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 | 登录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读书网-DuShu.com
当前位置: 首页新闻资讯艺术

时代之声:何香凝与中国女子书画会

女性艺术是一个历史的视觉图像,也是一个人性的艺术表达。20世纪中国女艺术家群体的成就与贡献,凝聚为多元文化时代下的女性艺术概貌,为中国女性艺术发展史留下光辉的一页。

女性艺术是一个历史的视觉图像,也是一个人性的艺术表达。20世纪中国女艺术家群体的成就与贡献,凝聚为多元文化时代下的女性艺术概貌,为中国女性艺术发展史留下光辉的一页。

入选“广东省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的展览“何香凝与中国女子书画会——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艺术运动图景”以何香凝早期留日习艺至1930年代以画为业的艺术历程为个案研究的契点,进而将创设于上海的现代艺术社团“中国女子书画会”作为观察对象,以及同时期致力于探索中西艺术融合的女画家群体为延展,共同呈现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艺术运动的图景。

本文为展览策展人、何香凝美术馆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房桦,对20世纪上半叶女性艺术家艺术创作和实践的梳理。

展览现场


20世纪以来随着女性主义运动的阶段性发展,女性意识的高涨不仅在西方世界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衍变,在东方世界尤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的中国现代进程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展览以何香凝、冯文凤、李秋君、陈小翠、周錬霞、顾飞、吴青霞、陆小曼、关紫兰、方君璧、杨荫芳、郁风的艺术探索历程为主线,展现她们在中国艺术领域中的发展道路及其卓越成就,也揭示出女性艺术家在20世纪面对的主要问题以及回应这些问题的独特方式。

展览第一件作品,来自商承祚先生生前的收藏,何香凝作于1910年的《虎啸图》,也是现存最早的何香凝作品之一。20世纪早期中国女界领袖何香凝(1878-1972),当之无愧地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民主革命家和艺术家。她的人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一系列社会变革,政治生涯与人生际遇堪称中国现代史的缩影。在民国画坛上,何香凝是一个特色鲜明的艺术个体。她的绘画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精髓,也涉及更为复杂的社会与艺术命题,其重要性远迈前贤。其个案的独特性可帮助我们认识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在角色转型、女性书写、艺业与职业之间的种种张力。

何香凝,《虎啸图》,1910年,深圳博物馆藏


何香凝,艺术与救亡的结合

展览从题目上明确提出“女性艺术运动”概念,将何香凝及其女性独立思想所启蒙的一代民国女画家置于其中,以期察看20世纪前半期这一段史事。如何将何香凝放置于20世纪女性艺术的语境并从中提炼主题,是展览首要考虑的问题。

清末,智识青年寻求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之路,唤醒了沉睡的中国女性。为获得独立自主的人格,求学、就职便是一条女性摆脱依从地位的独立之路。就此,展览随即将何香凝1900年代赴日留学的学籍档案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一一陈列。学籍档案上详细记录了何香凝的个人信息、家庭背景、通讯地址等资料,尤为重要的是,其“担保人”和“学前履历”一栏为我们窥探清末公费留学潮、海外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线索。

《虎啸图》中廖恩焘(廖仲恺胞兄)款题:“弟妇香凝素习绘事,研究日本新派美术,略有心得。”此时身为日本女子美术学校日本画专业二年级学生的何香凝,其虎图创作已深得这位清政府外交官员所赏识。廖氏还认为何香凝的山水画“不及所绘猛兽饶有须眉气”,故在弟妇准备返校之际,执意将这件虎画赠予京城知名收藏家许承尧,强调“余以霁老(即许承尧)鉴赏眼法较余尤高,因以奉赠”。廖氏款题交代了画作的创作背景,又将其转赠京城精英,既有举荐之意,又提示出猛兽画作为一个外来的新鲜艺术题材,已受国内收藏界所钟意。因此,何香凝留日期间创作的且流传至今的《虎》《狮》《菊》《马》等,均为留日时期赠礼画的代表作。与《虎啸图》同一年创作,构图、形态、技法极为相似的另一件虎图,便在辛亥前年赠给了同盟会创始人黄兴(字克强)。

