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中,心是思维的器官,灵性的源泉,《荀子》上说“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所以与心相关的成语,有很多都与“智慧”相关,诸如心领神会、别具匠心等等。而神智混乱叫“心烦意乱”,不认真做事叫“心不在焉”——于是在一些古代笔记中生发出了这样的故事:给那些学习不好的人换一颗心,从而使其打通灵窍、脱胎换骨。
一、金甲神“劈胸换心”
“心脏移植术”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手术,但开展起来依然难度很大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某些“尽信书”者常常会把《列子》中的一篇文章当成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心脏移植手术的例证,实属无稽之谈:“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说公扈“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要是把你们俩的心换一下,就能补上各自的短板。于是给他们喝下可以昏睡三天的药酒,“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等他们醒来后,病就痊愈了……
且不说排异外应,单单把心脏那些动脉静脉切断和连接这一点,都不可能这么简单,所以,《列子》之文不过是对“取长补短”的妙喻,当不得真。同样以玄奇为喻的,还有明代笔记《续耳谭》中一则故事。
李茂四岁成了孤儿,由在苏州织染局当工匠的叔叔李伯顺抚养成人,所以他对叔叔十分孝顺。李伯顺“病将死,医巫不能救”,李茂不知从哪里打听的偏方,“操刀破心坎下三寸许,以三指摊心而出,割心肉,絮指大一块,复纳于内,用香灰封其创,乃以心肉和猪肉烹之进于叔”。李伯顺吃完,病就好了,李茂“亦无恙,但面色黄瘦而已”……以笔者对医学的浅薄了解,真要照这番操作下来,李茂必死无疑,李伯顺也绝无病愈的可能,就连该文作者也表示:“夫人苟伤内膜者立死,况剂心伤损者乎?”所以特别强调写此文章只不过是让不守孝道的人看了惭愧罢了,“不可为训”。
所以,明末清初学者徐芳在《藏山稿外编》中写过的一则名曰“换心记”的笔记,就把“技术层面”的事儿进行了虚化。
《藏山稿外编》
万历中期,徽州有位姓汪的老太爷,家产丰厚,但因为性格急躁,跟同族的人一向相处不来。汪老太爷有个儿子,虽然延请名师教他读书,但他资质奇差,学了十几年,“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族人嘲讽,认定他家养的是个败家子,将来早晚成为乞丐。这话传到汪老太爷耳朵里,气得他不行。
汪老太爷有个远房侄子,久负文名,便重金聘请他教授儿子,提前打好招呼:“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子很听话,悉心教诲了整整一年,而学生“懵如故”。年底侄子辞职,跟汪老太爷说我已经尽力了,实在教不好你的儿子。汪老太爷羞愤至极,竟想要把儿子杀了,然后将家产统统捐给寺庙。
汪老太爷的夫人知道了,赶紧告诉儿子,让他想办法逃走。其子打小没离开过家,“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之”,大哭一场,倦极假寐,梦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之”,顿时被吓醒。
第二天,汪老太爷给侄子送别。到了十里长亭,老爷子先回家去了,其子拉住老师的衣服,把父亲要杀自己的事情讲了,然后泪如雨下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就死?”老师一听大吃一惊——惊的倒不是汪老太爷杀子,而是因为这个学生实在愚钝,一向连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没想到居然能作此语,问他怎么像换了个人似的?学生把昨晚的梦讲了一遍,说自己被换心之后,“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卒业”。老师不信,考他之前教过的文章,学生都能背诵得一字不差。老师又惊又喜,便跟他一起回家。一进门,汪老太爷抡起棍子就要下黑手,一看侄子跟儿子一起回来了,不明就里。侄子把事情经过一说,汪老太爷不敢信,“试之良然,乃大喜”,饶了儿子一命。“自是敏颖大著,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得到好消息的一刻,汪老太爷坐在胡床上大笑道,这下终于免去当乞丐的命运了!
