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棋起源于中国,是中国文化、哲学、智慧的伟大结晶。科技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当围棋文化、前沿科技与艺术在美术馆中相遇,将会发生什么样的碰撞?
5月30日,“‘局’艺术VS围棋——中荷日2023年上海邀请展”在上海久事美术馆展出。来自中、荷、日三国的艺术家们呈现出他们从围棋文化中所得到的思考与感悟。同时,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艺术家们则用人文精神做出了回应。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展览围绕“围棋文化”“当代艺术”以及“前沿科技”等相关问题展开讨论,分为“算力·胜力”“相悖·相生”“色空·夺舍”三个版块,呈现了中、荷、日三国的17位艺术家的40件(组)作品。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策展人屠宁宁告诉记者,中国围棋文化是此次展览的思想引导与美学逻辑,与展出的艺术作品有着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艺术家在二维平面中的制衡变化,对应围棋对弈中的黑白子的走势带来的美感;博弈决策时是棋手的孤寂与自我的修炼。此次参展的艺术家通过不同的媒介来隐喻“世事无常”,这也可视为对弈中的偶然性。
艺术家们在有限画布上的色彩运用,对于线条的经营位置,又或是观念艺术的表达,无一不显示出艺术与围棋所共有的内在联系。展厅中,观众可以看到荷兰艺术家鲍勃·博尼斯的《红与蓝》系列作品。该系列作品是极简主义的代表作,表现了元色原理和对比色应用,以几何体的图像关系突出平衡的主题。而极简主义作品中的色彩关系,则与围棋中的走势之美有着相似之处。同样是对于色彩关系的理解,中国艺术家张方白的《山石系列》则呈现的是黑白之间的张力关系,从中可以感受墨色的体积与气韵。
鲍勃·博尼斯(荷兰) 《红与蓝1》
张方白(中国)《山石之一 》
在鲍勃·博尼斯作品边,是中国艺术家马元的观念主义作品《一切水》,作品表达了水与镜,禅理渗透的形色,徜徉传统文化之海。在转角处,马元的另一件作品《子曰》则是一件装置艺术,展现了一个由水缸制成的棋盘,邀请观众在此对弈。不同于通常的对弈,当观众将棋子放入水缸时,棋子未必能落到心中所想的位置,以此表达出一种“偶然性”的观念。
日本艺术家土屋禮一所展出的《红云谱》呈现出其所观察到的云彩变化,讲述了艺术家从表现到表现主义,归根结蒂又回到表现本源的愿望。
马元 《一切水》
马元(中国 )《子曰》,装置
土屋禮一(日本)《红云谱》 岩彩屏风,1996
屠宁宁表示,“艺术家们对于这一主题的探讨非常感兴趣,每个人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把作品和围棋做了一些结合,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进行阐释。有些作品是很抽象的,而同样的,围棋也是抽象的,我们希望把这些抽象的片段进行一种图像形式的呈现和讨论,它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更多呈现出的是一种感受。”
此次展览中,探讨“前沿科技”是另一大特色。在展厅入口处,主办方就讲述了举世瞩目的“阿尔法围棋”(Alpha Go)以数学算法对阵韩国棋手李世石和中国棋手柯洁的故事。在“世纪之战”的故事中,衍生出的是围绕着科技发展与人类文明建构过程中艺术相伴相生的关系。
展览入口处讲述的“阿尔法围棋”(Alpha Go)与人类棋手的故事
围棋是一个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古老占卜与星象的神秘数字模型,有着无数的序列,也蕴含着古人的“中和精神”。而当AI时代来临时,计算机算法替代了人的思维,围棋成了“人工智能围棋”,成为了不按人类逻辑运算的新概念物。对应这一故事,展厅中,观众也可以看到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基础的艺术创作。例如,来自中国限象工作室的作品即基于数据分析所得,作品《糸-对弈》展现了在大数据分析后的蚕吐丝的路径,而《糸-自然与算法的思考》则是一部纪录片,记录了计算机捕捉舞者的动态路径生产的图像变化。
限像工作室(中国) 《糸-对弈》
然而,在精通围棋的艺术家陈海蓝看来,人工智能的围棋,是数字,是数学运算工具,似乎有预测未来的趋势,但面对这看似笨拙的人手工打凿而成的棋具,它却无法介入肤腠的精神。对此,主办方也告诉记者,展览虽然呈现了人工智能的故事,但最终希望表达的依旧是一种“人文精神”。
“随着算法的出现,导致了围棋不再那么有趣了。我们希望通过艺术的表达与思考来讲述人和人之间的人文情怀和个人体验。我们希望强调的是传统文化与文化思维的回归,而不是被科技所左右的感觉。”屠宁宁说道。
Peter Vink(荷兰)《几何空间》,装置
石原 实(日本)《月镜》,麻布染艺
申凡(中国)《98CR》,陶瓷
据悉,此次展览将安排中国人工智能围棋软件——星阵,在感悟“艺术”、“围棋文化”以及“前沿科技”碰撞中所产生的新思考后,观众可以与人工智能围棋来一场人机手谈。将展览所悟倾泻于现实的博弈,不论胜败,皆会有不同的艺术体验。
此次展览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久事美术馆、荣氏文化基金、风眠天贤(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主办,上海久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上海市围棋协会协办,展览获得了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日本国驻上海总领事馆的大力支持。
展览将展至7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