早在1909年4月何香凝入读女子美术学校之前,她已拜入东京名师田中赖璋门下。田中以山水画闻名,猛兽画更是他的拿手创作。1908年田中在东京开办了名为“天然塾”的美术培训学校,何香凝约此年以其为师。故“学前履历”有此记录:“明治四十年四月,本可以入日本女子大学校教育部,因生病于同年九月退校。明治四十一年一月,师从田中赖章氏,日本画研究。”清末民初世家望族女性接受现代教育的修学方式,即为现代艺术教育与拜师学艺双修。何香凝的留学生涯也大体如此。

展览会场中的田中赖璋(左)


何香凝文论的撰述与绘画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始于1920年代中期,持续约十年。现作品遗存数量最大的也是出于这个时期,其艺术实践和中国现代艺术史一系列课题密不可分。她的人生际遇更有助我们认识女性艺术在20世纪中期所经历的各种问题。何香凝于辛亥革命前后所作的狮、虎等,以及1930年代所作的《石头城下卖梅花》《菊》等,彰显民族气节与革命志向,以岁寒题材为自诩的作品深入人心。她发表了若干呼吁女性自救与救国的文章,还有媒体对她日常工作与生活的追踪,都是我们深入了解何香凝身为“社会活动家与艺术家于一身”的重要文献。

何香凝《敬告我同胞姐妹》,《江苏》1903年第4期。这是何香凝表达济世思想的开山之作


检阅民国报刊中有关何香凝的采访、报道,我们不难发现,于画家身份之外,何香凝大部分精力投放在中国妇女解放事业上,不遗余力发挥她内在的力量。自1926年她以中央妇女部长的身份出席国民党“二大”会议,提交《妇女运动报告》,同年发表《国民革命是女性唯一的生路》,直至1940年代末一系列呼吁女性自足于社会的文章显示,何香凝主张女性要“立业”。何香凝对妇女的社会责任感不仅体现在她思想进化上,在艺术事业上也切身力行,为女性画家群体打开了另一道空间。如1931年何香凝身处巴黎,惊闻“九一八事变”旋即回国,在上海筹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她在展览宣言中指出:“兴学尚可稍迟,而救国不容或后,因拟将寄存时贤墨宝,并香凝个人历年所作画件举行展览会,悉数变价出售,即以售得之款,为反日救伤工作费用。” 

《国民革命是妇女唯一的生路》,《人民周刊》1926年


此后,何香凝借助上海、南京两地妇运力量,多次组织筹办书画义卖,为前线输送人力物力。对于艺术与救国的看法,何香凝直言:“本人不文不武,只是一画家,无能力为前方将士慰劳,唯有多费手头工夫,聊示慰劳,用资激励前方将士,为国努力。”“我大概每年卖一次画,卖来的钱一半是我自己用,一半留着给人种种的募捐。” 

《何香凝主办救济国难书画展览会宣言》,《上海画报》1931年


何香凝于学画之初,即将艺术与救亡紧密结合。救亡图存的思想一直作为她前半生行动的指南。1927年何香凝担任国民党妇女部长,竭力倡导男女平等、争取女权,倡议女子自救与救国。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她倡议“救亡图存,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可是现在有许多姐妹,还在仅仅急急乎争取女权……现在我们唯一要争的乃是救亡权”,又言“全国同胞半数之妇女,关系于民族存亡之大,不亚于其他诸问题”。在政治生活与社会活动之外,何香凝作为中国早期妇女运动领袖,在争取妇女权益、妇女解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其以画家的艺术创作积极参与抗战救国、公益慈善等活动,以个体行动力启蒙了一个时代的女性艺术群体及其自发性。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任全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获得中国艺术领域的最高荣誉,她作为时代伟大女艺术家,具有新的高度和鲜明的特色。