二、陆判官“更换灵心”
与这篇“换心记”相类的,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陆判”。
连环画《陆判》
山东陵阳有个名叫朱尔旦的人,性格豪放,只是资质愚钝,虽然苦学多年也没有考取功名。一天晚上,学友们结社豪饮,有个人逗他说:“听说你一向胆大,你要是敢现在到十王殿去一趟,把左廊的判官塑像背来,我们就凑钱请你喝酒。”这座十王殿在当地很有名,“神鬼皆以木雕,妆饰如生。东庑有立判,绿面赤须,貌尤狞恶,或夜闻两廊拷讯声,入者毛皆森竖”,所以才故意以此刁难朱尔旦。谁知朱尔旦起身就走,过了一会儿,门外传来他的呼声,说把判官请来了,众书生大惊,都起身相迎,果然见朱尔旦“负判入”,将塑像放在酒桌上,然后倒满三杯酒,倒在地上敬奉判官。书生们看到这幕景象,都惶恐不安,让朱尔旦快将塑像拿走。朱尔旦又浇酒于地,对判官说:请恕我等狂率,冒昧请你来喝酒,现在就送你回去,说完背起塑像,将之放回到十王殿去了。
第二天,众书生践诺,请朱尔旦喝酒,一直喝到晚上。朱尔旦“半醉而归”,然而酒兴未阑,挑灯独酌。忽然有人掀开门帘进入室内,一看竟是十王殿里的那位判官,朱尔旦赶紧说,莫非是昨天我得罪了你,你要前来报复?判官捋着胡子笑道,非也非也,乃是昨天受你款待,今天特地来感谢。朱尔旦大喜,拉着他坐下,出外买了些下酒菜,跟判官对饮。哥儿俩越喝越高兴,判官告诉朱尔旦自己姓陆,“陆豪饮,一举十觥”。朱尔旦白天已经喝了不少酒,没喝几口,就玉山倾颓,伏几昏睡,等到醒来,发现残烛昏黄,陆判已去。
“自是(陆判)三两日辄一来,情益洽”,有时二人抵足而卧,朱尔旦将自己写的八股文拿给陆判看,陆判辄以朱笔删削,俱言不佳。有一夜,朱尔旦醉倒,先睡了,留陆判自酌。朱尔旦在梦中,忽“觉脏腹微痛”,醒来一看,只见陆判坐在他的床前,“破腔出肠胃,条条整理”,大惊道:“我和你夙无仇怨,何以见杀?” 陆判笑着说别怕,我是给你换上一颗慧心,然后“从容纳肠已,复合之”,并用一块裹脚布缠在朱尔旦的腰上,算是“手术完毕”。朱尔旦看榻上全无一点儿血迹,只觉得腹部有些麻木,再无痛感。这时他见陆判将一块肉放在案几上,问是何物,陆判说这就是你原来的心,“作文不快,知君之毛窍塞耳”,所以才从冥间的千万颗心中,找到一枚灵性最佳的,给你换上。然后起身离去。天亮以后,朱尔旦解开裹脚布一看,只见腹部的创缝已经弥合,只有一条细细的红线留在伤口上。
从此,朱尔旦“文思大进,过眼不忘”。过了几天,又写出八股文给陆判看,陆判看完说你可以去参加考试了。“未几,科试冠军,秋闱果中经元。”
三、磨镜叟“煎汤开窍”
朱尔旦的故事,自然是一生科举坎坷的蒲留仙自嘲之文,单指望换心就能高中功名,谁都知道是痴心妄想。就连“换心记”的作者徐芳也说,汪老太爷之子能够从学渣逆袭为学霸,不过是在虎爸的恐吓之下,身上潜在的学习能力“精诚所激,逼而出之”罢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开窍”。
沈起凤在《谐铎》中写过一则与“开窍”相关的笔记:
《谐铎》
“扬州兴教寺,寓一摇虎撑者(即行医者),自名磨镜叟。”磨镜叟腰间挂着一面古镜,看上去“似千百年物”。有人问他带这个做什么?他说:“凡人心有七窍,少智慧者,必填塞其孔。吾以古镜照之,知其受病之处,投以妙药,通其窍而益其智。”于是,愚钝者争相找他“看病”,而经他施法,颇著奇效。
有位富商,家中只有一个独子,“年十六,不能辨菽麦”。富商将磨镜叟请到家中,恳求他帮忙医治。磨镜叟取镜细照,摇头站起来说:“受病太深,仆不能为也。”富商问他缘故,磨镜叟说,我能治疗后天的疾病,对先天的疾病束手无策,看你儿子的心,“外裹酒肉气,此病在后天,犹可除也;内裹金银气,此病在先天,不可疗也”。富商再三请求,磨镜叟只好试试,把他的儿子关在一间房屋里,“饥则食以腐渣,渴则饮以苦水”。这样过了半年,再拿古镜照的时候,磨镜叟说:“酒肉气尽除矣!但金银气从先天闭塞,奈何?”富商说这话怎讲?磨镜叟说:我估计尊夫人受胎时,屋子里面堆满了金银财宝,“令郎适感其气,以至迷塞七窍,外似金光,而内实铜臭”。富商问他有无克治之法?磨镜叟去文昌殿惜字库“取纸灰两斛,拌墨汁数斗,丸作桐子大,朝夕煎益智汤送下”。这样不到三个月,磨镜叟取镜又照,“见六窍玲珑,惟一窍钝塞如故”。富商求他把剩下的一窍也打开,磨镜叟笑着说:这一窍名曰“文字窍”,你是个富人,家中不宜有读书的种子,“开之,恐遭造物之忌”,不如留此一窍以长葆富贵,不然事事求全,只怕损害就在眼前了。富商便不再强求。此后,他的儿子变得十分聪明,成为与人交往周旋自如的“社牛”,只有读书不行,不过其父不再给他压力,任由他自我发展,最终他在商场做出了一番事业。
时下,越来越多的虎爸虎妈为了在教育内卷中杀出一条血路,不惜把孩子逼出精神病来。相比之下,这位富商能够见好就收,适可而止,不像汪老太爷那样,看孩子学习不好就恨不得一棍打杀,而是让孩子在自己喜欢做的事业上有所建树,不失为明智之举。从这个意义上讲,磨镜叟其实是给他们父子二人同时“开窍”才对啊。