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书摘

现实是量子力学式的,而我们渴望成为更宏大的事物的一部分

演化带来秩序,熵使一切复归混沌,在《直到时间的尽头: 追寻宇宙、生命和意识的最终意义》一书中,理论物理学家、知名科普作家布莱恩格林在这两种彼此纠缠的原则的指引下,综合多学科见解,以融合科学与人文的浪漫笔触,带我们从宇宙的诞生开始,一路见证宇宙中的结构体(包括…

【编者按】

演化带来秩序,熵使一切复归混沌,在《直到时间的尽头: 追寻宇宙、生命和意识的最终意义》一书中,理论物理学家、知名科普作家布莱恩·格林在这两种彼此纠缠的原则的指引下,综合多学科见解,以融合科学与人文的浪漫笔触,带我们从宇宙的诞生开始,一路见证宇宙中的结构体(包括恒星、星系等)、生命、意识都可能是怎样产生的,而意识特别是人类思维又为宇宙和自身带来了怎样瑰丽的产物,直到去设想、去面对那宏大又暗淡但终将到来的“时间的尽头”“万物的黄昏”时,我们依然可以从思维这种约等于不可能的活动形态中,得到怎样的收获、启示、意义和慰藉?本文摘自该书。

南非匹兰斯堡国家公园的导游腰挎步枪,向那些会跟他一起步行进入公园的人再三确认,如果有大象、河马或狮子靠得太近让人紧张,怎么反应才算恰当。“待,住,别,动。”他一字一顿,目光慢慢扫过这一群人,“从狮子面前跑开?你这辈子都别想跑赢它。”我们都轻声笑了起来,嘴里咕哝着“是”“当然”“绝对的”之类的话。就在这时,我低头看了一眼我松松垮垮的上衣袖子。准确说出究竟是个什么东西挂在我袖口上晃荡并不重要,在我看来那就是只狼蛛。它正在努力往上爬。我吓坏了,手臂前后乱甩,连早餐桌上的玻璃杯也撞到了地上。我从椅子上跳起来,一开始幸免于难的那些盘子也纷纷掉落。在混乱中,那只狼蛛,或随便什么让我毛骨悚然的东西,终于掉到了地上。到我恢复镇静下来时,那个分币大小的玩意儿正在地面上慢慢爬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导游微笑着说 :“啊,宇宙已经代表我们的物理学家朋友发言了。你坐吉普车进去吧。”于是我坐了吉普车。

宇宙并没有代表我发言。这次攻击是随机的,时机也出于盲目的偶然。假如未涉此事,我会做出标准反应,就像前面说的,没有这么个事件的话,没人会惊讶于这件巧合没有发生。但真实情况是,有那么一小会儿,这段尴尬的插曲让我感觉事关重大。我本来就已经对徒步观兽感到不安,在想是不是该退出,这时还得到了一项“专门提醒”;而某人在陷入沉思的时候,连出其不意地打招呼都能把他吓个半死,所以此番特别险况对他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儿。老实讲,我也知道这种话很蠢。宇宙可不会用小本本记下我都会做什么,会碰到哪些危险。然而,当狼蛛的攻击点燃的返祖本能慢慢消退时,理性思维距离重掌全局还是有一步之遥。

在一定程度上,对规律的敏感是我们人类能生存繁盛的原因。我们寻找关联,关注巧合,标记常规,为一些事物赋予重要意义。但这些赋予只有一部分来自深思熟虑的分析,描绘了现实的显见特征;很多都出自一种情感偏好,因为我们喜欢强行让混乱的体验表面看起来井然有序。

我经常说得就好像是,我们的数学方程就在世界的某个地方,无休止地控制着从夸克到宇宙的所有物理过程。情况可能是这样。也许有一天我们能证明,数学是现实这块“织锦”最基本的经纬线。你要是夜以继日地埋首于这些方程,肯定会有这种感受。但是,我可以更有信心地断言,自然界是按定律运行的,即宇宙的组成成分,其行为服从由定律规定的发展进程。我们在本书走过的旅程,正是以此为基础。处于现代物理学核心的那些方程,代表着我们对各种定律的最精确表述。通过一丝不苟的实验和观测,我们已经证明,这些方程对世界的描述极为准确。但这并不是说这些方程一定是用自然界的固有词汇表达出来的。虽然觉得概率很低,但我还是考虑过这种可能性:未来当我们自豪地向外星访客展示我们这些方程时,他们会客气地一笑,告诉我们他们也是从数学开始的,但后来发现了现实的真正语言。