何香凝《墨菊》,“中国女子书画会二届展览会”,《中华》1935年


中国女子书画会与女性创作

1932年书家俞逸芬撰《画苑闺秀谭》,提出对当前上海艺界女画家现象之观察:“去岁何香凝夫人所办之国难救济画展为尤盛。至女作家之负大名者,以吾所知,沪有吴杏芬、张红薇、汤眉倩、谢月梅、陆小曼、顾青瑶、吴青霞、周紫宜诸女士,苏有赵含应女士,皆有卓卓者。”两年后,中国女子书画会在上海成立,举办了“中国女子书画展览会”,轰动一时。黄宾虹亲往祝贺,并撰文赞其为“亘古未有之举”。《妇女月报》评论:“中国女子书画会,是由一般爱好艺术的妇女们组织而成。听说她们唯一的目的是研究书画,预备将来替艺术界妇女界放一道异彩。”

1934年6月2日中国女子书画会第一届展览会会场


民国以来,受到新思潮熏陶的女画家,与男画家同台切磋技艺,一同为推动新美术运动的发展作出贡献。20世纪前期,中国涌现了各类新式艺术学校和社团,其中不乏女性画家团体或个人的身影,如1928年冯文凤在香港创办的女子书画学校,1925年又创上海分校;1919年天马会有吴杏芬、张红薇、李秋君、唐蕴玉等人;1920年晨光艺术会有陆景兰等研究西画的女画家;1924年白鹅绘画研究所有何爱贞、何志贞等,以及1926年北京女子图画研究会,这些从事女性艺术教育或中西艺术研究的组织,促进了女性作为独立个体进入画坛。

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由冯文凤、顾青瑶、陈小翠、顾飞等人倡议发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借助社团集体的力量争取艺术上的独立地位。画会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女画家主体意识的整体觉醒。早期会员主要来自上海、江浙一带,逐渐遍及全国,后期以广东、北京为主。画会整体的艺术水平和较严密的组织性,为当时其他地域及社团难以比拟。1934年至1947年期间,中国女子书画会共举办了13次画展,对艺术的发展和美育的普及起到了积极作用。

陈小翠、吴青霞,中国女子书画祝捷展览会选集,《环球》1945年


1934年举办的第一届展览会为沪上首创。杨雪瑶、丁筠碧、包琼枝、周錬霞、冯文凤、顾青瑶、周湘云、杨雪玖、唐冠玉、陈小翠、顾飞、金秋声、虞澹涵、吴青霞十四位女画家出席了开幕式。《礼拜六画报》《中华》《妇女月报》等媒体对“中国女子书画展览会”开幕活动作了报道,刊登了作品及画家肖像,称其为“集海上名媛闺秀书画之大成……为最近艺林稀有之盛事。”

1935年第二届、1936年第三届展览会广征全国女书画家作品。何香凝、包琼枝、席佩真等人均有作品参加。来自杭州、永嘉、苏州、无锡、南京、天津、北京、广州、香港、福州等地女会员作品多达五六百件,观者不绝。1935年《中国女子书画会第二届特刊》辑录的会员有93人,1937年《中国女子书画会第四届特刊》辑录的会员增长到136人。至1941年会员已达200余人。

1934年6月2日中国女子书画会第一届展览会开幕式


20世纪初期缘于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众多移居上海的女性画家集中出现。而中国女子书画会的创设与发展,使该现象更具鲜明的社会学意义。展览以若干历史文献与作品的比对组合,查探民国女画家的艺业与社会生活的对应。1935年《中华》第35期刊登“中国女子书画会二界展览会”,其间何香凝以《墨梅》参展。此画与她1934年代表作《梅》极为近似。该时期正是何香凝寓居上海之后,以“独走天涯”诗画组合——融合女性书写与身份转型为创作意识的形成阶段。何香凝将个人从孤独到独立的处境变化,借特定的岁寒题材“梅”自诩,并与“独”建立了图像互文关系的女性书写模式。

