘理解的同时开拓了后人的研究视野。陈西滢日记具有与同时期文人日记相比对的价值,其日记中所出现的胡适、陈寅恪、鲁迅等形象,为相关作家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线索。除此之外,陈子善认为,陈西滢日记中所载英国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态度,也为进一步在世界格局中认识中国提供了助力。

结合自身经历,复旦大学教授陈建华对陈西滢的日记书信中感兴趣的细节进行分享。陈建华指出,陈西滢观看好莱坞电影与夏志清兄弟追星式的观看状态的不同,反映了陈西滢与夏氏兄弟年龄上的差异,也反映出他们不同的身份意识。这也表现出电影抚慰战时人心的作用。通过对日记和书信细节的观察,《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1943-1946》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不同专业的学者都能从中找到与自己研究相关的部分,书中妙趣横生的细节,也可见作者为搜集资料做出的努力。

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杨扬点明了写日记与整理日记的重要性。杨扬指出,在信息化时代,信息检索及收集能力往往决定了研究是否深入,而陈西滢日记书信的出版,一方面有缅怀故人的意义,另一方面则提醒研究者增加与不同人物有关的文化积累。从陈西滢日记中也可窥见五四新文学作家的身份特征与创作特征,这对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作家群体的创作经验有着重要意义。

《陈西滢日记书信选集》在文学史的研究当中起着还原历史现场的作用,其中大量的内容都呈现了那个时代人的认识与看法。在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看来,从书中所出现的欧洲汉学家对中国文学的认识、陈西滢对自己的身份认同、陈西滢与萧乾的争论、陈西滢与鲁迅的矛盾等这些细节切入,能够对编辑过的许多历史或是一种声音的历史有多层次的揭示,并且从另一方面来说也能够提供认识陈西滢以及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材料。

这本书信集提供了一份重新认识陈西滢的宝贵材料,并且对陈西滢的印象作出了两方面的修正,其一是陈西滢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身份问题,其二是鲁迅对陈西滢的界定以及影响。复旦大学教授张业松指出,从日记与书信所体现的内容来看,陈西滢与鲁迅相比,他的政客身份始终强于其反思批判的立场,因此这些材料确实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陈西滢,并且在另一面又给我们提供更多其他的角度,譬如可以从外交史研究或者历史研究去研究陈西滢,借助书籍中的材料加以梳理,不仅可以重新建构陈西滢的个人形象,也能够为194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界、外交界的研究贡献珍贵的史料。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创新团队主办。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