历史上,我们祖先的物理直觉来自他们日常所遇的熟悉事物中的明显规律,来自岩石坠落、树枝折断、水流奔腾;对日常中的力学现象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其生存价值不言而喻。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利用自己的认知能力,超越了这种促进生存的直觉,揭示并归纳出从单个粒子的微观世界到星系团的宏观世界等众多领域中的各种规律,虽然其中很多都几乎甚至根本没有生存方面的适应性价值。演化塑造了我们的直觉,让我们的认知技能不断发展,也开启了我们的物理教育,但我们更全面的理解还是来自人类借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好奇心的力量。结果,用这种语言阐述的方程在探索现实的深层结构时非常有用,但这些方程仍可能只是出于人类心灵的构造。

若把目光移向指导我们评价人类经验的那些性质,我会坚持与此类似的一个观点。对与错、善与恶、命运和目标、价值和意义,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概念,但我不像其他一些人,会认为道德判断和意义的赋予都超越了人的心灵。是我们发明了这些性质,但并非凭空捏造。我们经达尔文式的自然选择塑造出来的心灵,在各种观念和行为面前,总是或被吸引,或排斥之,又或是感到害怕。放眼全世界,关爱孩童备受赞扬,而乱伦悖行人人不齿;日常交易公买公卖很受重视,忠于家人和同胞亦是如此。我们的祖先聚成群体后,这些及很多其他倾向与实际经历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了反馈循环:个人行为会影响群体生活的效率,因此共同行为准则逐渐清晰了起来,并继而又为遵守它们的人带去了更高水平的生存价值。自然选择塑造了我们对基本物理的直觉,同样,它也在塑造我们与生俱来的道德感、价值感上出了一份力。

有些人也认同,道德准则并非从高处强加给人类,也并非漂浮在抽象的真理世界中,但即使在这些人中间,关于人类认知在决定人类这些早期敏感性如何发展时的作用,也有一番有建设性的辩论。有人认为,跟物理学的发展模式类似,演化印刻下了道德感的雏形,而我们的认知力允许我们跳脱出这种与生俱来的基础,去形成独立的态度和信念。另一些人则认为,我们擅长利用灵巧的认知来解释我们的道德责任感,但这些叙述都是“正是如此”的故事,是对锚定在我们演化史中的道德判断进行合理化。

值得再次强调的是,这些立场都不依赖于传统的自由意志概念。在描述人类行为时,我们运用了一系列因素,从本能和记忆,到感知力和社会期望。但就如我们指出过的,这类高层面的叙述虽在我们人类给世界讲出意义的各种方式中处于核心地位,但催生出它们的一系列复杂过程,最终都是基于自然界基本组分的动态机制。我们都是粒子集合,都在无数场演化战中受益,是这些战斗解放了我们的行为,让我们有了延缓熵增的能力。但这些胜利并没有赋予我们凌驾于物理进程之上的自由意志之力;物理进程如何发展,并不需要我们的愿望、判断和道德评价发话。或者说得更准确点,我们的愿望、判断和道德评价,只不过是无情的自然定律规定的世界物理进程的一部分。

我们描述这些进程时,应用了客观的数学规则,它们用符号展现了宇宙如何从一个时刻发展到下一个时刻。而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在有能力反思现实的粒子集合出现之前,上面的故事就是全部了。现在我们对基本细节已经很熟悉,所以对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重讲一个虽是临时但也算最完善的版本;出于简单、快捷和叙述方便起见,我还会带一些拟人化色彩。

