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如何影响判断?
人们为什么会喜欢或讨厌某条街道?“网红打卡点”是偶然形成的吗?这些喜好和选择背后,其实蕴藏着非常有趣的设计问题。5月13日下午,由同济大学出版社、长宁区图书馆联合主办的“眼动揭密:环境设计如何影响我们的选择——《城市更新的眼动追踪诊断》图书活动”在长宁区图书馆天山馆举办。
《城市更新的眼动追踪诊断》一书的作者、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景观学系副教授陈筝,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市设计研究院城景所副总工程师奚婷霞,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设计方法团队责任教授徐磊青围绕城市生活中的环境设计要素,设计如何影响人们的注意力、选择偏好以及对环境的感受,设计师如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来了解使用者的心理活动并作出更加科学的引导、城市更新需要关注哪些问题等话题做了分享。
陈筝揭示“眼动追踪”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眼动追踪”是一种在毫秒级跟踪人眼瞳孔位置移动的变化的精密仪器。人在做选择时,不仅有理性思考的部分,也有很多直觉感性的影响。人在做出直接判断时非常快,一般只有几秒钟。我们很多时候不清楚它是怎样产生的。
“‘眼动追踪’像慢镜头一样分解我们做直觉判断时如何阅读环境、理解环境,就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究竟这种影响是怎么产生的。”陈筝如此解释“眼动追踪”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
陈筝谈到,眼动追踪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人们是如何阅读环境、理解环境,以及环境的影响是如何产生的。在城市更新中运用这项技术,有助于设计师更多以人的活动场景为导向,从而更加科学地去设计和改造环境。
她结合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成都三道街、上海沪太支路等经典设计案例,通过团队所做的眼动追踪技术实验和研究结果,为读者揭秘环境感受和行为决策究竟是哪些环境要素引起的、探索环境过程中人们的注意力分配和信息密度是怎样的、助推设计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决策等问题,进而提出店招设计、街道绿化设计、临街界面设计等建成环境设计的特点与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例如南京路上的外挂店招虽然面积不大,信息密度却是这一区域最高的。南京路上丰富的店招形成了重要的景观,让游览者对这一步行街有目不暇接的美好印象。
南京路中段,丰富的店招使侧界面中部的“注视比例”大大提高
成都三道街中间有规划的绿化分割带,两侧有茶馆和书店。但在使用中会发现,绿化遮挡影响了两侧茶馆、咖啡店的使用。陈筝团队做了眼动实验设计,将绿化下层的高灌木去掉,只留下草坪,观察实验参与者的眼动。实验证明,两种情况下试验参与者都能注意到对面有咖啡厅,但当灌木遮挡被“打开”,试验者的目光更多聚集到咖啡厅上。“当灌木存在时,只有四分之一的人愿意去对面咖啡厅,当遮挡打开了以后,有九成的人都愿意到对面的咖啡厅。”
成都三道街。去掉底层灌木后,咖啡店使用频率明显增加
“真正产生差异的部分是在兴趣。”陈筝解释,仅仅看到“咖啡厅”不足以促使很多人做出消费的决定,还需要有很丰富的环境,“比如看到外面的茶桌是怎么样的,能够想象出来如果和朋友坐在这里喝咖啡是怎样的,如果在真实的环境下还要闻到咖啡的香气,还要看到旁边卖面包,需要有丰富的想象,才能促使我们做出决定。”
在这样的实验中,“眼动追踪”提供了丰富的数据,使得试验者可以根据数据做出有根据的分析,进而做出城市更新的决策。
奚婷霞谈到,未来的城市更新有三个特点:微、细、慢。微,是指我们已经进入“微更新”时代,改造的是越来越多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小微空间;细,是指小微空间的改造要精细化、精准化。慢,是指公众的参与度越来越高,运用眼动技术,能够有更多时间和更科学的方法去集中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群体的智慧。
“眼动追踪技术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帮助我们了解人们的关注点和注意力,同时它也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徐磊青认为,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眼动追踪技术能够帮助设计者更好地发挥人的注意力要素的优势,让环境和空间更加吸引人。
《城市更新的眼动追踪诊断》一书从眼动追踪支持的理论基础、风貌诊断和循证设计三个层面展开,旨在建立一个观察人们在各类环境中的行为和感受形成过程的“慢镜头”,探索眼动注意力数据如何帮助设计师实现特定设计目的、了解使用者感受和动机,如何理解并诊断具体空间中人的感受和行为,并围绕典型设计问题来建构研究、支持设计决策。
左起:奚婷霞、陈筝、徐磊青
据悉,本次活动是同济大学出版社与长宁区图书馆共同策划的“上海漫步:历史与更新”系列阅读活动的首场,该系列活动主要围绕城市更新与上海“一江一河”主题,邀请相关图书的作者、有关领域专家学者等担纲主讲嘉宾,通过专题讲座、阅读分享、微行走等多种形式,带动广大读者从不同侧面理解上海城市历史与文化、城市发展与变迁过程以及当下人们关注的城市热点话题,以期带给人们更丰富、更广阔、更多元的城市阅读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