女书画家鹤山冯文凤近照,《蜜蜂》1930年


同为广东籍的画家冯文凤,1918年在香港创办女子书画学校,1925年在上海设立分校,培养女子美术人才。1920年在香港太白楼发起香港第一次华人女子美术展览会。定居上海后,她参与沪上名家书画展览活动,屡获好评。1933年曾在黄宾虹、张大千评审下获得书法第一名。1925年至1933年期间冯文凤书画润例常见于报头。叶恭绰亲题“鹤山女子冯文凤鬻书”见于《申报》。书法之外,冯文凤擅水彩、炭笔等西画,摄影、音乐、骑术方面也有一定造诣。陆丹林为其作书介绍,盛赞她热心各类慈善展览会,在中外机构获奖多数,组织女子书画会从事艺术运动。鉴于冯文凤在女子艺术教育方面的丰厚经验及出色的社会活动力,中国女子书画会成立时她担任首任会长。

《顾飞山水行书润例》,《中行杂志》,1939年


黄宾虹女弟子顾飞,山水画风格明净淡远,追求正统画学和书画真理,被黄氏赞为“当今第一流人”。1934年顾飞在黄宾虹、张大千的支持下,参与中国女子书画会的组织工作,起草了发起书。现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有黄宾虹生前赠予顾飞的《论画长札》,以及顾飞与黄宾虹信札一批。抗战期间顾飞与老师保持紧密联系,常就画作装裱、售卖、款项往来情况一一致信报予黄宾虹,日常通信谈及表兄傅雷、同好黄映芬及师母等,互相慰问,情感真挚。顾飞绘画讲究气韵天成,在自述《我与绘画》中道:“画之高下,与胸襟有关,自古名画家多磊落不羁……所以气韵,并不是玄妙得不可捉摸的……也只是自然率真和天机活泼几个字”,足见其性情高雅,“像野蔷薇般自具一种芬芳!” 

李秋君艺术上初得李祖韩指点,后师张大千,仕女画端庄沉丽,后转攻山水,得董北苑、董其昌法,青绿山水近大千风格。她在中国女子书画会中任主任,协理会费管理和每年展览会的筹备。1937年李秋君采访中表示,从寒之友社时期经于右任的介绍与何香凝、经亨颐等寒之友成员结识,她“虽比何先生小了一辈,但却一见如故,十分契合。……像何先生那样老当益壮的老太太真是不可多得,她是非常敬佩的,年逾六十,而犹事必躬亲于抗敌后援工作,而且恪守着总理及廖仲恺先生等所主张的三大政策,谁能不感奋呢?”李、何二人的特殊情谊和共同为抗战救援付诸心力,其友谊一直保持到新中国之后。1954年何香凝途经上海与李秋君、李祖韩等海派名家聚首,众人再度合作《青山红树》。贺天健题曰:“短暂之间复以国画相敦勉,召集同文笔墨合作之欢”。

李秋君,《向东海要鱼》,上海中国画院藏


 

李秋君,《幸福少年欢度假日》,1958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陈小翠、周錬霞、陆小曼三人交好,1930年代常以诗词、散文刊于报头,彼此互动。她们富于诗词文学才华,陈小翠更有“文学陈小翠第一”的称号,出版译作50余种。《翠楼吟草全集》多次再版,收录了她大量曲、文、诗词作品。她在中国女子书画会中担任特刊编辑。周錬霞师从晚晴四大词人之一朱孝臧学词,后又从蒋梅笙学诗,著有《莺鸣诗集》《螺川韵语》等。1940年代与张爱玲、苏青等人备受文化界关注,其文学作品作为海派文化的一个侧面。胡适谓之“不可不看的风景”的陆小曼,擅中西文学,精通英文、法文,担任过北洋政府外交部翻译,对京剧、昆曲甚有天赋,活跃于社交圈,她代表着都会时尚的符号而备受媒体关注。陈、周二人擅长人物画,精于古装仕女、花卉,风格清新,设色明净。陆氏师从贺天健,善师于古人,山水画融汇个人学养气息,画风明丽秀润。