大概138亿年前,在剧烈膨胀的空间中,一个极小但有序的暴胀子场里包含的能量消解了,于是反引力切断了,空间中填满了粒子,最简单的原子核的合成也开始了。在有些地方,量子不确定性会使粒子密度稍高一点,万有引力的牵引也会稍强一点,于是诱使粒子聚在一起,变成越来越大的团块,形成恒星、行星、卫星等等天体。恒星内的聚变,以及虽然罕见但很剧烈的恒星碰撞,将最简单的原子核熔铸为更复杂的原子类。这些原子在至少有一颗正在成形的行星上沉降了下来,并在分子达尔文主义的诱使下组装成了能够自我复制的排列。这种排列的随机变异如果恰好能增强分子的复制能力,就会广泛扩散。在这些变异中,就有提取、存储和散布信息及能量的分子路径,即生命过程的雏形。经过漫长的达尔文式演化,这些雏形越发完善。随着时间推移,能自我引领的复杂生物出现了。

粒子和场,是物理定律和初始条件。就我们目前为止探索过的现实深度而言,没有证据显示还有任何别的东西。粒子和场是基本成分。初始条件促成的物理定律又决定了后续进程。因为现实是量子力学式的,所以相关定律的宣告都是概率性的,但即便如此,这些概率也都由数学严格决定。粒子和场各司其职,全不关心意义、价值和重要性等事。就算这些冷漠的数学进程产生了生命,物理定律也还是牢牢控制着局面。面对物理定律,生命全无勾兑、否决或影响之力。

生命能做的就是促进一群群粒子协调行动,表现出相比于无生命世界而言全新的集体行为。构成万寿菊和大理石的粒子都完全遵循自然定律,然而万寿菊会越长越大,还会跟着太阳转,而大理石却不会。演化机制更喜欢能增加生存和繁殖机会的活动,凭借自然选择之力,它插手了形成多种生命行为的过程,最后就产生了思维。形成记忆、分析情势和根据经验外推的能力,为生存的“军备”竞赛提供了强大的火炮。在数万个世代一连串胜利的推动下,思维逐渐完善,会思考的物种遂得形成,并获得了各种程度的自我觉知。若按传统含义,自由意志须自外于受物理定律支配的发展进程,则此类生灵就没有自由意志,但它们高度有组织的结构使其能采取从内在情感到外在行为的种种丰富回应,而至少迄今为止,没有生命或心灵的粒子集合还做不到这些。

待有了语言之后,这些有自我觉知的物种中就有一支超越了眼前的需要,而把自己看成了从过去到未来的发展过程的一部分。有了这种意识,赢得生存战斗就不再是唯一的考虑了。我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活下来。我们想知道为什么活下去意义重大,我们想了解来龙去脉,我们寻找相关性,我们为事物赋予价值,我们评判行为,我们追求意义。

于是对于宇宙何以至此,以及可能如何终结,我们提出了各种解释。我们一遍遍讲述着心灵在真实和虚幻的世界中奋力穿行的故事,想象着逝去的祖先、全能或准全能的存在者居住的国度,在那里,死亡化作了通往延续生存的垫脚石。我们绘画、雕凿、蚀刻,我们歌唱又舞蹈,就是为了触及这些彼岸之国,向这些国度致敬,再或者只是为了给未来留下印记,证明我们曾经享受阳光下的片刻时光。也许这些激情固化了下来,并因其能提高生存机会而变成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部分。故事让心灵做好了应变的准备,艺术发展了想象力和创新,音乐让我们对模式越发敏感,宗教让信徒结成了强大的同盟。也可能解释没这么高高在上:有些乃至所有活动之所以会出现并存续下来,是因为这些活动利用或依附了其他更能直接提高生存机会的行为和反应。但是就算这些行为的演化起源仍然颇有争议,人类行为的这些方面也展现出了一种超出勉强维持短暂生存的广泛需求,体现了一种无处不在的渴望,渴望成为某种更宏大、更持久的事物的一部分。价值和意义显然不存在于现实提供的基石之中,但却成了永不停歇的内在冲动,让我们能超越天地不仁,笑傲自然。

《直到时间的尽头: 追寻宇宙、生命和意识的最终意义》,[美]布莱恩·格林著,舍其译,理想国|海南出版社2023年1月。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