陆小曼,《黄山清凉台》,1961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周錬霞,《编竹》,1966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陈小翠,《长鼓舞》,1964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素有“鱼王”之称的职业女画师吴青霞,1928年由常州来上海定居,以作画为职业,1929年加入蜜蜂画社,1934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女子书画会任理事。吴青霞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仕女均能。其仕女画有李龙眠、唐寅、仇英、胡三桥遗韵,丽质端秀,落落大方无媚骨。刘海粟赞许她“常州出了位女将军”。1942年吴青霞接受媒体采访,坦言“无论人物和写意都不要流俗……多看真山真水,精密的考察和亲身的体验,才能抹杀世俗的尘气”。何香凝、李秋君、顾飞、陈小翠、周錬霞、陆小曼、吴青霞等女画家均在二三十年代先后迁居沪上,以共同的爱好活跃于上海艺坛,以画业为生。

《记吴青霞》、《洛神图》,《艺坛》1946年


吴青霞,《鱼跃》,1963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吴青霞,《春暖花香蜂正忙》,1972年,上海中国画院藏


第四届展览会在抗战前夕举行,展出李秋君、谢月梅、何香凝、余威丹、鲍亚辉等会员作品,展览规模空前,观者达万众。前四届展览会的组织和举办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每届一期特刊辑录了会员的书画及诗词等作品。1937年后画会活动以小团体形式坚持举办(如“四家书画展览”),至1947年5月2日第13次展览之后停止活动。中国女子书画会是女性自发组织的艺术社团,它表明女性争取艺术上的独立地位,突破了大众对“闺阁贤媛”固守自封、寄情书画的惯有认知。借助艺术社团的力量,女画家筹办群体联展、个人画展等,创造了新文化运动下女子美术的新风尚。

何香凝,《红枫雪景》,1930年代,何香凝美术馆藏


画会与画展,是20世纪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的重要标志。画展这一社交形式,建构了媒体、评论者、大众互动的窗口,也为女画家群体提供一个拓展社交的公共空间,形成城市现代化进程中观看与消费的文化现象。画会承担书画交易与慈善并行的组织形式,通过书画这一爱好将在沪谋生及身份认同结成纽带。

何香凝《崇山积雪》,“女子美术作品的一斑”,《妇女杂志》1929年


中国近代职业女性发展萌芽于民族危亡、西学东渐的社会背景下。救亡与自立出脱于早期女性职业发展观。何香凝的个案便是一部清末民初的女性成长史。她最早提倡女性职业技能的观念主张,旨在帮扶家庭,以女性教育促进国族兴盛为目的。随着实业发展,实业救国与经济强国的思想进一步促进了女性投身社会的职业大潮。由于社会变迁,在近代民主科学、男女平等的社会呼吁下,女性职业有了实质性的发展。女性职业的发展也得益于职业教育思想的整体发展。实用主义思想促使女性从闺阁走向社会,自立自活。

展览现场


女性艺术群体也遵循社会思潮的变迁得以扩大发展,出身优渥家庭的习艺的女性,率先得到了社会的鼓励和认可。尤其在上海,受大都市商业环境的激励和女性职业教育思潮的影响,女性从事艺术行业,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和公开的画会组织,走向艺坛,获得声名,进而开馆授徒或鬻画为生。接受技能培训是女性生存和获得社会地位的基础,学艺是女性自立的标准之一。以艺术为职业的女性,既体现了个体独立的能力,也表明她们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的热切程度,体现了现代女性积极参与社会,确立自我独立的人生价值。

注:“何香凝与中国女子书画会:20世纪前半期中国女性艺术运动图景”于2023年4月20日至5月14日在广东美术馆展出。

热门文章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